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火,不也是君子嗎?」
【注釋】
①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在適當的時候」。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它解為「時常」。「習」,一般解為「溫習」;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比如禮樂射御。所以這個「習」理解為實習比較好。
【點評】
通常人們容易將「學而時習之」理解為那是正在就學的學生所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這樣,那就將「學」的對象理解為一般知識與技能,而將「習」理解為一般的溫習與複習。而孔子所說的「學」應擴大為指培能、修身、養性的一切行為舉動,而對於「時」的理解同樣也有不同的看法,錢穆在《論語新解》裡認為,「時年」有三種解法,一解是指年歲言,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二解是指季節言,春夏學詩樂弦歌,秋冬學書禮射獵;三解是指晨夕,溫習、進修、休息,依時為之。按照這三種解法,我們一得此處的「學」不僅是指通常對知識技能的學習,二得「時」不能僅理解為時常,而更應該理解為修身養性培能乃為人一生之大事,所以得堅持與磨練;三得乃「學」而得悟於心,悟於心而後得踐之於行,踐於行而後得有悅於心。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朋」,志同道合者謂之朋。那位志同道合者為何要千裡迢迢從遠方而來呢?一謂志相同、道相合,有相同的志道乃有牽二人於千裡之外;二謂「知慕於我(錢穆語)」,吾之道修煉已成,正如孔子言,「德不孤,必有鄰(《論語 裡仁篇》);三謂自遠方而來的友朋,於我在在都是一份鼓勵與支持,所以才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氣惱,不也是一個修德有成的君子嗎?」這句話有這樣三個問題,一個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僅僅只是不氣惱嗎?第二個是別人為什麼會不理解我呢?第三個是我如何做到 「人不知而不慍」呢?
君子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以一人生性脾性好,而以一個人格局的宏大、眼力的開闊、意志的堅韌、胸懷的包容,故乃有不以一隅、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所以才有范文正公處「江湖之遠」卻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抱負。
生活中,不被理解是常事。所謂的不理解,有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差距,而差距有三種,一種是空間地域上的差距,所謂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一種是時間距離造成的差距,所謂的時代背景與風氣,一種是個人修煉閱歷而造成的眼光、抱負、胸懷、意志上的距離。孔子帶著一班學生困厄陳、蔡之間的時候,子路面帶慍色地說,「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子路為人耿直爽快,毫不遮掩對孔子的不滿;連一向聰明細心的子貢也勸孔子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意思也就是勸孔子降低一點對自己的要求。而顏回是怎麼說的呢?「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意思是不被天下所容,才能看得出是真正的君子。這三人的一番話,我們就可以看出格局的高低不同。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慍不僅僅是不介意與不計較,君子的眼光不在當下,更在於未來,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更有的是一份堅持與執著!所謂的「曲高」必「和寡」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