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便利店只想到7-ELEVEn和全家?這可能是個誤會

2020-12-08 同花順財經

中國便利店20多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本土和日系便利店長期競爭的歷史。

1992年,便利店之王7-ELEVEn首次進入中國,拉開了外資便利店進駐中國的序幕;4年後,「羅森LAWSON」在上海的長寧區古北路開出了中國的第一家店;2003年,第一家全家便利店也落戶上海……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的便利店品牌也開始生根發芽。1993年,擁有200多家門店的「百裡臣」,已是深圳本土創業悠久的專業便利店品牌。此後的5年,上海的聯華快客、南京的蘇果以及北京的物美便利店先後誕生。

日系便利店一直是強大的存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在門店數量上,2018年三家日系便利店品牌紛紛進入前10。即使在幅員遼闊的中國,長久以來人們對於便利店品牌的認知,依然停留在「7-ELEVEn」、「全家」和「羅森」上,但實際的情況卻正在發生變化。

各品牌便利店數量(數據來源:CCFA)

9月25日,誕生僅僅31個月的便利蜂,門店數量就突破了1000家,提前完成3年目標,在零售界颳起了一股「網際網路旋風」,要知道7-ELEVEn在中國完成這一目標可是花了10幾年的時間。

便利蜂的崛起只是近些年本土便利店圍剿日系品牌的一個縮影。2017年便利店的春風吹起,地方諸侯們紛紛開始跨區域的擴張,跑馬圈地;以「便利蜂」、「西安每一天」、「鄰幾」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新貴相繼獲得大額融資,走出了一條與傳統便利店品牌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

與此同時,阿里、京東、蘇寧等網際網路巨頭也紛紛加碼便利店。尤其是蘇寧小店,從2017年誕生起,短短2年時間已經開出4500家門店,開店速度讓人汗顏。

過去的2年,便利店是資本眼中實實在在的風口。錢拿了不少,但風吹得太大,也難免會摔著。

2018年8月,鄰家便利店一夜之間關閉了168家店鋪;北京131便利店5個月燒光4000萬元,創始人被刑拘;11月中,北京規模最大的全時便利店被傳資產盤點,尋求出售。短短一年多時間,在全國落地200家的無人便利店便遭遇滑鐵盧,快速燒光40億後淪為犧牲品。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形容過去幾年的便利店行業再合適不過了。好在今年,資本總算冷靜了下來,沒了資本的風胡亂吹著,各家本土便利店品牌的路也走得更踏實了點。區域霸主的轉型擴張

在網際網路新貴們崛起之前,中國的區域性便利店「龍頭」們一直肩負著對抗日系三大便利店的使命。不過從一開始,這種競爭就是錯位的。

地理位置上,北京的好鄰居、山西的唐久、成都的紅旗、廈門的見福、廣東的美宜佳,無疑都是實力頗為雄厚的地方「諸侯」,但受困於供應鏈體系,他們幾乎都沒做成全國性的連鎖品牌;定位上,這些老牌的本土便利店走的大多都是中低端路線,且以加盟為主,雖然十分接地氣,但用現在的審美來看就是「土LOW」。

相比之下,日資便利店品牌形象處處洋溢著「高大上」,從一開始就紮根一線。這種交相呼應,錯位競爭的場景伴隨了中國便利店20多年的發展歷史。

店鋪數量上,最能給7-ELEVEn們帶來威脅的是美宜佳。這家1997年發家於東莞的便利店品牌,截至2018年10月,門店數已經突破15000家,僅次於石油系的「易捷」和「崑崙好客」,可怕的是其現在還以每個月新增300-400家門店的數目持續增長中。

不過與7-ELEVEn不一樣,美宜佳主要選擇在居民區、工業區和鄉鎮等租金低廉的地方開店,且採用的是特許加盟的模式,無論是坪效、品牌形象還是管理水平都與前者有著不小的差距。作者曾經走訪過幾家美宜佳便利店,有的連價格標籤都殘缺不齊,商品擺放雜亂,和普通的便利店沒有多大差別。

隨著便利店行業的火熱,區域諸侯們也在反思:過於陳舊的店鋪,混亂的貨品管理以及落後的數位化是否能真正適應新浪潮的發展。如果說百貨時代很好的解決了上遊製造商的出貨問題,當下如何更有效率的滿足C端需求,顯然是他們更應該思考的。

2017年10月,深耕北京市場18年的好鄰居被鮮生活、易果和綠城全資收購,被看做是傳統便利店轉型的標誌事件。收購後,好鄰居一改之前陳舊的店鋪形象,上馬綠標店,加大生鮮比例,並在鮮生活和新股東曠視科技的幫助下大力推動數位化升級,全速的向新式便利店看齊。

在好鄰居最新迭代的3.0版本中,熟食比例也在上升,通過配備自有廚房以及與上遊工廠合作,好鄰居總經理陶冶希望未來熟食的營收佔比能達到30%甚至更高。

眾所周知,鮮食開發,一度是7-ELEVEn們的核心競爭力,但伴隨著本土便利店企業在鮮食供應鏈建設上爭相投入,大躍進式的擴張使得這頭利潤奶牛和差異化利器正在喪失原有的優勢。

據了解,南京蘇果好的、福建見福便利、西安每一天、武漢Today便利等區域企業,均通過建設鮮食工廠、開設鮮食體驗店等方式尋求利潤增長。

紅旗和見福則是另外兩家在資本加持下謀求擴張轉型的區域龍頭。作為全國第一家上市的便利店品牌,四川紅旗連續獲得了永輝超市兩輪的融資進入,後者已經成為其第二大股東。目前,紅旗連鎖與永輝團隊打造的生鮮型便利店已經突破100家,而後續改造升級計劃也在有序推進中。

紅旗的財報顯示,2018年其實現淨利潤3.23億元,同比增長95.66%,2018年的門店已經突破2800家。研發上線自助收銀系統、啟動紅旗雲大數據平臺,過去2年為轉型紅旗連鎖已做了不少工作。

見福便利店則在2018年獲得了紅杉資本2億元的融資,估值達到12億元。福建大本營之外,見福在過去兩年已先後進入江西和四川,門店數量已接近1500家。有趣的是,4月中旬,柒一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決定聯手福建三福百貨,通過籤訂特許經營合同,進入中國福建省的省會福州開店,直接開進了見福的老巢,這對其是個不小的衝擊。

對於這個對手,見福便利店董事長張利曾半開玩笑的回應:「狼來了不要怕,關鍵我們自己是兔子還是獵人?」網際網路新貴崛起

「創始團隊來自7-Eleven和鄰家,拿到3億美元融資,並在中關村5店齊開,去哪兒網創始人莊辰超是背後投資人,30億元儲備資金,要開出一萬家店」,2017年,一經誕生的便利蜂便刷屏無數,並直接帶火了便利店業態。

「你見過那個便利店一誕生就喊出開1萬家的口號」,老零售人吐槽便利蜂做的根本不是零售,但「技術宅」的莊辰超卻一言不發,短短幾個月就完成100家店面的籤約,而且幾乎全是核心地段。在很多人還在質疑的時候,9月25日,誕生僅僅31個月的便利蜂,門店數量又突破了1000家,提前完成3年目標,在華北和華東已初步形成規模優勢。

如果你認為便利蜂單純為了門店速度犧牲了質量,那你可錯了,很多擁有10多年便利店管理經驗的店長為了找茬專門去便利蜂店裡看,結果是都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

遙記得,當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莊辰超還闢謠說,「我們從沒說過要開1000家店,這完全不符合常識。7-ELEVEn在北京十幾年也就只開出兩百多家店,這話不知道誰這麼吹牛的。」如今看來,闢謠是假,障眼術是真。

行業的人都了解,便利店在門店網絡達到一定規模之前,很多成本優勢是顯現不出來的。以7-ELEVEn為例,當7-ELEVEn在日本開出幾萬家門店的時候,其主要利潤來源於自有品牌,當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可以向上遊定製自己的自有商品,甚至扶持起來一家品牌公司。

作為本土新貴便利店品牌的代表,便利蜂在選品上就嚴格學習日系品牌,大力發展自有品牌和鮮食,並在一開始就投資了北京7-ELEVEn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現在其鮮食和自有品牌的佔比基本與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運營模式上也堅持自營,不搞加盟,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

「算法推薦」則是便利蜂與傳統便利店之間最大的不同,為此便利蜂不惜花重金投入到中央系統的計算能力、數據採集和算法的迭代上。在發展的初期,便利蜂甚至還推出了共享單車和無人貨櫃業務,據悉這也是為了獲取用戶動線數據,以指導便利蜂開店。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質疑數位化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改善便利店的經營效率,但莊辰超對此堅信不疑。便利蜂曾做過一個實驗,讓10個最有經驗的7-ELEVEn店長,拿著所有數據工作一周,把一個店鋪的商品減少10%的SKU;結果顯示,銷量隔日跌了5%。復原讓計算機選擇,同樣減少10%SKU,銷量隔日只下降了0.7%。

在行業看來,便利店數量達到500家是個坎,500家以上才算是有噸位、有體量去放眼供應鏈的打造,而到了1000家店才好涉足上遊鮮食工廠。在算法模型跑通後,便利蜂的開店速度可能會更快,而能否真正衝擊到7-ELEVEn們,供應鏈依然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巨頭加持下的蒙眼狂奔

便利店春風的吹起有資本加持的作用,但也跟電商巨頭們尋找線下流量有關。天然接近社區,滲透進商業毛細血管的便利店,是最早被巨頭們盯上的線下業態。

2017年,就在便利蜂開始野蠻布局時,京東、阿里、蘇寧三大電商巨頭也先後啟動了自己的便利店計劃。4月10日,劉強東一聲令下,宣布京東5年之內將在全國開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按照京東的說法,這個百萬便利店計劃除了提供貨源外,京東還要輸出品牌、模式和管理,不過事後證明就是個「貼牌模式」。

發展一年年多,京東便利店便迎來倒閉潮。商品沒有競爭力,不符合農村消費實情,管理不善等問題紛紛爆出,在新通路總經理杜爽離職後,關於這一計劃的最新進展,京東再也沒有詳細披露過。

當年8月,阿里巴巴旗下零售通平臺的天貓小店一推出也引發行業熱議,按照阿里「將潛力大的便利店用加盟的形式,統一使用天貓形象,同時接入整個阿里系的生態力量,幫助零售小店擁抱新零售」,如今看來也是一張畫餅。

對於百萬夫妻老婆店來說,數位化升級遠非他們最迫切的要求,讓他們掏錢改裝修、上設備、進貨品,折騰一番發現還不如原來,四五線城市的複雜情形讓阿里在推動起天貓小店來無比費力。

貼牌模式行不通,阿里乾脆搞起了投資。去年11月,阿里被傳完成了對便利店品牌「喜士多」的5億多人民幣的戰略入股,佔股比例在20%~25%之間。不過對此阿里始終不予回應。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喜士多在全國範圍內門店數量已達900多家,多見於華東和華南地區。

投資喜士多可以理解,因為它與大潤發有著同一個大股東——潤泰集團。如果成功,阿里將彌補了自己在零售布局中的空白——連鎖便利店。

在這些電商巨頭中,蘇寧小店的模式目前來看是最為靠譜的。採用直營模式,紮根一二線城市,與蘇寧共享供應鏈,2年多時間就布局4500家店鋪,速度簡直瘋狂。不過按照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的想法,到2020年達蘇寧小店的數量要達到2萬家。

為了完成這一目標,蘇寧小店採用了簡單而粗暴的手段——直接將被收購的門店改造成蘇寧小店。此前,蘇寧曾分別收購迪亞天天在華的300家門店以及OK便利店在華南的60多家門店,擴張手段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讓蘇寧的財務報表不至於太難看,蘇寧小店完成了股權轉讓,業績也不再計入上市公司財報,並交給了「張家大公子」張康陽管理。

擴張至今,蘇寧小店的版本已迭代至第三代。但縱觀整個便利店行業,仍然很難找出一片與蘇寧小店完全相同的業態。在直營便利店隊列裡,便利蜂選址多在商圈和寫字樓區域,蘇寧小店卻喜歡把店開進社區裡。「線下實體+App」模式、三公裡範圍內1小時達,又似在對標生鮮電商盒馬鮮生。

此外,蘇寧小店還為社區團購業務蘇小團充當前置倉,成為家電維修、二手房、金融等業務的線下入口,同時又是蘇寧菜場自提點、快遞代收發點,宛如一個「社區服務大雜燴平臺」。

很顯然,蘇寧小店的誕生瞄準的並不僅僅是7-ELEVEn們,甚至連賺錢都沒太放在心上,畢竟中國的便利店品牌現在能徹底盈利的並不多,更多還是為了自己商業生態的需要。最新的消息是,蘇寧把咖啡也搬進了蘇寧小店,在模型沒徹底跑通之前,蘇寧的折騰應該還不會停歇。

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本土便利店品牌的衝擊,7-ELEVEn們也確實緊張了。去年開始,7-ELEVEn,羅森和全家都紛紛制定了新一輪的中國大陸擴張計劃。前不久,7-ELEVEn更是首次進入了西安,並採用了特許經營授權的方式,以便加速擴張。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人均GDP超過10000美金時,便利店就會進入爆發增長期,可以達到平均30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的密度。中國的人均GDP預計2020年就能達到10000美金,而便利店密度遠沒有達到這一數字,因此發展空間還很大。對於各家便利店品牌來說,要規模,要密度,要品質仍是未來幾年的重點。

中國便利店的終局似乎還遠未到來。

來源: 36Kr

相關焦點

  • 7-Eleven便利店開始銷售高檔葡萄酒
    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許多7-eleven門店已經停止銷售廉價啤酒和買一送一的活動,轉而開始銷售一些高端葡萄酒。 圖片來源:www.7-eleven.com 7-Eleven這家著名的連鎖便利店,已經悄然開始在美國16個州的700多家分店裡銷售價格約19.99美元的高檔葡萄酒。
  • 世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11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 7-11加盟費用介紹
    當時電冰箱並未普及,南大陸公司做出了夏季店鋪天天開,每天營業時間從早上7點開始到晚上11點結束的決定,並開始銷售牛奶、雞蛋等商品,被譽為便利店的萌芽。1946年南大陸公司正式將店鋪改名為「7-Eleven」,並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將這一傳奇品牌推廣至全球。發展至今,7-Eleven店鋪已遍及全世界17個國家和地區,總數超過五萬家,是全球最大的連鎖店體系。
  • 便利店7-ELEVEn的n為什麼要小寫?
    這是一家神奇的便利店,第一次用營業時間命名,早上7點到晚上11點營業,所以叫「7-11」,相當於我們如果開家同樣的便利店,可以叫「朝九晚五」。富士山下的一家7-11 圖/shutterstock零售業巨頭的誕生7-Eleven起初並不是一家日本公司,而是徹頭徹尾的美國血統。
  • 全家,7-Eleven,羅森,遍布上海街頭的日系品牌便利店
    主要銷售一般日本便利店常見貨品包括飲料、零食、便當、雜誌及漫畫等。日本及臺灣的FamilyMart亦設有自動櫃員機、自動售票機等設備。FamilyMart在1981年9月1日創辦,原是西友商店(1983年改名「株式會社西友」)子公司,現在是伊藤忠商事子公司。
  • 河南首家7-ELEVEn便利店在鄭州開業
    1三全+7-ELEVEn=?12月18日,三全食品全資子公司河南叄伊便利店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叄伊)與世界500強7-ELEVEn便利店(以下簡稱:7-11便利店)籤訂協議,河南叄伊獲得7-11便利店業務在河南省的獨家特許經營權。提起三全,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他的湯圓,是的他是一個食品企業。那麼三全為什麼會選擇和7-Eleven合作呢?
  • 起源於美國的便利店大佬,7-Eleven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1927,美國,這是故事開始的地方。  當時,南大陸製冰公司創立了一家便利店——Southland Ice Company。而這家便利店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seven-eleven的前身。  在當時由於電冰箱並未普及,該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及零售冰塊業務。
  • 7-Eleven的慢與中國便利店的快
    日本7-11(即7-ELEVEn,下同)是便利店行業的標杆,網上的美譽和各種分析鋪天蓋地,但很少有人系統分析過中國的7-11發展狀態,這種分裂已經存在多年。如果講學習標杆的成本,學習身邊每天可以看見的7-11,總比去日本考察一趟划算。原因在於,外界一直認為中國的7-11發展得不好,發展得太慢了。
  • 便利店迎來風口 7-11羅森全時是怎麼做生意的?
    如果是特許加盟的7-eleven店鋪,房租、裝修和人工費佔據日常經營的大部分成本,前期投入的80萬元中有一半是裝修費用,根據房屋面積和建築結構的不同,費用可能會有所減少,上述7-eleven相關人士說。
  • 7-ELEVEn便利店做鮮食熟食的生意經!
    崛起的「便利店餐飲」成為一個流行趨勢,其中,羅森、全家和7-ELEVEn是典型代表。他們提供品類豐富的餐品,價格親民,且充分利用便利店的選址優勢,再依託強大的供應鏈,不僅提供盒飯、包子、關東煮、三明治等,還有需要加熱的自製便當、奶茶、咖啡等。全家和羅森還嘗試在門店加入桌、椅以方便消費者就餐。
  • 與本土便利店激戰西安,7-ELeven很著急
    國企背景外加資金雄厚,這將很大程度上幫助7-Eleven,在進入西北市場的初期站穩腳跟。  這裡另提一句,關於授權和加盟的區別,授權是給品牌方(7-Eleven)交管理費,利潤歸被授權方的公司所有;而加盟,則是跟品牌方進行利潤分配。從權限或者自由度來看,授權方式意味著更大的權限。
  • 疫情時期,日本便利店成了最大贏家
    夜深人靜的時候,只有便利店的燈光依然閃爍,而便利店取得的業績多少讓人感到一點安慰。《日經新聞》公布了2月份便利店行業的經營數據。顯示,7-eleven2月的收入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而像全家、羅森等便利店基本上與去年同期銷售額持平,或有微小的減少。
  • 全家劍指7-Eleven 北京便利店將起「腥風血雨」?
    這一舉措表明,北京原本百花齊放的便利店市場又迎來了「新兵」……   全家終於來北京搶7-Eleven的市場了   2014年,深耕上海多年的全家便利店北上來到了首都北京。彼時的7-Eleven已經在北京開了100多家店。
  • 加盟7-Eleven便利店你不能不知道的7件事
    需要注意,7-Eleven並不為你的員工提供員工培訓,只會對加盟主本人進行培訓。為了保證便利店的正常運營,加盟主需要自己培訓員工。  第五、實習  7-Eleven會為你安排一家離你較近的直營店鋪,你將作為普通店員開始4-5個月的實操培訓。注意,這會是一段比較辛苦的「打工經歷」。
  • 加速開店 7-Eleven、全家便利在上海較勁
    統一、頂新集團在上海便利店市場再次交手。統一營運的7-Eleven今年將大量增加在上海的門店數,目標店數50家;而已經成功在上海完成初步布局的頂新旗下全家Family Mart便利店,也準備在今年將門店數翻一番,衝到300多家。
  • 便利店7-Eleven進軍江蘇
    本報訊由於看好長三角區域便利店的發展前景,柒—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於11月30日正式授予南京金鷹便利超市管理有限公司江蘇省7-Eleven經營權,授權期限為20年。  7日,金鷹國際商貿集團與柒一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正式籤署授權協議,此舉對於7—Eleven品牌在中國區布局及金鷹國際商貿集團在新零售中的布局意義重大。江蘇7-Eleven期望在雙方緊鑼密鼓的籌備下,於明年上半年開出首批門店。發展初期計劃以南京市為中心開店,今後會不斷增加店鋪。
  • 梳理羅森、全家、7-11便利店中國門店布局
    隨著眾多創新便利店的離場,向來穩紮穩打的外資便利店的發展再次受到了關注。7-11、全家、羅森在中國市場有不同的區域發展側重,在速度和門店數量上有的具有先發優勢,有的後發先至。北京商報記者梳理三家日資便利店在京津地區、華東地區、川渝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最新門店數量後發現,雖然它們在各自優勢區域內的品牌影響力明顯,但競爭者的腳步正在悄悄逼近。
  • 從日本7-Eleven看中國便利店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安凌飛 3月4日,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舉辦的「2017中國特許加盟大會」上,柒-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綾部洋文稱,7—Eleven日本之所以能夠取得大的發展,大概有3個方面原因,「第一就是發展我們的特許加盟事業,第二天就是在高密度集中開店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第三是不斷貫徹對品質的追求
  • 伊藤忠商事收購日本全家便利店
    日本伊藤忠商事從7月9日開始以每股2300日元(約合人民幣150元)的價格對全家便利店股份進行公開收購,收購總額預計可達58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78億元)。整個收購過程將會持續到8月24日。伊藤忠商事此前就持有全家便利店50.1%的股份,擁有控股權。此次收購完成之後,伊藤忠商事對全家便利店的持股將達到100%。
  • 兒子收購老子 日本人慾吞美國人的7-eleven
    兒子收購老子 日本人慾吞美國人的7-eleven  出現在中國人社區裡的7-Eleven便利店充滿了日本風格,這家24小時營業的鄰裡店,「關東煮」 的味道整日飄蕩在小店裡,日式的飯糰按照日本人的精準擺放在貨架上,飲料罐上日本文字時常出現,就連收銀員給顧客找零,也是像近乎日式的雙手遞上。  這家美國人初創的公司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越來越日化。
  • 關於便利店這門生意,看看巨頭7-Eleven是怎麼玩的
    有一句話這樣說, 世界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ELeven和其他便利店,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7-ELeven從原本只售冷凍食品成為了世界級的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