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2020-12-21 離離閱讀陌上行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年少時以為:非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曾經在我讀書的時候,讀到這句,聽老師的講解,心裡有點犯嘀咕

孔聖人啊,我在學習時怎麼沒感覺到「悅」呢?為了考試,讀書、背書、做試卷......老師的「火眼金睛」、家長的「殷切高分」,真不「悅」呀

有朋友從遠方來,開始真有些樂的。然而為了招待朋友,在食堂裡大大方方的買扣肉、回鍋肉、甚至還下館子,等朋友走的時候,當月的生活費已所剩無幾,甚至還欠了外債,天天啃饅頭下家裡帶去的鹹菜,孔聖人啊,孔聖人啊,寶寶心裡苦啊,有啥「樂」呀?

及至讀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一凡人,真無法做到「不慍」呢,只能暗自告訴自己:算了,君子雖好,這境界也太高了,我可能只能做個「小人」了呢

就這樣,在不「說」,不「樂」,非「君子」裡的境界裡渾渾噩噩地過了這麼多年。

02不對呀,怎麼與我曾經的理解大相逕庭啊!

有一天,偶然聽到一個國學大師在講《論語》,不覺恍然大悟:居然與我在那青蔥歲月裡的理解大相逕庭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重點在「時」和「習」,而且這個「學」也不僅僅指書本上的知識,也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知識,甚至還可以是自己或者別人曾經經歷過的那些「經驗」和「教訓」。

這樣一想:似乎有點「悅」的感覺了。學習的知識確實需要去溫習方能鞏固,考試考了高分;用自己嫻熟的已學知識去工作,讓自己工作更順暢;用學到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人際關係不再那麼緊張,自己與自己的相處也更和諧,不再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而緊張、焦慮。這時,確實是「悅」了,且不僅僅是表面上的開心,更是發自內心的「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裡的「朋」不僅僅是我們理解的狹義的「朋友」,其實應指的是那些與我們有著心靈共鳴,「道」同的朋友,或者說是靈魂的知己,那種不論多久不見,不聯繫,一旦有事,則真正為自己的樂而樂,為自己的哀而哀,在低谷時鼓勵自己,在得意時提醒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朋友。這樣的朋友無論從什麼地方來,將如沐春風,縱然真的要去借錢招待,也心甘情願啊,還唯恐招待不周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孔聖人這句話誠不欺人也!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誰能真正完全了解別人,誰能在自己好心好意、辛辛苦苦去完成工作後能真正得到想要的結果呢?

人生坎坎坷坷,經歷了這麼多,回過頭看: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沒人讓人誤會的時候?怎麼可能沒有誤會別人的時候?親人、朋友、同事、領導,都有可能會有誤會產生。

當我們誤會別人時,別人還生我們的氣,只能趕緊道歉,因為想起自己別別人誤會時的那種心酸和痛苦。而別人誤會我們時,想想我們自己,也誤會過別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再放在心上,放過自己,不再傷心,唯有等時間和事實來證明

我輩雖然無法做到如聖人說的那種真「君子」的境界,但是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我們的生活會不樂嗎?也許開始很難,但是只要一想到我們也曾誤會過別人,或者我們以後可能會誤會別人,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何苦彼此為難?何苦自己為難自己?其實,說到底,真的只是是為難了自己。念及此,偶爾「君子」一下也挺好的嗎!

03想明白了,和諧不少呢!

想明白了,弄清楚了,跟孩子們講的時候,孩子們對考試的怨懟,對怎麼交朋友、對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對待時,心中似乎平和和許多,當然,我在跟他們講的時候,自己與自己內心隱藏的某些不和諧分子也和諧了不少呢!

相關焦點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時:時時,隨時。「學」和「習」是君子自我修煉之路。【譯文】孔子說:「不斷學習並能隨時實踐,不也很歡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的嗎?不被人所知,心裡卻沒有絲毫怨恨,不正是一個謙謙君子嗎?」
  • 論語新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讀罷讓人醍醐灌頂,但其中有一些釋義中包含了文言文,不好理解,藉助工具書,把這本巨著以真正的白話文解釋一遍,下面開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背誦、練習的意思。古時候一種說法:「學,醒悟明白的意思,也是模仿、照著做的意思。學就是先理解明白然後練習照著做。」時習:指早晚而言:溫習、進修、遊散、休息,要依照時間進行。練習,就像鳥兒學飛,反反覆覆多次練習。人來學習,應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覆不已,老了也不知疲倦。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文】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
  • 虛空先生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試譯】學,而能時時地去溫習和應用,是多麼讓人欣悅的事情呀;有朋友自從遠方而來,是多麼讓人快樂的事情呀;別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就是一位有修養有德行的君子了嗎?
  • 有朋自遠方來是什麼意思?絕非你所想
    《論語》中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六七歲的小孩,在啟蒙認字之初,幾乎都背過孔子這句千古名言,即便沒有,上學後,在老師凌厲的眼神督導下,也肯定爛熟於胸。那麼,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 你真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嗎?你的理解真錯了!
    《論語》開篇第一則,從小很多人就張口就來,上過學的基本都背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上了初中和高中,老師有時候還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同學們複習的重要性。等上大學的工作後,朋友相聚經常會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但實際上,我們在理解上,已經偏離了孔子的本意。
  • 學而時習之,讀論語第一句有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我們從小學就已經開始認識的句子,幾乎每個人都能從論語中學到幾句順口的,然後就此背下來,藏於心中。 學而時習之,很多人認為的是學習就要經常的複習而已,溫故而知新。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把「人」做到了極致,或者說他希望人們做人做到極致。所以後世稱他為「聖」。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教化萬民成為君子就是孔子為之一生傾注心血的事業。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
    1.1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火,不也是君子嗎?」【注釋】①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在適當的時候」。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您真的弄懂了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學而之人就是做學問,做學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隨時隨地反省和實踐做人做事。為什麼論語開篇把這三句話放在一起,因為這三句話都是有關聯的,具體原因會在文章後面說到。現在先來討論後兩句話。正如一般的解釋:「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
  • 「學而時習之」——論語英譯及智永行楷書法集字
    James Legge理雅各論語英譯學而第一 BOOK I. HSIO R. 【第一章】【一節】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二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以下是以《智永真書千字文》為依據對上述部分語句的集字:
  • 論語·學而篇一:學要養成,時習之也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有諸多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名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等。今天就來說說學而篇第一個重要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名言在小學初中都出現過,並且在中考亦時有出現。那麼我們來分析分析這個句子。
  • 論語經典:「學而時習之」,有九成的人都理解錯了
    封建王朝在歷史潮流中謝幕,這一經典作品卻依然流傳了下來,在現實社會中,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不過人們在傳播儒家文化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思想偏離了原文的意思。很多人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國學經典《論語》,其中很實用的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篇的第一句。原文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誰學?學什麼?學了能成什麼?其實,這主語就在這句子裡,就是「君子」。學《論語》的,就是這「君子」,這話最後就落實在這「君子」上。整個儒家學說,歸根結底,就是「君子學」。何謂「君子」?「君子」就是要成為「君」的人。「君子學」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君」。何謂「君」?
  • 《論語》:學而時習之
    學而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 孔子說:「學習而經常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了解自己,並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
  • 七天:為學之道之論學「學而時習之」
    古今中外人無數 知識如海亦如煙人生短短三萬日 奈何有涯隨無涯只因花開需逢春 人不自知為何生如若有緣了此生 不為他人為自身隨著年齡的增大與經驗的增多,則不要以一種兒童時的理想狀態去理解事物,既努力則會有回報。
  • 學習《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解讀:自西周立國以後,一直採用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代表的封建禮法制度,由於當時的貴族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因而他們都有很多兒子,其中正妻生的大兒子叫做嫡長子,他具有對家族財產和政權的絕對繼承權,正妻生的其他兒子被稱作次子,而妾生的兒子被稱為庶子,他們都無權繼承家族事業,經過數百年繁衍,這類人就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被稱為「士」,與封建主相比他們都是貴族,但他們沒有固定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