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然而自90年代以來,西方文化卻在我國紅火起來,比如國外的「情人節,七夕節」等等,而我國的傳統節日卻逐漸的遇冷,不僅節日處境尷尬,許多五千年來積累沉澱的中華文化也被當下年輕人拋之腦後。特別是那精妙絕倫的俗語,更是鮮少提及。俗語作為民間文化傳承的載體,它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從俗語中我們能看到,具體的農業生產過程,大量寶貴的農業生產經驗,人文情懷,習俗,價值觀念等等。
俗語作為古人學習的途徑之一,它包羅萬象,有學習類,生產類的,擇偶類的,喪葬類的,習俗類的,禁忌類,農諺類的等等,而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則禁忌類的俗語「入土不拜客,熱孝不登門」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大家都是依靠土地而謀生,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的生活軌跡不變,每天接觸的人也相似且不變的,因為農村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小社會」,而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為了能和大家和諧共處,人們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俗禁忌,其中又屬喪事的講究繁多。
比如在農村互相借東西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家裡面有人去世的人來說,如果去鄰家借東西,需要給點錢,無論多少,這被稱為「解利錢」,還有在還東西時,會貼紅紙什麼的。
而「入土不拜客,」則說的是,家裡辦喪事,親人入土後的三個月左右,都不能去親戚朋友家裡做客吃飯。一方面是親人剛入土,你就去走親訪友,這無疑是對已故親人的不尊重,另一方面會讓外人覺得你是不孝順,沒心沒肺的人,親人才走不久,此時應該是無比悲痛的心情,而你卻到別人家裡嘻嘻哈哈,談笑風生。因此,為表達對逝去的人的尊敬,在剛入土後,還是儘量不要拜客的。當然這要看當地的習俗,有的地方講究三個月左右,有的講究一個星期,有的卻講究三年內不能拜客。
「熱孝不登門」這裡的「熱孝」其實就是指穿著喪服的人,在有些地方親人去世後,兒女必須要戴重孝,而在戴重孝期間,忌諱去別人家串門,這在他人看來是非常晦氣的。一般戴孝之人至少等到喪事完三天後才可以去鄰家門。即使到了萬不得已非要登門,也要把孝摘下。
那麼你們當地有這樣的習俗嗎?你對俗語「入土不拜客,熱孝不登門」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