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當地時間3月7日11時16分,中國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杜維善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8歲。
杜維善,1933年12月16日出生,系杜月笙最小的兒子,排行老七。杜維善生長於舊上海豪門、名伶世家,當過一晚上兵,沒有「子承父業」,卻終成為臺灣軟玉勘探地質師、中國和絲綢之路古錢幣收藏研究大家。他曾親睹以其父杜月笙為主的黃金榮、張嘯林三位大亨的成敗興衰,與以蔣氏為核心大家族的明爭暗鬥,與京劇名家梅蘭芳、孟小冬,書畫大師張大千,收藏家譚敬、孫家驥、張壽平等的傳奇交往。杜月笙去世後,杜維善隨母移居臺灣,從事地質學研究,晚年定居加拿大溫哥華。
杜月笙全家福
1991年起,杜維善先後7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古錢幣總計2128枚,並且承擔起為上海博物館培養專業人才的任務,同時上博為其設立專室予以陳列。2013年,在歷年多次捐贈之後,杜維善再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了400多枚西域古代國家錢幣文物,包括古代貴霜王朝、阿拉伯—薩珊王朝、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的金、銀、銅幣。
他捐贈給上博的「絲綢之路」古錢幣和中亞古錢幣,填補了內地博物館這一領域收藏研究的空白。作為顧問,他在上博的5樓還有一間辦公室。身為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杜維善榮獲過上海市白玉蘭獎。
不忘家父遺言,豪門幼子堅韌勤工
自1951年其父杜月笙病故後,杜維善便隨母移居臺灣。家道中落,生活拮据,母子二人時常舉債度日。雖說已經落魄到這個程度了,但杜維善一直不敢忘記父親的遺言,就是永遠不踏入黑道,永遠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要努力讀書,靠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姚玉蘭也深知,只有供兒女們苦讀,將來才有可能翻身,因此無論在外面借錢會遭遇到什麼樣的白眼,她都堅持供四個兒女讀書。
「我在臺北讀完了小學和中學後,考入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學習地質學。為了節省費用,我一直堅持勤工儉學,到銀礦當過礦工,鑽過礦井,勘察過地質,畫過圖紙,甚至幫人販運過牛羊、到屠宰場去打過短工。沒想到,正是當年這段勤工儉學的經歷,為我以後搞收藏藝術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後來,杜維善發現澳大利亞的牛羊肉無論品質還是價格,在臺灣都有很強的競爭力。於是,他果斷從石油公司辭職,當起了牛羊肉商販。賺了一些錢之後,杜維善買下澳大利亞一個銀礦,後來又做起了石油生意,加上父親杜月笙生前一些故交的幫助,很快富了起來,成了億萬富豪。
杜維善的收藏情趣可以說是其先輩的延續,他的妻子譚端言是上海灘有名的富豪、收藏家譚敬的二女兒,自己的父親杜月笙也有收藏文物古玩的雅興。當時,杜、譚二位收藏錢幣,在滬港之間頗有名氣。
杜維善以收藏為樂,藏品囊括青銅、瓷器、名人字畫,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專門收藏古錢幣。收藏初期,為了花兩千萬臺幣買下一位天津人收藏的兩枚薩珊金幣,杜維善抵押了剛剛買的新房。據說,杜維善收藏的古錢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估值就達到了十八億人民幣以上。
無償捐出珍稀錢幣,赤誠心,在中國
胡適曾說,真實的為我,即是最好的利人。這正是杜維善的寫照。
上海博物館河南南路館舍曾經是杜月笙的產業。上世紀八十年代,杜維善第一次走進河南南路以中匯大樓為館舍的上海博物館參觀錢幣收藏,百感交集,從此開始他與上海博物館的淵源。
1991年12月26日,杜維善第一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367枚古幣,包括西域55國中的20多個國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薩珊王朝的金銀幣。每一枚古幣的護套上都有杜先生手書的中英文說明,在當時還沒有一個中國人可以作出這些說明。當時,這一捐贈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上海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當場驚呼:杜維善是薩珊王朝的使者,是天外來客!
薩珊王朝,也稱波斯第二帝國,是一個有著4個世紀歷史的波斯古國。這個古國的文化不但透過絲綢之路深深影響我國,同時在外交、經濟及文化上一直和我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薩珊王朝錢幣以銀幣為主,銀銅合金錢幣只見於早期幾位皇帝。其中,金幣主要是用於宮廷賞賜,銅幣作為輔幣性質,兩者都非常稀少。薩珊王朝覆滅後,不少貴族逃亡中國,這些金銀幣便沿著絲綢之路流散到了各地。1970年,在張掖大佛寺內的金塔殿基下有一個舍利石函,裡面出土的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幣,就是中國與波斯經濟、文化交流的珍貴歷史物證。
薩珊王朝的金銀幣,以其年代久遠,種類繁多,價值昂貴,歷來為國際貨幣收藏家所注目,也素為收藏家視為畏途,被譽為世界上最昂貴的金銀幣之一。
1992年杜維善夫婦移居加拿大。為了使上海博物館的收藏成為「國內最佳收藏」,杜先生又作了第二次捐贈。上海博物館請杜先生撰文編印《絲綢之路古國錢幣》。《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是杜維善先生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絲路古國錢幣之後,在國內出版的第一部專著,也是中國以錢幣為媒介研究絲綢之路古國歷史的第一部著作。
1992年以後,杜維善先生又重新開始收集中亞古國貨幣,主題是塞人、大月氏和嚈噠等錢幣。塞人、大月氏和嚈噠等古國西遷使整個中亞動蕩不安,戰爭不斷。但關於這段歷史的文獻記載卻比較少,也混淆不清,以錢幣斷代是最可靠的根據。附帶的收藏是安息、薩珊、印安王朝的貨幣。其收藏的古國錢幣比第一次捐贈的更系統,數量也是第一次的三、四倍,其中不乏稀有珍品。杜先生表示:「將來可以彌補第一次收藏中的空白。」
2004年,杜維善先生向上博捐贈絲路古國錢幣2000多枚和絲路錢幣的外文圖書200多冊。2012年6月,杜先生再次將貴霜銅幣157枚、金幣12枚,阿拉伯—薩珊銀幣143枚,白衣大食銀幣63枚、金幣7枚以及其他各類錢幣28枚等絲路錢幣410枚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此批貴霜錢幣中有一些是稀缺品,彌補了過去捐贈空白,上海博物館貴霜錢幣幾乎是體系完整的收藏。
將貨幣研究領域由中國本土向世界拓展
杜維善先生撰寫的《貴霜帝國之錢幣》一書由上海博物館出版,這是繼《絲綢之路古國錢幣》、《半兩圖系》、《開元通寶系年匯考》、《半兩考》、《五銖圖考》之後在國內出版的第六部關於錢幣研究的專著,也是杜維善先生對絲路錢幣十幾年研究的心得結晶。杜維善先生不僅將收藏品捐贈,一同捐贈的還有專門供參考的歷史書籍,而且將研究心得編譯成書,讓人們更加方便了解這些收藏品。
多年來,杜維善多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大批絲綢之路古錢,搭建了一個古代域外錢幣的交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看見地中海藝術、西亞宗教、中亞文化,還有那些現象背後各個時代的人類精神。這就使人們對絲綢之路各國產生強烈興趣,從而促進探討與研究。杜維善以絲綢之路古國貨幣研究為引領,將貨幣研究領域由中國本土延伸向世界。
一句中國人,一個承諾,這就是杜維善傾盡家財給中國送古董的原因。他的愛國之心令人感動,他的赤子情懷值得後人學習。
很多人收藏是為了增值,但杜維善先生的收藏以這種捐獻的方式不僅僅是愛國,還是最大程度上的增值,這是非常高的境界。
先生溘然長逝,為收藏界一大不幸。炎黃子孫,落葉歸根。不忘祖國,永存善心。銘記先生慷慨義舉,願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