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選定普通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投票。現代的漢語普通話起源於北京,以河北長城關外的灤平縣的口音為標準音,這個地方自古就是漢地十八省的核心區,是歷代王朝的邊境之地或者主戰場,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被漢族人政權的實際控制。
清朝統治中國幾百年,北方話影響力自然是別的話沒法比的,這幾百年間普及的北方話要比其他地方話使用的人數要多得多。大多數開國元老都是南方的,然後定了北方的語言為通用官方語言,所以這事情根本就沒法地域黑,從上到下的全國統一。
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古代讀書專用的吟誦文讀音,接近於粵語,平上去入四聲分明,是文言標準音。當時之爭,是純粹的學術之爭,隨著白話文運動的推進,文讀音自然打不過白話音。一票之差輸掉的不是哪一種方言,而是文讀音。
粵語好聽但是非常難學,粵語,號稱九腔十八調,用了千年功夫,連廣東省內都推廣普及不開,更別談全國了。漢語中,只有普通話能做到一音一字,其他方言過於複雜,很多話是能說不能寫,即使強制推行也不行。中國大部分聲說的是普通話樣式,除了語音有少許區別之外,口語和書寫一摸一樣,生活中粵語是口語,書面語言和口語完全不同,所以根本不可能作為官方通用的普通話全國推廣。
我個人聽著正宗粵語越聽越好聽,粵語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範圍太小了,廣東和港澳以及廣西部分地區。據我所知,廣大中原地區、東北話以及廣西桂柳話等都和普通話的發音一樣,只是調調不同。當然要以這種話為基礎做普通話。最關鍵是政治中心在北京,也決定了不可能用廣東話做普通話的。
歷代以來都是以首都的方言作為普通話的,據說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北京以前的方言,現在的北京腔是因為好多種語言相互雜糅形成的,所以說,粵語不管在國外影響力多大,他也不可能會成為中國本土的普通話,而且,普通話的發音與大多數方言相似,而粵語作為普通話,大多數中國人可能會很難學。
南方方言的確是保留了更多古漢語的特徵,濁音入聲都是其一。不過作為語言的學習和傳播來說,現在的普通話更加簡單實用。至於南方人說北方官話屬於漢胡雜交或者說北方不屬於傳統漢人,這也就當笑話聽聽罷了,畢竟所謂的華夏族(諸夏)或者說後來的漢族,追尋歷史和文明的脈絡,從源頭三皇五帝開始就一直在不斷融合。
其實最有資格取代普通話的就是西南官話,四川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西南官話是秦腔楚韻,元代以前巴蜀的主體居民是秦徵服巴蜀後的秦移民後代,語言和關隴也是想通的。包括今天的西南官話依然保留大量秦音,只是變成了楚調。
「四川話」「重慶話」「成都話」本身都是非常狹隘且不科學的說法。希望西南官話區能求同存異,保留原本的方言特徵之外,能尊重各個片的發音特色,更不要以「口音」來作為評斷他人的標準。
說西南官話的地區,除了川渝,湖南常德、張家界、湘西、懷化、邵陽、婁底、永州、郴州、部分衡陽(祁東)不分湘潭(湘鄉)都是說西南官話。以前江西填湖廣,明初江西搬過來的,後面湖廣填四川,有部分湖廣省寶慶府零陵府的人搬遷到四川(金堂、大竹、達州等地)和重慶,大家可以問問老人和查看族譜。
西南地區只有西南官話一個具有壓倒性的漢語方言,下屬再分有各種小片,其他都是以方言島形式存在的。但是西南官話基本上全國人民都能聽懂,只要不用那些特有的土詞。然後成都話的確是西南官話的代表方言,這是地理教學大綱寫的。然後西南官話的確屬於北方方言。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
鄰近的湖南的話西部和南部也被西南官話夾擊,廣西西部北部使用西南官話。陝西南部秦巴山地部分也用西南官話,會普通話的仔細聽聽懂還是沒問題的。
西南官話的影響力遍及川渝湘鄂贛,這幾個地方出了很多的開國元勳。老一輩革命者都很謙虛,如果他們堅持一下,西南官話完全可以成為普通話。當年鄧爺爺說四川話,全國都能聽懂。聯合國的人都能聽懂,可見四川話多麼成功,不過現在在逐步被普通話蠶食,老一輩的四川方言詞彙越來越少了。
而且現在有些小孩根本就會說四川話了,家長從孩子剛開始說話時就教普通話。所以現在在成都和重慶的小孩一張嘴就是流利的普通話,方言不會說。個人覺得普通話要學,但是方言還是傳承下去。
普通話有幾個天然優勢,一好學,小孩一教就會;二好懂,沒讀過書的老人看電視也沒有障礙;三是字正腔圓,符合各種層次的交流。所以北京話是普通話首選。四川話,上不了高層次臺面,粵語好聽,難學。
官話是延續幾千年的一個系統,有一點小小的變動罷了,北方都是一個省一個口音,而且北方人交談都能聽懂,南方就不一樣了,要麼就是少數民族語,要麼就是所謂的古漢語,反正隔一個縣口音就不一樣。所以用北京話當普通話,東北、華北和黃土高原都能懂而且好學,如果用南方方言做普通話,那麼全國人民都不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