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篇

2020-12-11 滅霸君

原文:子貢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子日: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日:《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日: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貧而無諂,說的是我很窮但是我不巧言令色,我也不會討好你,。富而無驕,說的是我很有錢我不顯白,不驕傲, 怎麼樣呢孔子說不如貧窮但是很快樂,心裡沒有情緒。富而好禮者也說的是雖然很有錢但是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是:像玉器那樣不斷打磨,子貢跟孔子說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我說了一個境界,老師你給我一個更高的境界,不斷的教學相長。這篇告訴我們人生的境界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要多去讓更厲害的給我們更高的境界。翻譯: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如窮卻享受當下生活,富卻不忘繼續提升涵養的人。」子貢說:「修養的完善,如同《詩經》裡說的玉器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對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經》了。說到過去,你就知道未來啊。」

如果各位有不同看法,請在下面留言,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論語#

下期預告: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十六章
    《論語》在這第一篇孔學概論的最後部分,引孔子的話,提出學者真正需要有所憂患的應該是什麼。同時,這也是對孔子循循善誘人的《論語》首章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的呼應與回答,為什麼君子會不慍?完全是由於君子之所患與俗人之所患的不同。
  • 《論語》:學而篇 經典句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體文集。《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因為此書成於眾手,沒有固定的編者,所以也就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十分緊密的聯繫。
  • 《論語》- 學而篇
    我想為你分享雙語版《論語》的《學而篇》,雖然高中時也在語文課上學過《論語》,但是當時的理解僅限於字面,隨著年齡和人生經歷的增長,再讀《論語》,又有了新的啟發,我也把學習《論語》的筆記分享給你,希望我們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受到梁冬的加持,受到孔子的加持,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孔子之道|《論語》學而篇的結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雖然內容是分句分段的語錄,但這是一本經過精心編纂的作品,為了傳授孔子所教授的「道」。學而篇,作為《論語》的第一篇,是很重要的,其主旨是關於學「道」。學而篇的第一句話,主要在講學、習「道」,而且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學而篇第一句話,孔子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學道是快樂的呢?因為孔子自己的修行,以及對弟子的教授,是在感悟人道。對於人道的感悟越深,也就可以更好地為人處世。人生是幸福的狀態,這樣怎麼能不快樂呢?如果是讓自己學習地很辛苦,並非是良好的學道狀態。
  • 《論語·學而篇第一》1.3:巧言令色,鮮矣仁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3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具身認知:利用身體改善情緒、思維和創造力》《運動不僅能強身,還能健腦,讓人變聰明》《色即是空:用現代科學的視角解讀佛學》#每日一句論語#專欄《《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論語.學而篇》3句話,教你過好一生
    宋代著名的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學而篇》前三句話將指引你過好一生。《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字作為該篇的篇名。《論語》是一部很優秀的作品。
  • 《論語》——學而篇
    《論語》 一 學而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思】本章作為《論語》開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歷來有各種解讀,就不一一敘述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似簡短的幾個字,卻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煉的三大要素:「學、時、習」,「學」是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做人、學做事。 「習」是見習,實踐。
  • 論語·學而篇一:學要養成,時習之也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有諸多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名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等。今天就來說說學而篇第一個重要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首先就是幾個文學常識一、在《論語》裡面,」子「一般指的是孔子,」子「是古時候對有學識、有修養的人的一個尊稱,在孔子的學生裡面,稱為子的有四個,分別為有子、曾子、閔子、冉子。二、學:學習,古時候指學為人的道理。現以求知識為學。
  • 國學經典之論語,學而篇 之七,言而有信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從古至今,它對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改良作用。甚至影響到普通人的言行舉止。
  • 《悟學.第113篇》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悟學.第113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十六)悟學.十八子 20200330 亥-子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莊子讓王篇》又云:「孔子云「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
  • 《悟學.第231篇》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悟學.第231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思而不學不對,學而不思也不對。』多讀書以後,自己就會變得非常謙虛了。常常我們自以為是一個大發現,多讀了書以後,才知道古人早就講過了,知道了,原來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們所知道的還更多得多。」
  • 「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 《悟學.第156篇》皓首窮經以致用也
    《悟學.第156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5 子曰:「誦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譯文】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通曉;派他出使別國卻又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 讀《論語》,學而篇一
    一直以來,都認為諸如《論語》這類的書實在艱澀難懂,根本無法讀下去。但又常常覺得連此類國學經典都不曾好好研讀,實在愧對先賢們而自責不已。直到某天聽到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年少時看不懂的書,不必糾結,不必自責,去看能看懂的書、看能看的進去的書就好。
  • 《論語·學而篇第一》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8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注釋】①《詩》三百:《詩經》中共收詩歌3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而言。②蔽:概括。【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 《悟學.第249篇》君子有三戒:色、鬥、得
    《悟學.第249篇》論語.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論語》學而篇:被了解與了解別人,哪個重要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直接翻譯:「莫要擔心他人不了解自己,更要擔心自己不了解他人。」解析:這一段可以呼應學而篇第一句的內容:「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主要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不需要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從這個角度去希望別人理解自己,是非常難的,所以不需奢望這樣的結果,君子不會擔心這樣的事情。
  • 《悟學.第二十六篇》敏於事而慎於言!
    《悟學.第二十六篇》論語.學而第一.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107 亥時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居住不要求舒適,敏捷處事而謹慎言語,請求有道者匡正,可以說是好學了。」
  • 《悟學.第268篇》色厲內荏
    《悟學.第268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2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 yú)之盜也與?」《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