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

2020-12-11 大德堂語文

1.1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火,不也是君子嗎?」

【注釋】

①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在適當的時候」。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它解為「時常」。「習」,一般解為「溫習」;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比如禮樂射御。所以這個「習」理解為實習比較好。

【點評】

通常人們容易將「學而時習之」理解為那是正在就學的學生所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這樣,那就將「學」的對象理解為一般知識與技能,而將「習」理解為一般的溫習與複習。而孔子所說的「學」應擴大為指培能、修身、養性的一切行為舉動,而對於「時」的理解同樣也有不同的看法,錢穆在《論語新解》裡認為,「時年」有三種解法,一解是指年歲言,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二解是指季節言,春夏學詩樂弦歌,秋冬學書禮射獵;三解是指晨夕,溫習、進修、休息,依時為之。按照這三種解法,我們一得此處的「學」不僅是指通常對知識技能的學習,二得「時」不能僅理解為時常,而更應該理解為修身養性培能乃為人一生之大事,所以得堅持與磨練;三得乃「學」而得悟於心,悟於心而後得踐之於行,踐於行而後得有悅於心。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朋」,志同道合者謂之朋。那位志同道合者為何要千裡迢迢從遠方而來呢?一謂志相同、道相合,有相同的志道乃有牽二人於千裡之外;二謂「知慕於我(錢穆語)」,吾之道修煉已成,正如孔子言,「德不孤,必有鄰(《論語 裡仁篇》);三謂自遠方而來的友朋,於我在在都是一份鼓勵與支持,所以才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氣惱,不也是一個修德有成的君子嗎?」這句話有這樣三個問題,一個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僅僅只是不氣惱嗎?第二個是別人為什麼會不理解我呢?第三個是我如何做到 「人不知而不慍」呢?

君子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以一人生性脾性好,而以一個人格局的宏大、眼力的開闊、意志的堅韌、胸懷的包容,故乃有不以一隅、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所以才有范文正公處「江湖之遠」卻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抱負。

生活中,不被理解是常事。所謂的不理解,有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差距,而差距有三種,一種是空間地域上的差距,所謂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一種是時間距離造成的差距,所謂的時代背景與風氣,一種是個人修煉閱歷而造成的眼光、抱負、胸懷、意志上的距離。孔子帶著一班學生困厄陳、蔡之間的時候,子路面帶慍色地說,「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子路為人耿直爽快,毫不遮掩對孔子的不滿;連一向聰明細心的子貢也勸孔子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意思也就是勸孔子降低一點對自己的要求。而顏回是怎麼說的呢?「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意思是不被天下所容,才能看得出是真正的君子。這三人的一番話,我們就可以看出格局的高低不同。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慍不僅僅是不介意與不計較,君子的眼光不在當下,更在於未來,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更有的是一份堅持與執著!所謂的「曲高」必「和寡」是也。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篇一:學要養成,時習之也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有諸多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名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等。今天就來說說學而篇第一個重要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名言在小學初中都出現過,並且在中考亦時有出現。那麼我們來分析分析這個句子。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論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經典書目,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的許多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成為古往今來的學生所必修的內容。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你理解錯了嗎?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最記得最清的就是論語第一篇裡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以前我們的理解都是:學到的東西,經常拿來複習,難道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摸著良心說,複習真的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麼?不見的吧。但是如果這樣翻譯的話,很顯然脫離了論語的原文。關鍵詞在於那個「習」字。有一句話叫「習武之人」,「習」意思就是練習的意思。所以說,在古代,習字經常用做「練習」「使用」來理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時:時時,隨時。【學而思】本章作為《論語》開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歷來有各種解讀,就不一一敘述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似簡短的幾個字,卻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煉的三大要素:「學、時、習」,「學」是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做人、學做事。 「習」是見習,實踐。
  • 《論語》:學而時習之
    學而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劉寶楠《論語正義》邢疏云:自此至堯曰是魯論語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案:古人以漆書竹簡約當一篇,即為編列,以韋束之。 程樹德《論語集釋》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原文】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論語解讀——學而時習之
    《論語》這部書,是孔子學術思想的寶典,也是他立身行教的具體表現。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行為深受這部書的影響。當代知名畫家江逸子先生,以其深厚的繪畫造詣,與對世道人心的關懷,作成《論語畫解》一書,現每日分享一篇,以期克已復禮,博施眾濟。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心解】前面說過,孔子的思想照耀千秋,不在於清晰地描述現實,但一定是燭照現實的。現在的人性往往就是乍乍呼呼,自以為是,道貌岸然,煞有介事,把機巧當成聰明,把位置當成理所當然,總是生活在一種虛幻之中。當位置失去之後,當前呼後擁的人群散場之後,卻只落下一個落寞與孤獨而已!
  • 學而時習之,讀論語第一句有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我們從小學就已經開始認識的句子,幾乎每個人都能從論語中學到幾句順口的,然後就此背下來,藏於心中。 學而時習之,很多人認為的是學習就要經常的複習而已,溫故而知新。
  • 陳來:為什麼《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原標題:陳來:為什麼《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編者按 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論語》另一則也記述: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此段與上例相同,不論哀公所問與季康子所問同時與否,孔子的思想是一貫的。 仔細體味《論語》中以上三段話,我們就可知,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
  • 「學而時習之」——論語英譯及智永行楷書法集字
    James Legge理雅各論語英譯學而第一 BOOK I. HSIO R. 【第一章】【一節】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二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論語》- 學而篇
    我想為你分享雙語版《論語》的《學而篇》,雖然高中時也在語文課上學過《論語》,但是當時的理解僅限於字面,隨著年齡和人生經歷的增長,再讀《論語》,又有了新的啟發,我也把學習《論語》的筆記分享給你,希望我們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受到梁冬的加持,受到孔子的加持,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賢賢易色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能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慎終追遠
    【心解】本句從三個方面來說。首先是「慎終」,意思是認真謹慎地辦好喪事。儒家思想體系大廈的基礎在於「仁」、「孝」二字。錢穆先生說,「葬祭之禮,乃孝道之最後表現。對死者能盡我之真情,在死者似無實利可得,在生者亦無酬報可期。」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而講究人的一切言談行為都根基於人的本心,仁如此,孝如此,信如此。
  • 《論語·學而篇第一》1.3:巧言令色,鮮矣仁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3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具身認知:利用身體改善情緒、思維和創造力》《運動不僅能強身,還能健腦,讓人變聰明》《色即是空:用現代科學的視角解讀佛學》#每日一句論語#專欄《《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論語 學而篇》深度解析: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3個「習」字究竟指的是什麼?
    針對《論語》中的3個「習」字,誰的解讀更接近孔子和曾子的本意?3個「習」字,是否具有相同的涵義?「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臺灣大學教授傅佩榮研究認為,《論語》裡某些字是有細微差別的,比如「學」代表學習,「習」代表實踐(《論語之美》)。「學而時習之」很多人把「學而時習之」的「習」理解為複習、溫習,其實,在古漢語裡,「學」是指理論知識的獲得,「習」是指生活實踐的體驗。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說詞】宋儒學大師朱熹說: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