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2020-12-11 向東向南看

國家選定普通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投票。現代的漢語普通話起源於北京,以河北長城關外的灤平縣的口音為標準音,這個地方自古就是漢地十八省的核心區,是歷代王朝的邊境之地或者主戰場,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被漢族人政權的實際控制

清朝統治中國幾百年,北方話影響力自然是別的話沒法比的,這幾百年間普及的北方話要比其他地方話使用的人數要多得多。大多數開國元老都是南方的,然後定了北方的語言為通用官方語言,所以這事情根本就沒法地域黑,從上到下的全國統一。

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古代讀書專用的吟誦文讀音,接近於粵語,平上去入四聲分明,是文言標準音。當時之爭,是純粹的學術之爭,隨著白話文運動的推進,文讀音自然打不過白話音。一票之差輸掉的不是哪一種方言,而是文讀音。

粵語好聽但是非常難學,粵語,號稱九腔十八調,用了千年功夫,連廣東省內都推廣普及不開,更別談全國了。漢語中,只有普通話能做到一音一字,其他方言過於複雜,很多話是能說不能寫,即使強制推行也不行。中國大部分聲說的是普通話樣式,除了語音有少許區別之外,口語和書寫一摸一樣,生活中粵語是口語,書面語言和口語完全不同,所以根本不可能作為官方通用的普通話全國推廣。

我個人聽著正宗粵語越聽越好聽,粵語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範圍太小了,廣東和港澳以及廣西部分地區。據我所知,廣大中原地區、東北話以及廣西桂柳話等都和普通話的發音一樣,只是調調不同。當然要以這種話為基礎做普通話。最關鍵是政治中心在北京,也決定了不可能用廣東話做普通話的。

歷代以來都是以首都的方言作為普通話的,據說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北京以前的方言,現在的北京腔是因為好多種語言相互雜糅形成的,所以說,粵語不管在國外影響力多大,他也不可能會成為中國本土的普通話,而且,普通話的發音與大多數方言相似,而粵語作為普通話,大多數中國人可能會很難學。

南方方言的確是保留了更多古漢語的特徵,濁音入聲都是其一。不過作為語言的學習和傳播來說,現在的普通話更加簡單實用。至於南方人說北方官話屬於漢胡雜交或者說北方不屬於傳統漢人,這也就當笑話聽聽罷了,畢竟所謂的華夏族(諸夏)或者說後來的漢族,追尋歷史和文明的脈絡,從源頭三皇五帝開始就一直在不斷融合。

其實最有資格取代普通話的就是西南官話,四川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西南官話是秦腔楚韻,元代以前巴蜀的主體居民是秦徵服巴蜀後的秦移民後代,語言和關隴也是想通的。包括今天的西南官話依然保留大量秦音,只是變成了楚調。

「四川話」「重慶話」「成都話」本身都是非常狹隘且不科學的說法。希望西南官話區能求同存異,保留原本的方言特徵之外,能尊重各個片的發音特色,更不要以「口音」來作為評斷他人的標準。

說西南官話的地區,除了川渝,湖南常德、張家界、湘西、懷化、邵陽、婁底、永州、郴州、部分衡陽(祁東)不分湘潭(湘鄉)都是說西南官話。以前江西填湖廣,明初江西搬過來的,後面湖廣填四川,有部分湖廣省寶慶府零陵府的人搬遷到四川(金堂、大竹、達州等地)和重慶,大家可以問問老人和查看族譜。

西南地區只有西南官話一個具有壓倒性的漢語方言,下屬再分有各種小片,其他都是以方言島形式存在的。但是西南官話基本上全國人民都能聽懂,只要不用那些特有的土詞。然後成都話的確是西南官話的代表方言,這是地理教學大綱寫的。然後西南官話的確屬於北方方言。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

鄰近的湖南的話西部和南部也被西南官話夾擊,廣西西部北部使用西南官話。陝西南部秦巴山地部分也用西南官話,會普通話的仔細聽聽懂還是沒問題的。

西南官話的影響力遍及川渝湘鄂贛,這幾個地方出了很多的開國元勳。老一輩革命者都很謙虛,如果他們堅持一下,西南官話完全可以成為普通話。當年鄧爺爺說四川話,全國都能聽懂。聯合國的人都能聽懂,可見四川話多麼成功,不過現在在逐步被普通話蠶食,老一輩的四川方言詞彙越來越少了。

而且現在有些小孩根本就會說四川話了,家長從孩子剛開始說話時就教普通話。所以現在在成都和重慶的小孩一張嘴就是流利的普通話,方言不會說。個人覺得普通話要學,但是方言還是傳承下去。

普通話有幾個天然優勢,一好學,小孩一教就會;二好懂,沒讀過書的老人看電視也沒有障礙;三是字正腔圓,符合各種層次的交流。所以北京話是普通話首選。四川話,上不了高層次臺面,粵語好聽,難學。

官話是延續幾千年的一個系統,有一點小小的變動罷了,北方都是一個省一個口音,而且北方人交談都能聽懂,南方就不一樣了,要麼就是少數民族語,要麼就是所謂的古漢語,反正隔一個縣口音就不一樣。所以用北京話當普通話,東北、華北和黃土高原都能懂而且好學,如果用南方方言做普通話,那麼全國人民都不好學。

相關焦點

  • 抗議普通話考試,聊聊這些年的普粵國語之爭
    陳樂行在浸會大學語文抗議普通話考試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因為,按照袁老師的說法,1913年,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但是,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 「普通話」歷史:西南官話一票之差不敵北京官話
    官話、國語與老國音  現代普通話的歷史最直接的史料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國語」一詞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之前叫「官話」。  官話的前身又叫共同語。漢代時,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
  • 普通話之爭史:西南官話1票之差不敵北京話
    官話、國語與老國音現代普通話的歷史最直接的史料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國語」一詞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之前叫「官話」。官話的前身又叫共同語。漢代時,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
  • 中國官定普通話歷史:西南官話1票之差不敵北京官話
    官話、國語與老國音  現代普通話的歷史最直接的史料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國語」一詞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之前叫「官話」。  官話的前身又叫共同語。漢代時,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而且這幾種方言都只差一票就戰勝了如今的普通話。這裡的方言分別是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傳說中粵語在民國初年險些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又傳說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也只比北京話少了1票。
  • 粵語普通話之爭:折射社會變遷下的多元文化衝突
    由廣州引發的關於粵語普通話的爭議目前正在升級,激辯之風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華人社區。專家指出,粵普之爭反映了社會急速發展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擔憂,同時折射出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與交融的矛盾。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首先,我再次重申,超過十億中國人使用的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而少數人的方言,如粵語吳語都是漢語和當地語言混合而成的方言。經常有人發帖發文,像粵語吳語這樣的方言才是正宗漢語,而普通話不正宗!?如此荒謬的觀點居然有大量的人支持!
  • 普通話與官話的來歷
    我國目前尚有129種語言,注意,是129種語言,不是方言。在我國,現代漢語有八大方言之說(也有七大、九大之說)很多相鄰的地區,相隔一條河或者一座山,方言就有很大不同。如果以這種細分來統計……那真不知道漢語裡有多少種小方言了。
  • 粵語到底是唐朝官話還是秦朝官話?現在告訴你,網友:總算知道了
    不過我覺得可能粵語是唐朝之前就開始的了,因為唐代出現了一種文學形式「白話小說」,中國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民間故事和所謂的「街談巷語」。根據這個再推論,粵語的前身應該是白話,應該是廣西的白話比同語系的廣東粵語更加古老,因為廣東人喜歡把廣西的白話叫做土話,土的東西都是比較古老的,廣西白話與粵語基本只是口音有些區別,但保留更多的古音,廣西白話的一些發音,外地人學起來會比學粵語更難發,就連以前女兒一歲就教她講白話,有些音就發不出來,發得跟粵語的音一樣的,長大些才能發出正宗一點的白話音,粵語應該是比白話融入了更多外來發音,因為難學的東西,經常被人為摒棄
  •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為啥像粵語?
    昨日(31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查閱史料、採訪專家的基礎上,初步理清了宋朝官話、現代河南話以及客家話、廣東話之間的淵源,在專家看來,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也有專家認為,咱們現在熟悉的河南話,其實跟古代河南話的關係不大。宋朝「普通話」為什麼像廣東話?
  • 雅言、正音、官話 古往今來的「普通話」
    明初之時,南京由於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南京話和北京話開始融合。  推廣普通話上溯至清雍正年間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南京話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的官方語言。
  • 四川話/粵語差一點成了普通話?
    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孫中山對粵籍議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親自投給北京話一票,才避免了更大的語言之爭。 相信了?別急,再聽下一個故事: 1949年,為選官方語言,川渝元老與北方元老互不相讓,川話和北京話票數持平。 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毛澤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當然,兩個版本都是謠言。
  •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像粵語?快來聽聽
    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查閱史料、採訪專家的基礎上,初步理清了宋朝官話、現代河南話以及客家話、廣東話之間的淵源,在專家看來,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也有專家認為,咱們現在熟悉的河南話,其實跟古代河南話的關係不大。宋朝「普通話」為什麼像廣東話?
  • 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有什麼太特殊意義麼?
    粵語,從歷史考證角度來講,是一度在唐代及唐末時期流行於全國的通用官話(也叫河洛官話,這也就是白話說法的由來),這一點可以從日本唐宋時期,所引入佛經的附帶發音標註(為了方便日本僧眾閱讀)來得到驗證。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理解一千二百年前的陝西、河南人都在講著粵語。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陝西話沒有差1票,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這裡的方言有粵語、四川話、洛陽話、陝西話,傳說民國初期粵語幾乎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還有人說,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只比北京話少了一票。有意思的是,作家王蒙先生說,他到河南洛陽和陝西,雙方都提到國民政府時期,大家討論普通話問題,洛陽方言和陝西方言只差一票就能拿下北京方言。
  • 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說到這裡,筆者也必須申明自己一下立場,本人是支持保護有代表性(使用人群多,影響力大或價值高)的方言的,我也和陳小春先生一樣,同樣認為保持方言與推廣普通話並不矛盾。只是本人更加不希望看到「方普之爭」,而在漢語八大方言中,對普通話產生最大反彈的首推粵語,次之方為吳語。剛剛好,恰巧就是保留最多古漢語元素的兩種方言。
  • 什麼是普通話:國音與官話?其實並非「胡語」
    於是到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了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採納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的語音來制定標準漢語,即「中華民國國語」。新中國成立後,為區別民國政府確立的「國語」,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國語」被改稱為「普通話」。終於,歷經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中華的通用語言被確定為「普通話」。
  • 古代的底層普通老百姓,講的究竟文言文,還是白話呢?
    古代,底層百姓講的是文言文還是白話,得看是什麼時代。另外,講文言文還是白話,底層百姓和上層統治者沒什麼區別和禁忌。古代老百姓講的是文言文還是白話,得分時代。不同的時代是有區別的。先秦時代,也就是秦朝以前,漢民族語言,文言文和白話是基本沒什麼不同的。這裡說的文言文,指的是書面語,白話指的是口語。文言文本就是從口語來的。
  • 普通話的前世今生
    作者:潘佳(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普通話的「普通」是普普通通的意思嗎?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其實這裡的「普通」是普遍通行的意思。以北京話發展而來的「官話」是民國「國語」的語音基礎。在民國時期,就有過基礎方言的激烈爭論和實踐的變化。  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由於對「國音」標準認識存在分歧,出現了「老國音」「新國音」之爭、「國音」「京音」之爭。簡單來說,191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標準讀音。
  • 只差一票,粵語就是國語了嗎?並非如此,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是它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