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2021-01-16 好奇心日報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

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

「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我們現在都在講廣東話。所以這不是個問題。」

林鄭月娥提到的這份教育局文件在 2013 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編寫,名為「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這份文件提及:「粵語屬於漢語……明確地說,一種語言中的方言不能視為『母語』。」這份文件在上個月被重新發布到網絡論壇上,引發關於香港母語的爭議。

當立法會議員追問:「特首你的母語是什麼?」林鄭月娥說:「對不起,我不答這個無聊的問題。」

另一位議員葉建源說,教育界擔心文件會不會反映政策有變。他說,面對擔心,最好的辦法是正面清晰的回應。

林鄭月娥回答說,清晰的回應就是一個字「無」。「沒有你之前說的政府計劃、政府考慮。但當然世事會變的嘛,你要我一生一世承諾這些事,我做不到。」

香港特區政府此前較少在普通話問題上直接發聲,雖然此次的回應仍留有解釋空間。

在 1997 年後,香港特區政府實行的語言政策為「兩文三語」,即中文、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通常認為,香港人的第一語言是粵語、或族群母語,第二語言是英語和普通話。

備受爭議的 2013 年教育局文件同時也顯示了香港政府在 2011 年的統計:94.9% 的香港人慣用語言為漢語,其中廣東話為 89.5%,普通話為 1.4%。

由於香港和內地的往來不斷增多,普通話在香港越來越流行。一些中產家長將普通話視為和壘球、馬術一樣的加分項,他們認為孩子如果希望有一個遠大前程,應該學習普通話。除了香港本地人,在香港的普通話培訓機構,外企的外籍高管是重要的客戶來源,公司通常會為他們購買課程。

因為錄取了大量內地學生,應這些學生的要求,在香港高校擔任中文相關課程的一些教授也不得不改口用普通話教學。這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

但普通話在香港依然爭議不斷。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是否應該動用政府權力硬性推行普通話。比如,公立學校是否應該作為推廣普通話的主要渠道。

香港政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香港教育局對此設定過「遠程目標」:所有中小學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即「普教中」。但同時,又有迴旋餘地:「容許學校因應校情,自行決定是否推行普教中、及其推行步伐。」在過去的五年裡,香港政府用於協助中小學推行「普教中」計劃的開支大約在 1400 萬元港幣。

香港語常會在 2015-2016 學年進行的香港中、小學「普教中」概況調查顯示了階段性的成果。全面「普教中」的小學佔比 16.4%,在中學裡,全面「普教中」佔比 2.5%。(全面「普教中」的定義是:有關學校所有班別的中文科課堂上有超過 50%是以普通話為授課語言。)

大部分學校還是全面「廣教中」,其中小學佔比 28.3%。中學佔比 63.1%。剩下則為「部分普教中/廣教中」。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今年 2 月的一份書面聲明中還稱,無論「普教中」或「廣教中」均能提升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我們認為他們在這方面的表現與學校是否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並無明顯關連。」

不過立法會議員依舊擔心,政府過度幹預教學語言,濫用財政收入,不顧及受教育者的權利和實際的教育效果。

與普通的方言保存不同,人們擔心粵語在官方語境中的式微、擔心普通話完全接替粵語的地位,隱含了對「一國兩制」制度的擔憂——香港是否能保持它的特殊性,比方說,在語言上?因此,在香港,普通話問題常常和另一個更具爭議性的「國民教育」同時出現。

不過爭論雙方很少會直接觸及這一點,他們在談及粵語和普通話的優勢時,會選擇另外的角度。

包括陶傑在內的粵語支持者會強調粵語本身的美感,他們會援引學術上公認的說法:粵語更接近漢語的中古音,因為在誦讀古詩文時,粵語顯然是更合適的語言。

一些普通話推廣者會提及一段歷史,來證明,這件事沒什麼特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曾經颳起的一股國語熱潮——那時候沒有「普通話」的說法,而稱之為「國語」。金庸在《明報》上連載的飽含家國情結的武俠小說被認為是這股熱潮的一部分。

主流的支持聲音則帶有實用主義色彩。「也許你渴望為 Google、蘋果、Facebook 或亞馬遜工作。但是,如果你能瞄準阿里巴巴、百度或騰訊,為什麼要賣空自己呢?」

類似觀點的支持者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工具。而高校畢業生顯然最需要這種工具。不過,他們也表現為最不買帳的一群人。

浸會大學從 2010 年開始要求所有本地學生通過普通話課程的考核才能畢業。這在 2016 年曾經引發「廢除公投」。今年 1 月,香港浸會大學發生了又一起普通話抗議事件。30 名學生在浸會大學的語言中心抗議學校強制性的普通話要求。之後兩位學生因「辱罵語言中心工作人員」被停課,後又恢復。在內地的網站上,一些網民警告他們不要來內地實習和工作。

除浸會大學外,香港科技大學和嶺南大學也有普通話課程或考核的要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則沒有相關規定。

其中一位被停課的浸會大學前學生會主席劉子欣在接受 BBC 採訪時解釋他的立場說:「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取消畢業要求,要是有同學想去學普通話,他們當然可以去學,仍然有普通話的課程可以修……我們所有的浸大同學是否必須懂得講普通話,才值得被稱呼為浸大畢業生?」劉子欣會說一口較流利的普通話。

題圖來自 Wikimedia

相關焦點

  • 粵語普通話之爭:折射社會變遷下的多元文化衝突
    由廣州引發的關於粵語普通話的爭議目前正在升級,激辯之風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華人社區。專家指出,粵普之爭反映了社會急速發展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擔憂,同時折射出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與交融的矛盾。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國家選定普通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投票。現代的漢語普通話起源於北京,以河北長城關外的灤平縣的口音為標準音,這個地方自古就是漢地十八省的核心區,是歷代王朝的邊境之地或者主戰場,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被漢族人政權的實際控制。
  • 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的區別,誰才是最正宗的?
    所以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其始祖就是山東的「曾子」,其族譜就記載了什麼時候由山東南遷到廣東的南海縣。
  • 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
    所以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其始祖就是山東的「曾子」,其族譜就記載了什麼時候由山東南遷到廣東的南海縣。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所以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其始祖就是山東的「曾子」,其族譜就記載了什麼時候由山東南遷到廣東的南海縣。
  • 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沒那麼簡單) 最近,香港藝人陳小春發布了一條微博,回憶了他在廣州和一位湖北妹子關於粵語的談話,由於對方直言「粵語是沒文化的方言」,所以陳小春作為一名粵語使用人士,提出了反駁,他說「
  • 「香港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舒服?
    現今香港在對公職人員的入職要求中,已經明確寫出「(要)操流利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這種語言的要求也體現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之前在香港警察總部參加過新聞發布會,警隊提供的同傳耳機就有粵語、普通話及英文三個頻道,供記者按需使用。 至於外界為何會對香港公務人員講普通話感興趣,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平時使用的場景不多。
  • 「香港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舒服?--上觀
    現今香港在對公職人員的入職要求中,已經明確寫出「(要)操流利英語、粵語及普通話」。這種語言的要求也體現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之前在香港警察總部參加過新聞發布會,警隊提供的同傳耳機就有粵語、普通話及英文三個頻道,供記者按需使用。至於外界為何會對香港公務人員講普通話感興趣,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平時使用的場景不多。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我們讀書的時候多半在校園裡看到過這樣的宣傳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響亮富有節律感、說起來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段子:當初有好幾種方言都參與了普通話的競爭。
  • 李曉兵:特首之特 ——2017年香港特首選舉觀察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曉兵】 【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結果也於昨日揭曉,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以777張選票正式成為香港首位女特首。值此契機,作者從特首的憲制角色、特殊使命、任職要求和政治禮遇三方面為讀者們「科普」香港特首之「特」。
  • 「保衛粵語」為何激起千層浪 講粵語還是普通話
    保衛粵語為何一「案」激起千層浪  廣州政協委員韓志鵬認為,「粵普之爭」的背後是市民對嶺南文化保護不力的擔憂  特別關注  講粵語還是講普通話?  先是網絡調查引發「誤傳」,接著是市政協的提案激起千層浪,而「學校封殺粵語」又添了一把火。  這是為什麼?這又意味著什麼?  文/羊城晚報記者 郭堯 曾璇  幾天前,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發了這樣一條微博:「今天獲得消息,廣州市政協將正式建議廣州電視臺新聞和綜合頻道全部或在主要時段改播普通話,母語危矣!」
  • 陳小春倡議保護粵語推廣普通話與保護使用方言並不矛盾
    陳小春稱,他在一朋友聚會時聽到粵語沒什麼內涵,已被邊緣化的說法,感到不以為然。粵語的語音和語彙傳承了大量的古代漢語,陳小春以唐詩宋詞中的一些粵語詞彙,和粵語中傳承的古代漢語四聲八調等為例,力證粵語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陳小春表示推廣普通話與保護使用方言並不矛盾。
  • 知道這些你才算廣東人:粵語與普通話的關係、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所以從「八王之亂」開始,出現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長時間的大規模南遷,當時是整個家族、整條村莊在族長、村長(稱之為「太公」)帶領下的扶老攜幼式的長途南下,因此把當時的中原漢語、文化、習俗全都帶到了廣東。幾乎所有傳統廣東人的家族都有「族譜」記錄自他們是來自中原何方,何時遷到廣東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其始祖就是山東的「曾子」,其族譜就記載了什麼時候由山東南遷到廣東的南海縣。
  • 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
  • 香港特首林鄭發帖改用書面語,網友點讚「書同文」
    據文匯網報導,記者發現自11月下旬起,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布社交媒體時改用書面語。此前,林鄭月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多是用粵語口語發言,比如11月19日的發帖內容:「我喺今早見傳媒時話留喺理大校園有唔少係十八歲以下嘅未成年人士,警方已作特別安排,只會登記身份,然後佢地就可以返屋企,唔會即時被拘捕,我知道到今晚八點,已經有大約三百名十八歲以下嘅人士安全咁離開,我呼籲其他喺校園內嘅未成年人士立即以呢個安排離開,你地嘅屋企人都等緊你地。」
  • 張家輝普通話至今被嘲笑,香港藝人要不要學下普通話
    從此他就常被提名「普通話最差的香港藝人前三名」之類的民間榜單,古天樂和鄭伊健常駐狀元、榜眼,第三名競爭激烈,陳豪和蔡少芬一度爭崩頭。如今的張家輝畢竟是兩屆金像影帝,知名度大為提升,又常拍合拍片,大家對張家輝的嘲笑雖然是善意的,不過多少表達了真實的驚訝:都到了2018年,身為一個華語片影帝,普通話竟然如此拿不出手。
  • 「犀利」的粵語和普通話有何區別?
    本文摘自《粵語有段古》 作者:李沛聰李沛聰,知名節目主持人,粵語文化人、非凡讀書會發起人、喜馬拉雅粵語頻道總編輯。著有《粵語有段古》,在內地及香港地區出版,廣受歡迎,成為2019年廣東地區暢銷書之一。粵語裡面形容一個人做事太過急躁,冒冒失失就會形容他為「禽青」或「禽禽青」,但這個「禽青」是怎麼來的呢?  南方舞獅,少不了「採青」。所謂「青」,就是把一封利市,綁在一棵生菜上。「青」有「高青」、「水青」與「蟹青」之分。「高青」是把「青」吊得高高的,「水青」是把它放在水盆中,「蟹青」是用圓盤蓋著。
  • 香港特首梁振英遭反對派咒罵 引毛澤東詩句回應
    香港激進反對派在議事廳「搗亂炒作」已是司空見慣,據香港大公報23日報導,有「癲狗」之稱的黃毓民昨日(22日)在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則更肆無忌憚地對特首進行人身攻擊,提問說:「選民叫我問你幾時死?」不過,行政長官梁振英引用毛澤東詩句「牢騷太盛防腸斷」,又祝黃「健康長壽」,輕鬆化解惡毒詛咒。
  • 香港反對派稱黃之鋒等獲釋表明政府做錯 香港特首回應
    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消息,林鄭月娥7日第二次出席半小時的質詢環節,一共回答了十條問題,包括6名建制派議員、4名反對派議員,議題包括醫療、法治等。民主黨許智峰稱,終審法院裁定黃之鋒等3人衝擊政總東翼前地案件上訴維持原判,證明特區政府上訴完全錯誤。
  • 香港特首辦回應前港督言論:聯合聲明沒提普選
    香港特首辦回應前港督言論:聯合聲明沒提普選  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香港行政長官辦公室發言人就前港督彭定康言論,作出三點回應。  發言人表示,第一,在回歸前,香港的歷任港督均非由香港市民選出;第二、《中英聯合聲明》完全沒有提及普選;及第三、按照《基本法》推動政制發展屬於中國的內部事務,應由中央及香港市民決定。  彭定康日前在《金融時報》撰文,談論香港政改話題,鼓吹「英國對香港的情況負有道義責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