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手店主稱論文買賣「不違法」,多位院士認為應立法嚴管學術不端

2020-12-18 長江網
  長江網訊(首席記者楊佳峰)

10年前,長江網記者曾以《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為題,報導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網上售賣論文。如今,當年30歲的「房奴博士」已變身為40歲的「論文寫手」,不變的是他在網上開設的「SCI論文小鋪」仍在「營業」,廣告中還特意突出「十年老店」的標籤。當年這篇批評報導也被他貼到自己的微博上,揚言記者多管閒事,「我賣論文是不觸犯法律的,甚至是受法律保護的」。

  論文寫手的「SCI論文小鋪」特意標出其為「十年老店」。 電腦網頁截圖

  「SCI論文小鋪」何以10年屹立不倒,賣出的SCI論文流向什麼地方?網上售賣論文者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作為店主的「老熟人」,記者歷時半年再次暗訪發現,「SCI論文小鋪」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是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  

買賣SCI論文的「十年老店」

  「有需要物理、化學、材料類稿子的朋友就來找我吧——SCI論文代寫代發,中英互譯,淘寶交易,十年老店。」8月初,記者暗訪進入「論文寫手」提供的一家網站上的博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張不太清晰戴著眼鏡的大頭照。相比於10年前打出的「轉讓、購買、代寫、代發SCI論文,可供化學系、材料系、物理系的人使用」的廣告變化不大,但是「淘寶交易」和「十年老店」字樣格外耀眼,一張疑似論文寫手的大頭照片10年未變。「論文寫手」宣稱,SCI論文內容涉及(但不局限於)有機配體合成、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徵、光物理性質的討論、納米性質的討論、量化計算的討論。「文章可供化學系、材料系、物理系的人使用。」

  「可否代寫代發一篇材料學方面的SCI論文?」8月24日,記者以高校研究生身份求購SCI論文,相關詢問很快得到店主「論文寫手」的回應。他介紹,價格取決於學術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幾天後有一篇材料方面的稿子到位,影響因子3.2,價格在3萬至5萬元間,具體價格還要看改稿時的工作量和影響因子測試的多少而定。「如發表在一區的稿子,影響因子6.3,價格6.5萬元。發表在二區的稿子,影響因子2.9,價格則是3.5萬元。」

  據悉,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指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科學評價系統,其中以SCI最為重要。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了四個區,一區為其中5%的頂級期刊,水平較高。

  記者發現,相比於10年前,「SCI論文小鋪」論文的平均單價已由2萬元上漲至3萬元以上。在與記者討價還價中,「論文寫手」將漲價原因歸為發稿難,他說現在發稿嚴格得「變態」,導致價格飛漲。

  「論文寫手」將售賣的學術稿件分成A類(預先寫好的稿件)、B類(定製稿件)、C類(翻譯稿件)、M類(特別保留稿件)四種類型。記者統計發現,從2010年至今,四類稿件賣出114篇,其中預先寫好的有109篇。售出論文高峰在2016年,一年賣出33篇SCI論文。2017、2018、2019年呈逐年下降趨勢,分別為22篇、19篇、8篇。今年上半年賣了3篇。按照平均單價3萬元計算,「論文寫手」10年獲利300萬元。

  對生意萎縮現狀,「論文寫手」透露「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他舉例,今年初他整理了6個數據包,對應物理、化學、材料三大系列,原本可以寫成十幾篇論文,現在要壓縮為6篇論文。「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所以不能成系列地寫稿了。」

  8月4日至28日,出差在外的「論文寫手」突發潰瘍性結腸炎,入住吉林松原市中心醫院,他一邊擔心異地住院報銷困難,一邊還要應付論文買家的催稿。「(躺在病床上)雖然效率很受影響,但收了錢就得幹活;這次重症發作,用了很貴的藥,急需一筆收入來平帳,希望這次的買家不要介意。」  

所售賣論文跨三個學科

  11月14日,記者SCI論文訂單發出80天後,「論文寫手」給記者回話,一篇三區的稿件已通過初審,影響因子3.3,研究內容為製備了核殼結構的磁性—發光納米材料,研究了其微觀結構及發光性能。他透露,該稿件已進入二審,並給出了修改意見。

  「我投的是Elsevier旗下的雜誌,Elsevier現在採用改進的算法檢測文字抄襲和圖片重複使用,如果重複率超過10%,就會在第一輪審查被拒稿,不會進入專家審稿。」「論文寫手」如此保證這篇論文質量可靠,要求記者通過他的淘寶帳號付款,隨後他會將論文稿件發過來供審閱,確認無誤後雜誌審稿改稿過程將做成視頻發過來。「等稿件online(在線發表)後,我通知你審核,最後才執行淘寶的發貨操作。」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論文價格定為2.2萬元,記者藉故手頭緊退出交易。

  在「SCI論文小鋪」中,「論文寫手」曬出了最近代寫代發的一篇英文SCI論文,影響因子在2至5間,論文編號為A-184-229,文章關鍵詞為「有機螢光染料、發光性質、雷射性質、重金屬離子傳感」。「論文小鋪中只是公布了我本人寫出的稿件的信息,沒有涉及買賣或轉讓等敏感信息。」記者發現「論文寫手」經常在QQ空間這樣告慰求購論文的客戶。

  在記者暗訪時,「論文寫手」表示,「論文小鋪中的所有稿子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寫出來的。這樣的好處是保密性很好,可以說除了我之外,沒有其他人染指這篇文章,這樣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安全性」。

  一個人究竟是如何成批量寫出不同專業方向的科研論文呢?「論文寫手」在與記者的交流中,透露了他的求學和科研經歷——

  原來,這位槍手本碩博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做博士後的時候各個研究方向更是橫向交叉,他對材料、物理、化學、有機電子這四個研究方向都有涉獵。他自稱讀博期間,他完成的論文數量達到兩位數,全部為英文SCI。

  11年前博士畢業時,「論文寫手」做了大量實驗,積累了一些實驗數據。一次偶然機會,「論文寫手」獲得了每年回母校做短期研究的機會,繼續做實驗,積累實驗數據。他說,做一篇文章需要什麼數據,篇幅是多大,可能需要補做什麼實驗,無一例外他都進行了統籌安排。

  「通過這麼多年對數據的分析,可以這麼說,我只要看到數據的樣子,就知道這一段應該怎樣寫。」「論文寫手」在博文中聲稱,他寫論文通常先勾畫出一個大綱,花幾天時間形成基本骨架,隨後再花時間將數據分析填在合適位置。每天寫一點,每次寫幾百字。對稿件整體的精修是最後的工序,這個步驟至少會重複兩遍,一篇論文便可上架售賣了。

  對「論文寫手」這種論文製造模式,曾經寫過影響因子均大於10的22篇SCI論文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院長夏帆教授表示,僅就材料和化學兩個學科而言,通過實驗數據寫綜述文章是有可能的,但論文寫手這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據「論文寫手」在社交平臺自述,他今年40歲,居住上海,是一家公司的白領,在高校有兼職,單身,業餘時間寫論文賣。今年7月1日,他還在QQ空間吐槽:按規定,他應該在兼職高校拿48萬元論文獎勵,結果只認定了3萬元,這錢只能用於科研而不能提取。  

查重系統讓論文注水遇阻

  「SCI論文小鋪」中售賣的A類文章價格很高,往往引來購買者質疑。「在我這裡,稿子的成本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做實驗的成本,第二是運作的成本,第三是改稿時補充數據所花費的測試成本。」「論文寫手」在網店中解釋,他的論文沒有中介費,要價不高。

  售賣的稿件如何發表?「論文寫手」在博文中介紹:稿子在投出去之前要選好適合的雜誌。「這麼多年的求學和工作經歷讓我確實積攢了不少人脈,如果運氣不好,只能靠稿件質量來與審稿人硬碰硬。」

  自2018年開始,各大期刊開始設置上線檢測系統iThenticate(英文期刊通用的查重系統),論文寫手的稿件遭遇了攔路虎。記者統計發現,2019年「論文寫手」寫出論文20篇,發出8篇,年發稿量銳減。

  「這個系統討厭的地方在於,它的權限很高,甚至可以超越編輯作出判斷。」稿件經常過不了查重關,「論文寫手」將原因怪罪到英語上:英文不是母語,寫稿時會仿照前人論文的一些固定搭配,再加上實驗描述和儀器型號,很容易就超過15%的查重率。

  「SCI論文小鋪」的交易都是通過支付寶進行。「論文寫手」稱,在稿件接收之前,不收錢;不過有的稿件要交預付款,但預付款在支付寶,買家籤收論文後才會支付出去。論文署名完全由買家決定。「如果想降低風險,可以讓我作為合作作者,這樣就完全沒問題了。」

  記者暗訪發現,「SCI論文小鋪」的買家基本上是高校師生,來自上海、山東、四川、安徽等地。今年3月,「論文寫手」在QQ空間披露了賣論文給師弟的經歷,因為疫情而無法做實驗,延遲交稿。在與暗訪記者交流中,一位四川某高校買主對「論文寫手」的能力深信不疑。這位買主說代寫代發的論文和自己的專業高度契合。

  一篇論文從投稿到發表最快要4個月,去年底多位購買者走進「SCI論文小鋪」,預訂今年的論文。今年元旦一過,「論文寫手」便回到大學去做實驗,以完成2020年的「訂貨」。他在廣告中稱,這次實驗的大致內容是3個方面:抗癌藥物(植物)、金納米糰簇(碳點)、生物標記物,至少寫出三篇論文。  

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2019年12月31日,「論文寫手」發布了一篇年終總結,說「全年成稿20餘篇,接收稿件(已發出)9篇(1篇top,2篇一區,4篇二區,1篇三區,1篇四區),返回小修1篇三區」。他說,2018年是論文生意變難的第一年,各大雜誌社審核變嚴格。對於2020年,他表示「會盡力做好」。

  在與記者的微信互動中,「論文寫手」表示,他所做的事不違法,也不違背學術道德。他甚至在博客中貼出記者在2010年10月20日採寫的報導《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還專門寫了一份不接受記者採訪的聲明,宣稱「現在並沒有對買賣論文立法,也就是說我做的不違法」。2011年1月19日,中國青年報對「房奴」博士賣SCI論文進行了跟蹤報導,認為這是論文買賣產業鏈中一個荒誕而真實的案例。該新聞同樣被「論文寫手」貼在了博客中,並作回應:「目前並沒有相關法律對買賣論文作出規定,根據無罪推定,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而且,根據著作權法,論文的作者有權處理本人論文,也就是說我賣論文是不觸犯法律的,甚至是受法律保護的。」

  「這確實是法律沒有規定的灰色地帶。」針對「論文寫手」的行為是否違法,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彭禮堂說,這種行為違反職業道德,行業內和單位內應予以紀律處分。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胡芬認為,論文屬於禁止售賣的非售賣商品之類,公開買賣顯然是違法的。從另一方面看,購買論文屬於學術造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論文寫手」也參與了造假,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買賣論文為什麼可以堂而皇之進入淘寶開店?淘寶雲客服回覆:可以賣,不建議買賣,按照正常程序可以開店。

  據記者了解,10多年來,在我國科教系統已形成以SCI論文數量為重要考核指標的論文評價體系。大學學科評估排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評審,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申報,科研項目審批結題,科研人員業績考核、職稱評定等等,無一不以發表SCI論文數量為重要考核指標。如有的高校規定,晉升理工類副教授需要4篇SCI論文,還有的規定「1項發明專利可以折算為1篇SCI論文」。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向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260.64萬篇,繼續排在世界第2位。

  10年前,清華大學瀋陽教授關注到「SCI論文小鋪」,他認為,學術期刊與論文發表要求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了買賣論文與非法學術期刊泛濫,形成中國買賣論文的非法產業。

  11月10日,在武漢召開的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多位院士認為國家和相關部門應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參會的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認為,在學術治理中應強調基層單位法人主體的責任和作用;學術處罰必須有剛性的制度,不應一事一議。

  「能夠買賣的論文層次肯定不高,大多是垃圾論文。」教育部高校設置評估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劉獻君教授對「SCI論文小鋪」的存在表示震驚,認為其擾亂學術殿堂,應該加以監管。「對於高校師生購買論文參與學術作假,一經發現將被取消評定資格。」

  劉獻君表示,對SCI論文評價體系,重視是可以的,但不能過分看重。並非所有的SCI期刊都有質量,現在要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而不是一個維度。

  【編輯:張靖】

相關焦點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作為店主的「老熟人」,記者耗時半年再次暗訪發現,「SCI論文小鋪」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來自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在與記者的微信互動中,「論文寫手」表示,他所做的事不違法,也不違背學術道德。他甚至在博客中貼出記者在2010年10月20日採寫的報導《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還專門寫了一份不接受記者採訪的聲明,宣稱「現在並沒有對買賣論文立法,也就是說我做的不違法」。
  • 高校畢業論文槍手市場火爆 屬三不管地帶
    記者聯繫上的一家論文槍手公司稱,「本工作室人才兼備,具有豐富的代寫論文經驗,擁有各類學科的博士生、研究生百餘人……我們的服務包括:代寫論文槍手、代寫畢業論文槍手、代寫碩士論文槍手、代寫醫學論文槍手、代寫職稱論文槍手、代寫留學生論文槍手、代寫英語論文槍手等。同時擁有二十多家國家級、省級雜誌供你選擇發表。」
  • 論文抄襲、「冒名騙獎」……學術不端行為是否違法?
    論文抄襲、「冒名騙獎」……寫論文異化成「生意」2019年1月11日,因偽造他人籤名和單位蓋章、以弄虛作假手段騙取省科學技術獎,浙江省慈谿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範飛能被撤銷2017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獎勵證書和獎金也被追回;2018年年底,因學術不端,多篇論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買賣SCI論文的「十年老店」:牟利數百萬,自稱受法律保護
    作為店主的「老熟人」,記者歷時半年再次暗訪發現,「SCI論文-」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是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買賣SCI論文的「十年老店」「有需要物理、化學、材料類稿子的朋友就來找我吧——SCI論文代寫代發,中英互譯,淘寶交易,十年老店。」
  • 論文買賣生意「風生水起」:有人花10萬買兩篇
    要是完成不了,無法畢業,或是職稱晉升有阻礙,買論文還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他也知道,找槍手肯定不道德,但「違法不違法我不知道」。  其實,期刊編輯在工作中,也在和代寫代投機構「鬥智鬥勇」。  《中山大學學報》編輯劉清海曾撰文稱,在目前國內論文造假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科技期刊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心血用於防範學術不端文獻的發表。  他分享了個小故事。
  • 論文買賣生意「風生水起」 代寫代投機構卻成法外之地
    要是完成不了,無法畢業,或是職稱晉升有阻礙,買論文還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他也知道,找槍手肯定不道德,但「違法不違法我不知道」。    其實,期刊編輯在工作中,也在和代寫代投機構「鬥智鬥勇」。    《中山大學學報》編輯劉清海曾撰文稱,在目前國內論文造假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科技期刊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心血用於防範學術不端文獻的發表。    他分享了個小故事。
  • 論文可以買賣,學術的良心在哪裡
    多年前,就有研究報告稱,我國論文買賣已形成產業,規模達10億多元。  學術論文本應是學術創新的核心載體,怎會成為明碼標價的商品?「買賣論文」屬於非法產業,中央和有關部門先後出臺了很多政策,並多次予以嚴厲打擊,論文買賣為何屢禁不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採訪調查。
  • 科技部部長回應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  其三,一位投稿的高校教師,在編輯部追問下承認,論文是從網上買來的,「花了600元」。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  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
  • 北大確認翟天臨學術不端 一篇貨真價實的博士論文要過幾關?
    &nbsp&nbsp&nbsp&nbsp15日,教育部回應稱,絕不允許出現無視學術規矩行為。16日,北京大學發布通告,確認翟天臨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決定對其作出退站處理。&nbsp&nbsp&nbsp&nbsp最後,學校要舉行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既然是委員會,肯定不止一個專家。北京電影學院規定,答辯委員會由5位或7位本學科具有正高職稱(原則上應為博士生導師)的專家組成,至少有2位校外專家,由校外專家擔任答辯委員會主席,導師不擔任本人所指導博士生的答辯委員會成員。遺憾的是,網友能發現的問題,如此多的專家學者卻視而不見。
  • 浙大論文剽竊案始末公開 周濟稱學術不端零容忍
    周濟:嚴肅查處學術不端  周濟在座談會上指出,目前學術失範、學風不正現象仍然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仍有發生,在有些方面還比較嚴重,損害了學術形象,敗壞了學術風氣,阻礙了學術進步,給科學和教育事業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嚴肅查處,決不能任其滋長蔓延。「無論涉及什麼人、什麼事,都要態度堅決、一查到底,做到不護短、不姑息、不手軟。」他說。
  • 中國學術論文為什麼不靠譜?
    很明顯,這些作者提供虛假審稿信息,違反了投遞論文的慣例和科研規範,而論文的真實性和學術價值也隨之喪失,撤稿成為必然結果。這背後的故事不難推敲:三篇論文是同一個組織寫出來的,三位評審老師也是同一組織編出來的,走這麼一套程序,滿足了「論文必須由同行評審人給出修改意見」這一規定,於是可以順利發表。
  • 中國第一部「學術憲章」出臺 懲處學術不端行為
    《規範》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規範、學術引文規範、學術成果規範、學術評價規範和學術批評規範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其中的不少具體規定專門針對目前學術界的一些突出問題。  比如說引文問題。引用別人的文章不加注釋,在學術界並不少見,不少學術醜聞都與此有關。《規範》明確規定:「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
  • 工程院院士多篇論文涉嫌抄襲?本人和官方都回應了
    近日,有網友舉報稱,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竊學術論文等學術不端問題。針對質疑,日前李兆申回應媒體稱,事情通過組織在處理,「論文絕對沒問題。」今天,中國工程院相關負責人也對外公開表示,已經關注到網絡上反映李兆申有關論文涉嫌抄襲的情況,正按程序啟動調查。網曝中國工程院院士數十篇論文涉嫌造假日前,一位網友在網上舉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曾發表的多篇論文系抄襲他人碩士學位論文。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科技部部長回應關切:沒有鐵帽子,犯了...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淥水杯」選登 毛銳《研究生應恪守學術道德、抵制學術不端》
    研究生應恪守學術道德、抵制學術不端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而研究生群體又是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群體的學術誠信是當前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年來,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頻頻被爆出論文抄襲、偽造數據、篡改數據等學術不端的行為,嚴重汙染了我國的學術環境,同時給中國學術界在國際上的形象帶來了負面的衝擊。「朝聞道,夕死可矣。
  • 論文降重|從韓春雨到翟天臨,學術不端層出不窮,應該如何避免?
    (三)偽造科研數據、資料、文獻、注釋,或者捏造事實、編造虛假研究成果;(四)未參加研究或創作而在研究成果、學術論文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而不當使用他人署名,虛構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註明他人工作、貢獻;(五)在申報課題、成果、獎勵和職務評審評定、申請學位等過程中提供虛假學術信息;(六)買賣論文
  • 本科畢業論文也要抽檢!專家:扣好學術規範的第一顆扣子
    論文抽檢,此前主要在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中進行。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區別於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重點考察研究生創新性和科研能力,本科畢業論文抽檢重點考察本科生基本學術規範和基本學術素養,它是一種「合格性」考察。  本科畢業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
  • 盤點那些著名的學術造假事件
    一年多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對其中涉及科學基金資助的28篇論文開展了詳細而深入的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第三方中介機構論文代寫服務的「灰色產業鏈」已形成,其製造的新型造假難以被人發現。  2017年兩會期間,學術造假依然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 大學生不會寫論文:近九成受訪者認為應設論文課
    因為自身積累不足、缺乏相關訓練以及本科論文不受重視等原因,大學生論文抄襲現象普遍存在於校園之中。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4%的受訪者周圍存在抄襲課程論文的情況,67.3%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嚴重的學術不端。64.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抄襲論文是因為缺乏知識積累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