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榮、黃大發、鄧迎香、餘留芬……這些貴州人熟悉的名字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村黨支部書記。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句俗語生動詮釋了村幹部的重要作用。在農村,村民們的「火車頭」就是村支書。
村黨支部是中國共產黨最基層的黨組織,村支書這個群體直接面對群眾,不僅肩負著把支農惠農強農政策上傳下達、落到實處的責任,更需帶著群眾抓好生產、提高人們生活品質、開展群眾教育、提升農民思想素質,當工作要具體到人時,情況也變得更加複雜。
正因為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被推選為村支書的人多半是有一定威望、能力和群眾基礎的人物,他們是農村人最信賴的對象,也是決定著一個村是否能走向更好未來的「領頭羊」。
文朝榮、黃大發等時代楷模是村支書的典型代表,而在貴州各地,優秀的村支書還有很多。當「新黔邊行」深入到31個貴州與外省交界的縣(市、區),記者彭芳蓉也遇到了不少幹出成績、做出特色的村支書,他們有的已經在外闖蕩出一番事業,卻又毅然選擇回鄉為村民謀發展;有的駐守村中數十年,想盡辦法帶著村民做產業、找出路。
本期,我們在眾多基層故事中精選了4篇有關村支書的文章,通過這4個故事去了解村支書的日常工作與生活,讀懂他們為基層脫貧攻堅所付出的苦心與汗水。
在《威寧自治縣大寨社區:種花人張恩強的「花」樣人生》中,我們可看到一個一心為村民尋找差異化產業的村支書形象。在烏蒙大山、牛欄江畔,大寨社區支書張恩強利用與雲南接壤的區位優勢發展鮮花產業,帶領群眾種植尤加利葉,又引進種植大戶朱宗友帶動群眾發展,讓高山飄滿花香。
盤州市高官村的駐村幹部「請」回致富能手餘芝宇,這個有過部隊當兵經歷的年輕人迅速成長為優秀的村支書,帶領其他幹部和群眾修路鋪橋、整治村容村貌,利用背靠溫泉景區的優勢發展鄉村旅遊,並吸納群眾充實黨員群體。在《盤州市高官村:「請回來」的村幹部》一文中,我們可看到黨建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羅甸縣油海村村支書馬廷科一度被稱為「乞丐支書」。原本從事電力施工的他可靠這門手藝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毅然決定駐紮在村,憑藉自己靈活的頭腦和幹事的決心,不惜放下顏面貸款、賒帳,率先解決村裡的基礎建設問題,在任村支書的10多年裡,陸續帶著群眾解決生計、稅改、退耕還林、解決旱季用水等棘手的問題。《羅甸縣油海村:麻山腹地繪就新畫卷》就講述了他的故事。
《天柱縣三門塘村:木排載著家風來》一文,帶著讀者走進侗族四十八寨之一的中國傳統村落——三門塘村。當地古建築群保護完好,木商文化流傳至今,更讓人關注的是當地人家對傳承良好家風的重視,鑄就了這個傳統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蘊。村支書王澤平帶著村民深挖當地文化發展鄉村旅遊,把這個村莊的故事向世人講述。
相關連結
陳頌英:從「有愛來過」到「讓愛升華」的蝶變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向大地請教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走在舌尖上
我寫《新黔邊行》 | 彭芳蓉:小孩你別哭
①策劃人語 | 李纓:「新黔邊行」策劃緣起及其他
②貴州改革公號 | 鏗鏘玫瑰獨走31縣:108個脫貧故事見證貴州「千年之變」
③黔邊作家熱議《新黔邊行》| 來自黔邊31縣(市、區)的31位作家這樣說……④崇實讀書會 | 彭芳蓉:採寫《新黔邊行》,讓我重新認識貴州,也重新認識自己。
⑤肖家云:新黔邊行,一個文青女記者的行走與突圍⑥李裴:見證千年夢想的大道之行⑦喻子涵:「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閱讀體驗
⑧陳守湖: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讀後隨感
⑨張勇:從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系列報導說起
⑩餘妍潔:簡評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
胡啟湧:「新黔邊行」新感動
武明麗: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讀記
林小會:追劇「新黔邊行」
周重新:「新黔邊行」見證脫貧足跡
餘妍潔:簡評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
駱弟燕:「新黔邊行」,讓「故事」為新聞賦能
鄒立春:《新黔邊行》「變」之魅力
李家祿:評「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
李家祿:讀「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得到的啟示
孫向陽:「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的「三度」語言
楊宛:期待之後的期待——讀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新黔邊行」系列報告文學
《新黔邊行》專題
作者說 | 彭芳蓉:「新黔邊行」後記
策劃人語 | 李纓:寫在「新黔邊行」開欄之際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纓 彭芳蓉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編輯/彭芳蓉
編審/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