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乎君之前看到過一個新聞,說的是周星馳的乾女兒徐嬌穿漢服被誤認為模仿日本人而被罵,徐嬌據理力爭認為中國人就應該穿中國的民族服裝。大家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日本人在傳統節日時會穿上他們的和服。而朝鮮族也會穿上朝鮮服,但是唯獨我們國家並沒有穿漢服的傳統,今天嗶乎君就跟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我們現在很難看到有人穿漢服。

漢服的起源
關於漢服的起源,有人說是我國漢代的服飾,也有人說是漢族人的服飾。其實這只是從字面意思上的一種曲解,追溯漢服的歷史要從我們的老祖宗黃帝說起,有史書記載,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最早的漢服源自於黃帝制冕服,在周朝形成固定的樣式,到了漢朝,人們又逐漸完備了漢服的冠服體系並且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在歷史上,漢服還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的很多國家或者民族服飾都借鑑了漢服的元素,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

漢服的特徵
漢服中禮服的特點是褒衣博帶、平常衣著是短衣寬袖。當那時的西方國家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的時候,東方寬大的漢服則放任身體隨意舒展,既舒適又美觀。漢服的袖子叫做「袂」,袖子的造型寬且長,其雍容富貴、典雅端莊、飄逸靈動的風採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除了唐朝以後在日常起居的服飾中有敞口的小袖子外,主流的漢服袖都是寬大且用圓袂收祛的。這樣的服飾確實造型優美,但是穿在士兵的身上就不太方便了。歷史上有名的「胡服騎射」就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針對漢服在戰爭時的不便性進行的改革措施,所以漢服並非集所有優點於一身,它也有它的弊端。

滿清時期剃髮易服,漢服逐漸消亡
歷朝歷代無論是官方場合還是平民衣著上都在沿用著漢服的基本樣式,但到了清朝,滿族統治者為了削弱漢族人的民族認同感,實行了「剃髮易服」的政策,但凡穿戴漢族衣冠、不剃頭者都要治重罪。命令全國所有民族都要「衣冠悉尊本朝制度」。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民,因信息不靈通根本不不知道新朝廷的法令,很多人因為穿著明朝時期的服裝進城,結果被剝得全身精光,能保住性命就算是幸運的了。

雖然滿清統治者的殘暴統治確實改變了一些漢族人的生活習慣,但漢族長期的抵制鬥爭也讓清政府為了穩定大局做了一些讓步。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僅僅這點有限的讓步,才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到了民國時期,遭清政府禁止的漢、回、苗等各族服飾文化也有人主張恢復,但由於民國時期主張向西方學習,當時中國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裝,長袍、馬褂、旗袍這些常見的服飾也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改良和發展的,漢族服飾在此時已經不見了蹤影。
多民族國家,民族服飾爭奇鬥豔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各個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在很多公開場合也都有民族服飾的展示活動。所以有人說中國人應該穿漢服的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各民族服裝都有本民族的特色,即使是同一個民族的服飾,因為地域不同也有很大區別。

拿苗族為例,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嗶乎點評
日本和韓國之所以在傳統節日穿戴傳統服飾,是因為他們是單民族國家,日本的大和民族和韓國的朝鮮族的傳統服飾很多也是借鑑了我國漢服的樣式,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糾結為什麼我國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假如有一天,我們五十六個民族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飾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時,一定會大放異彩,令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