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王石達開給兒子慶生招致兵敗大渡河?到底是石王傻還是世人傻

2020-12-13 覃仕勇講史

太平天國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鬧劇,也是一場大慘劇。

劇中主角如洪秀全之流,其實是乏善可陳。

但其中的一個奇男子,卻如流星,映耀那一個時空。

此人即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現在解讀石達開的專家、史家,都喜歡在石達開的頭上加上兩頂帽子,一頂是軍事家,另一頂是政治家。

的確,石達開文韜武略一流,戴這兩頂帽子並不過分。

但很多對其經歷不夠了解的人,就因為他有了這兩頂帽子,就容易把他想像成老謀深算的中老年人。

比如說,央視電視劇《太平天國》的編劇和導演就鬧這方面的笑話——找了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來扮演石達開。

實際上,石達開出生於1831年3月(清道光11年2月),1847年洪秀全、馮雲山至貴縣邀石達開共圖大事時,石達開才年方十六歲。此事,在太平天國史中記為「訪石相公」,媲美於「三顧茅廬」。

1850年8月20日,石達開在貴縣螞蟥衝豎旗誓師,率2000人向桂平金田開拔。在六合,卷蓬等村橫掃地主團練的截擊,佔據潯江北岸軍事要地白沙圩。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石達開為五軍主將之一,任左軍主將,在中平新寨一帶大敗清都統烏蘭泰,周天爵部,取得「獨鰲山之捷」,此後與蕭朝貴同為「開通前路」先鋒,率部自新圩突圍北上,克永安,封翼王,「羽翼天朝」,號五千歲。

一年之後,即1852年 4月5日 石達開夜襲玉龍關,全殲守敵,太平軍全軍由此突出永安。

4月月底,石達開在龍寮口大洞山設伏,殲清軍烏蘭泰所部5000餘清軍,擊殺四名清總兵。

10月 太平軍屢攻長沙不下,腹背受敵,陷於5萬清軍夾擊之中。石達開率精銳兵渡湘江,築聯營阻敵援軍,並就地打糧,在水陸洲(橘子洲)設伏,全殲清向榮部3000人,打開了局面。

12月,石達開率部奪益陽,下嶽州,克漢陽,取漢口,拒向榮,協助太平軍主力攻克武昌,再督部分水陸東下,連下黃州,九江,安慶,蕪湖,於次年3月19日率部攻克南京,迎洪秀全入城,建都「天京」。

改年12月,石達開受命督師西徵,指揮九江湖口保衛戰,大敗湘軍水師,擄湘軍主帥曾國藩座船,迫使四十三歲的曾國藩幾乎投水自盡。

而這一年,石達開止不過才二十三歲。

1855年10月,石達開由安慶取崇陽,欲攻湘軍老巢湖南,因協同作戰的韋俊部進展不利,遂改變計劃,回師江西,連戰皆捷,克江西吉安,收取江西八府五十餘縣。

相形之下,清軍勢蹙難為,其中,胡林翼被迫回援江西,湘軍悍將塔齊布,羅澤南皆死,曾國藩困守南昌,已成孤城。

一句話,在戰場上,石達開基本是謀定而後取,攻必取,戰必勝,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威勢赫赫,無人能敵。

太平軍上下將領都對石達開心悅誠服。

李秀成談及各王優劣才能時「皆雲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

陳玉成則認為太平軍將領「皆非將才,獨馮雲山、石達開差可耳」。

在清朝方面,曾國藩說「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

左宗棠說則稱石達開「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

駱秉章也說石達開「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兇威鈐制其眾」,為「首惡中最狡悍善戰」。

此外,站在清朝統治立場的地主文人周洵也《蜀海叢談》中稱石達開為「奇男子」;清朝一位貢生在湘軍軍宴上公開稱讚石達開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可惜,這樣一位奇男子,三十二歲就慘遭凌遲奇禍,慘死於成都。

如此英雄人物的死,百年以來,長令人痛惜不已。

石達開死後40年,由清朝地主文人著作《江表忠略》之中還稱:「至今江淮間猶稱……石達開威儀器量為不可及。」

後來從事反清活動和革命運動者也有打著石達開的旗號,以他的事跡來「激勵民氣,號召志士,鼓吹革命」的。

石達開的死,得從天京事變說起。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事業達到巔峰,則農民階級的劣根性便暴露出來了。其領袖高層不思進取,固守半壁江山,互相爭權奪位,最終引發內訌。

1856年8月,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韋昌輝二人在血泊中死去,石達開全家也慘遭韋昌輝殺害。

內訌平息後,石達開忍辱負重,回京輔政。

但洪秀全忌恨石達開的威望,處處設防,從上層逐步奪去石達開權力,時有陰圖戕害之意。

石達開既不願消極待斃,又不願犯上作亂、自成天國之主,最終作出了離京遠徵、另開新局的第三種選擇。

1857年6月,石達開率20萬精銳之眾離開天京,先後輾轉於江西、浙江、福建、湖南之間,1859年7月又回師廣西,進入雲南、貴州,在西南多民族地區艱苦徵戰四年,完全脫離了太平天國主戰場。

這期間,石達開與清軍作戰數百次,都是且敗且走,疲於奔命,與之前百戰百勝,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威勢形成了鮮明對照。

究其原因,主要是沒能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陷入了舊式農民起義流寇主義的陳套中。

曾國藩對石達開的流寇主義行為加額稱慶,預見其不日必敗,興高採烈地稱:「石賊既鈍於浙、鈍於閩,入湘後又鈍於永祁,鈍於寶慶,裹助之人願從者漸少。且無老巢以為糧臺,糧米須擄,子藥須搬,行且自疲於山谷之間。」

石達開後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決定效仿劉備,全力攻略四川。

但是,四川是清王朝的戰略要地之一,本有重兵把守,彼時又兼得湘軍,石達開以孤軍遠徵四川,無疑是以卵擊石。

1862年7月,石達開遠徵軍沿湘黔邊境北進,首入四川,屢攻各城不克,不得已,轉入雲貴,準備待機再次入川。

1863年5月,石達開欲畢其功於一役,再次突入四川,渡過金沙江,北進到寧遠,要搶渡大渡河,經雅安襲取成都。

可是,大渡河竟成石達開的滑鐵盧,全軍覆沒。

石達開一代戰神,為何在大渡河畔成為一隻困虎,就擒於清軍?

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1862年5月14日,石達開到達了四川省石棉縣的安順場(當時的地名叫做紫打地,為彝語譯音),當時,大渡河對面還沒有清兵,如果能果斷渡河,根本就沒有後來的大渡河慘案了。然而,就在準備渡河的當晚,石達開的一位妾侍誕子,石達開狂喜,傳令全軍犒賞三日以為慶賀。為此,大軍錯過了渡河的最佳時間。當晚大雨傾盆,第二天早上,河水暴漲,難以行船。而河對面已經有清政府的土司武裝前來阻擊。兩天後,清軍駱秉章的部隊將太平軍層層包圍。石達開無奈,只得選擇冒死突圍。最終,太平軍彈盡糧絕,死傷慘重,石達開為保殘部性命,選擇投降。而清軍背信棄義,殺死了投降的兩千多太平軍。石達開也被凌遲處死。

這種說法,喧囂塵上,流行極廣。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此人坦然接受凌遲酷刑,毫無畏色,堪稱世間罕有奇男子》的文章,意欲彰顯翼王石達開就義之堅強無畏http://www.toutiao.com/item/6400224326817153538/,卻遭到了一些讀者的嗤之以鼻,他們留言說,石達開,活該,自作自受,如果不是因為寵愛一個小妾,太過兒女情長了,就不會害死了全軍,自己也不會有這樣的下場!

真是這樣的嗎?石達開真的是因為一個小妾害死了全軍嗎?

據傳說,1935年紅軍到達安順場,當地尚有一位九十來歲的清末老秀才宋大順,自稱年輕時見識過石達開全軍覆沒的過程,來給紅軍講述石達開失敗原因,說翼王就為給剛出世的兒子慶生才貽誤了戰機的,「前有大渡河天險阻攔,後有唐軍門雄兵百萬,左有松林河鐵索橋斬斷,後有鐵寨子倮倮(倮倮即彝人)把關」,想不死也難。(這宋大順的後代宋福剛後來做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的管理員)

宋大順慨嘆說,石達開太喜歡那個漂亮的小妾了,認為小妾剛生完孩子身體虛弱,一旦渡河很可能就要死了,而且,生子是大吉之兆,於是下令暫停渡河,為兒子慶生三天。原先度過去的1萬多人,石達開怕他們受到清軍的埋伏,讓他們又渡了回來。

這宋大順的說法,說得有鼻子有眼睛,貌似他真是目擊者一樣。

但是,今人千萬不要上了宋大順的當,或者說,不要上了這則傳說的當。

石達開「誕子誤軍」之說,其實只是出自於一本名叫《擒石野史》的書。

該書記:清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1863年5月14日),「當夜,達開婦誕一子,乃通令將卒,『孤今履險如夷,又復弄璋生香,靚此水碧山清,願與諸卿玩景歡醉』……以是傳令犒賞,休養三日。」「此其失敗之主要原因也。」

雖說《擒石野史》的作者許亮儒是番族土司王應元的記室 (俗稱師爺,掌理文書),曾參與阻止石達開太平軍搶渡大渡河支流松林河的局部戰鬥,該書屬當時、當地、當事人的記載,有一定可信度。但野史系私家編篡之史書,所載多屬歷史事件的片段或片面的情況,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並且會夾雜上許多作者妄加臆度和猜測甚至虛構的東西在裡面,可信度還是要打折扣的。

民國初年,越西縣大樹堡鄉村教師李左泉通過實地考察,就認為《擒石野史》的許多記載不實,而著手整理,更名為《石達開涐江被困記》。皖籍學者都履和又在其基礎上略予損益與校正,更名為《翼王石達開涐江被困死難紀實》。饒是如此,後人經查閱相關史料和私人著述,並通過石棉、漢源、越西、冕寧等地實地調查,仍發現許多有錯誤。

按照《越巂廳全志》記敘,清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七日(1863年5月14日),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到紫打地的當晚,「俄而陰雲四合,日夜滂沱大雨,河水陡漲不得渡」,即當晚大渡河洪水已經陡漲,已不能徑渡了。

土人賴進學《述石逆被擒事》也稱:「彼時兩河水陡漲文餘。」

四川總督駱秉章在其《生擒石逆疏》也說:「是夜松林小河及大渡河水陡漲數丈。」

在「大渡河水陡漲數丈」的情況下,石達開也沒有說讓大軍停留、休整、觀望三天,唐炯所著《成山老人年譜》記得分明:「石達開至大渡河,遊騎數百人已濟,招還,下令多備船筏,明日齊渡。」

實際上,結合現存的官私史料,石達開在安順場盤踞一個多月(從公元1863年5月14 日至6月13日)的時間裡,其每天活動歷歷可考,根本就沒有為「誕子慶生」的任何文字記錄:

1863年5月14日「是夜水陡漲數丈,連日不退」,5月15日至17日,石達開多次作試探性搶渡,均不利。

5月21日,石達開軍大規模槍渡,因洪水猝至,船破筏毀,5000精銳無一生還。

5月22日,石達開轉而搶渡松林小河,也不利。

5月23日,移往松林小河河口以上10裡磨坊溝搶渡,仍不利。

6月4日,最後一次搶渡大渡河,仍被清軍擊退。石達開這才決定向番族土司王應元贈金議和,請求讓路。

6月9日,石達開兩次與王應元談判不成,遂決定率殘軍6000人冒死突圍。

6月11日,石達開又被老鴉漩水勢所阻,突圍無望,遂與本地清軍楊應剛談和,希望以個人自刎和俱令將士「棄械投誠」為條件,以換取將士的一條生路。

6月12日談判結果是,先遣散4000人,餘2000人不繳軍器,移駐大樹堡待命。

6月13日,石達開攜五歲的幼子石定忠和部下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等人輕騎前往洗馬姑與清軍「訂盟」。清軍設伏於涼橋,將石達開俘獲。

隨後,清軍背信棄義,全殲石達開麾下2000不繳軍器的將士。

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受剮刑身死。

兵滯大渡河的後果乃是全軍覆沒,石達開既為頭戴軍事家和政治家兩頂帽子的人,難道會傻到不辨不清其中利害形勢?會羽書日夜交馳的時刻為小妾誕子而在險境中設宴狂歡三天?相信這則傳聞的人一定暗笑石達開傻,而不知自己相信這樣的傳聞,才是真的傻呢。

相關焦點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
    便不再是當年戰無不勝的翼王了。然而,走遍這麼多省份,大大小小的仗打了數百次,石達開依舊兩手空空、一無所獲。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邊的人越來越少,從剛開始的十萬之眾,打到了如今的不足萬人。歸根結底,自從出走的那一刻,翼王這一支的太平軍,心氣便已經散了。
  • 石達開為何兵敗身亡?不是清軍善戰,更不是大渡河天險難以逾越!
    石達開可以說是太平天國最年輕有為的一位將領,從十六歲出山,十九歲就開始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就被封為翼王,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形象最為完美的傑出化身。 這麼優秀的一位將領,年僅三十二歲號稱太平天國中的戰神,為何會兵敗大渡河,最後被俘身亡呢?
  • 戲劇《悲歌大渡河》——關於翼王石達開失敗的過程
    戲劇《悲歌大渡河》——關於翼王石達開失敗的過程創作和發布說明:這部歌劇是筆者的作品之一。為的是以歌劇、詩詞、故事的形式,將1863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在大渡河的失敗過程,藝術地展現給閱讀人。社會興則歌劇、詩詞興!中共黨十一屆三會全會,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中國社會已經極大地興旺。
  • 翼王石達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兵敗大渡河全軍覆沒慘遭凌遲
    石達開,是整個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十六歲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三十二歲英勇就義於成都。一生轟轟烈烈,但他的失敗也令後人無限的感慨和噓唏。太平天國起事之初,翼王領導的軍隊,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本色,全軍嚴格執行地庫制度,所有財物一律繳入公庫,誰也不許擁有私財。上下實行供給制度,「大家平等分享,即使最高級軍官的盤碗,也跟最低級的士兵一般」,最高級領導人也不例外。全軍紀律嚴明。這就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同時保證了部隊的旺盛戰鬥力,使得革命鬥爭得以迅速發展。
  • 石達開第14位妻子,在大渡河畔生下兒子,結果怎樣?
    1863年6月,曾經的一代戰神,吊打中興名臣曾國藩、胡林翼的翼王五千歲石達開帶領大軍來到大渡河畔,準備直取成都,在四川建立根據地。此時,他的夫人生下一幼子,活潑可愛。為了給孩子慶生,翼王下令大軍痛飲三天三夜,結果河水暴漲,無法渡河,最終全軍覆沒。那麼,石達開夫人在大渡河畔生下的這個兒子,結果怎樣呢?
  • 石達開第14位夫人,在大渡河畔生下一兒子,結果怎樣?
    1863年6月,曾經的一代戰神,吊打中興名臣曾國藩、胡林翼的翼王五千歲石達開帶領大軍來到大渡河畔,準備直取成都,在四川建立根據地。此時,他的夫人生下一幼子,活潑可愛。為了給孩子慶生,翼王下令大軍痛飲三天三夜,結果河水暴漲,無法渡河,最終全軍覆沒。
  • 石達開第14位夫人在大渡河畔生下的兒子,結果怎樣?
    1863年6月,曾經的一代戰神,吊打中興名臣曾國藩、胡林翼的翼王五千歲石達開帶領大軍來到大渡河畔,準備直取成都,在四川建立根據地。此時,他的夫人生下一幼子,活潑可愛。為了給孩子慶生,翼王下令大軍痛飲三天三夜,結果河水暴漲,無法渡河,最終全軍覆沒。
  • 翼王石達開的悲劇結局
    他文武雙全,富有韜略,二十歲就被封為翼王。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點評他是太平天國裡面一個最富有謀略的人物,他帶領的軍隊曾擊敗如日中天的湘軍水師,並差一點生擒曾國藩。然而這麼一個文韜武略的人,卻在大渡河邊兵敗身死,歷史的究竟是如何呢,讓我們好好回顧一下,吸取歷史的教訓。其一,紮營犯了兵家的大忌。
  • 石達開前期打的湘軍落荒而逃,為何在大渡河畔,兵敗如山倒呢?
    石達開前期打得湘軍落荒而逃,為何在大渡河畔,兵敗如山倒呢?其中在清朝的時候,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太平天國起義運動,前期太平天國實力一路上攻城略地,使得清朝政府為之忌憚不已,根據相應的史料記載,在太平天國第一次西徵的過程中,翼王石達開帶領的太平軍,將清朝的湘軍打得潰不成軍、落荒而逃,在戰場上更是險些生擒湘軍統帥曾國藩,這樣的實力,也是令人為之嘖嘖稱奇,然而在後續的大渡河畔,石達開為何兵敗如山倒全軍覆沒呢?
  • 石達開兵敗身死後,數千將士留在了大渡河,世代定居追憶翼王忠魂
    其他幾個王爺也差不多,除了翼王石達開。再次休整後,石達開決定入川,攻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西徵開始後,大軍勢如破竹,一路殺到了大渡河畔。一時清廷震動,擔心四川守軍難以抵禦,急忙調派軍隊追擊石達開的西徵軍。西徵軍來到大渡河畔,石達開下令徵調船隻,準備渡河。可是天不佑翼王,百年難得一遇的大雨,使得河水暴漲,大軍難以渡河。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錯失渡江良機,被三流將領追著打
    1863年6月,曾經追著中興名臣,號稱「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吊打的翼王五千歲石達開,在大渡河畔陷入絕境,無奈之下主動「請降」,受凌遲處死。翼王石達開,太平天國一代「戰神」,居然落得如此悲慘下場,著實可悲、可惜、可嘆。那麼,大渡河之戰,究竟是誰擊敗了石達開,他們可否是清朝名將呢?俗話說,「虎落平陽被犬欺」,大渡河畔擊敗石達開的並非名將,而是2位名不見經傳的三流將領:王應元、嶺承恩,都是土司千戶。
  • 同樣是在大渡河邊,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為什麼全軍覆沒?
    中央紅軍立刻通過瀘定橋渡過了大渡河,讓蔣介石變紅軍為「石達開第二」的圖謀成為泡影。那麼同樣是在大渡河邊,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當年為什麼全軍覆沒呢?首先,由於各種原因,石達開直到抵達大渡河邊時都沒能爭取到當地百姓和少數民族的支持,嚴重拖慢他的行軍速度,比如石達開穿過彝區比紅軍足足慢了八天,清軍有時間調集優勢兵力進行合圍石達開。
  • 威名遠揚的石達開,為何會兵敗大渡河?
    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廣西永安後,在頒布一系列政策的同時,也開始確定官制,封賜諸王,其中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這些人被封,也算得上是實至名歸,因為這些人在太平天國最為艱難的初始階段都立下汗馬功勞。
  • 翼王石達開單飛,是翅膀硬了,還是誤判形勢?
    無軍師頭銜,又沒直屬領地,石達開職責是什麼呢?羽翼天朝,就是在各地「飛來飛去」,捍衛太平天國,保衛大家安全。後來,石達開還真的「飛了」,率軍外出單幹,拋棄了太平天國,是他翅膀硬了,還是誤判形勢呢?翼王單飛之「主流」說法1857年5月,石達開脫離天京,率兵外出單幹。
  • 晚清「聚眾鬥毆」事件:石達開缺少霸氣,難怪兵敗大渡河
    1855年1月,石達開站在長江邊,以勝利者之姿態傲視湘軍,享受著湖口大捷帶來之榮光,此時他是戰神,是清軍之剋星。8年後,石達開再一次站在長江邊上,準確地說是站在長江支流大渡河畔。此時,翼王垂頭喪氣,灰頭土臉,昔日之威風不再,惶惶如喪家之犬。
  • 石達開為何兵敗大渡河?一個主要原因葬送了10萬太平軍
    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大軍進入四川,為早日攻克成都,石達開制定了取道川、康邊境,抄近路搶渡大渡河的戰略方針。然而,石達開最終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石達開為何兵敗大渡河?到底是什麼壓垮和葬送了10萬太平軍?筆者認為,糟糕的後勤是主要原因。
  •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率部出走最終兵敗大渡河,他為什麼不走瀘定橋
    總之,天京事變幾乎把當時太平天國所有骨幹都卷了進去——西王和東王鬥,西王陣亡後東王獨大,甚至到了逼迫天王給自己加封「萬歲」的地步,北王殺東王,順手殺了天京城內的翼王全家,翼王帶兵回京號稱「靖難」,天王在壓力之下殺了北王,到頭來天王和翼王又尿不到一個壺裡,翼王拉走數萬軍隊開始遠徵……。很多研究都把那一場公開內訌視為太平天國走向衰亡的轉折點,真的沒說錯。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後為全兵士而引頸就戮
    石達開在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以其卓越的智慧、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在反封建壓迫鬥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然而,這麼一個忠心耿耿的優秀人才,最後的結局卻是率軍遠走,繼天京事變後再次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分裂,自己也在兵敗大渡河後為全兵士而引頸就戮。那麼石達開究竟為何要出走呢?
  • 幾封信撥開迷霧,石達開死前之謎被解開,民眾:翼王可以瞑目了
    太平天國的建立當然不只有洪秀全的功勞,在眾多功臣中,最不能被忽視的即是翼王石達開,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而兵敗滑鐵盧。就連目睹了石達開遭受凌遲全過程的周勳見此,都不禁感嘆其真乃奇男子。而他的追隨者也尊重他的意思,一併站在兩邊,齊聲用"翼王請前行"為他送行。
  • 大渡河畔,石達開第14位夫人生下兒子,結局如何?
    在紫大地,石達開既不知道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和他們溝通協作,以取得協助,又忽視山川的險阻,氣候變化。春回天暖,大渡河上遊雪山溶解,河流隨時都會暴發大水,當夜,大渡河和松林小河便無雨陡漲數丈。此時恰逢石達開的第十四位夫人劉王娘生下一幼子,達開大喜過望,取名石定基,為了給孩子慶生,下令休軍慶祝三天,結果河水暴漲,無法渡河,清軍趕上,致使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