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生有種樂是讀書

2020-12-17 悟思必得

人生一路過來也讀了一些書,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書,有的書讀過就忘記了;有的書看過後還有些記憶,這就是讀書,要說我最喜歡的書還是讀《論語》。

一是讀《論語》對人的學習有幫助和啟迪意義。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還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些話對學習的道理說的是多麼深刻和言簡言賅。人人都說學習很重要,人人都在忙學習,可在學習的方法和方式上總還存在一些不當之處,有的人只重於讀,而不注重於思,有的重於思,而不重於讀,讀與思兩則脫節了,讀書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讀了孔子《論語》論學習,就會走出學習效果不佳的迷惑,做到讀與思相結合,思與讀相結合,也就是說一邊讀書一邊思考;做到邊實踐邊應用,邊提高,這樣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更有實際意義,讀書如果只讀不思,不聯繫實際,如此讀書就會讀成為一個書呆子,只有讀與思相結合,如此才能將書讀活、讀懂、讀好了。

二是讀《論語》對做好人有很大的啟迪。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意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很守信用了呢?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孔子做人就一個誠信,就是一個忠字,這就是做人的自律精神,如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最需要的就是這種誠信精神,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能只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只顧自身的利益,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這是一種損人利已的行為,2000多年前的《論語》之所以受到國人的厚愛,就是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當下做人處事都有現實和積極意義的。

三是讀《論語》對做人要有好心態有現實意義。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其意是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逸,做事敏捷,說話謹慎,向有道德的人學習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此言此語,句句話都很有現實作用的。

如今不少人活得太累,其原因就是心理不平衡,盲目攀比,與別人比賺錢多少,與別人與住房大小,與別人比小車豪華,盲目攀比,比出了苦惱,比出了心中的不安。現代社會,人與人總會是會有貧富差別的,盲目攀比就會比出苦惱,比出浮躁,正是如此,如果記住將孔子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句話,就會做一個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做一個簡潔的人,做一個平淡的人,做一個守得住寂寞的人,這個社會只要你心中有夢,做好自己,這樣就沒有什麼苦惱了,也就是一種坦然豁達的人生了。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誘惑多多的社會中,一個人要守住自己平靜之心,做最好的自己,讀一讀《論語》如同是一副清醒劑,會使自己少些浮躁,多些平靜;少些攀比,多些自我,如此才能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活得淡然,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來。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文】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
  • 論語新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讀罷讓人醍醐灌頂,但其中有一些釋義中包含了文言文,不好理解,藉助工具書,把這本巨著以真正的白話文解釋一遍,下面開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背誦、練習的意思。古時候一種說法:「學,醒悟明白的意思,也是模仿、照著做的意思。學就是先理解明白然後練習照著做。」時習:指早晚而言:溫習、進修、遊散、休息,要依照時間進行。練習,就像鳥兒學飛,反反覆覆多次練習。人來學習,應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覆不已,老了也不知疲倦。
  • 論語求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深意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很通俗,只有三個字「時、習、慍」比較難把握,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字的本義開始,來分析這句話。「時,造字本義:太陽運行的節奏,季節。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時:時時,隨時。「學」和「習」是君子自我修煉之路。【譯文】孔子說:「不斷學習並能隨時實踐,不也很歡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的嗎?不被人所知,心裡卻沒有絲毫怨恨,不正是一個謙謙君子嗎?」
  • 學習《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孟子,老子和莊子以及商鞅和韓非都是出自這個群體。所以,《論語》中第一段就是針對「士」這個階層講的,夫子認為作為一個士人,應該具備三個理想,並把以實現理想當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其中理想一,就是要實現學以致用,要以自己所學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的理想,這也是孔子終其一身的追求。
  • 學而時習之,說乎?有朋自遠方來,樂乎?人不知而慍,君子乎?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這句出自孔夫子的《論語.學而篇》在整個華夏,幾乎家喻戶曉。
  •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釋義:釋義:孔子說:「學習之後,按一定的時間去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習」,是複習、演習、練習。「說」雖然寫出來是「說話」的「說」字,但是讀做yue,四聲。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誰學?學什麼?學了能成什麼?其實,這主語就在這句子裡,就是「君子」。學《論語》的,就是這「君子」,這話最後就落實在這「君子」上。整個儒家學說,歸根結底,就是「君子學」。何謂「君子」?「君子」就是要成為「君」的人。「君子學」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君」。何謂「君」?
  • 《論語-學而篇》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孔子極重教學,殆無疑義,《述而》篇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施教必先自學,故學比教更為首要。此章分為三個段落,亦可謂求學的三種境界。
  • 陳來:為什麼《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原標題:陳來:為什麼《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編者按 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論語》另一則也記述: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此段與上例相同,不論哀公所問與季康子所問同時與否,孔子的思想是一貫的。 仔細體味《論語》中以上三段話,我們就可知,整部《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於全書之首,應非偶然。
  • 虛空先生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說(yuè):通「悅」,喜悅。慍(yùn):生氣,惱怒。【淺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以《論語》開篇就告訴我們了,要學而時「習」之啊,我們通過學習,懂得向內求了,懂得修正自己的思維和行為了,不再發脾氣了,不再指責他人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內在的那種喜悅。還有的人會講:「我知道了,我明白了。」但是可能一做呢,就不明白了。為什麼呢?比如說,我們剛開始學開車,有多少人是看教練開車看會的?
  • 孔子口中的「學而時習之」另有它意?
    那麼在論語一開篇,孔子老師說了什麼呢?來看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的說,要讀成yue,因為它表達的是喜悅的悅的意思。這是通假字,什麼叫通假字?在漢代以前啊,很漫長的時間裡,沒有我們現在用的紙,寫字要用刀或者筆把字刻或者寫到竹片木條上,這叫竹簡木牘。竹簡,木牘上寫了字,再打上洞,用繩子穿起來就是一本書了。
  • 古人形容學習,既有「不亦說乎」又有「寒窗苦讀」,怎麼理解
    題記: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到知識並且時常實踐、溫習,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嗎?可是古人還有一句「寒窗苦讀」,用以形容學習的痛苦艱辛。那麼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呢?,不亦說乎?」悅(說)在哪裡?「學而時習之」的「習」有兩種含義,一是實習、實踐,是對所學知識的檢驗;二是複習、溫習,是對已有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其一,從實踐中驗證學到的知識可以獲得快樂。這種快樂的體驗,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
  • 《論語》:學而時習之
    學而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 孔子說:「學習而經常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了解自己,並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
  • 我讀論語: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他的意思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1期: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他的意思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經典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園,是走向未來的起點,說到經典,我們不得不想起一位聖人,還有他那本流傳至今的經典國學著作《論語》,今天就讓我,來走進孔子的世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讀書方法系列|孔子的4種讀書方法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於公元前551年(一說公元前550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學為人師,言為世則,行為示範,至要莫於讀書,至樂莫於教子。
  • 練太極功夫要「學而時習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就是這個「朝聞道夕死可矣」,說的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何意?就是說有朝一日從心裏面弄明白了「道」,就要親身實踐它,讓道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讓自己也變成有「道」之人。如此,昨日不懂「道」的人就死去了,而得「道」後的人,就如同今時今日獲得了新生。而這個也正是「學而時習之」的快樂。
  • 有一種人生大樂,叫「孔顏之樂」!|第二期百日成長計劃畢業典禮
    」,而「學而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儒家第一字。學習,一般人都理解為「讀書、做學問」。其實,在儒家思想中,學習不光指讀書、做學問,也指學習如何做人——學以成人,並時習之。學會如何做人,這即是真學問。
  • ...不亦說乎」的解釋,明顯違背人的正常心理反應,這是孔子的本意嗎?
    孔子之後,對儒家經典的解讀,歷來是根據「國家政治正確」的需要、「社會道德正確」的需要、「個人生活經驗正確」的需要,所進行的註解。這樣的結果,使得儒家經典變得通俗易懂,廣受各個階層的歡迎,但是,這樣的一定不是孔子的本意。
  • 論語·學而篇一:學要養成,時習之也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有諸多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名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等。今天就來說說學而篇第一個重要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名言在小學初中都出現過,並且在中考亦時有出現。那麼我們來分析分析這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