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最小的兒子,錢幣藏家杜維善辭世,曾捐上博兩千餘古錢幣!

2020-12-20 域鑑

溫哥華當地時間3月7日11時16分,中國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杜維善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8歲。

杜維善

杜維善,1933年12月16日出生,系杜月笙最小的兒子,排行老七。杜維善生長於舊上海豪門、名伶世家,當過一晚上兵,沒有「子承父業」,卻終成為臺灣軟玉勘探地質師、中國和絲綢之路古錢幣收藏研究大家。他曾親睹以其父杜月笙為主的黃金榮、張嘯林三位大亨的成敗興衰,與以蔣氏為核心大家族的明爭暗鬥,與京劇名家梅蘭芳、孟小冬,書畫大師張大千,收藏家譚敬、孫家驥、張壽平等的傳奇交往。杜月笙去世後,杜維善隨母移居臺灣,從事地質學研究,晚年定居加拿大溫哥華。

杜月笙全家福

杜月笙全家福

1991年起,杜維善先後7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古錢幣總計2128枚,並且承擔起為上海博物館培養專業人才的任務,同時上博為其設立專室予以陳列。2013年,在歷年多次捐贈之後,杜維善再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了400多枚西域古代國家錢幣文物,包括古代貴霜王朝、阿拉伯—薩珊王朝、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的金、銀、銅幣。

上海博物館館藏錢幣 圖源上博官網
上海博物館館藏錢幣 圖源上博官網
上海博物館館藏錢幣 圖源上博官網

他捐贈給上博的「絲綢之路」古錢幣和中亞古錢幣,填補了內地博物館這一領域收藏研究的空白。作為顧問,他在上博的5樓還有一間辦公室。身為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杜維善榮獲過上海市白玉蘭獎。

不忘家父遺言,豪門幼子堅韌勤工

自1951年其父杜月笙病故後,杜維善便隨母移居臺灣。家道中落,生活拮据,母子二人時常舉債度日。雖說已經落魄到這個程度了,但杜維善一直不敢忘記父親的遺言,就是永遠不踏入黑道,永遠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要努力讀書,靠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姚玉蘭也深知,只有供兒女們苦讀,將來才有可能翻身,因此無論在外面借錢會遭遇到什麼樣的白眼,她都堅持供四個兒女讀書。

杜維善一家

「我在臺北讀完了小學和中學後,考入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學習地質學。為了節省費用,我一直堅持勤工儉學,到銀礦當過礦工,鑽過礦井,勘察過地質,畫過圖紙,甚至幫人販運過牛羊、到屠宰場去打過短工。沒想到,正是當年這段勤工儉學的經歷,為我以後搞收藏藝術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後來,杜維善發現澳大利亞的牛羊肉無論品質還是價格,在臺灣都有很強的競爭力。於是,他果斷從石油公司辭職,當起了牛羊肉商販。賺了一些錢之後,杜維善買下澳大利亞一個銀礦,後來又做起了石油生意,加上父親杜月笙生前一些故交的幫助,很快富了起來,成了億萬富豪。

杜維善的收藏情趣可以說是其先輩的延續,他的妻子譚端言是上海灘有名的富豪、收藏家譚敬的二女兒,自己的父親杜月笙也有收藏文物古玩的雅興。當時,杜、譚二位收藏錢幣,在滬港之間頗有名氣。

杜維善以收藏為樂,藏品囊括青銅、瓷器、名人字畫,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專門收藏古錢幣。收藏初期,為了花兩千萬臺幣買下一位天津人收藏的兩枚薩珊金幣,杜維善抵押了剛剛買的新房。據說,杜維善收藏的古錢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估值就達到了十八億人民幣以上。

無償捐出珍稀錢幣,赤誠心,在中國

胡適曾說,真實的為我,即是最好的利人。這正是杜維善的寫照。

上海博物館河南南路館舍曾經是杜月笙的產業。上世紀八十年代,杜維善第一次走進河南南路以中匯大樓為館舍的上海博物館參觀錢幣收藏,百感交集,從此開始他與上海博物館的淵源。

上海博物館

1991年12月26日,杜維善第一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367枚古幣,包括西域55國中的20多個國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薩珊王朝的金銀幣。每一枚古幣的護套上都有杜先生手書的中英文說明,在當時還沒有一個中國人可以作出這些說明。當時,這一捐贈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上海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當場驚呼:杜維善是薩珊王朝的使者,是天外來客!

杜維善(右一)捐贈古錢幣

薩珊王朝,也稱波斯第二帝國,是一個有著4個世紀歷史的波斯古國。這個古國的文化不但透過絲綢之路深深影響我國,同時在外交、經濟及文化上一直和我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薩珊王朝版圖

薩珊王朝錢幣以銀幣為主,銀銅合金錢幣只見於早期幾位皇帝。其中,金幣主要是用於宮廷賞賜,銅幣作為輔幣性質,兩者都非常稀少。薩珊王朝覆滅後,不少貴族逃亡中國,這些金銀幣便沿著絲綢之路流散到了各地。1970年,在張掖大佛寺內的金塔殿基下有一個舍利石函,裡面出土的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幣,就是中國與波斯經濟、文化交流的珍貴歷史物證。

薩珊王朝金幣
薩珊王朝銀幣

薩珊王朝的金銀幣,以其年代久遠,種類繁多,價值昂貴,歷來為國際貨幣收藏家所注目,也素為收藏家視為畏途,被譽為世界上最昂貴的金銀幣之一。

薩珊王朝金幣

1992年杜維善夫婦移居加拿大。為了使上海博物館的收藏成為「國內最佳收藏」,杜先生又作了第二次捐贈。上海博物館請杜先生撰文編印《絲綢之路古國錢幣》。《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是杜維善先生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絲路古國錢幣之後,在國內出版的第一部專著,也是中國以錢幣為媒介研究絲綢之路古國歷史的第一部著作。

《絲綢之路古國錢幣》 杜維善著

1992年以後,杜維善先生又重新開始收集中亞古國貨幣,主題是塞人、大月氏和嚈噠等錢幣。塞人、大月氏和嚈噠等古國西遷使整個中亞動蕩不安,戰爭不斷。但關於這段歷史的文獻記載卻比較少,也混淆不清,以錢幣斷代是最可靠的根據。附帶的收藏是安息、薩珊、印安王朝的貨幣。其收藏的古國錢幣比第一次捐贈的更系統,數量也是第一次的三、四倍,其中不乏稀有珍品。杜先生表示:「將來可以彌補第一次收藏中的空白。」

南宋大金錠
明銀錠

2004年,杜維善先生向上博捐贈絲路古國錢幣2000多枚和絲路錢幣的外文圖書200多冊。2012年6月,杜先生再次將貴霜銅幣157枚、金幣12枚,阿拉伯—薩珊銀幣143枚,白衣大食銀幣63枚、金幣7枚以及其他各類錢幣28枚等絲路錢幣410枚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此批貴霜錢幣中有一些是稀缺品,彌補了過去捐贈空白,上海博物館貴霜錢幣幾乎是體系完整的收藏。

將貨幣研究領域由中國本土向世界拓展

杜維善先生撰寫的《貴霜帝國之錢幣》一書由上海博物館出版,這是繼《絲綢之路古國錢幣》、《半兩圖系》、《開元通寶系年匯考》、《半兩考》、《五銖圖考》之後在國內出版的第六部關於錢幣研究的專著,也是杜維善先生對絲路錢幣十幾年研究的心得結晶。杜維善先生不僅將收藏品捐贈,一同捐贈的還有專門供參考的歷史書籍,而且將研究心得編譯成書,讓人們更加方便了解這些收藏品。

《五銖圖考》杜維善著
《半兩考》杜維善著

多年來,杜維善多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大批絲綢之路古錢,搭建了一個古代域外錢幣的交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看見地中海藝術、西亞宗教、中亞文化,還有那些現象背後各個時代的人類精神。這就使人們對絲綢之路各國產生強烈興趣,從而促進探討與研究。杜維善以絲綢之路古國貨幣研究為引領,將貨幣研究領域由中國本土延伸向世界。

杜維善、譚端言舊藏絲路古幣專室

一句中國人,一個承諾,這就是杜維善傾盡家財給中國送古董的原因。他的愛國之心令人感動,他的赤子情懷值得後人學習。

很多人收藏是為了增值,但杜維善先生的收藏以這種捐獻的方式不僅僅是愛國,還是最大程度上的增值,這是非常高的境界。

先生溘然長逝,為收藏界一大不幸。炎黃子孫,落葉歸根。不忘祖國,永存善心。銘記先生慷慨義舉,願一路走好!

相關焦點

  • 杜月笙兒子杜維善,靠讀書贏得出路,無償捐給國家價值18億文物
    杜月笙對兒女接受教育的事情十分重視,在其影響下,10個兒女成年後皆選擇了從文,尤其是小兒子杜維善,牢記父親的教誨,不僅成為了億萬富豪,還給祖國無償捐獻了價值逾18億的古董。他慧眼如炬,深知未來社會是讀書人的天下,所以,他要求孩子們重視學習、以學致用,甚至還努力將兒子們送到國外去留學讀書,讓他們接受最先進的教育。1949年,伴隨著解放戰爭隆隆的炮火聲,杜月笙拖家帶口地從上海搬到了香港。
  • 杜月笙兒子杜維善,靠讀書贏得出路,無償捐給國家價值18億文物
    杜月笙對兒女接受教育的事情十分重視,在其影響下,10個兒女成年後皆選擇了從文,尤其是小兒子杜維善,牢記父親的教誨,不僅成為了億萬富豪,還給祖國無償捐獻了價值逾18億的古董。 杜月笙雖然出身於黑道,但他卻極為重視兒女的教育和未來的出路。他慧眼如炬,深知未來社會是讀書人的天下,所以,他要求孩子們重視學習、以學致用,甚至還努力將兒子們送到國外去留學讀書,讓他們接受最先進的教育。
  • 杜月笙之子杜維善,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捐贈兩千多枚古錢幣
    杜月笙曾經是上海灘呼風喚雨的青幫老大,杜維善是著名的收藏家,為上海博物館捐贈了兩千多枚古錢幣。兩個人都姓杜,但一個是黑幫老大,一人是國家的功臣,很少有人將兩者聯繫在一起,然而兩人卻是有著至親血緣關係的父子。
  • 青幫大佬杜月笙的幼子,聽從父親告誡不入黑道,捐18億給祖國
    前線的要求軍事裝備,杜月笙二話不說就捐了大量的,軍用汽車、裝甲車、軍用電話、發報機等等。日本人在戰爭中不惜使用生化武器對付中國軍隊。八路軍在山西作戰急需要防毒面具,而八路軍造不出。杜月笙聽說後,通過集資專程從荷蘭進口了一千具防毒面具,親自通過水路送到前線。在此期間,他與共產黨有了頻繁的接觸。
  • 杜月笙幼子杜維善去世,捐價值過億古幣上千,榮獲上海白玉蘭獎
    ③在抗戰的開始階段,海外物資大部分通過香港轉運國內,杜月笙以紅十字會名義辦理接收、轉運,為抗戰事業做出了不小貢獻。這裡紅塵君說一句題外話,有些父母總喜歡把家產留給孩子,而忽略了其教育,其實老話說得好,「家有萬貫不如日進一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孩子謀生的本領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只是給他們錢財,就算再多也有用光的時候,而杜月笙顯然就是個正面的例子。
  • 杜月笙幼子杜維善,無償捐贈價值20億元文物,受訪笑答我是中國人
    —— 培根 01 上個世紀的上海有三大亨,「愛財的黃金榮,擅打的張嘯林,會做人的杜月笙。」杜月笙為人處事謹慎,黑白兩道都要給他幾分薄面。杜月笙曾說:」鯉魚躍不過龍門還是鯉魚,泥鰍躍不過龍門,卻要被吃掉,你說我做事怎麼能不謹慎呢?「杜月笙從嘍咯變成老大,踏著別人的 屍體一步步往上走,但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愛國仁義之士。
  • 他是杜月笙幼子,慷慨捐贈價值20億元古錢幣,動機令人肅然起敬
    杜月笙曾說:「鯉魚躍不過龍門還是鯉魚,泥鰍躍不過龍門,卻要被吃掉,你說我做事怎麼能不謹慎呢?杜月笙從嘍咯變成老大,踏著別人的 屍體一步步往上走,但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愛國仁義之士。杜月笙死之前留下遺訓,告訴自己的子女,日後不可沾染黑道,永遠記住自己是中國人。
  • 他是杜月笙的兒子,為中國捐贈18個億的古董,事跡讓人敬佩
    他是杜月笙的兒子,早年移居加拿大,為了一句話,他為中國捐獻了價值18個億的財寶。 他就是杜維善。 杜維善是上海灘大佬杜月笙的小兒子,其母是姚玉蘭。杜維善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杜月笙最小的兒子,因此人稱其為老七。
  • 杜月笙兒子一生愛錢,卻捐給國家18億
    都說"為官要學曾國藩,從商要學胡雪巖,做人要學杜月笙"。三人都是政界、商界響噹噹的大人物。而虎父無犬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杜月笙最小的兒子杜維善的故事。先來介紹一下杜月笙,在上海灘,他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杜月笙臨終給兒子留下兩句話,杜維善謹遵一生,為中國捐18億古董
    杜月笙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灘最富有傳奇性的一個人物,他從一個小癟三混進十裡洋場,成為傷害最大的黑幫幫主;他文質彬彬,卻心狠手辣,殺人如麻;他為虎作倀,卻又有著鮮明的愛國心。他狡猾、奸詐,卻又很講義氣,他出身貧民窟卻又成為涉足娛樂、文化、教育、金融、新聞各業的財富大亨,他出入於紅道、黑道,遊刄於商界、政界,他是上海灘黑社會裡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有著傳奇人生。
  • 他是杜月笙的兒子,1991年回到上海後,竟無償捐給祖國18億文物
    過去一個世紀裡出現了很多傳奇人物,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人,都聽說過這個人,他就是杜月笙。人們一見到這個名字,也許就會回憶起那個風景如畫的上海灘,到處都是紙醉金迷的生活,在近代歷史上,關於杜月笙這個人,有各種說法,今天要講的這個人物,跟杜月笙有很大的關係,他是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善。小時候,父親就教導他要愛國,即使當時杜維善一家為躲避災禍去了臺灣,也依然記得父親的教導。
  • 杜月笙最小的兒子,謹遵父親叮囑不入黑道,還捐18億給國家
    杜月笙最小的兒子,謹遵父親叮囑不入黑道,還捐18億給國家 導語: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病逝之後,他的小兒子杜維善跟隨母親前往了臺灣。杜維善自知家裡再也沒有依靠,他只能拼命讀書學習謀求出路。在杜月笙臨終之前,他曾經囑咐子嗣後人不要從事黑道生意了。
  • 杜月笙一生爭議不斷,但他卻有個全國聞名的兒子,為中國奮鬥一生
    這一方面說明杜月笙確實有很大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說明杜月笙這個人有很大的爭議。很多人無比崇拜杜月笙,可杜月笙手上沾了很多人的鮮血,這點是無法掩蓋的。有人這樣評價如今網絡上崇拜杜月笙的怪象,「大家只是看到杜月笙成功後的光芒,會忘記他曾經手段殘忍的黑暗。」民國上海魚龍混雜,杜月笙能成為風雲人物,他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手段。
  • 杜月笙雖是黑幫老大,但有個聞名世界的兒子,曾將18億古董捐國家
    2020年3月7日,11:16分,一個風和日麗的周六,一位老人在家中靜靜閉上了眼睛,享年88歲。他便是我國著名收藏家、古錢幣研究專家杜維善。看到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很陌生,但他的父親,你絕對熟悉——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
  • 杜月笙是青幫大佬,卻有一令人敬佩的兒子,捐出了18億文物給國家
    或許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杜月笙吧。杜月笙的發家史也是頗具傳奇性,杜月笙1888年出生於江蘇省川沙,早在4歲之前,父母便相繼去世了。由繼母還有親戚撫養長大,杜月笙14歲的時候,便隻身一人前往上海打拼。機緣巧合之下拜入了上海灘青幫。由於做事機敏,再加上極為懂得為人處世。受到了黃金榮和林桂生的悉心培養。杜月笙本人也是一個十分「講究」的人。
  • 杜月笙小兒子杜維善向祖國捐贈的薩珊王朝卑路斯一世金幣有多珍貴
    提起民國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直到現在還經常出現在書籍和影視作品之中。但對於他的子女,世人卻知之甚少,更不知道他的兒子杜維善曾經無償捐獻價值18億元文物。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樁舊聞。
  • 杜月笙的兒子向國家捐獻價值數十億元的古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杜月笙的小兒子杜維善從臺灣回到了曾經的家——上海河南南路16號,1949年前是這裡是杜月笙公館,現如今成了上海市博物館。館長帶著他參觀館內藏品,指著一枚有些殘缺的薩珊金幣,告訴杜維善這是館內最珍貴的藏品,只此一枚。
  • 杜月笙雖是青幫老大,卻有個聞名天下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這幾個孩子成長很快,兒子大多都在金融部門工作,兩個女兒也都有各自的事業和家庭。其中最有聲望的應該是最小的兒子杜維善,他是杜月笙和四個太太姚玉蘭的兒子,也是一位著名的錢幣收藏專家。出生於1933年12月16日的杜維善,由於母親姚玉蘭沒有與杜月笙及三房夫人同住,所以對父親的印象並不太好。
  • 杜月笙之子杜維善為何向中國捐獻20億珍寶?背後原因驚人
    20世紀上半葉的杜月笙是位風雲人物,他是上海灘上最富傳奇的大人物,被稱之為黑幫大佬、流氓痞子、上海灘「地下皇帝」。今天,我們來看他的兒子杜維善的風雲故事。杜維善生於1933年,他是杜月笙的第7子,也是杜家最小的兒子,生母是京劇名伶姚玉蘭,因為家境殷實,杜維善童年過著錦衣玉食的貴族生活。後來,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杜維善幸福生活開始慢慢變成苦難生活,他開始隨父親杜月笙東奔西走。抗戰勝利後,杜維善隨父親又回到了上海。
  • 杜月笙告誡兒女: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中國人,其子杜維善是怎麼做的
    杜月笙死後家道中落,人窮志不短,勤工儉學完成學業一切得從杜月笙逝世時說起,杜月笙臨死的時候,把全家都叫到面前,把自己欠朋友的還了,把生前朋友們借自己錢的欠條都撕扔到火盆裡燒了,足足有一個億美元。這欠條付之一炬,表面上是斷了杜家後代的財路,其實是阻斷了子女因討要債務引發的恩怨與仇恨,給妻兒多留了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