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纓:《靖國神社》不難拍 普通日本人對中國友好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憤青沒什麼不好,我也曾一腔熱血,人沒有激情,什麼事也做不成。」48歲的李纓語氣平和,語速卻很快,「但我們該想想,憤怒之後,要用什麼方式來表達。」

  提起李纓,就不能不提他的那部《靖國神社》。

  從開機到最終上映,整整用了10年,這其中,他遭遇了無數靈異事件,直到今天,他也沒能從那無邊的煩惱中真正解脫出來。

  這部影片在日本創造了兩個紀錄,一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紀錄片,二是想看電影先安檢。為了它,日本媒體創造了一個新詞:靖國騷動。

  李纓想把這部影片徹底忘掉,卻總也忘不掉。2年多的折磨,最終卻匯聚成了一本名為《神魂顛倒日本國》的書,那是被迫的續集,用李纓的話說,「這本書,是我寫給憤青們的情書」。

  一天能賺一千塊

  22年前,我來到日本,那時連一句日語都不會說。

  大學畢業後,我在央視當編導,1987年,我帶著《雪頓——西藏》去參加萊比錫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當時挺有成就感,可一看別人拍的東西,立刻被震撼了。那時中國改革開放不久,與國際差距實在太大了,我當時想:在央視再呆5年,我也拍不出人家那樣的好東西。那時「出國潮」正熱,我也想出去看看。

  1989年,因愛情的原因,我跟著到了日本,在語言學校裡學了兩年。連留學生都不算,是最低檔的「就學生」,拿的籤證只能籤半年。

  剛開始刷盤子,以後經別人介紹,幹了3年搬運工,工資略高,打工是所有留學生必有的經歷。我過去一直當導演,沒下過鄉,這才知道為什麼叫「洋插隊」,實在是太累了。但這種壓力熬過來,也會變成一種營養,能讓你找到生存下去的感覺。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景氣,工作比較好找,努力一天能賺1000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半年的工資,這個刺激實在太大了。所以什麼都不想,埋頭打工。

  《靖國神社》不難拍

  在日本這麼多年,日本有的東西讓我感到很舒服,有的東西又讓我感到不舒服。

  舒服的是日本人非常講禮貌,是禮儀之邦,社會氛圍、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等,有一種難得的和諧。日本重禮儀,事實上,靖國神社也是日本禮儀文化的一個延伸。

  拍攝《靖國神社》並不難,因為它是公共場所,長期有媒體出沒,每年8月15日,各電視臺都來此做報導,加上我用的是家用DV拍攝,大家司空見慣,不需要偷拍。但靖國神社有規定,拍專題片需事先申請,批准後才可進行,我沒走這個程序,所以影片放映後,靖國神社方面對此頗有意見。

  這個片子,我拍了整整8年,都是正面拍攝,我也沒攝製組,最多兩個人,所以也不引人注目。在拍右翼時,也發生過有人來過問和搶錄像機的事。

  右翼其實很複雜

  對日本右翼,國內了解不夠全面,其實右翼很複雜,包括新右翼、民族派、思想派、網絡右翼等。

  孫中山先生當年以日本為革命基地之一,支持他的日本人很多是右翼。這些右翼認為亞洲人受西方人欺負,大家應聯合起來反抗壓迫。右翼思想不斷發展、分化,許多人走向了軍國主義,他們視靖國神社為聖地。

  右翼不僅針對中國,而且反美、反西方文化。

  在今天的日本,右翼的影響並不大,《靖國神社》公映時,右翼用宣傳車沿街喊口號,號召日本人抵制這部影片,右翼自己說,如果我們有正規發表意見的渠道,我們幹嗎要這麼做呢?正是因為無法發聲,才出此下策。結果反而讓更多人了解了這部影片,提升了票房。說句玩笑話,他們是搗小亂幫大忙。

  因為影片的緣故,我和日本右翼高層有過一些來往,越是上層人物,越注意禮貌,待人非常客氣,日本是個禮儀社會,黑社會都講禮節。不過右翼底層也有過激行為,前幾年,因首相不參拜靖國神社,有右翼分子當眾自殺。我的影片放映時,也有右翼威脅電影院,說要放炸彈。

  我想徹底忘掉《靖國神社》

  北京晨報:為何在影片公映近3年後,才寫出這樣一本書呢?

  李纓:我已經習慣了慢節奏,影片做了10年,書也寫了快三年。電影公映後,不斷接受採訪,不斷表達,想用文字來整理一下。2009年3月5日,我成了被告,正好是我到日本20年紀念日,因為《靖國神社》中拍攝了一位後援團理事長,他認為我侵犯了他的肖像權。這個官司我從沒對國內媒體說過,在日本,30多個律師組成律師團幫我打官司,日本媒體人、文化人、導演們為了聲援我,開了好幾次會,這一切讓我很感動,想表達出來。而我的影片上映後,引發「靖國騷動」,這個騷動恰好是我們觀察日本社會的一個窗口,我認為有必要呈現給大家。

  北京晨報:拍攝《靖國神社》,對您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李纓:影響實在太大了,在製作過程中,影片剪輯師說電腦不斷出問題,有些問題匪夷所思,他們說我得罪了亡靈,所以染上了「靖國病毒」。我拍紀錄片以來,一直在和亡靈打交道,這下可好,一下牽扯到240多萬亡靈。有時我想徹底忘掉《靖國神社》,但它總是跳出來。有時我也很苦惱:這事兒怎麼沒完沒了?我想集中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但事實上做不到。

  北京晨報:您希望讀者怎麼看這本書?

  李纓:《靖國神社》不管日本人怎麼看,我希望表達出一種理性的思考,在中日之間,情緒化的東西太多,當然,憤青也沒什麼不好,當年我同樣是一腔熱血,人沒有激情,什麼事也做不成,但我們該想想,憤怒之後,要用什麼方式來表達。這本書是我寫給憤青們的情書,希望他們能更好地了解日本。

  李纓表示,憤青也沒什麼不好,但我們該想想,憤怒之後,要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所以,在拍攝《靖國神社》之後,他又專門為憤青們寫了一本書,希望他們能更好地了解日本。

  普通日本人對中國有好感

  日本電影院很了不起,他們能頂住壓力,與警方合作,堅持放映。日本警察也很配合,他們收入並不高,但日本人常說「公民社會」,政府是服務機構,不是權力機構,必須為公民服務,是公共道德、安全、秩序與理性的維護者,所以有危機時,他們總是很配合。

  作為中國人,一般來說,在日本我沒有感受到歧視,當然也有個別情緒化的人,但那是極少數。普通日本人對中國有好感,尊重中國傳統文化,一般而言是友好的。對我拍的影片覺得不舒服、有情緒,也是正常現象。

  以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為例,理事長是韓國人,這在其他國家就不太可能。

  日本的主流是民主主義,不是民族主義,確實存在右翼,但不要誇大,對右翼也要看具體情況、具體場景,不能一概而論,否則難免得出極端化的結論。日本有網絡右翼,語言比較暴烈,但日本社會普遍認為過激,他們並不被主流所接受。

  未來不應強強聯合

  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許多媒體認為未來應強強聯合,對此我不太認同。

  中國經濟實力強了,這是事實,但差距依然明顯,除了經濟增長之外,教育體系、環境、服務體系、醫療、社會保障等,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前提下,重要的不是什麼強強聯合,而是要「軟」下來,就是要致力於軟實力的增長。

  在今天,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至關重要,日本軟實力就非常強,是好萊塢之外的最強者,日本動漫、時尚、遊戲擁有廣泛影響,建立了獨特的文化價值觀與文化體系,相比之下,我們還沒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體系。

  只看到「強」,會扭曲對自我的正確認識,甚至走向情緒化,在今天,中日政經交往很多,但文化外交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如果說東亞是個共同體,我們看到,今天大家都自稱為大中國、大韓國、大日本,我想,如果能減少一點大,交往的空間也許會更大。

  理性溝通,媒體有責

  拍攝《靖國神社》,因為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必須面對。我問過很多國人,究竟什麼是靖國神社,大家基本說不上來,既不知道它何時建立,也不知道它意味著什麼,只知道和「二戰」有關。

  溝通的基礎是了解,否則很難做出正確判斷。我們應當尋找理性溝通的道路,而不是執著於情緒化,這樣很容易走進惡性循環,對此,媒體、文化界的責任非常大,應努力引導大家去了解、認識和理解。

  我希望這部片子將來能在一個理性的環境中放映,在正常的氛圍中,觀眾們可以通過它來審視日本,而不是用它來推漲某種情緒。

  網上有一些盜版,但很多翻譯錯誤,歪曲了原來的意思。 本版撰文 陳輝

相關焦點

  • 《靖國神社》導演李纓:讓日本人了解真實的中國
    李纓說:「時下,很多日本年輕人不了解歷史,他們甚至不知道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是戰敗的一方。9月3日當天的直播,Niconico有1.4億的頁面瀏覽量(日本總人口約1.2億),一直在線觀看的有8萬人。彈幕上出現了很多日本人的觀看感想,他們均交口稱讚道:『太震撼了』;同時也有人恍然大悟道:『哦,原來是中國勝利了』。」
  • 李纓:從日本內部觀察靖國神社
    李纓和日本同事去KTV唱歌,同事也很自然地就唱起日本侵略中國時的軍歌。1997年,李纓代理了由中國人製作的紀錄片《南京大屠殺》。但是日本人普遍不接受這個,不接受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這段歷史。李纓接觸了很多日本的學者、教授,他們提出了很多問題,抓住一點不夠精確的地方來否定全盤。李纓發現,這是日本的一個社會問題,在南京大屠殺這件歷史大事上,日本人的認知跟中國人有著如此之深的隔閡。李纓想拍一部跟南京有關的電影。1997年,他到原附屬于靖國神社的軍人會館去拍攝一個「南京問題六十周年研討會」。
  • 《靖國神社》導演:日本人對靖國神社感情糾結
    對於日本人來說,靖國神社只是一座收容了246萬日本靈魂的普通神社嗎?  但《靖國神社》的公映並未讓李纓找到解開這段歷史糾葛的鑰匙,他於近期又出版新書《神魂顛倒日本國》,作為《靖國神社》的「續集」。  前幾天,當日本新首相野田佳彥表示在任期內不參拜靖國神社時,李纓卻未像一些國人那樣,感覺心裡稍有放鬆。9月10日,在與本報記者對話時,他仍時有迷茫。
  • 央視《面對面》李纓:解密靖國神社
    面對複雜深奧的靖國神社,李纓一邊拍攝一邊研究靖國神社的歷史,這是1999年李纓在靖國神社裡拍到的一段影像,  (一名身穿日本軍服的年輕人在表述那場戰爭中日本是受害者,正是日本給中國帶來了獨立)  記者:很容易拍到這種場面嗎?
  • 李纓《靖國神社》票房新高 笑稱膽小沒拍AV
    [核心提示]《靖國神社》第一部以「靖國神社」作為主角的紀錄片,曾被日本右翼視作「反日電影」。它創了日本紀錄片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獲多項國際大獎。它的導演,是中國人李纓。   李纓:選擇,常常與骨氣相關  《靖國神社》導演出版《神魂顛倒日本國》 接受專訪——  《靖國神社》,世界上第一部以「靖國神社」作為主角的紀錄片,曾被日本右翼視作「反日電影」,但卻創造了日本紀錄片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獲多項國際大獎。
  • 李纓:十年拍攝 用鏡頭揭示「靖國神社」的秘密
    一部拍攝十年的電影,何以在日本尚未公映就掀起如此波瀾?何以在日本右翼恐嚇不休下,卻日益受到日本各界的支持?  戰爭與和平,榮譽與羞恥,靖國神社背後究竟隱藏多少複雜的表情?1989年剛到日本留學的李纓也曾到這裡賞花,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靖國神社。1993年,李纓與朋友成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龍影」,租好房子才發現,自己竟然住在了靖國神社的旁邊。那時,他無從得知,14年後,他將完成一部以這個「鄰居」為「主角」的紀錄電影——《靖國神社》。
  • 《靖國神社》導演李纓:希望拯救「歷史病人」
    原標題:《靖國神社》導演李纓接受專訪:希望拯救「歷史病人」 與日本持荒唐歷史觀的偏激時評家現場辯論 環球時報:在日本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是否給您帶來了很多麻煩? 李纓:《靖國神社》是我花費10年時間製作的一部電影,誰會做這麼「傻」的事情?
  • 中國導演拍靖國神社 未上映遭日本網友攻擊(圖)
    來源:環球網  中國導演拍靖國神社引發日本網友攻擊  環球時報記者 張翀  日本《產經新聞》的網絡子刊sanspo10日發表的消息稱,一部反映靖國神社的紀錄片將在明年4月在日本上映」,在這部片子中,「靖國神社成為主角」
  • 中國導演自籌資金耗時8年拍靖國神社紀錄片(圖)
    中國導演耗時八年拍攝靖國神社紀錄片(圖)  央視《面對面》9月17日播出《李纓:解密靖國神社》,以下為節目內容。  面對複雜深奧的靖國神社,李纓一邊拍攝一邊研究靖國神社的歷史,這是1999年李纓在靖國神社裡拍到的一段影像  (一名身穿日本軍服的年輕人在表述那場戰爭中日本是受害者,正是日本給中國帶來了獨立)  記者:很容易拍到這種場面嗎?
  • 旅日華裔導演李纓指導紀錄片《靖國神社》在英國上映
    《靖國神社》導演李纓在倫敦首映式之後接受記者採訪。攝影:段雪蓮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段雪蓮)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由旅日華裔導演李纓指導的紀錄片《靖國神社》於當地時間12月12日在英國倫敦上映。  記錄片《靖國神社》通過對在靖國神社製造過武士刀的一名老刀匠的跟蹤拍攝,探究和闡述了所謂的「靖國精神」,向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及「戰爭美學」提出了挑戰,反映了戰爭悲劇的本質和其為後世帶來的沉重創傷。
  • 李纓:「靖國神社問題,是戰爭後遺症」
    知日,一個重要的空間  《靖國神社》:從一部電影到一部書  大概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像紀錄片《靖國神社》這樣特殊:由一個中國導演拍出,成為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紀錄片的資助對象  靖國神社到底是怎樣的空間,看李纓的紀錄片,多少會得到直觀的答案。但是更深一步的歷史追問,還體現在他的新書《神魂顛倒日本國》中。看這本書時,我同時在看日本學者高橋哲哉的《靖國問題》以及戴季陶1928年寫就的《日本論》。戴季陶有句話也算點中穴位,他說:神道與日本的國體有一種宿命性的連帶關係和與時俱進的力量,猶如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 旅日華裔導演李纓十年力作《靖國神社》英國首映
    人民網倫敦12月13日電(記者 黃培昭) 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由旅日華裔導演李纓執導,近年來在國際社會備受關注的影片《靖國神社》於12月12日(星期五)下午,在英國倫敦的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舉行了英國首映禮。李纓導演與到場的200餘名英國觀眾就「戰爭」與「和平」這一主題,展開了積極交流。
  • 中國導演拍首部靖國神社紀錄片
    1989年剛到日本留學的李纓也曾到這兒賞櫻花,幾年後他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靖國神社。1993年,他與朋友成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龍影」,租好房子,搬過去才發現就在靖國神社旁邊,走路只需要兩三分鐘。他無從得知,14年後他會完成紀錄片《靖國神社》,這還是世界上頭一部以靖國神社為「主角」的紀錄電影。
  • 中國導演發現靖國神社隱秘 供奉一把殺人刀(圖)
    《靖國神社》片長兩小時,李纓收集、拍攝的素材是200小時。最終影片用「靖國刀」串起來。他的這個視角讓很多有良知的日本人感覺到很不安,很震撼。日本最著名的紀錄電影導演土本典昭看過片子之後,找到了李纓,告訴他,這部電影肯定會令日本人不舒服,但卻是日本人不得不看的、富有寬宏的思想性的、令人深思的成功傑作。
  • 李纓笑稱「膽小」沒去拍AV 觸碰日本影視禁區
    記者打趣李纓,既然為謀生,你緣何沒去拍日本著名的AV。  現在已是日本電影導演協會國際委員會一員的李纓,笑言今天發現不少委員還真是拍AV起家。「AV在日本,已是相當規範的產業。日本人不覺得這有什麼。日本有個詞叫『性風俗』,他們認為這也是一項文明指標,跟工業文明、玉器文明一樣。他們說自己是『性風俗』最發達的國家。
  • 中國導演拍靖國神社紀錄片屢遭日本右翼恐嚇
    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 有哪部電影能在日本尚未上映就掀起如此波瀾?又有哪部電影能在日右翼恐嚇不休下,卻日益受到日本各界的支持?中國導演李纓指導,受日本官方資助,耗時10年拍攝的紀錄片《靖國神社》 ,在第58屆柏林電影節上公映了3天,引起巨大反響。但《環球時報》記者從該片劇組得到消息,李纓導演稱,「我們受到日本右翼的恐嚇也愈演愈烈」,「但更多的人給了我們鼓勵和幫助」。
  • <靖國神社>獲柏林電影節入場券
    環球在線消息:備受關注的旅日中國導演李纓的大型紀錄電影《靖國神社》日前獲柏林國際電影節主席盛情邀請,將參展2007年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一部尚未正式完成的影片製作期間就得到電影節主席的親自邀請,這在大型國際電影節上尚不多見。
  • 電影<靖國神社> 在美被貼"反日"標籤引爭議(圖)
    美國觀眾反響很好     在本屆為期11天的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靖國神社》是唯一代表中國大陸地區進入競賽單元的影片,也是中國電影人進入聖丹斯電影節的首部紀錄片。它將與其他15部影片一起角逐「世界電影紀錄片」。     1月18日,《靖國神社》在聖丹斯電影節舉行了首場展映。不少美國觀眾看後感嘆不已。
  • 軍刀-神社-天皇——靖國神社首部紀錄電影誕生
    領隊呼喝口令,其餘人一絲不苟地踏步行進,在神社前行禮鞠躬。每年8月15日,日本所謂的「終戰日」,這樣的隊伍最集中地出現在神社。紀錄片中表現他們的鏡頭,常常是仰角拍攝,較低的機位讓人覺得像是偷偷拍的。  「不是這個問題,」李纓解釋道,「我是蹲在他們面前拍的。我要站起來就會擋住他們的視線,他們面向神社參拜直接就會對著我來磕頭。
  • 軍刀·神社·天皇——靖國神社首部紀錄電影誕生
    領隊呼喝口令,其餘人一絲不苟地踏步行進,在神社前行禮鞠躬。每年8月15日,日本所謂的「終戰日」,這樣的隊伍最集中地出現在神社。紀錄片中表現他們的鏡頭,常常是仰角拍攝,較低的機位讓人覺得像是偷偷拍的。    「不是這個問題,」李纓解釋道,「我是蹲在他們面前拍的。我要站起來就會擋住他們的視線,他們面向神社參拜直接就會對著我來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