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教授被曝抄襲本科畢業論文的事情時有發生。而這次,不但抄本科論文,還抄到了國外。時隔4年多,期刊終於發聲明撤稿。事情發生在江蘇大學理學院教授戴美鳳身上。4月9日,《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在網站刊發聲明,撤回戴美鳳團隊於2015年12月15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4月22日 科學網)
在解釋撤稿原因時,雜誌編輯部認為,該論文大量抄襲了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經濟大學本科生Roland Molontay於2013年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而沒有註明出處。
雖然說,這位教授所在單位還只是說「正在調查」。顯而易見的是,抄襲是基本事實。在這裡,筆者不想「落井下石」討伐「抄襲國外論文」的教授,而是想反思「無論文不成席」現象。
抄襲是齷齪的事情,其讓學術蒙汙,其讓論文蒙羞。不過,我們也應該分析一下,為何「抄襲論文」查處如此嚴厲,還是有人以身涉險?還是「冒著炮火前進」?最大問題在於「假論文」能獲得「真利益」。無論是晉升職務,還是加工資,或者是資格認定,論文都是「剛性標準」之一。論文的價值不僅是一篇論文的價值,而是「利益的價值」「實惠的價值」「級別的價值」。
因此,論文造假也就成為了一種現象。一些學術刊物不是「以質量論發表」,而是「以金錢論發表」,誰給的錢多就發表誰的,給的錢越多發表的級別越高。甚至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假刊物」,專門賺取論文發表費用。這些刊物在乎的不是「論文質量」而是「金錢多少」。有錢就能發表論文,沒錢論文就是廢紙一堆。
很多論文壓根就沒有人看,因為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撰寫的,而是為了利益東拼西湊的,有沒有學術價值無人關心,關心的是「在哪個級別刊物上發表的」。
不是所有人都是「作家」,不是所有人都能「妙筆生花」。「會說的」不一定「會幹」,「會幹的」不一定「會說」,行家裡手未必需要用一篇論文來證明實力。如今一些行業已經放寬了職稱晉升條件,放棄了對論文的唯一追求,這是對的,當然還需要進一步放寬限制。
檢驗能力,別再「無論文不成席」了。「假論文」換不來「真利益」,誰還絞盡腦汁東拼西湊?
(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