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

2021-01-08 騰訊網

《論語》 一 學而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相關焦點

  • 《論語》- 學而篇
    我想為你分享雙語版《論語》的《學而篇》,雖然高中時也在語文課上學過《論語》,但是當時的理解僅限於字面,隨著年齡和人生經歷的增長,再讀《論語》,又有了新的啟發,我也把學習《論語》的筆記分享給你,希望我們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受到梁冬的加持,受到孔子的加持,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論語》:學而篇 經典句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體文集。《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因為此書成於眾手,沒有固定的編者,所以也就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十分緊密的聯繫。
  • 孔子之道|《論語》學而篇的結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雖然內容是分句分段的語錄,但這是一本經過精心編纂的作品,為了傳授孔子所教授的「道」。學而篇,作為《論語》的第一篇,是很重要的,其主旨是關於學「道」。學而篇的第一句話,主要在講學、習「道」,而且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學而篇第一句話,孔子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學道是快樂的呢?因為孔子自己的修行,以及對弟子的教授,是在感悟人道。對於人道的感悟越深,也就可以更好地為人處世。人生是幸福的狀態,這樣怎麼能不快樂呢?如果是讓自己學習地很辛苦,並非是良好的學道狀態。
  • 《論語·學而篇第一》1.3:巧言令色,鮮矣仁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3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具身認知:利用身體改善情緒、思維和創造力》《運動不僅能強身,還能健腦,讓人變聰明》《色即是空:用現代科學的視角解讀佛學》#每日一句論語#專欄《《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讀《論語》,學而篇一
    一直以來,都認為諸如《論語》這類的書實在艱澀難懂,根本無法讀下去。但又常常覺得連此類國學經典都不曾好好研讀,實在愧對先賢們而自責不已。直到某天聽到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年少時看不懂的書,不必糾結,不必自責,去看能看懂的書、看能看的進去的書就好。
  • 論語·學而篇一:學要養成,時習之也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有諸多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名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等。今天就來說說學而篇第一個重要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首先就是幾個文學常識一、在《論語》裡面,」子「一般指的是孔子,」子「是古時候對有學識、有修養的人的一個尊稱,在孔子的學生裡面,稱為子的有四個,分別為有子、曾子、閔子、冉子。二、學:學習,古時候指學為人的道理。現以求知識為學。
  • 《論語 學而篇》深度解析: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 《論語.學而篇》3句話,教你過好一生
    宋代著名的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學而篇》前三句話將指引你過好一生。《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字作為該篇的篇名。《論語》是一部很優秀的作品。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思】本章作為《論語》開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歷來有各種解讀,就不一一敘述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似簡短的幾個字,卻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煉的三大要素:「學、時、習」,「學」是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做人、學做事。 「習」是見習,實踐。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十六章
    《論語》在這第一篇孔學概論的最後部分,引孔子的話,提出學者真正需要有所憂患的應該是什麼。同時,這也是對孔子循循善誘人的《論語》首章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的呼應與回答,為什麼君子會不慍?完全是由於君子之所患與俗人之所患的不同。
  • 《論語》學而篇:被了解與了解別人,哪個重要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直接翻譯:「莫要擔心他人不了解自己,更要擔心自己不了解他人。」解析:這一段可以呼應學而篇第一句的內容:「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主要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不需要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從這個角度去希望別人理解自己,是非常難的,所以不需奢望這樣的結果,君子不會擔心這樣的事情。
  •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篇
    富而好禮者也說的是雖然很有錢但是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是:像玉器那樣不斷打磨,子貢跟孔子說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我說了一個境界,老師你給我一個更高的境界,不斷的教學相長。這篇告訴我們人生的境界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要多去讓更厲害的給我們更高的境界。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 國學經典之論語,學而篇 之七,言而有信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從古至今,它對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改良作用。甚至影響到普通人的言行舉止。
  • 《論語》學而篇之二:學會享受寂寞的樂趣
    《論語》學而篇之一:學習有什麼樂趣可言,筆者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論語開篇第一句話,從不理解到逐漸明白其中深意的歷程。今天筆者想繼續與大家分享閱讀《論語》這部經典的一些深刻感悟。就像小時候不理解枯燥的學習功課有什麼樂趣可言一樣,筆者當時對後面這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也頗為不解。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它解為「時常」。「習」,一般解為「溫習」;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比如禮樂射御。所以這個「習」理解為實習比較好。
  • 《論語》學而篇(二)
    論語 學而篇(二)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 論語學習|《學而篇》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潰 」
    第一篇《學而》——二十篇論語超精簡表述,用最平實的語言,和大家分享論語中的智慧。一、孔子說:學習常溫習,高興。友人相聚,快樂。被誤解不怨恨,君子。四、曾子說:一日三問:辦事是否盡心,待人是否真誠,學的東西是否溫習。五、孔子說:治理國家,嚴禁守信,節約愛民,讓百姓按農時耕作。六、孔子說:在家孝順父母,在外尊敬兄長,誠實可信,愛眾生,親近仁德之人,做事親力親為,有富餘時間的話,就可以再去學習文化知識了。
  • 《論語》學而篇之一:學習有什麼樂趣可言
    《論語》作為儒家最經典著作,歷來被文人、政客推崇,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的社會影響之大。《論語》多為語錄,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辭約義富,不與閱讀時代的社會、生活想對應就無法讀出其中過的深意,因此歷史上為《論語》註解的書不勝其數。這裡筆者結合閱讀的歷代註疏和當下生活,分享閱讀中的一些小小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