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最記得最清的就是論語第一篇裡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以前我們的理解都是:學到的東西,經常拿來複習,難道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摸著良心說,複習真的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麼?不見的吧。
在複習中收穫到別的東西,領悟到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樣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啊。但是如果這樣翻譯的話,很顯然脫離了論語的原文。
關鍵詞在於那個「習」字。
有一句話叫「習武之人」,「習」意思就是練習的意思。所以說,在古代,習字經常用做「練習」「使用」來理解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應該理解為:學到的東西,能夠經常拿來實踐,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你看,這樣翻譯就通順的多了,而且也更加符合邏輯。
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發就是:學到的東西要用於實踐,正所謂學以致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些人翻譯為: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我看也未必吧。
如果你的朋友從遠處來找你借錢,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快樂起來吧?如果你的朋友從遠處來找你避難,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快樂起來的吧?
現在的「朋友」有點兒太廉價了,古代的朋友是非常珍貴的。
「朋」字在最早的時候是兩串兒代表貨幣的貝殼。也就是說只有兩個人財力差不多的時候才能稱為「朋」。逐漸到後來,錢的標準降低了,精神層次的要求升高了。「朋」依然很高級。
孔穎達疏:同門為朋,同志為友。也就是說思想修為差不多的人才能成為朋友。
「有朋自遠方來」
應該理解為: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找我,這才是一件開心的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人們的理解出入不大,別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也不生氣不怨恨,這難道不就是君子的標準麼?
還有一種理解,就是把「知」理解為智慧的「智」。
即便是遇到愚蠢的人,聽到愚蠢的話,看到他做了愚蠢的事也不生氣,難道不也是君子的標準嗎?
這樣的理解,在現實社會中,實用性還是比較強。網絡越發達,我們看到的「沙雕事件」就越多,越容易被「煽動情緒」。
理解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包容那些看起來不太明智的言行。這難道不也是君子的標準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