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拌豆漿"牽出李鬼 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誰更無辜

2020-11-23 企業觀察網

一家冒牌餐飲店的惡性事件,不僅將永和豆漿推上風口浪尖,還將品牌混淆度極高的永和大王拖入泥淖。


日前,浙江義烏一家「永和豆漿」門店的員工將手臂放入桶內攪拌豆漿的視頻,引起消費者熱議。永和豆漿發文稱涉事門店非公司旗下門店,並稱在浙江省義烏市無任何門店。即便是緊急撇清關係,但還是引發消費者不滿,該品牌存在的市場亂象也引發討論。


餐飲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餐飲品牌雷同勢必會引發消費者的認知障礙,而食品安全問題更是消費者所無法容忍的,在此背景下,企業有必要保證自身品牌的辨識度,否則會流失大量消費者。所以,對於連鎖餐飲企業而言,如何維護自己的品牌價值變得尤為重要。


品牌混亂,「永和」系李鬼頻出


日前,有網友爆出浙江義烏一家永和豆漿的員工直接用手臂攪拌豆漿的視頻引發消費者關注。視頻顯示,一名身穿黃色上衣的工作人員正在用手臂攪拌桶內的豆漿。據稱,目前該店已被相關部門查封,案件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針對此事,永和豆漿官方微博於5月12日緊急發布《嚴正聲明》稱,該消息為失實報導,並稱該門店是假冒的永和豆漿門店,目前永和食品在浙江省義烏市並無永和餐飲門店。


對此,不少網友評論稱永和豆漿在「甩鍋」,並要求該公司將具體門店信息公示出來。


5月13日下午,永和豆漿再發一份聲明撇清與涉事門店的關係,並給出了山寨門店的工商註冊具體信息。


該回應再次引起網友的關注和討論,不少網友表示分不清楚哪家是真正的永和豆漿,哪家是假冒的。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永和豆漿加盟連鎖餐廳網,該網顯示,永和豆漿在浙江義烏確實無任何門店信息。


此外,有媒體報導稱,在北京市範圍內共有29個名為永和豆漿的相關商戶,其中商戶名為「永和豆漿」四個字的有18家,名字中含有「永和豆漿」字樣的商戶有11家,而在永和豆漿官網等級的門店數量僅為8家。


但是,未在官網備案店鋪的店長同樣出示了永和豆漿籤約授權書。對此,永和豆漿市場部相關人員聲稱:「官網正在升級,內容未更新」,並稱會認真甄別授權書。


值得注意的是,永和豆漿官網顯示的最新信息發布時間為2019年4月22日,但是未在官網備案店鋪開業已逾半年,相關信息卻未在官網同步。


一位不願具名的餐飲業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在實際情況中,不排除出現個別代理商通過附加條款方式放出授權書,允許向加盟店提供供應鏈和配套設施的情況,但是不會對外宣傳該加盟店。


藍鯨產經記者就直營店與加盟店數量及佔比致電、致函永和豆漿相關負責部門,但是截至發稿前並未收到相應回復。


而一直被消費者混淆的「永和大王」品牌相關負責人則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截至2018年底,「永和大王」已在全國51個城市開設了超過300家門店,其中64家為加盟餐廳,其餘均為直營餐廳。


前宅食送CEO、餐飲老闆內參副總裁穆楊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大型連鎖品牌基本都是採取「直營+代理商+加盟」的模式。直營店管理費用、成本最高,而代理商模式則性價比最高。比如肯德基、麥當勞在某一個省開放代理權,所開新店中,品牌方佔一定比例,代理商佔一定比例,並且前期的培訓、甄選等都是品牌方提供,且對代理商和加盟店有一定約束,代理商與品牌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代理商模式在品控方面會更好。而單純的加盟店則管理鏈條大,經銷商繳納一筆費用,品牌方通過供應食材來賺取利益,加盟店則通過各種方式壓低成本,因此加盟店管理存在很大問題。


穆楊表示,在北京的20多家店中,不乏店名中帶有「永和」二字的門店,這對消費者甄別品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實際上,永和豆漿的商標之爭由來已久。據悉,「永和」為地名,永和豆漿早期是臺灣新北市永和區中正橋一帶以販賣豆漿為主的早餐店的統稱。


1982年,臺灣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創立餐飲品牌「永和豆漿」,1995年該品牌進入大陸,2009年12月正式成立——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並成立了上海弘奇永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永和豆漿國際連鎖事業發展的中國區餐飲總部。目前,永和豆漿官網可查詢到的門店數量為281家,浙江省範圍內36家,不包括此次的涉事門店。


藍鯨產經記者就「對涉事門店採取了哪些維權措施」等相關問題,向永和豆漿相關部門發送採訪提綱,截至發稿前同樣未收到任何回應。


其實,永和豆漿門店一直「李鬼」層出。2015年6月5日,永和豆漿官方微博就對外表示,有標題永和豆漿的負面報導在新聞上出現,內容中的山寨門店,「頻頻讓永和豆漿躺槍」。


此外,藍鯨產經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詢關鍵字發現,以上海弘奇永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名義進行訴訟,涉及「永和豆漿」註冊商標的判決書有155份。其中,假冒門店多使用包含「永和豆漿」的字樣,讓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混淆。


維權難題,誰更無辜?


藍鯨產經記者在查詢資料過程中發現,在上述糾紛中,永和食品(中國)股份有限公司與擁有「永和大王」商標的快樂蜂(中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之間的官司最受關注。


永和大王相關負責人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永和大王」是最早進入大陸的永和系品牌之一。1995年,永和大王在上海開設第一家餐廳,並於1997年申請註冊「永和大王」商標,2005年亞洲餐飲巨頭快樂蜂集團收購永和大王,永和大王成為快樂蜂集團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品牌。


資料顯示,收購永和大王餐飲集團85%股份後,菲律賓最大的餐飲連鎖企業快樂蜂集團於2007年20日對外宣布,以600萬美元收購永和大王剩餘15%的股份,完成其100%收購永和大王。該筆收購後,快樂蜂整合永和大王旗下業務,並在中國市場引入更多餐飲新品牌。


藍鯨產經記者通過啟信寶數據查詢發現,快樂蜂(中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6月2日,註冊資本為4318.362萬美元,屬於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登記機關為上海市工商局,曾用名「上海春律餐飲有限公司」。


而「永和豆漿」註冊商標目前所有人是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該公司擁有一系列商標,其中最早的商標第730628號永和商標,申請日期是1993年8月,指定使用商品是豆漿、米漿、茶、烏龍茶、豆花、冰淇淋。離這件商標時間最近的第二件註冊商標的申請日期為2002年7月,即第3251230號永和商標,核定使用商品為茶葉代用品、豆粉、冰淇淋。


「永和大王」商標是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於1996年9月申請,指定使用於餐館、快餐館服務上,即「永和大王」註冊商標早期核定使用在餐館上。


商標法規定,在不相同或類似的商品和服務上,可以共存相同或近似的商標。豆漿商品和餐飲服務屬於不同的商品和服務,所以豆漿商品上的「永和豆漿」商標和餐館服務上的「永和大王」商標,都順利通過了商標註冊。


北京市高院2018年10月26日的一份二審判決顯示,一審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認為,「永和豆漿」商標與快樂蜂公司的引證商標「永和大王」已共存多年,且「弘奇永和」與「永和大王」整體有所區別,不會導致消費者對服務來源產生混淆和誤認。北京市高院最終維持了一審判決。


實際上,「永和大王」註冊為餐飲類,可以提供多種食品產品,而「永和豆漿」註冊為豆漿類,產品類別上受限,且兩者在產品、用途等方面相似度極高。


此番「永和豆漿義烏店」一事,不僅對永和豆漿品牌形象產生不良影響,甚至令分不清兩個品牌的消費者對永和大王亦產生質疑。


永和大王相關負責人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此事與永和大王無任何關係,該品牌與以「永和」命名的其他品牌均不是同一家公司。但由於「永和豆漿」與「永和大王」在餐飲行業上的商標品牌混淆度過大,本次「永和豆漿事件」負面報導造成部分消費者對永和大王產生疑問,例如:堂食消費者會詢問此負面事件,許多消費者在微博上@官微諮詢,更有甚者,部分消費者表示以後不再光臨「永和大王」餐廳等。


「永和大王將保留追責的權利。」該公司負責人對藍鯨產經記者強調。


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知名餐飲企業出現假冒店的情況一直存在,這不是簡單的企業維權問題,而是企業對自我品牌認知的問題。品牌被侵害的時候,企業往往是視而不見,甚至是縱容的。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是否通過用戶來發現假冒門店,是否通過與監管部門和司法部門協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是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也有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強調,品牌模糊也是餐飲企業低門檻競爭一直存在的難題,比如南北稻香村、鮑師傅等都是一直存在品牌混亂的企業品牌,消費者很難做到品牌辨識,對企業品牌形象的傷害比較大,事實上,企業有很多可以做和應該做的事情,來實現自身品牌的清晰可辨識,幫助消費者踏實明白的消費,從目前來看,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長期市場並存,一旦出現負面事件,誰也稱不上無辜,因為最無辜的始終是消費者。


(編輯:王星)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


相關焦點

  • 「手拌豆漿」事件牽出「李鬼」 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誰更無辜
    一家冒牌餐飲店的惡性事件,不僅將永和豆漿推上風口浪尖,還將品牌混淆度極高的永和大王拖入泥淖。日前,浙江義烏一家「永和豆漿」門店的員工將手臂放入桶內攪拌豆漿的視頻,引起消費者熱議。永和豆漿發文稱涉事門店非公司旗下門店,並稱在浙江省義烏市無任何門店。即便是緊急撇清關係,但還是引發消費者不滿,該品牌存在的市場亂象也引發討論。
  • 真店不足三成 「手攪豆漿」牽出永和門店亂象
    永和豆漿「工作人員用手攪拌豆漿」事件又有了新進展。永和食品(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和食品」)5月13日發布聲明,稱涉事門店為假冒店。由此牽出永和豆漿被仿冒嚴重進而牽連正牌門店的後遺症。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可檢索的29家永和豆漿招牌門店中,僅有8家是品牌官網備案的正牌店。
  • "永和大王"與"永和豆漿"爭雄東北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業內又傳出永和大王集團計劃今年在瀋陽開設分店的消息,記者從「永和大王」方面得到證實,「永和大王」將把進入東北市場的首選之地定在瀋陽,兩者的明爭暗鬥將在沈繼續上演。  「永和大王」鐵定進軍瀋陽  據永和大王北京地區管理處企劃部一位劉姓負責人介紹,「永和大王」一貫堅持「油條豆漿」這一中式快餐的經營特色,目前永和大王已經在中國擁有80餘家連鎖店鋪。
  • 永和豆漿盛食永和永和大王 3家「永和」寧波混戰
    浙江在線06月29日訊「寧波現在有好幾家'永和豆漿',究竟哪家正宗?」昨天,市民劉先生致電本報,反映自己的困惑。記者昨日走訪市場了解到,目前寧波市區有3家名稱裡有「永和」兩個字,而且都主營豆漿、油條等快餐的連鎖餐飲店,分別是「永和豆漿」、「寧波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這3家店究竟誰是正宗?他們有沒有「親戚」關係?
  • 八家「杭州永和豆漿」將改名「永和大王」
    「聽說永和豆漿要變成永和大王了,我原來的貴賓卡用不了怎麼辦?」昨天,薛小姐打進商報熱線85188518反映,她在「永和豆漿」辦理的一張貴賓卡,裡面還有幾百元餘額,如今卻找不到地方用了。  4月7日,薛小姐打算到吳山路口的「永和豆漿」去消費時,發現該店已經停止營業,只有幾個裝修工人在裡面。
  • 「永和豆漿」陷轉基因風波 「永和大王」躺著中槍
    5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2014年3月的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名單,其中,永和豆漿因被檢出轉基因成分而榜上有名。  消息一出,「永和豆漿」「轉基因」等字眼瞬間成了網際網路上的熱門搜索詞。不少網友轉載的同時,不禁擔心,「我經常到永和豆漿吃早餐,會不會有這家公司進口的轉基因產品?」
  • 永和大王與永和豆漿撇清關係 稱所有豆漿都鮮磨-健康臺-中國網絡...
    本報訊(記者胡笑紅實習記者李偉娟)永和豆漿等餐飲企業近日承認自家豆漿是用豆漿粉衝調而成,昨天,另一家帶有「永和」字樣的餐飲品牌——永和大王則在上海發表聲明稱,臺灣的永和豆漿與菲律賓快樂蜂旗下的永和大王沒有任何關係,而永和大王的豆漿都是鮮磨的。
  • 永和大王VS永和豆漿:豆漿粉風波之爭
    連日以來媒體不斷對豆漿粉風波的報導,不僅讓「洋快餐」灰頭土臉,也讓大陸最大的兩家豆漿連鎖店業者:永和豆漿與永和大王之間的較勁再度浮出水面。永和大王藉機對外公開店面現磨豆漿的全過程,撇清與永和豆漿的關係,更藉機宣揚自己才是現磨豆漿,要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 「豆漿門」之爭 永和大王與永和豆漿撇清關係
    連日以來媒體不斷對豆漿粉風波的報導,不僅讓「洋快餐」灰頭土臉,也讓大陸最大的兩家豆漿連鎖店業者:永和豆漿(需求面積:60-200平方米)與永和大王(需求面積:180-300平方米)之間的較勁再度浮出水面。永和大王藉機對外公開店面現磨豆漿的全過程,撇清與永和豆漿的關係,更藉機宣揚自己才是現磨豆漿,要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 永和大王:我們堅持現磨 與永和豆漿沒關係
    作為行業的領軍品牌,永和大王很快就洞察到顧客對外賣的需求量在不斷上升,並快速成立了大王送配送,但以永和大王單個品牌,用戶來源比較局限,無法觸摸到新客源,需要新的入口擴大用戶來源。近年來O2O外賣的熱潮,讓永和大王找到了新商機,迅速與第三方中高端外賣O2O平臺「點我吧」達成了戰略合作,永和大王在「點我吧」杭州站上線首日,訂單量暴增!
  • 究竟誰是豆漿大王 「永和大王」商標再遭質疑
    1999年,林家小弟林建雄來滬開創「永和豆漿」國際連鎖事業。同年,林建雄一手操辦的第一家「永和豆漿」直營店在上海浦東嶗山東路開張,當年授權加盟店達20家之多,總店數近50家。     1996年2月25日,在上海又成立了一家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也是經營豆漿、油條類的快餐店,掛「永和豆漿大王」牌匾。
  • 永和豆漿微博回應:傳統永和豆漿屬於山寨手段
    左圖為海南傳統永和豆漿海甸分店門店圖(南海網記者劉嘉珮攝),右圖為永和豆漿店面圖(永和豆漿官網獲取)  南海網海口4月8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劉嘉珮)永和大王、永和豆漿、大臺北豆漿大王、傳統永和豆漿……走在街頭,消費者總是會被這一個個相差不大的品牌繞暈。
  • 永和大王回應「衝泡門」質疑:我非永和豆漿
    永和豆漿更是公開宣稱豆漿是豆漿粉衝泡而成,連累另一家帶有「永和」字樣的中式快餐連鎖企業「永和大王」。該企業面對質疑,向本報記者展示了磨漿過程。宣稱現磨,卻被爆出豆漿粉衝泡的「內幕」。針對公眾對於豆漿製作的質疑,近日,北京永和大王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傑向本報獨家展示其磨漿房,向記者揭秘永和大王豆漿的製作過程。
  • 永和豆漿、臺鄉永和…… 哪家才是正宗的「永和」
    「只有我們的品牌能叫『永和豆漿』四個字。」他如此說,並向記者展示了國家商標局加蓋印章的商標註冊證。不久前,他們和「傳統永和」在商標上還發生了爭議,因為對方招牌上特別凸顯「永和」,而「傳統」兩個字小小的靠在一邊。現在,「傳統永和」的招牌字都一樣大了。  而事實上,每一家接受採訪的「永和」都自認正宗。
  • 兩地永和豆漿並無血緣 臺灣永和豆漿為現磨現煮
    永和豆漿的鼻祖是一家叫做「世界豆漿大王」的店鋪,如今仍坐落在中正橋頭。這家豆漿店是1955年由來自山東的退伍老兵李雲增和同胞合開,最初名叫「東海豆漿店」,後改為現在的名字。它的名聲遍及臺灣各地,就連蔣經國也是這裡的常客。就是到了夜晚,「世界豆漿大王」仍是饕客們的最愛,也成了大臺北夜生活的指標。
  • 長沙永和豆漿其實不"和" 此"永和"非彼"永和"
    現磨豆漿還是衝泡豆漿,消費者分不清,哪個才是真正永和豆漿,消費者也分不清長沙「永和豆漿」其實也不「和」8月11日,位於長沙市藥王街的一家永和豆漿。記者 王翀鷹 攝昨日本報報導《喝豆漿喝出一頭漿糊》後,許多讀者致電本報表示,不僅自己買的到底是現磨豆漿還是衝泡豆漿,讓人搞不清,而且現在長沙號稱「永和豆漿」的店也很多,到底是在哪個永和店吃的豆漿也分不清。8月11日,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永和豆漿在長沙沒有分店,僅有一家在醴陵。然而,在長沙街頭卻隨處可見「永和豆漿」,這是怎麼回事呢?
  • 吃了那麼多年永和豆漿,你卻不知道永和在哪?
    然而,六十年代那些開豆漿店的外省老兵,大概怎麼也想不到,他們在這漂泊的小城裡賣的豆漿,有一天竟然會成為熱門的餐飲品牌,還帶著他們的記憶,回到了大陸。3 | 永和大王跟永和豆漿,原來不是一家人?身處大陸的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連鎖經營的「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你也一定好奇過,這兩家到底有什麼關係?故事要從頭說起。
  • 永和豆漿商標訴訟已超百件,曾稱山寨負面事件讓其「躺槍」
    「王永和豆漿」「永和豆漿王」「尚我佳永和豆漿」……層出不窮的「永和」類門店讓消費者「傻傻分不清」。日前,浙江義烏一家假冒「永和豆漿門店」的員工將手臂放入桶內攪拌豆漿,引起了公眾熱議。類似的「李鬼」門店在全國層出不窮,永和公司也頻頻「叫冤」。例如,2015年6月5日,永和豆漿官方微博就表示,近日有標題永和豆漿的負面報導在新聞上出現,內容中的山寨永和豆漿門店,「頻頻讓永和豆漿躺槍」。永和公司除了頻頻發布商標甄別小貼士外,還多次訴諸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 豆漿正當潮,永和大王又出圈了?
    跨界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把豆飲「養生」和「國潮」這兩個元素組成CP的,永和大王算得上是頭一份。在這場合作裡,密扇百戲局擅長潮流,永和大王則負責提供豆漿養生的主元素,它們首先用時尚mini秀的方式進行結合,單在視覺衝擊感上就能一把抓住觀者的眼球。在江南煙雨的蘇州木瀆古鎮青普文化行館,永和大王聯手密扇旗下百戲局推出「桂花醉mini秀 年度潮範大賞」。
  • 永和大王:每一杯豆漿都現磨
    永和大王,一個在中國經營了17年的中式快餐品牌,正在努力詮釋它認為最重要的企業價值觀:誠信。在品牌的辨識度上,永和大王有些吃虧。遍及超市和小賣部的「永和豆漿粉」和「永和大王」有著極其相似的名字,其實卻與之毫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