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能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注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晚年的學生。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②賢賢易色: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敬的意思。第二個「賢」,指賢人,有才德的人。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南懷瑾卻是這樣解釋的,「易」,改變義。而「色」則理解為「臉色、顏色」。那這句話則解釋為見到賢德的人,則肅然起敬。
③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心解】
孔子歷來主張德行重於知識,而考察與培養德行在於行,而不在於言,所以孔子說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那麼「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德行的修煉在於你對父母、對兄弟、對朋友由內而外的言語態度與行為做事上,而不在於空洞的言語說教與玄妙的演繹推理上,從你身邊最熟悉的人事做起,這就是德行的修煉,永遠根植於人性的土壤之中。
子夏說,「賢賢易色」,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把它理解成喜歡人的賢德超過了對美貌的喜歡,但也有人主張這樣理解,敬重有賢德的人,見到有賢德的人就肅然起敬,這裡將「易」理解成「改變」的意思。後面一句話,現在有很多人理解起來有點極端,《二十四孝圖》就是將這種錯誤理解引導到一種極端。「竭其力」,意思是孝順父母只要你做子女的能夠盡心盡力就好了,這個出於內心的孝才是最重要的。像現在的兒女工作在外,事務繁忙,兒女需要照顧,你讓他放下工作去照顧父母有的時候真的太難為了兒女,所以孔子強調「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君」,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國君」、「皇帝」,這句話應該理解成一個好朋友或者一個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需要你去幫忙,你就要認認真真地,盡心盡力。就像曾子說的,「為人謀而不忠乎?」,道理上是一樣的。
本文由大德堂語文原創,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