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2020-12-05 漢字的魅力66789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

「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引申義有:名詞,適當的機會、日月運行所體現的非空間性的延續、鐘點;形容詞,當下的、應季的;副詞,經常地,偶爾地」——《象形字典》。

「習,造字本義:動詞,幼鳥在鳥巢上振動翅膀演練飛行」——《象形字典》

「習,數飛也」——《說文解字》

慍,怒也。——《 說文》

慍,恨。——《 蒼頡篇》

「學而時習之」,時,與本文語境有關的是:時機、當下的、應季的、經常地;習,依據語境,可以理解為:一次次地練習、實踐。

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是:學到位之後,儘早地、經常地抓住時機,一次次地練習、實踐,不也很快樂嗎?

這裡面,我們可以體會出如下三個意思。

一、學到位了,就要實踐,不實踐學也就沒有意義。

二、在實踐過程中,勤奮固然很重要,但時機卻更重要,不擇時機地實踐,處處碰壁不說,還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實踐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三、「不亦說乎」,是有深意的。「不亦說乎」,字面是不也很快樂嗎?但它實際上說的是,一個人性情趣向的問題。

一個人可以喜歡很多東西、很多事,並經常地致力於,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事。

但孔子認為,人應該確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性情趣向。儒家的理想是「修齊治平」,「學而時習之」正是提高人的能力、雕刻人的性情的有效手段,也是一個人能夠實現「修齊治平」理想的基礎。

《禮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三字經》中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 不知義」。

學在儒家看來是很重要的,確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性情趣向,也是很重要的,《論語》將這句話放在首章之首,也充分表明了儒家對它的重視。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說的,也是性情趣向問題。

「修齊治平、內聖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但並不代表儒家、儒者就要成為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

相反,儒家、儒者應該時常葆有,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打成一片,並以此為樂的胸懷和性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要立足於人,實現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相處。如果連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容不下,時時想著唯我獨尊,還談什麼「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還談什麼「修齊治平、內聖外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在別人不了解、不理解自己的思想、言行時,也不會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儒家的君子,不僅僅是指擁有財富、權利、聲名的人和幹大事、成大功、立大業的人,儒家的大,也不僅僅體現在大的體量、大的格局。

擁有崇高的生命境界、道德水平,能夠平等地看待他人他物,能夠理解、包容他人他物,能夠打心眼裡喜歡,和他人他物和諧相處,不隨意地遷怒、怨恨他人他物,也是儒家的君子的,一個重要的特徵。

甚至可以說,這是儒家的君子的,最主要的特徵,因為個體的生命的境界,是個體的體量及其人生格局的基礎。

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遠遠不是,它的字面意思那麼簡單,它代表的是儒者應該具備的性情趣向,它代表的是儒者應該擁有的生命境界(包括道德水平)。這段話出現在《論語》的首章之首,是有深意的。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時:時時,隨時。「學」和「習」是君子自我修煉之路。【譯文】孔子說:「不斷學習並能隨時實踐,不也很歡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的嗎?不被人所知,心裡卻沒有絲毫怨恨,不正是一個謙謙君子嗎?」
  • 論語新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讀罷讓人醍醐灌頂,但其中有一些釋義中包含了文言文,不好理解,藉助工具書,把這本巨著以真正的白話文解釋一遍,下面開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背誦、練習的意思。古時候一種說法:「學,醒悟明白的意思,也是模仿、照著做的意思。學就是先理解明白然後練習照著做。」時習:指早晚而言:溫習、進修、遊散、休息,要依照時間進行。練習,就像鳥兒學飛,反反覆覆多次練習。人來學習,應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覆不已,老了也不知疲倦。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誰學?學什麼?學了能成什麼?其實,這主語就在這句子裡,就是「君子」。學《論語》的,就是這「君子」,這話最後就落實在這「君子」上。整個儒家學說,歸根結底,就是「君子學」。何謂「君子」?「君子」就是要成為「君」的人。「君子學」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君」。何謂「君」?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文】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學習《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以,《論語》中第一段就是針對「士」這個階層講的,夫子認為作為一個士人,應該具備三個理想,並把以實現理想當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其中理想一,就是要實現學以致用,要以自己所學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的理想,這也是孔子終其一身的追求。理想二,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談經論道,相互砥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實乃人生一大幸事。
  •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生有種樂是讀書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還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些話對學習的道理說的是多麼深刻和言簡言賅。人人都說學習很重要,人人都在忙學習,可在學習的方法和方式上總還存在一些不當之處,有的人只重於讀,而不注重於思,有的重於思,而不重於讀,讀與思兩則脫節了,讀書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 《論語》:學而時習之
    學而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 【記】作為論語首章,並不必具有深意。但由於首章突出的「悅」、「樂」二字,似可藉此簡略談論《今讀》的一個基本看法:即與西方「罪感文化」、日本「恥感文化」相比較,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樂感文化」。
  • 《論語-學而篇》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孔子極重教學,殆無疑義,《述而》篇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施教必先自學,故學比教更為首要。此章分為三個段落,亦可謂求學的三種境界。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釋義:釋義:孔子說:「學習之後,按一定的時間去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論語·學而篇一:學要養成,時習之也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有諸多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名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等。今天就來說說學而篇第一個重要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名言在小學初中都出現過,並且在中考亦時有出現。那麼我們來分析分析這個句子。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論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經典書目,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的許多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成為古往今來的學生所必修的內容。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解讀——學而時習之
    《論語》這部書,是孔子學術思想的寶典,也是他立身行教的具體表現。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行為深受這部書的影響。當代知名畫家江逸子先生,以其深厚的繪畫造詣,與對世道人心的關懷,作成《論語畫解》一書,現每日分享一篇,以期克已復禮,博施眾濟。
  • 學而時習之,讀論語第一句有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我們從小學就已經開始認識的句子,幾乎每個人都能從論語中學到幾句順口的,然後就此背下來,藏於心中。 學而時習之,很多人認為的是學習就要經常的複習而已,溫故而知新。
  • 陳來:為什麼《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原標題:陳來:為什麼《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編者按 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論語》另一則也記述: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此段與上例相同,不論哀公所問與季康子所問同時與否,孔子的思想是一貫的。 仔細體味《論語》中以上三段話,我們就可知,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
  • 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 「學而時習之」——論語英譯及智永行楷書法集字
    James Legge理雅各論語英譯學而第一 BOOK I. HSIO R. 【第一章】【一節】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二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教化萬民成為君子就是孔子為之一生傾注心血的事業。可是從來做小人遠比做君子來得容易得多。有的教授講這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指學習並且不斷溫習,難道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樣講多多少少就有點曲解孔子原意了。說的嚴重一點就有點誤人子弟了。學習,不斷溫習,這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有的只能是枯燥吧!我們學習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不拘我們學習什麼,端正學習態度是首要的。
  • 我讀論語: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他的意思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1期: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他的意思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經典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園,是走向未來的起點,說到經典,我們不得不想起一位聖人,還有他那本流傳至今的經典國學著作《論語》,今天就讓我,來走進孔子的世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
    1.1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火,不也是君子嗎?」【注釋】①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在適當的時候」。
  • 「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3個「習」字究竟指的是什麼?
    針對《論語》中的3個「習」字,誰的解讀更接近孔子和曾子的本意?3個「習」字,是否具有相同的涵義?「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述而》)「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