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加坡「組屋」看我國的經濟適用房

2020-12-12 南方網

  南方網訊 5月11日,北京市剛剛出臺《關於已購經濟適用住房上市出售有關問題的通知》,這一舉措使人不禁想起去年被地產界討論得沸沸揚揚的「把經濟適用房打回原形」的話題。

  筆者通過21世紀不動產新加坡區域了解到,新加坡組屋和國內的經濟適用房無論在房屋性質和管理方法上都非常相似。以下就兩個市場的狀況及管理方式進行一些比較。 
 
  人均供應量差異明顯

  目前新加坡有87%的人居住組屋,總量在50萬套以上,而其全國總戶數僅65萬左右。目前其組屋政策已逐步放開,購買條件是以每個家庭的月收入水平決定的。在上世紀70年代,政府規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請;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隨後又放寬到3500新元。這基本上保證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夠得到廉價的組屋(目前人民幣與新幣的匯率為480:100左右)。

  國內2003年新開工面積13064萬平方米,2004年新開工面積規模12720萬平方米,可見政府對為解決百姓的住房問題投入是相當大的。假設按照戶均80平方米計算,那麼兩年將解決322萬多戶的住房問題,是新加坡目前組屋數量的6倍以上。但是儘管如此,由於人口數量的差異,我國還是顯得力不從心。以北京為例,目前的房地產開發市場中經濟適用房的比例僅佔6%至9%的範圍。

  管理方法相似

  新加坡組屋建設是從1961年就開始了,其間就土地徵用、購買人資格、再上市及出租管理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對我國的經濟適用房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比如我們現在實行的公積金制度與新加坡就十分相似。但是,對於國內來講,在建設和管理經濟適用房中遇到的問題更加複雜。從去年年末到現在,北京市建委、房地局、發改委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規定總價不超過32萬,戶型面積不超過80平方米;購買人除了提供收入證明還需要將其申請公示,接受社會監督;新出臺的《關於已購經濟適用住房上市出售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1.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家庭未住滿5年,不允許按市場價格出售。確需出售的,可以不高於購買時的單價出售給符合經濟適用住房購買條件的家庭或由政府相關部門收購。出售家庭如符合條件可再購買經濟適用住房。2.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家庭住滿5年的,可以按市場價格出售,出售人須按成交額的10%補交綜合地價款,出售後不得再購買政策性保障住房。從這些舉措我們看出政府希望通過政策的調整,進一步規範經濟適用房管理、實現公平、有序的市場分配原則的決心。

  新加坡規定組屋居民在獲得組屋後5年之內不可以出租,5年之後允許騰出半套出租,但房主必須與房客合住。2003年開始沒有向建屋發展局貸款,也沒有領取公積金購屋津貼的屋主,可在住滿一年後出售在公開市場上購買的組屋。他們也可在住滿10年後,出租整套組屋。

  新加坡規定組屋只有本國居民才能購買新房,國內規定只有本市居民可以購買。

  新加坡規定永久居民(外來人口、無國籍)只能購買二手組屋,而且對其收入沒有限制;同樣,在北京,外地人購買二手經濟適用房是不受限制的,也沒有購買者收入的限制。

  二手交易空間較大

  根據北京市房地局公布的4個經濟適用房再上市的指導價分析,指導價要平均高於新房購買價20%以上,整體表現優於其他商品房。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短期交易,但是長遠看經濟適用房還是不錯的投資方向。

  新加坡在這方面的管理比較細緻和周全,新加坡建屋局的政策定位是「以自住為主」。組屋在一定年限內不允許整租,但是允許合住。另外,在出售上不規定土地收益也保證了本國居民的利益。據21世紀不動產介紹,一位赴新加坡取得永久居住權的中國軟體工程師通過當地中介以25萬新幣購得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二手組屋,而當初新房購買價格只有9萬新幣。

  經濟適用房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

  為了規避政策限制,新加坡的組屋主人往往鑽空子把兩室的組屋鎖上一間出租,市場上戲稱為「鎖屋」。

  北京在這方面有相關的限制規定,如出租需繳納土地收益,但是目前未見細則。「水至清則無魚」,筆者注意到最近政策出臺後各經濟適用房項目的業主已經出現拋售現象,在這方面似乎有隱憂。試想,無論如何購買經濟適用房項目的業主是以中低收入為主的居民,如果政策把出租出售變現的路全部堵死,按照目前的市場和就業形勢,業主一旦出現還貸困難則會使銀行風險增大,造成不穩定因素。在現有政策下,經濟適用房的房源勢必緊缺,出租量不會減少。儘管政策規定5年內可以原價出售,但是如果買賣雙方在中介的幫助下進行合同外交易就會使政策形同虛設,同時增加交易雙方的風險。

  毋庸質疑,新政策為管理經濟適用房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解決問題不能單靠這種「堵」的辦法,如何能夠更加全面地考慮百姓的具體困難和需求,是擺在管理部門和業界面前的新課題。(編輯:離地七寸)

相關焦點

  • 新加坡的組屋制度
    新加坡的組屋類似於我國的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這種住房可以享受住房公積金貸款和房款優惠等措施。有資格購買組屋者必須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前者可申請新建組屋,後者可以在二手市場購買組屋。申請者必須是年滿21歲的兩人以上家庭或35歲以上的單身人士,與父母同住者可優先配房。
  • 看完新加坡改造後的HDB小屋,原來國外的「經濟適用房」都這麼大
    新加坡,一個面積沒通州大,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裡七千多人的國家。相比每平方公裡一千多人的北京來說,小編很難想像新加坡的地鐵會有多擠,房子會有多貴!然而,在土地使用方面,新加坡並沒有優先考慮商品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私人住宅,而是選擇在一些較好的地段上修建HDB組屋(相當於我國的經濟適用房),使得當地新加坡人即便收入不高,也有機會居住在最好的地段。
  • 新加坡組屋中國版:從模仿到棄子
    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才逐步加大套型,並堅決不建設過大套型的組屋。近20年建設的主要是50至125平方米套型的組屋。開始建沒政府組屋時,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後來在居民收入提高後,組屋開始出售,除了稅費和低息貸款支持外,可以做到政府的建房資金投入能夠全部收回來。
  • 新加坡:組屋出租需申請 一成老人願出租
    新加坡  組屋出租需申請 一成老人願出租  幾十年來,新加坡政府通過大興組屋(相當於「經濟適用房」)和「居者有其屋」政策,令大批低收入群體有了自己的住房。  在新加坡,老年人被稱為「樂齡人」。如何解決低收入者的養老問題,一直是新加坡政府的難題。
  • 對比新加坡廉價組屋和廣州公租房,我陷入沉思
    我們本來是打算學習新加坡的,以廣州為例,2008年11月頭版新聞:經濟適用房就是新加坡的組屋,但這個經適房比較坑,根據知乎「房價讓當代青年有多絕望」問題下「北體人」的回答:坐標廣州,今年20歲,13年在廣州買上經濟適用房,當年房子要四十來萬,但買房的時候政府沒跟你說這40萬花出去了產權不在你手上,是的,這40萬就相當於個租金,今年年中我媽加了個業主群才知道,想要拿到這房子的產權,以我家的面積,還要再向政府補交一百一十來萬
  • 新加坡八成人口住組屋(圖)
    44年來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國民人人買得起房  新加坡八成人口住組屋  ■走進新加坡 學習新加坡  在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大堂前廳,高高懸掛著一幅書法:「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非常巧合,當我們正在新加坡的組屋群中採訪時,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聯合國剛剛於6月份將2008年度的「公共服務獎」頒發給新加坡建屋發展局,以獎勵這個國家推行了44年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44年來,新加坡政府總共建造了90萬套組屋單位,令全國80%人口住進了組屋(新加坡的組屋,是指政府建造、低價出售、擁有獨立廚衛設施的單元房),另有約20%的人購買商品公寓和別墅。
  • 新加坡組屋政策面面觀
    20世紀60年代初,新加坡成立了建屋發展局,專門負責建造公共組屋(相當於中國的經濟適用住房)。為解決廣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宅問題,建屋發展局開始大規模興建低標準、小戶型住房。後來,政府又宣布實行「居者有其屋」計劃,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鼓勵中低收入階層以分期付款方式購買組屋。  現在的新加坡,組屋已成為當地住房市場的主體,87%的人住在其中。
  • 如何看新加坡82%的國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裡(經適公租房)?
    02、戶型組屋的戶型,面積由小到大分別是2室1廳(3房式)、3室1廳(4房式)、3室2廳(5房式)、4室2廳(6房式)和躍層公寓(雙層組屋)。但有限制性規定,就是組屋必須居住滿5年才能上市交易!這跟國內經濟適用房滿5年才能上市交易類似。07、產權年限組屋產權更多與新加坡土地所有制緊密相連,分為國有和私有兩種。
  • 詳解新加坡獨特的組屋制度
    只要耐心等上一年,新婚燕爾的瑞拉就可以和丈夫搬進一套屬於自己的組屋了。儘管婆婆家有多餘的房間給兒媳居住,但這對小夫妻還是迫不及待地想住進一個更大的獨立空間。  組屋是新加坡政府專門建給新加坡人居住的公共房屋。與我國的政策性住房一樣,新加坡組屋制度的產生,也是為了保障本國居民享有平等的居住權。
  • 新加坡沒有明確的「學區房」概念,80%人口入住政府組屋
    新加坡的住房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政府組屋(HDB),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樓房,有些類似國內的經濟適用房,價格相對低廉而且有政府補貼,只有新加坡公民可以購買新租屋,永久居民有二手租屋購買權,外國人不可以購買。大約有80%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租屋裡。
  • 我們該與新加坡比什麼
    □馮海寧今日論衡之公民問政新加坡約84%的民眾住在「政府組屋」(類似我國經濟適用房)。組屋由政府投資修建,產權為99年。的確,無論是從國土面積、人口數量來說,還是從經濟發展水平、政治體制來說,中新兩國的國情差別很大,就保障房制度而言,似乎也沒有可比性和借鑑價值,例如,新加坡保障房只有「政府組屋」———類似我們的經濟適用房,而我們的保障房種類很多,有經適房、廉租房、限價房、公租房、棚改房、安置房等。
  • 建立新型組屋模式 新加坡組屋政策重視「剛需」群體
    位於新加坡中心區域的達士嶺摩天組屋,外觀設計比較前衛。 劉 威攝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駐新加坡記者 劉 威組屋是新加坡的國民住宅,由政府規劃建設,為符合條件的購房者提供各種優惠津貼,並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本國國民。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新加坡成熟完善的組屋體系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 看四國以房養老經驗 新加坡公房不得參與
    昨日(13日)北京晨報一則《「以房養老」模式今年10月將首次在中國推出》 的新聞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文中披露,通過保險機構以「按月付款」方式購買老年人身後的房屋產權,幫助老人實現以房養老的模式今年10月將首次在我國推出。
  • 新加坡組屋——共有產權房的標杆
    方正房地產夏磊團隊和海通宏觀姜超團隊對新加坡組屋制度分別做了點評,得出的結論也所見略同:1)新加坡組屋制度成功的背後離不開政府主導,相關法律保障政府對土地供給的絕對控制,並且在組屋銷售中,也可以優先以低價向中低收入核心家庭提供組屋;2)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和住房貸款制度等渠道,為建設組屋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3)新加坡政府本身不依賴於土地財政,收入來自於稅收
  • 新加坡組屋與花園城市
    新加坡被稱為花園城市。我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曾經居住過組屋,對新加坡組屋良好的環境建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新加坡組屋的環境建設。一、從花園城市到花園中的城市新加坡組屋是指由新加坡組屋發展局統一投資建設、制定價格並負責運營管理的具有保障性質的住宅。
  • 新加坡憑啥有便宜房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強 對於接待中國訪問者,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已經爐火純青了。大巴窯6巷480號,是建屋局大樓,正是這個樓宇內的職員負擔了新加坡幾十年來90萬套公屋的建造與分配。新加坡85%的居民都擁有「組屋」。
  • 44年來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 新加坡人人買得起房
    非常巧合,當我們正在新加坡的組屋群中採訪時,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聯合國剛剛於6月份將2008年度的「公共服務獎」頒發給新加坡建屋發展局,以獎勵這個國家推行了44年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44年來,新加坡政府總共建造了90萬套組屋單位,令全國80%人口住進了組屋(新加坡的組屋,是指政府建造、低價出售、擁有獨立廚衛設施的單元房),另有約20%的人購買商品公寓和別墅。
  • 新加坡人口密度是中國的54倍!它是如何做到人人有房的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制度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希望。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雖然經濟發達,但是面積很小,只有700多平方公裡,相當於北京市面積的1/25,但人口卻有550多萬,是除摩納哥之外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新加坡是如何做到「居者有其屋」這麼和諧的住房發展狀況的呢?新加坡的住房主要分三種,一是政府開發建設的公共組屋,二是公建組屋,三是私人公寓。
  • 林雙林:新加坡解決住房問題的啟示
    據新加坡統計局住宅和發展委員會測算,2015年,兩居室房子的價格在30萬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左右,三居室在45萬新元左右,四居室在60萬新元左右。這是「組屋」再出售的價格,比政府最初賣給居民的價格高。目前,約85%的新加坡居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裡,「組屋」5年內不可在市場出售,可以退還給政府。而且,「組屋」的設計還很合理,樓道寬敞,一般都有敞開的公共空間。
  • 新加坡住房模式值得中國學習嗎?
    第四,新加坡對居民財產的掌控較強。居民財產是獲得購房資格的重要因素,財產高的家庭不能購買組屋。組屋嚴格限定戶均一套,有房家庭要想買組屋需要賣掉現有房屋,避免有房、有錢家庭為配置家庭資產而買多套房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