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紅:把陝北大嗩吶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做好,傳下去

2021-01-11 西部紀事

2020年12月26日,天剛亮,薛小紅就起了床。寒冬臘月天,木工活不多,正是製作嗩吶的好時節。

薛小紅(左)和二叔吹著自己製作的嗩吶,鄉音悠悠飄蕩

薛小紅是陝西省子長市瓦窯堡鎮張家溝村人,木工活做得漂亮,更是方圓數百裡知名的嗩吶製作藝人,一直用傳統技術進行手工製作。

記者來到薛小紅家中的時候,他正在加工嗩吶零部件。屋子裡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嗩吶。金黃色的芯子、套筒、喇叭被油亮的嗩吶杆連接在一起,散發著濃濃的黃土氣息,是地地道道的「特產」。

「這些芯子、杆子、銅管、喇叭筒都是我製作的。用銅片卷打、焊接芯子;用上好的柏木製作杆子,打磨、鑽孔,定氣盤;還要用精銅製作筒套和喇叭口,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一談到製作嗩吶,薛小紅就說個不停,「一把嗩吶要達到音色的純正和音準的精確,大小調試少則幾十次、多則上百次,吹一回,調一次,全靠經驗把握。不同種類的嗩吶,音色不同,要求、製作也有一定差別。」

「薛小紅製作的嗩吶屬於陝北大嗩吶,杆長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渾厚,高音挺拔,透著一股子陽剛之氣。」陝北有名的嗩吶手薛光華這樣評價。

記者沒有想到的是,製作嗩吶這麼複雜的手藝,竟是薛小紅自己摸索出來的。「嗩吶一響,新媳婦上炕。農村過事情全靠嗩吶烘場子。吹得好能讓人臉熱心狂。我就想這好東西我能不能造出來?」

薛小紅借了把嗩吶,就仿照著鼓搗起來。不出半月,一把嗩吶擺在他二叔面前。這個當地有名氣的嗩吶手一試吹,驚喜地說:「還行。」就這樣,薛小紅製作的嗩吶,他二叔理所當然地成了第一個試吹、調音人。

製作、聽取意見、揣摩改進……幾年下來,薛小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了有名的嗩吶製作藝人。

「做了八年,有兩千多把了,榆林、山西不少人在我這裡定做。我製作的嗩吶都吹到北京、深圳,還有俄羅斯呢。」薛小紅自豪地說,「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做好,傳下去,也算沒白活。」

近年來,薛小紅已向陝西延安、榆林,山西臨汾、呂梁等地30多人傳授了嗩吶製作技術。

目測矯正芯子

擴杆子內膛

薛小紅通過直播推銷嗩吶

銅焊芯子

打磨杆子外形

鑽孔

打磨芯子組件

校試調音

薛小紅(左)和二叔吹著自己製作的嗩吶,鄉音悠悠飄蕩

來源:延安日報

編輯:孫濤

相關焦點

  • 看後才明白,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真講究
    看後才明白,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真講究文|狐媚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祖輩們給我們傳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有物質遺產也有非物質遺產,更多的是禮儀上的講究。其實啊,這些規矩都是老祖宗們留下的講究。在古時候,人們通常都會認為,因為上天和大自然的恩賜,我們才能夠有現在這樣幸福的生活,在當時都是靠天靠地吃飯,如果那一年莊家豐收,那麼人們的生活才能夠過得好一點,一旦遇到旱災,這一年都要白忙活了。
  • 將嗩吶「吹進骨頭縫裡」的藝匠——唐銘陽
    本網12月15日訊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俗稱喇叭,也是中國各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嗩吶藝術更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2006年5月,嗩吶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寧陽縣華豐鎮西故城村的崔氏嗩吶,至今已傳了六代。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個嗩吶民間藝術家,聽唐銘陽講述這項民間藝術背後的故事。
  • 《百鳥朝鳳》嗩吶會消失,匠人會消失,我希望,不是在今天
    嗩吶,中國吹管樂器的一種,管身木質,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俗稱「喇叭」,起源於公元三世紀。嗩吶有什麼作用呢?明代王磐的詩《朝天子·詠喇叭》可以告訴我們: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 陝北人從哪裡來的
    老郭覺得,四川廣漢的三星堆文化最奇特、最詭異、最不像中華文明,你看它的青銅器造形,和外星人留下來的差不多,直接毀滅您的三觀。據說挖出來的東西,引起考古專家們一陣陣驚悚和恐懼。這太奇特啦,再挖下去,指不定挖出什麼來,以後的歷史還怎麼寫呢?於是不挖了,實在是不敢挖了。
  • 老祖宗留下來的養花諺語,真準!
    咱們中國博大精深,愛養花更是從古時候就傳下來了,除了名家們口口相傳的詩句,還有老祖宗傳下來的養花口訣,時至今日,這些口訣依然特別有用!咱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老祖宗的智慧吧!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因為這句俗語,很多人都不喜歡在大門前栽種竹子,這是為啥呢?
  • 150年老作坊 「古法造紙」:想把老祖宗的手藝傳下去
    (原標題:150年老作坊堅守 「古法造紙」: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傳下去) 5月17日,重慶奉節縣興隆鎮山區的早晨,大洞河河水潺潺而下,淺淺地鋪在河床上,像一塊絨布在微風下跳動。父親將手藝傳給了他,他又傳給了幾個孩子,但最後在家幫他做活的,只剩下李高強一個。風光「用這門手藝養出全村第一個大學生」
  • 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老祖宗留下的哪些東西應該傳承下去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禮儀之邦,所謂不上規矩,不成方圓,這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並且得到後人驗證的,在古代中國很多都是以傳統家族為主,所謂子孫滿堂,四代同堂等都說明這個家庭是一個傳統家庭,是一個大家庭。從上到下,有長輩也有小輩,更應該講究規矩,講究禮數,今天我們來看看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哪些規矩?
  • 老祖宗留下來的桿秤,中間藏著很多你忽視的學問
    如果你平常去超市或農貿市場買菜、買水果,或多或少都會注意到稱東西的電子秤,或許在你的腦海裡,已經不會再想起我們父輩及他們以前的時代所使用的桿秤了。我記得在我小時候,家裡還有一把木桿秤,好像最重能稱三四十斤。
  • 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不懂就來看看!
    古往今來,歷史上有許多傳統的風俗,可不單單三皇五帝配享有,一些老百姓依舊是風俗的引領以及繼承者,雖然歷經了幾千年,但是直到現在仍在沿用,不得不說,文化風俗也可以算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吧
  • 《百鳥朝鳳》:嗩吶由興轉衰的背後,是傳統民俗文化的消逝
    作者 | 一味清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一些兒時司空見慣的民俗文化,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或消逝或變味,曾經布滿大街小巷的手工藝人不知蹤影,曾經備受推崇的禮儀變得面目全非,曾經盛大的傳統節日失去了原本的味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可從老祖宗那裡流傳下來的傳統民俗文化,卻正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逐漸消逝。
  • 老祖宗留下來的20句老話,超經典,耐人尋味
    老祖宗留下來的20句老話,超經典,耐人尋味1. 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備有用。裕:寬裕,富餘。比喻只要提高警惕,做好防範,就可以避免外界的侵擾。
  • 人民日報:陝北民歌之韻
    美國記者斯諾在他的《西行漫記》中不無感嘆地寫道:「走向陝北,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的,只要我們走進陝北,走近陝北民歌,在細細領略她的魅力時,就不難發現:那不正是我們一直嚮往的民族之韻嗎? 陝北民歌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現象。
  • 近代散文裡程碑-高志旺:我的陝北高原
    環顧四方,陝北高原的饑飽冷暖和榮枯輪迴盡收眼帘。哦,那靜靜地佇立在天宇之下的陝北高原,那喧囂於歷史長河之中的一葉行舟,那宛若天籟之音震懾天公的陝北腰鼓,那一把把剪刀、一張張紅紙以祈求人類安康、民族圖騰的陝北剪紙,那渾厚又帶幾絲悲涼向命運抗爭的陝北嗩吶,是我的陝北高原,我親愛的衣食父母!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哪去?被日本人拾去?
    原來我們我們老祖宗的東西可以這麼美!原來我們丟掉的珠玉,被日本人拾去了。 其實,我們的珠玉,何止這些? 我們老祖宗的很多東西,隨便拿出來,都是寶貝。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個時代噴湧而出,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驕傲。
  • 國家級非遺富陽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莊富泉: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莊師傅告訴記者,現在從事手工造紙的人越來越少,自己還在堅守,他不想老祖宗傳下來的,到他這輩就斷了。  【同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陽竹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莊富泉)  但是我為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我要堅持。從古到今你是四大發明,(造紙)是其中一種。
  • 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大年初二不能做的三件事,知道後要多加注意
    當然,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也一直被人們遵守。過年在每個人的心目中佔據著十分重要地位,過年的許多習俗也是祖先傳承下來的。例如過年的時候,不管在忙,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一起吃團圓飯,代表著來年的團圓和幸福。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錢多少不是問題,給壓歲錢代表著老人對於晚輩的美好祝福。但是這些習俗留下來了,自然也流傳有一些規矩,特別是在大年初二的時候,祖先留下來的規矩是一定不要做這三件事。
  • 鑼鼓嗩吶社火鬧新春 民俗文化添彩中國年
    1月25日至2月8日(正月初一到十五),「中國年·看西安」2020全國鑼鼓、嗩吶、社火展演大賽將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舉行。來自全國的14支著名鑼鼓社火隊,將為市民和遊客帶來精彩紛呈的演出。鑼鼓 東西南北中 匯聚到西安鼓子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東省濟南市的濟陽鼓子秧歌,將在大年初一閃亮登場。
  • 被稱為「紅白事專業戶」的嗩吶,為何受到年輕人的熱捧?
    一是嗓門大;據說嗩吶的聲音頻率是鋼琴的兩倍,八個單簧管的聲音擋不住一個嗩吶,在聲響這方面,恐怕在整個樂器界,也找不到一個可以和嗩吶battle的!第二種觀點,以周菁葆1984年所撰《嗩吶考》為代表,在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中發現的嗩吶圖像證明嗩吶在新疆地區的使用更早于波斯,surnay可能是突厥語,因此認為嗩吶最早產生於新疆,而後由突厥民族傳給阿拉伯、印度,又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 張騫傳說、嗩吶藝術……這些新入選的非遺,你了解嗎?
    子長位於陝西省北部,子長嗩吶是陝北嗩吶的重要組成部分。子長嗩吶杆長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渾厚,高音挺拔,熱烈奔放,音量大,透氣力強,滲透著雄健的陽剛之氣,將黃土高原特有的風土人情一覽無餘地傾訴於嗩吶聲中。
  • 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不能忘了,淘麥!你的老家怎麼稱呼呢?
    說到淘麥一想到的就是北方地區,安徽省山東省以北的地區可能見過淘麥的人會多一些,安徽省以南就沒有淘麥這一說了,這可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會的人多數是老一輩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到90,00後就完全不會了,這門手藝就算是銷聲匿跡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