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上河恬園」是黃河造福蘭考人民的幸福園
封人
讀小窗幽記菜根譚談孝悌忠信
悟圍爐夜話儒釋道到上河恬園
---------題記
(2019年10月20日顧明遠題寫於北京師範大學)
黃河流域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條件各不相同,要發揮好各自比較優勢,不能都搞成一個模式。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
河南省蘭考縣的「上河恬園」就是一個因地制宜發展的典型範例。
(2014年秋胡秋萍題寫於北京聽花堂)
自2014年後,蘭考得到飛速發展。為更好地利用黃河,讓黃河水造福百姓,「拼搏、創新、文明」的蘭考人2017年開始建設二壩寨引黃調水工程,開挖「金牛、金花、金沙」三湖,佔地面積2287畝,蓄水能力416萬立方米,正常蓄水水位69.5米。該工程2018年春建成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蘭考區域內城市水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是一處集灌溉、景觀、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多層次複合型黃河溼地,極大提升了蘭考的城市品味。這也是蘭考人多年心中夢想的實現。
(2014年6月周其鳳題寫於北京大學)
二壩寨引黃調水工程已被蘭考縣委縣政府命名為「上河恬園」。「上河恬園」景區名取自雍丘圉和李飛躍2015年因懷念母親思念家鄉蘭考所撰寫的文章《上河恬園記》。引黃調水工程充分體現了《上河恬園記》描述的盛景,向世人展現了一幅景色宜人、風俗淳厚、令人心馳神往的「上河恬園圖」,堪稱「清明上河圖」的姊妹篇。上河者黃河也,《水經注》稱黃河為上河;恬園者田園也,意指洋溢自然生態之美,恬靜安逸的幸福生活。蘭考這個昔日的風沙鹽鹼之地,如今已變成一座吟詩誦歌、再現陶淵明《歸園田居》意境,傳承鄉土黃河文化的「上河恬園」, 「上河恬園」已成為蘭考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個體現。
(2019年10月顧明遠題寫於北京師範大學)
歷史上,「河」曾是黃河的專稱。自夏至宋,黃河流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間長達3000多年,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安陽等古都。從炎黃二帝,到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韓非子、孫子等思想巨匠,從傳說中的河圖、洛書,到《詩經》《易經》《道德經》《史記》以至漢賦、唐詩、宋詞,從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到天象曆法、農學、醫學、水利等,中華文化的諸多元典、古代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都誕生於這片土地。
(2020年庚子立秋後一天李剛田題寫於北京)
正是黃河無比的厚重文化,人們被黃河的博大而深深地折服,我也不例外。記得年少時第一次見到黃河時的激動、興奮,現在仍不能忘懷。無論是壩頭險工的四壩,還是楊莊小學和蘭壩鐵路線上,我都不知到過這些地方多少次。望著黃河,無數次的遐想,以至於自己在中年時仍放不下對黃河至愛的情感,因懷念母親而寫下《上河恬園記》,這個內心對黃河情感窖藏的發酵,才有此敬畏的文章,使黃河成了自己最大的精神寄託,對「母親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不知是哪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文學藝術家靈魂深處發出的最強音」。上河恬園」順應時代的潮流,因小愛匯聚而成大愛。
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既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又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將黃河承載的華夏兒女所蘊含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傳承好、弘揚好。
( 2020年9月10號範曾題寫於北京抱衝齋)
「上河恬園」在蘭考乃至河南已成為黃河岸邊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景區,是蘭考當下做好黃河防護,利用好黃河造福人民,「講好黃河故事」的關鍵之一,是把黃河打造成幸福河的具體體現。蘭考城投公司正在做高質量的發展建設提質規劃,進一步把「上河恬園」打造成一幅錦繡畫卷。脫貧致富後的鄉親們休閒玩耍於此,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湧動著開心、快樂、滿臉的幸福。「上河恬園」猶如一顆無比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蘭考的大地上,呈現在世人面前。
「上河恬園」是一些人胸中的「詩和遠方」,夢中之「田園」,是一些人內心中獨立人格的追求之隅。「上河」者亦是「上合」、「上和」、「合和」之願。今之大河兒女於上河天岸修恬園、建田舍,為夢想奮鬥著,為幸福努力著。
( 2018年秋張海題寫上河恬園槐榆堂附記)
2020年9月14日夜封人
有感於當下黃河大發展特抒懷記於鞺齋
(編者有刪改)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