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學而之人就是做學問,做學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隨時隨地反省和實踐做人做事。
為什麼論語開篇把這三句話放在一起,因為這三句話都是有關聯的,具體原因會在文章後面說到。現在先來討論後兩句話。
正如一般的解釋:「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
街上隨便找個小孩估計都能這麼解釋給你聽,用趙麗蓉小品中的話說,這就像那二鍋頭兌的那個白開水。朋友從遠方來,不亦下飯店乎,錢包不亦空乎,不亦借錢乎。別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氣,我是個憨憨。反正現在一般人的常態,四顧忙生活,低頭玩手機,誰又能真正關心誰呢。
說句笑話,現今對你研究最多的恐怕就是銷售人員了,你包包裡面的元寶散發著誘人的光芒,他的目光被緊緊吸引著,這時候仿佛牛頓說的萬有引力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金光和目光緊緊的交匯在一起不可分離,如此纏綿悱惻。但是本著敬業的精神,他還要發揮一心多用的本領,嘴上像高鐵般疾馳出著各種似是而非的大道理,心裡像心理學家一樣對你進行著各種性格刻畫,最終還會如科學家一樣,動用電腦、伺服器這種高科技產品進行大數據分析。一聲嘆息,這樣的生活真是悲夫,朋友漸漸遠去,人生已經麻木。
看看自己眼前的人生,再品味一下這樣的解釋,這樣的老師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心裡產生了糾結和抗拒,不時會產生放下書本的衝動。然而聖賢之師說話水平就這麼普通嗎?深刻了解人情世故的孔子,似乎在我們心目中一直都是刻板的形象。為了一探究竟,這時要引用南師對這兩句話的解釋:
第二點接著下來,是說做學問的人要準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真正為學問而學問,「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幹,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了,為別的不來。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準備著一生寂寞。我們看歷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
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的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
——南懷瑾《論語別裁》
從這裡看到,孔子說的朋友就是知己,周公集中國文化之大成,孔子承前啟後發揚光大,一生為了文化事業呼號奔走,在當時不被看好,不被理解,一生寂寞,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消極避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論語開篇的三句話,就是孔子一生精神的寫照,正所謂微言大義,不理解那層深刻的含義,永遠讀不懂經典,也無法與聖人對話,更無法從聖人的教誨中受益。
自古聖賢皆寂寞,人生難得一知己。管仲嘆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管仲臨終告卻告訴齊桓公,不要讓鮑叔牙接替他的職位當宰相。恰恰是因為他太了解他的朋友了,鮑叔牙的第一個毛病就是太清了,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把政權交給他,反而害了鮑叔牙。能這麼了解朋友,能為朋友考慮到這種程度,這樣的知己,真的是太難找了。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鍾子期不在,伯牙仰天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琴擊祭臺,琴破弦絕。
知音自古難覓,生活中能互相了解的朋友也不多見,別人不了解你,不用怨天尤人,正如《論語》中仁的精神,多關愛他人,反過來到時候自然有別人來關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