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賢賢易色

2020-11-22 大德堂語文

1.7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能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注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晚年的學生。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②賢賢易色: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敬的意思。第二個「賢」,指賢人,有才德的人。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南懷瑾卻是這樣解釋的,「易」,改變義。而「色」則理解為「臉色、顏色」。那這句話則解釋為見到賢德的人,則肅然起敬。

③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心解】

孔子歷來主張德行重於知識,而考察與培養德行在於行,而不在於言,所以孔子說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那麼「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德行的修煉在於你對父母、對兄弟、對朋友由內而外的言語態度與行為做事上,而不在於空洞的言語說教與玄妙的演繹推理上,從你身邊最熟悉的人事做起,這就是德行的修煉,永遠根植於人性的土壤之中。

子夏說,「賢賢易色」,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把它理解成喜歡人的賢德超過了對美貌的喜歡,但也有人主張這樣理解,敬重有賢德的人,見到有賢德的人就肅然起敬,這裡將「易」理解成「改變」的意思。後面一句話,現在有很多人理解起來有點極端,《二十四孝圖》就是將這種錯誤理解引導到一種極端。「竭其力」,意思是孝順父母只要你做子女的能夠盡心盡力就好了,這個出於內心的孝才是最重要的。像現在的兒女工作在外,事務繁忙,兒女需要照顧,你讓他放下工作去照顧父母有的時候真的太難為了兒女,所以孔子強調「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君」,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國君」、「皇帝」,這句話應該理解成一個好朋友或者一個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需要你去幫忙,你就要認認真真地,盡心盡力。就像曾子說的,「為人謀而不忠乎?」,道理上是一樣的。

本文由大德堂語文原創,特此聲明!

相關焦點

  • 「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
  • 「色」在《論語》——「賢賢易色」新證
    其中的注釋應該說具有絕對權威性,至少是不會出現有損於原著的現象,但是,當我講到《論語·學而第一》中的「賢賢易色」時,我很難啟齒,因為其註解既不符合現代價值觀,也不符合原著的精義。請看《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第37頁 的註解:「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輕女色。第一個『賢』是尊重、崇尚的意思;第二『賢』指有才有德的人。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心解】前面說過,孔子的思想照耀千秋,不在於清晰地描述現實,但一定是燭照現實的。現在的人性往往就是乍乍呼呼,自以為是,道貌岸然,煞有介事,把機巧當成聰明,把位置當成理所當然,總是生活在一種虛幻之中。當位置失去之後,當前呼後擁的人群散場之後,卻只落下一個落寞與孤獨而已!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慎終追遠
    【心解】本句從三個方面來說。首先是「慎終」,意思是認真謹慎地辦好喪事。儒家思想體系大廈的基礎在於「仁」、「孝」二字。錢穆先生說,「葬祭之禮,乃孝道之最後表現。對死者能盡我之真情,在死者似無實利可得,在生者亦無酬報可期。」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而講究人的一切言談行為都根基於人的本心,仁如此,孝如此,信如此。
  • 《論語》之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感覺孔子的學生比較小,孫子輩)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大意是: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賢賢易色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義是指看到比自己賢能的人,心裡充滿了恭敬。第一賢是動詞,表示尊敬、恭敬;第二個賢是名詞,表示有才德的人。易:改變。色:態度,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論語》中「賢賢易色」,該怎樣理解?
    在我沒讀完《論語·學而篇》的時候,總以為孔夫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問題,因為內心深處是不快樂的,那時候,每天要背書,而自己又背不過。對於背書,老師常常一個一個檢查,盡心竭力,而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是提心弔膽,尤其是快輪到自己,更是無比緊張,緊張的結果是全忘記了。
  • 「賢賢易色」 《論語講析》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我必說他已學過了。」還有一種更是牽強的說法, 王念孫(清代經學家,王引之之父)在《廣雅疏證》中引此章 說「賢賢易色,易者,如也。猶言好德如好色也」,說是我們應以好色之心來尊賢了,豈不公然宣稱好色心是正當的嗎?這說法很危險,稍一不慎,就成大錯,讀者不可不慎。 這句話其實跟人性是否好色無關,跟男女之間尊德斥色之 說更無涉。《為政》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 「論語心解」「裡仁為美」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它解為「時常」。「習」,一般解為「溫習」;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比如禮樂射御。所以這個「習」理解為實習比較好。
  • 「論語心解」「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子貢問曰」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道之以政」
    論語心解為政篇第三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我讀《論語》—《學而篇》之九:「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續)
    繼續上一次對「賢賢易色」的討論。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三個字的意思。即:第一個「賢」字應當解釋為「尊敬」、「尊重」,第二個「賢」字應當解釋為「賢德」或「賢人」,最後的「色」字應當解釋為「美色、容貌」。最後就剩下「易」字當如何解釋了。
  • 「論語心解」「奢則不孫」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士志於道」
    論語心解裡仁篇第九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學而篇
    《論語》 一 學而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心解」「道千乘之國」
    論語心解學而篇第五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夏曰賢賢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翻譯】子夏說:「由衷地仰慕賢人,向賢人學習、看齊,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王能夠奉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