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拾兔」什麼意思?有啥科學道理嗎?
文/農夫也瘋狂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是有很多的忌諱的,雖然多數都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卻依然還是會刻意注意這些。比如在借錢的時候,就很避諱大清早找別人借錢。如果去買東西了,也是不能早上就去賒帳的。這樣人家會認為你把他一整天的好運氣都借走了。類似這樣的忌諱還有很多,像藥罐子、拐杖等這樣物件,在農村裡一旦借出去了,那如果主人不來要,說不能主動歸還的,這些雖然沒有道理,但是卻是約定成俗了的,在農村裡就算是自己不忌諱這些,但萬一別人忌諱呢?所以還是要入鄉隨俗,以免好心辦壞事。今天農夫和大家分享的俗語是「春不撿雞,冬不拾兔」,是什麼意思呢?有啥科學道理嗎?
先來了解一下前半句「春不撿雞」,這裡的雞特製的是野雞,而並不是農民養的土雞哦。其字面意思就是說,在春天的時候去山裡面幹活,如果看到有死掉的野雞,就算是剛死掉的,也不要把它撿回家裡去當美味來吃掉。這是為何呢?
在春天的時候,萬物復甦了。氣溫也逐漸暖和了,但是氣溫也是忽冷忽熱的,並且山裡面可吃的食物也比較少。在吃不飽,氣溫忽高忽低的情況下,人都很容易感冒生病,更別說是在野外生存的野雞了。而這些野雞就很容易因為一些疾病而病死,這樣它們身上很容易就滋生一些病菌。如果有人把這樣的野雞撿回家裡去了,如果家裡人的身體抵抗力差,吃了這樣的野雞肉就很容易身體也感染一些疾病。同時在春天的時候,農民也要忙著播種了,有些農民為了避免一些動物偷吃種子,會對種子進行農藥拌種。如果這些野雞是因為吃了有毒的食物死掉了,那人吃了也是相當危險的。
再來看看後半句「冬不拾兔」,兔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它們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難以被凍死。以前野兔還不是保護動物的時候,也常常帶著自家的狗去山裡追野兔。當時就只要物體,發現在野外死掉的野兔,都是不要的。在當時雖然生活條件艱苦,撿到野兔是可以改善家裡人的生活。但是這些死掉的野兔,肯定多半是因病死亡的。對於死因不明的動物,還是儘量不去碰,尤其是不要去食用。因為這些病死的兔子體內,可能就含有一些細菌或者是病毒,這樣人吃了以後也可能會有危害。不能因為暫時的口腹之慾,而致自己和家裡人於危險之地,這樣是得不償失的。
小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叫《守株待兔》,其實這句俗語和其意思是差不多的。其是在告訴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的誘惑,其雖然能讓我們暫時得到一些好處,但是在其背後可能就藏著一個大陷阱。做人做事,還是要老實本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走捷徑,那樣到時候吃虧都還是自己!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上當受騙,其中多數都是因為貪便宜所致。
這句俗語在今天更加實用了,因為野雞野兔都是保護動物了,如果你在山上撿來死去的野雞野兔吃掉了,被人發現了,誰又能證明這個不是你打死的呢?對於這句俗語,你是怎麼理解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