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志鵬
「直播之前,我在'想法'裡開玩笑說,我要賣口紅。」
作為知乎直播第一位主講人,曾是產品經理的馬力在直播後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原以為中午播出觀看人數會少,但到完播時,共有8000人收看了這場直播。
10月11日12點,這是知乎開啟首場視頻直播的時間。
國慶假期前一日,網友「楊甚麼」爆料,知乎將於10月11日上線直播,自己已經收到邀請,而一個國慶過去,知乎直播如約而至。
視頻直播,這是F輪融資後,知乎的又一次新動作。
摘得百度和快手的玫瑰枝後,知乎施展了各項動作,直播之外還有招募MCN、上線內容帶貨,大規模開展商業化布局,知乎已並非世人口中的「慢社區」了。
正如知乎創始人周源所言,「快則生慢則死」。在社區與內容變味的質疑聲中,知乎本次上線直播仿佛是一道縮影,它會變成下一個「野蠻人」嗎?
直播進化
不是「老鐵雙擊666」,知乎直播別有風味。
據地歌網了解,知乎直播目前主要有兩處入口,一處是出現在首頁頂部左側的中心化入口,另一處則是主講人在文內分享的直播連結。
知乎直播入口
而截至目前,知乎直播的首頁入口只在臨近直播時出現,點擊進入後,正在直播的內容會自動播放,未播出的內容以卡片瀑布流的形式,按時間先後依次排列。
知乎直播首頁
據地歌網觀察,目前知乎直播的時間段基本集中在每日12點-22點,同一時間僅有一位用戶開播,每日開播用戶約為5-6名知乎大V。
在直播頁面設計上,知乎相比於快手、映客等秀場直播平臺的差距不大,例如知乎也設計了直播平臺慣用的打賞代幣「鹽粒」,10個鹽粒值人民幣1元。
用於知乎直播打賞的「鹽粒」
真正的差異在於內容本身。
上線首日,知乎直播的主要內容包括實習律師講座、手機拍大片等的經驗分享,主講人包括徐斌、張匡龍這類知乎粉絲過萬的專業領域大V。
知乎直播的互動形式也不同於其它平臺,其設計邏輯和知乎Live相同,用戶可在直播中發起問題,而講者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用戶答疑解惑。
顯然,這種直播風格更契合知乎。
沒有「雙擊666」,知乎仍堅持「專業問答」「高知人群」的自我標籤,在大V詬病知乎變味而出走時,知乎也在通過直播這類變現方式留住專業人群,hold住社區基因。
同時,在原有專業圖文內容基礎上,知乎借用視頻這一更具衝擊力的形式輸出知識類內容,不僅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也是自身在視頻維度的又一突破。
回溯歷史,知乎直播又仿佛是序幕,揭開知乎過往內容進化的點點星光。
2010年,周源推出了知乎,由於邀請制的設計,知乎早期吸引了馬化騰、王小川等企業家,在產品設計上也更支持專業內容。據知乎內部人士透露,我們平臺有一些高級數學公式是其他平臺無法輸入與顯示的。
用戶背書與平臺支持,知乎迅速立起專業知識內容的長板,當微博專注140字的碎片內容時,知乎在圖文領域主打長內容,成長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知識分享社區。
隨後,知識付費悄然興起。
2016年,知乎抓住了知識付費的新風口,接連推出知乎Live與值乎,平臺的專業創作者感受到了新機遇,尼克六六、芝士就是力量等大V藉此再上一層樓。
隨著用戶碎片化消費習慣的到來,知乎借音頻這種隨時隨地低成本享受的內容形態站上了風口浪尖。在堅持知識社區定位的同時,知乎抓住了知識付費的紅利,更在原有圖文基礎上豐富了音頻這種內容形式。
圖文到音頻,這是知乎的進化論。
當然,內容賽道從來都是瞬息萬變。近年來,快手、抖音的成功讓巨頭擠進短視頻賽道,內容行業開始瘋狂,市場風向標也不斷轉向所謂「全民短視頻時代」。
內容端,知乎需要再次進化。
自2017年起,知乎在App內上線視頻功能、測試獨立短視頻產品「即影」,但缺乏短視頻運營經驗的知乎,遲遲未能在短視頻端打出聲量。
於是乎,直播終於登場了。
此前,知乎剛剛完成快手的投資,後者在直播端的技術與運營支持,以及資金上對寬帶成本的補充,都將是知乎在視頻路上的一大助力。
在技術層面,5G到來後,高速與低時延的特性將激發用戶的視頻消費需求,人們不再滿足於15秒的娛樂內容,內容變長將成為流行趨勢。
而隨著視頻時長的加碼,用戶對內容的需求也將改變,平臺需要更多高價值和密集信息量的內容來再次獲得用戶青睞,而敘事類、說理類內容將有更多發展空間。
這是「知乎們」的機會。
技術維度之外,對知乎的圖文創作者而言,大量經驗性或實操性內容不如視頻來得直觀,信息量也更大,且直播中的用戶互動更及時,粉絲活躍度更明顯。
更重要的是,視頻直播將為平臺和用戶變現開出新通路。
相比於知識付費,直播打賞不需要市場教育,用戶因興趣或粉絲效應「贊助」創作者,這對知乎上憑藉專業度與持續創作來吸粉的大V而言,將更易打通變現。
同時,知乎直播主打知識與經驗分享,在鬥魚、虎牙等一種娛樂直播平臺中可謂一股清流,也更符合平臺調性,順應了技術變革內容的潮流。
顯然,從圖文到音頻再到視頻,知乎及時順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並堅持「精英社區」的定位,並在專業知識內容維度不斷地添磚加瓦,知乎得以在內容平臺裡獨樹一幟,實現自身的長效進步。
不過,內容端的進化,無法掩蓋知乎的商業化失意。
商業化搏殺
F輪融資後,知乎開始商業化加速跑。
除本次直播的打賞模式外,知乎還在今年8月開啟MCN招募,提供內容商業化的合作扶持,解決優質創作者的變現問題。
今年9月,知乎更是在內容端上線「好物推薦」功能,被邀請用戶可在內容中插入至多10個商品卡片,文章字數不能少於200字。目前,這一功能主要是為京東商品導流。
顯然,拿下百度和快手的玫瑰枝後,知乎加緊了自己的變現步伐,尤其是針對原生內容做出的商業化動作,這是曾經的「慢社區」知乎少有的動作。
背後原因何在?
自2013年開放註冊後,知乎經歷了「車輪式」的用戶高增,2017年註冊用戶淨增加超5000萬,2018年淨增加約1億,而與此同時的內容擴充與大V成長,讓知乎以「知識分享社區」的身份成為內容賽道新一極。
但如今,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消失,內容平臺正告別快增長時代,知乎也不例外。
2018年,知乎開啟線下快閃店、投放央視廣告,營銷力度顯著高於前期。「大力出奇蹟」的背後,知乎結束了用戶自然增長的高速階段,如不主動出擊,流量很難被網羅。
在此關鍵節點,知乎必將搏殺商業化。
和字節跳動類似,今日頭條和抖音的用戶增長見頂,字節跳動通過產品矩陣將流量導向其他平臺,加速「收割」流量,打通更多交易場景,實現商業化目標。
知乎也是如此,既然用戶增長乏力,知乎要加緊打通更多變現模式,一旦陷入用戶增長瓶頸,知乎要在商業化維度再次實現增長,跑通更多交易數據和現金流,hold住市場估值。
因此,過往在流量和內容端的積累,必須在商業化層面進行驗證,知乎也到了搏殺商業化的「收割」時刻。
搏殺之中,知乎商業化也有一把辛酸淚。
2015年,知乎開始試水商業化,並且曝出著名的「二十四幀事件」,一眾知乎大V為自家公眾號「二十四幀」導流,結果被「杜絕不正當曝光」的知乎封禁,最早一批大V出走便由此開始。
一方面,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的商業紅利增多,因社區調性而不鼓勵內容變現的知乎處於下風,要賺錢的大V自然不會長留。
另一方面,知乎基因不變,類似事件輪番上演。
2017年,知乎正式組建了超400人的商業化團隊,但也並未有效解決社區基因與內容商業化的矛盾,「二十四幀事件」的翻版從未停止。
當年8月,知乎推出了面向廣告主和創作者的「品牌提問」「品牌任務」。奔馳作為首個企業主在人類登月48周年之際發問「人類做過哪些偉大的探索,改變了歷史進程?」
問答上線半日,被瀏覽120萬次,收穫優秀回答171個。
前魅族副總裁李楠曾一針見血地評價「品牌提問」:就是一個軟文買賣平臺。失去新鮮感的用戶不會再點擊「品牌提問」,沒有流量導入和最終轉化,廣告主也會離場。
本質上,「品牌提問」就是平臺對接創作者與品牌主的「接單平臺」,這是微博、抖音和快手等內容平臺的通行作法,但由於知乎的社區定位,這種玩法顯然行不通。
相似情況層出不窮,營銷行業人士劉洋曾透露,目前的整合營銷方案中,知乎都會在裡面,但他幾乎不考慮知乎,因為還沒找到在知乎上呈現廣告的最佳形式。
這番話背後,知乎商業化的痛點正是社區基因本身。
如前所述,由於知乎成立早期專注於知識社區建設,不斷推動內容進步,迅速在內容賽道打出高地,並聚攏起一批忠誠創作者。
例如前述參與直播的徐斌、馬力等人,他們不以自媒體為主業,知乎對創作者尊重的環境、用戶對專業內容的真實求知慾等原因讓他們選擇留下來,這不斷鞏固知乎「知識社區」的城牆。
知乎依靠這批創作者的堅持,構建了「專業知識分享」的社區內核。
鐵粉成就了知乎,但商業化搏殺已經開始,大量湧入的用戶推高了平臺規模,但大量攻擊性發言也破壞了社區氛圍,早期積累的忠誠用戶或已不再活躍,或已黯然離場。
更關鍵的是,大舉商業化勢必損傷知乎打造的客觀、專業等內容標尺,而內容作為連接用戶的關鍵紐帶,一旦體驗度下降、傳遞的有效信息不足,知乎所賴以生存的社區標杆將遭遇極大衝擊。
顯然,商業化大幕一旦拉開,知乎很難再有回頭路,且社區氛圍與用戶忠誠度都將受損,而這撼動的是知乎成立九年來打下的護城河,兩難境地之下,知乎未來道路將如何求索?
「野蠻人」敲門
作為媒體化內容平臺,知乎可行的變現方式有哪些?
目前,知乎90%的營收都來自廣告,但由於社區調性與專業內容的因素鉗制,知乎主要的營收增長點並不在廣告業務。
類比快手、B站,二者和知乎相似,都在鐵粉基礎建立起高度自治的社區環境,而大量廣告必將損傷最為核心的用戶體驗,因此,B站主力營收板塊在遊戲,快手則打出了直播的長板。
知乎的情況極為相似,大量不同於B站、快手的高知用戶更在意體驗感下滑,這也是其此前廣告業務多次「折戟」的關鍵因素。
想要變現,知乎要走自己的路。
廣告之外,知乎的付費會員也是一大板塊,但知識付費的紅利期已過,得到、混沌大學等知識付費平臺也遭遇用戶增長瓶頸,僅靠知識內容,知乎的付費會員業務難尋新增長點。
而在廣告、付費會員的選項之下,直播或許藏著更多機會。
內容維度,如今知識直播還未有頭部出現,知乎所處的細分賽道仍是藍海市場,而隨著5G的穩步推進,知乎有望在知識直播這一垂直領域中佔據鰲頭。
商業化維度,直播無需進行市場教育,主播依靠粉絲效應變現的商業邏輯足夠簡單,只要內容風格契合專業與客觀的標準,知乎用戶更容易接受。
不過,高昂的寬帶成本與分成費用之下,直播平臺虧損已是司空見慣,尤其是在知識類直播未形成潮流之前,知乎直播還要走過一段苦日子。
但對標行業,直播在更多地方野蠻生長。
以快手為例,秀場直播之外,快手通過帶貨直播快速聚攏起忠誠消費者,大V散打哥和明星柳巖都加入其中,一天帶貨1.6億的光榮戰績讓外界感受到快手直播的「簡單直接粗暴」。
據地歌網了解,快手2018年收入約200億元,直播佔據較大比重,這種「野蠻人」般的帶貨直播引來了更多目光,人人都在尋找下一個李佳琦、薇婭。
帶貨直播,知乎能玩得轉嗎?
在電商維度,知乎也上線了好物推薦和種草社區「CHAO」,並開啟內容MCN招募,知乎並不排斥內容帶貨的嘗試,這將幫助創作者和電商平臺共同變現。
這條路上,知乎將面臨兩大挑戰。第一,共性層面,內容帶貨行業競爭激烈,圖文、直播帶貨都極為流行,知乎已很難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第二,知乎仍將面臨老生常談的社區環境問題,創作者將「恰飯」寫在臉上,內容缺乏客觀和專業,為獲取知識而來的用戶會逐漸流失。
面對「野蠻人」的商業化道路,知乎將再次回歸基因問題。
由於知識社區的標籤,知乎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社區氛圍都已定型,但在商業化大幕拉開的背景下,知乎到了社區發展的十字路口。
不破不立。
去年世界盃期間,劉昊然成為知乎代言人,知乎用戶「瘋未覺」點評到,「知乎一直努力在要錢和要臉之間找到平衡,劉昊然就是這個平衡的產物,有流量且沒什麼負面評價的明星。」
一語道破天機,對於知乎在世界盃時的「刷屏廣告」,有業內人士認為,知乎要逐步打入下沉市場。
在流量愈發金貴的當下,打入下沉市場,獲取增量用戶,對知乎而言何樂而不為,況且打入下沉市場後,廣告、直播帶貨的變現土壤也更為豐饒。
這背後,知乎精英社區的基因仍在與之角力。
對知乎而言,一旦下沉市場的口子打開,正如外界所謂「知乎變味」的擔憂一樣,知識社區就將走上「不歸路」,曾經以專業內容著稱的知乎將不斷「貼吧化」,從知識內容走向娛樂化內容。
但在商業化層面,得到、混沌大學、知乎……這類曾經標榜知識與經驗的內容社區都遭遇增長瓶頸,當這一波知識消費的紅利結束後,「知乎們」的機會在哪裡?
從精英走向大眾化,甚至世俗化,這或許是知乎在內容端必須接受的現實,它將促進平臺在商業化層面的快速成長,這顯然是知乎當下最重要的問題。
此外,知乎已多次被傳上市,並且屢屢摘得騰訊、百度等巨頭的玫瑰枝,但也意味著更多的業績壓力,知乎需要證明自己是家能賺錢的公司。
知乎拿出了「野蠻人」的架勢,但它能叩響勝利大門嗎?
擁抱大眾化與改造基因並非一朝一夕之事,知乎需要時間過渡,而它已經走上了大舉商業化的道路,這個過程中,知乎要不斷平衡社區用戶、內容與商業化三者的角力,其最終結局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