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你理解錯了嗎?

2020-12-18 三國有品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最記得最清的就是論語第一篇裡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以前我們的理解都是:學到的東西,經常拿來複習,難道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摸著良心說,複習真的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麼?不見的吧。

在複習中收穫到別的東西,領悟到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樣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啊。但是如果這樣翻譯的話,很顯然脫離了論語的原文。

關鍵詞在於那個「習」字。

有一句話叫「習武之人」,「習」意思就是練習的意思。所以說,在古代,習字經常用做「練習」「使用」來理解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應該理解為:學到的東西,能夠經常拿來實踐,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你看,這樣翻譯就通順的多了,而且也更加符合邏輯。

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發就是:學到的東西要用於實踐,正所謂學以致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些人翻譯為: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我看也未必吧。

如果你的朋友從遠處來找你借錢,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快樂起來吧?如果你的朋友從遠處來找你避難,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快樂起來的吧?

現在的「朋友」有點兒太廉價了,古代的朋友是非常珍貴的。

「朋」字在最早的時候是兩串兒代表貨幣的貝殼。也就是說只有兩個人財力差不多的時候才能稱為「朋」。逐漸到後來,錢的標準降低了,精神層次的要求升高了。「朋」依然很高級。

孔穎達疏:同門為朋,同志為友。也就是說思想修為差不多的人才能成為朋友。

「有朋自遠方來」

應該理解為: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找我,這才是一件開心的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人們的理解出入不大,別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也不生氣不怨恨,這難道不就是君子的標準麼?

還有一種理解,就是把「知」理解為智慧的「智」。

即便是遇到愚蠢的人,聽到愚蠢的話,看到他做了愚蠢的事也不生氣,難道不也是君子的標準嗎?

這樣的理解,在現實社會中,實用性還是比較強。網絡越發達,我們看到的「沙雕事件」就越多,越容易被「煽動情緒」。

理解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包容那些看起來不太明智的言行。這難道不也是君子的標準麼?

相關焦點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論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經典書目,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的許多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成為古往今來的學生所必修的內容。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學而篇一:學要養成,時習之也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有諸多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名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等。今天就來說說學而篇第一個重要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名言在小學初中都出現過,並且在中考亦時有出現。那麼我們來分析分析這個句子。
  • 論語經典:「學而時習之」,有九成的人都理解錯了
    其中流傳下了的《論語》,在封建專制時代更是官方推崇的經典著作。封建王朝在歷史潮流中謝幕,這一經典作品卻依然流傳了下來,在現實社會中,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不過人們在傳播儒家文化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思想偏離了原文的意思。很多人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國學經典《論語》,其中很實用的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篇的第一句。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火,不也是君子嗎?」【注釋】①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在適當的時候」。
  • 你知道嗎?論語學而篇第一則原來還可以這麼理解
    論語學而篇第一則原來還可以這麼理解。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對我國的政治制度,文化禮儀,道德教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時:時時,隨時。「學」和「習」是君子自我修煉之路。【譯文】孔子說:「不斷學習並能隨時實踐,不也很歡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的嗎?不被人所知,心裡卻沒有絲毫怨恨,不正是一個謙謙君子嗎?」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原文】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論語最直接的認識。這句話表面意思很簡單,每個人在學生時代,老師早就講過。大概都是這樣解釋的,學習了之後,經常溫習鞏固,不也是很快樂嗎。
  • 《論語》:學而時習之
    學而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 孔子說:「學習而經常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了解自己,並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
  • 學而時習之,讀論語第一句有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我們從小學就已經開始認識的句子,幾乎每個人都能從論語中學到幾句順口的,然後就此背下來,藏於心中。 學而時習之,很多人認為的是學習就要經常的複習而已,溫故而知新。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 蒼頡篇》「學而時習之」,時,與本文語境有關的是:時機、當下的、應季的、經常地;習,依據語境,可以理解為:一次次地練習、實踐。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是:學到位之後,儘早地、經常地抓住時機,一次次地練習、實踐,不也很快樂嗎?這裡面,我們可以體會出如下三個意思。
  • 我讀論語: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他的意思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1期: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他的意思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經典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園,是走向未來的起點,說到經典,我們不得不想起一位聖人,還有他那本流傳至今的經典國學著作《論語》,今天就讓我,來走進孔子的世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論語》- 學而篇
    我想為你分享雙語版《論語》的《學而篇》,雖然高中時也在語文課上學過《論語》,但是當時的理解僅限於字面,隨著年齡和人生經歷的增長,再讀《論語》,又有了新的啟發,我也把學習《論語》的筆記分享給你,希望我們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受到梁冬的加持,受到孔子的加持,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②學而時習之,而:並列連詞,可譯為並且。 ③人不知而不慍。而:轉折連詞,可譯為但④亦(yì):同樣、也是。 ⑤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 「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3個「習」字究竟指的是什麼?
    針對《論語》中的3個「習」字,誰的解讀更接近孔子和曾子的本意?3個「習」字,是否具有相同的涵義?「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臺灣大學教授傅佩榮研究認為,《論語》裡某些字是有細微差別的,比如「學」代表學習,「習」代表實踐(《論語之美》)。「學而時習之」很多人把「學而時習之」的「習」理解為複習、溫習,其實,在古漢語裡,「學」是指理論知識的獲得,「習」是指生活實踐的體驗。
  • 學而時習之「時習」是何意?以為簡單其實很難,當年朱熹也理解錯
    在初中語文課上,我們就能朗朗上口的讀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並且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在注釋中了解過,《論語》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學而時習之」在裡面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了,但是你真的能夠完全理解正確的理解這句話,並且認為「實習」僅僅是時常溫習這麼簡單嗎?
  • 《論語.學而篇》3句話,教你過好一生
    宋代著名的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學而篇》前三句話將指引你過好一生。《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字作為該篇的篇名。《論語》是一部很優秀的作品。
  • 論語解讀——學而時習之
    《論語》這部書,是孔子學術思想的寶典,也是他立身行教的具體表現。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行為深受這部書的影響。當代知名畫家江逸子先生,以其深厚的繪畫造詣,與對世道人心的關懷,作成《論語畫解》一書,現每日分享一篇,以期克已復禮,博施眾濟。
  • 陳來:為什麼《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原標題:陳來:為什麼《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編者按 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論語》另一則也記述: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此段與上例相同,不論哀公所問與季康子所問同時與否,孔子的思想是一貫的。 仔細體味《論語》中以上三段話,我們就可知,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
  • 《論語·學而篇第一》1.3:巧言令色,鮮矣仁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3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END—往期精彩回顧#每天一本書#專欄《第一性原理,「矽谷鋼鐵俠」馬斯克顛覆式創新的致勝秘訣》《鈍感力:「遲鈍」一些,才能健康快樂一些》《非暴力溝通:你真的會溝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