《論語·學而篇第一》1.13: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2020-12-11 陳小劍Jan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3 篇文章

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

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①也:恭近於禮,遠②恥辱也;因③不失其親,亦可宗④也。」

【注釋】

①復:實踐,履行。

②遠(yuàn):使遠離,可以譯為避免。

③因:依靠之意。

④宗:主。可宗,可靠。

【譯文】

有子說:「信守的諾言符合道義規範,這樣諾言才可兌現。謙恭的態度符合禮節規矩,就可以避免遭受恥辱;所依靠的都是親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解讀&感悟】

本章講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誠實守信是做人的重要原則之一,「信」要以義為基礎,方能踐行兌現可復;「恭」要以禮為標準,方能遠離恥辱,也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

背信棄義者終究會遭人唾棄和社會淘汰,也是信義社會對人的他律;而人還必須堅持內心的自律,保持一種謙恭符合禮的態度,這樣他律和自律相輔相成,才能不斷完善人格和社會制度。

—END—

相關焦點

  •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這「復言」都是實踐諾言之義。《論語》此義當同於此。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但未舉認證,因之後代訓語家多有疑之者。童第德先生為我舉出《左佐》為證,足補古今這書之所未及。 錢穆先生解釋言可復也:與人有約而求能信,當求所約之近於義,俾可踐守。復,反覆,即踐守所言義。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有若從誠信、恭敬、關係三個方面強調恰當才算美,真正做到這幾點,要學的地方還很多,值得終身修煉。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 《論語》——學而篇
    《論語》 一 學而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篇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01 學而篇學而第一[00:04.60][00:05.01]白雲出岫[00:05.45][00:05.8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00:10.7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慶兒自解論語~讀南懷瑾《論語別裁》學而篇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本章為《論語》:學而篇【注釋】①復:實踐,履行。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要以義為基礎,方能做到踐行可復;「恭」要以周禮為標準,方能遠離恥辱,也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我的理解,我做事情,有我的本分,或者說底線存在。
  • 《論語》全文之學而第一
    《論語》全文之學而第一: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經典國學—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帶譯文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弄懂了這一章,學《論語》沒有問題了——學而篇第一一三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錢穆譯】有子說:「與人約而有信,必先求近義,始可踐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禮,始可遠於恥辱。遇有所因依時,必先擇其可親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 《論語》經典今用(三):「賢賢易色」句、「信近於義」句
    譯文以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論語·大學·中庸》為本,譯註者為「陳曉芬、徐儒宗」。在此表示感謝。信近於義 恭近於禮【譯文】有子說:「所定的信約必須合於道義,這才是能夠履行的。態度恭敬應合於禮,這才能遠離恥辱。
  • 論語說解(修訂版)學而13-16
    論語說解(修訂版)學而13原文:1.13有子曰(1):「信近於義(2),言可復也(3)。恭近於禮(4),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5),亦可宗也(6)。」朱註: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近、遠,皆去聲。信,約信也。義者,事之宜也。復,踐言也。恭,致敬也。禮,節文也。因,猶依也。宗,猶主也。言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致恭而中其節,則能遠恥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 【智慧論語】學而篇第一
    【1-1】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5】 子曰: 「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論語·學而篇第一
    1·1 子曰[1]:「學而時習之[2],不亦說乎[3]?有朋自遠方來[4],不亦樂乎[5]?人不知而不慍[6],不亦君子乎[7]?」注釋:[1]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都指孔子說的話。 [2]學:舊註:學,覺也,效也。覺是覺為人之大道,效是效先覺之所為。
  • 《論語·學而篇第一》1.3:巧言令色,鮮矣仁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3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管理好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才能更積極面對人生》《金融其實很簡單:讓你輕鬆學會投資理財》《九種自我療愈方法,輕鬆應對焦慮》《富人的13條「富有的習慣」,你做到幾條了?》
  • 解讀《論語》,中國文化為什麼提倡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
    中國文化為什麼提倡仁、義、禮?難道說這是孔老夫子憑空想像出來的道理,還是他自己認定的個人行為準則,強加到人們身上去的。從《論語》中,有子的這句話,我們可以逐條解讀,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更是社會需要提倡的準則。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時:時時,隨時。【學而思】本章作為《論語》開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歷來有各種解讀,就不一一敘述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似簡短的幾個字,卻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煉的三大要素:「學、時、習」,「學」是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做人、學做事。 「習」是見習,實踐。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釋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詩詞鑑賞《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原文】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論語·學而篇第一》1.2: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論語》中的「歟」字皆作「與」。【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君子致力於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仁道便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 論語必背精選之學而篇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解讀:這一段表明了孔子希望培養的理想人格的七個標準:孝 、悌 、謹慎 、信 、泛愛 、親仁 、學文孔子重視個人的修養,認為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首先是愛人的能力。
  • 《論語·學而篇第一》1.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5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節用而愛人④,使民以時⑤。」【注釋】①道:作「導」,引導之意。此處指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