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快速調查結果顯示,截至4月9日,限額以上單位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開工率超過95%,住宿和餐飲業企業開工率超過85%,分別比2月底大幅提升20多個和50多個百分點。
隨著復工復市的推進,零售業已逐步回歸正軌,但短期內的消費仍未回暖。今年3月份,商品零售24618億元,同比下降12.0%;餐飲收入1832億元,下降46.8%。1-3月份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超市零售額同比增長1.9%,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分別下降34.9%、24.7%和28.7%。
後疫情時代,如何轉型成為實體零售共同思考的話題。南都記者近日對話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K11高級副總裁鄒鬱、微信支付零售行業運營總監白振傑三位零售大咖,針對線下門店、百貨商場、中小商家的數位化轉型展開了討論。
線下門店開展社群營銷
2月份,名創優品全國門店暫停營業二分之一,銷售額同比下滑95%。但3月中旬以來,除湖北外的名創優品門店復工營業數量達到90%以上,銷售額逐漸恢復至80%,個別門店甚至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談及疫情帶來的思考,名創優品全球聯合創始人、CEO葉國富向南都記者表示,一方面會加大全球開店步伐。「一個全球化的企業對於大型災難是有天然的抵抗力的,這裡局部不好,另外一個地方會好」,葉國富稱,「華為03年非典時候,任正非認為國內業務做不了了,大力地把業務人員派到海外去大力開展海外市場,才奠定了華為近17年來的全球國際化的一些爆發式的增長。因此2020年我們會更加重視國際化。」
目前,名創優品在全球已有4200多家門店,其中超過1700家分布在中國之外100個國家和地區。疫情之下,名創優品宣布將2020年全球新開600家門店的目標,上調為1200家。
其次,則是在店鋪端抓住社群營銷的機會,加大社群營銷的投入。
「線上我們之前就在做,但量不大,佔1%左右,但在二三月份,線上增長達到300%以上,今年可能會做到國內銷售額的10%左右。我們今年還有個重要變化是以店鋪為依託的社群營銷。疫情暴發之後,大家都逐漸開始接受社群營銷和微商,過去大家都覺得這是沒有品牌的人做的事」,葉國富稱,「像我們有的店建群一個星期拉了2000多人進來,如果我們以店為單位,每個群維護1萬個會員,每個會員在店裡一個月消費50元,光會員這塊就可以賣50萬,再加上非會員再賣50萬,我們的業績可以翻一倍。過去,名創一個店一個月的業績平均就是50-60萬,如果做好社群營銷,可以再造一個名創。」
在葉國富看來,名創優品的店員可以定位於家庭生活管家,依託門店和店員做社群營銷更具優勢。「去年名創在國內的進店人數是10億人次,買單的人是3億人次,轉化率是30%。以門店為依託可以增加信任感;其次,從門店送貨到家可以實現單對單的服務;第三,門店有天然的巨大流量。依託門店,消費者來了就成了會員,我就可以和你去交流去介紹產品,所以名創比任何企業做社群營銷都具有說服力。」
依託店員直播賣貨
對於直播賣貨,葉國富表示,同樣會基於門店和店員展開,「我覺得直播賣貨是非常好的形式,在介紹產品給顧客的時候不會像線下那種給對方造成壓力,並且通過視頻就可以把產品介紹的非常詳細,包括怎麼生產的、廠家是哪的、用了什麼原料、為什麼好,給你介紹的很清楚。名創未來會更多地依託店員去做直播。」
「微信端基於小程序的直播,目前的能力之一是小程序直播插件,已經在疫情期間加緊上線內測,可以跟商家私域的公眾號流量嫁接,甚至於線下掃碼完成從流量轉換」,白振傑稱,此外基於眾多商家和合作夥伴對直播提出的標準化需求,微信團隊仍在在加緊實現,「如很多百貨部門提出的,一個商家一天要開十幾場、二十幾場直播,它需要提供一些標準化接口,用後臺的形式發布形成直播的後臺,這些都是以前我們沒有提供的能力,包括跟支付的打通,如何快速下單和如何發券,以及後面如何幫助大家做直播流量、通過微信端公域的流量到商家直播流量的轉化,以及「搜一搜」等,我們的能力都可以去匹配。」
但白振傑表示,目前基於小程序電商的交易處於起步階段,尚未有數據可以披露,但增幅非常大,很多能力還在不斷的迭代也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據騰訊財報披露,2019年小程序日活躍用戶超過3億,日均交易筆數同比增長超過一倍,交易總額超8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0%。騰訊方面表示,2020年小程序繼續深入探索商業化生態構建,並將助力商家打造商業閉環作為首要目標。2月17日,微信小程序開啟直播公測,3月13日,微信小程序上線訂單管理功能,並提供交易保障能力,進一步促進小程序平臺交易環境的良性發展。
百貨業態試水VR購
繼社群購物、直播帶貨之後,疫情衝擊下的購物中心又摸索出了新的求生模式「VR購」。近日,廣州網紅購物藝術中心K11上線「VR購」,用戶在手機上搜索KLUB11商城微信小程序,點擊廣州K11「在線商城」、「VR逛mall」 進入VR購物中心後,覆蓋整個商場公共區域與品牌店鋪的360度全景畫面便躍然屏幕之上。
據K11高級副總裁鄒鬱介紹,早在2019年K11已提出了「VR購」的構想,疫情期間提速並通過不斷優化升級,讓「VR購」不僅停留在「逛」的層面,更實現了商戶店員與顧客一對一溝通。「目前VR購已經覆蓋廣州K11場內超過40家商戶,將近一半的零售業態,通過VR購深度體驗雲逛廣州K11的顧客也已累積超過20萬」,鄒鬱向南都記者表示,接下來K11會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以及加強跟商戶的聯動,讓顧客從「雲逛街」到購買整個流程更為順暢。
除了VR購之外,鄒鬱表示,K11接下來會在消費積分、刷臉支付等方面進一步升級顧客在商場的整體購物體驗。「比如在消費積分層面,我們目前正在做兩種新的嘗試來簡化流程,達到完成支付即可自動積分的效果:一是通過在K11的小程序的支付後授權;另一種是聯合微信支付團隊的創新業務,顧客使用微信支付,也可自動完成消費積分。同時,通過定製化的硬體以及我們的自主研發,K11未來會將兩大平臺(微信和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功能整合到一起,簡化顧客的消費支付流程」,鄒鬱表示,「未來我們也會聯動商戶,通過線上線下搭建不同的消費場景,藉助數位化社交工具(如微信、微商城等)整合資源,構建社交新零售模式,為我們的商戶增加銷售機會。」
「百貨的業態很多是聯營的,商品並不是他們來提供。從人、貨、場這三個角度來說,商品(貨)側打通的鏈路並沒有做得特別好,這是整個百貨業態數位化做的不好的癥結所在,也是幾年前的問題」,微信支付零售行業運營總監白振傑向南都記者指出,目前百貨業的數位化難題已經得以化解,「包括線上線下會員的打通,通過線上商品連結可以給出門店相應的展示,或者直接跨到門店生態體系裡來,門店的扣點分成和門店的關聯相打通等,這些過程都已經走通。」
在白振傑看來,無論是否受疫情影響,百貨業態數位化都需要加速推進,而在前期數位化較快的百貨業在疫情期間受到的衝擊較小。「疫情期間可以看到,很多百貨商家在大力推進線下到線上門店的轉換,其實以前大家也有線上能力,但對線上的訴求都覺得並不是那麼痛,因為門店的生意都還在,疫情導致門店沒有人來了,反而是線上觸達入口和流量能夠幫助商家解決銷售的問題,正是這一階段百貨行業大力推進線上轉換的過程」,白振傑,如利用小程序生態開放的模式,進行直播和線上商城的搭建以及引流能力等,「我比較看好疫情之後,百貨行業在線上會有長足的進步和增長。」
借力電子消費券提升數位化能力
除此之外,對於線下中小商家,短期內只有藉助政府政策扶持、平臺資源傾斜以及電子消費券等外界幫助來提振,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中小商家提升數位化能力的契機。
據支付寶公布的數據,截至4月7日,全國已有超千萬線下商家受益於消費券,其中九成以上為中小微商家。微信數據同樣顯示,各地消費券發放後,小微企業的經濟復甦和拉動明顯。其中湖南省、嘉興市通過微信發放消費券後,惠及的小微商戶佔比達8成,小微商戶交易金額增幅明顯,對比2月同期,平均環比增幅翻了53倍。嘉興市小微商戶拉動效果尤為顯著,日均交易金額增幅超200倍,武漢消費券核銷首日同樣同樣對各行業小微商戶拉動現象明顯,數據顯示參與核銷消費券的2506家商戶中,小微商戶高達1857家,佔比74%,共計核銷6515張消費券。
與此同時,微信也在對商家提供數位化營銷支持。線上包括扶持服務商幫商家做優惠券發放、核銷能力的打通,提供基於優惠券的返傭政策,基於門店微信支付交易筆數來獲得相應線上的流量補貼等;線下門店消費中則幫助其提升非接觸式/無人消費的能力,如自助收銀大屏政策補貼,掃碼購政策補貼。
在白振傑看來,疫情以來無論是經營者、管理層還是門店一線的零售商家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對數位化的認知和經營層面都已經不再需要微信團隊提供更多建議,同時從交易數據來看,已有商家恢復到了八九成。
出品:南都商業數據部零售實驗室課題組
採寫:南都記者 馬寧寧 徐冰倩 實習生 林文琪
統籌:甄芹 田愛麗
製圖: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