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裡,流經9個省區,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每年向下遊輸送264.3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佔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的49%,惠及整個黃河流域。
青海,黃河的發源地,境內幹流總長度1694公裡,流經16個縣域,流域面積15.23萬平方公裡。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海面臨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為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要求,充分報導青海抓住用好重大戰略機遇,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有力舉措,充分報導青海「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動實踐,青海日報全媒體報導組從黃河源頭開始,沿黃河自上而下流經的省內16縣區域採訪,今日起推出《黃河故事》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求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的一位牧民,她的家位於黃河發源地— —約古宗列曲三公裡處,也是離黃河源頭最近的一戶人家,一家人義無反顧承擔起了守護黃河源頭的重任,從而得名「黃河第一家」 「黃河第一哨」。攝影:黃靈燕
蔚藍的天空下,草原上綠草茵茵,盛開的小野花點綴著草原,上百處清泉分布在草原各處,噴湧翻滾,汩汩有聲,一處處泉眼像是鑲嵌在草原上的珍珠,晶瑩閃亮,泉眼旁,黑頸鶴、斑頭雁等水鳥,三兩成群,悠然漫步。
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黃河源頭第一家人的講述中,記者窺見了黃河源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黃河第一家
朝陽初升,69歲的求中身背水桶,踏著積雪,深一腳淺一腳走向約古宗列曲,泉水冰凍,求中嫻熟地砸了幾塊冰塊放入背水桶中,回家後放入鍋中解凍燒開,這些冰塊融化燒開的水是求中一家一天的飲用水。
求中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三公裡處的約古宗列背水,夏秋季節背水,冬春季節背冰,常年如一日,從無間斷。
求中家房屋外牆上,有一面牆壁大小的噴繪照片,照片是求中一家的全家福,照片上方寫著「黃河第一家」的字樣,歷經風雨,照片有些發白,但依然能見照片中每個人臉上的幸福。
「大概七八年前,有一位攝影愛好者拍攝黃河源頭,在我家住了兩三天,臨走時為我們一家人拍了這張照片,兩個月後,他又來拍攝,帶來了這張全家福。」求中回憶著當年的場景,雖有些模糊,但依然記得這張全家福的來歷,這是她家的第一張全家福。
求中一家,是黃河源頭第一家,距離約古宗列曲僅三公裡。
「黃河源頭的清泉是我們一家人和牛羊的飲用水源,黃河源頭肥沃的草場,為我家的牛羊提供食物,這片土地是我們棲息生存的家園。」攪動著火爐上鍋裡的冰塊,求中講述著一家人和黃河源相依相偎的生存關係。
對於求中而言,或許不清楚黃河源頭的這眼泉水流向哪裡,不知道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但她知道,從記事起,她們一家人都是從這一眼泉水背水喝,到今天亦是如此。
因此她們更加堅定一個理念,「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這一眼泉水養育了我們,我們理所當然要保護好她。」
黃河第一家牧民守護黃河源,守護的動力不僅是與黃河源相依相偎的生存關係,更來自於對大自然的敬畏,敬畏這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個生靈……
「不能跨越泉眼河流,不能在泉眼河流旁大聲說話,更不能在泉眼河流旁大小便。」求中的兒子格求說,這是從小阿媽對我們常說的一句話。
在黃河源頭生活了一輩子,每天在約古宗列曲和家之間來回背水,求中熟悉黃河源頭的一花一草、每一處泉眼,甚至觀察過每一處泉眼水流量變化,她熟悉約古宗列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孩子。
「這兩年,泉眼的流量明顯大了,夏季降雨增多了,以前的草只有手指高,這兩年能長到小腿高了,以前沒見過的野生動物也出現了。」求中細數黃河源這些年的變化。
求中看到的變化,記者在麻多鄉黨委書記羅松扎西處得到了證實,在麻多鄉工作20多年,對於黃河源的變化,羅松書記心裡有一本帳,「這兩年源頭水流量明顯大了,是我參加工作20多年來水流量最大的時候。」
黃河第一哨
求中家院子裡有一青灰色石柱,石柱上雕刻著「黃河第一哨」的字樣,字上塗著紅漆。
求中一家不僅僅是黃河第一家,更是守護黃河源的第一哨,求中的兒子格求對自己的定位是「守護黃河源頭的第一個哨兵。」
進入黃河源,求中家的院子是必經之地,格求就自覺承擔起了「哨兵」的職責,凡是進入的陌生車輛和陌生人必須在格求處作登記,如若不然,面對陌生車輛和陌生人的,就是院落裡的大藏獒。
「這還不算,陌生車輛和陌生人進入後,我跟在他們後面,觀察他們在幹什麼,有沒有亂丟垃圾,有沒有破壞泉眼,如果有這些行為,我會立馬上去制止。」格求說這是作為一名「哨兵」基本職責。
「每年夏天,我們這裡美得很,到處是綠草鮮花,到處是泉眼,泉眼每隔幾米就有一個,站在山頂望去,一個個泉眼亮亮的,就像是滿地的蜜蠟在發光。」格求形容黃河源頭雖然直白,但記者腦海中似乎已經浮現了黃河源頭夏日的美景。
貯立「黃河第一哨」石柱前遠眺,三公裡處的約古宗列曲觸目可及。短短三公裡內,擺放的垃圾桶不下十個,這些垃圾桶是用油桶做成的,方便越來越多的遊客放置垃圾。
「這些年,到黃河源頭的遊客越來越多,去年一年,進入黃河源頭的車輛就有30多輛,為了垃圾不落地,進入源頭的3公裡區域內,放置了這些垃圾桶。」矚目被群山環繞的約古宗列,格求說,不忍看到這一方淨土被破壞。
作為「哨兵」,黃河源頭的野生動物成了格求的「小夥伴」,每天看著它們成長,每年春暖草綠冰雪消融時,期盼著它們的到來。
2017年時,格求在約古宗列曲附近撿拾垃圾,遠遠望見狼群攻擊一對藏野驢母子,等到格求趕到時,藏野驢母親已經被狼群咬死,只剩下出生還不到半個月的小藏野驢,格求將小藏野驢帶回家,每日精心餵養,外出撿垃圾時還會將藏野驢帶在身旁。
半年後,格求將藏野驢放歸草原,那時候格求心中是不忍的,也是難捨的,但格求明白,草原才是藏野驢的家,「藏野驢有自己的家園,也有自己的同伴,雖然我們相處得很好,甚至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我明白,只有回歸草原,回歸族群,藏野驢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綠色銀行」
不論是「黃河第一家」還是「黃河第一哨」,生活在4650米的高海拔環境,不通水不通電,簡易砂石路,去一趟曲麻萊縣城需要五六個小時,甚至十幾年才去一趟縣城,在外來人來看,格求一家人的生活是艱辛的,但對於世代生活在黃河源的他們來說,他們的精神比任何人都富有。
如今,富有的不僅是精神,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推進,格求一家世代守護的黃河源的綠水青山,變成了一家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銀行」。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後,格求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資,所做的工作和之前並無二致。
「做我們自已應該做的事情,保護家園的生態環境,真沒想到還能拿到報酬,沒想到還能有這樣的好事情。」格求看來,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生態環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綠水青山成了格求一家人看得見摸得著的金山銀山。去年,定點幫扶曲麻萊縣的國家能源集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投資800萬元,在黃河源頭核心區禁牧1萬公頃(15萬畝),格求家的草場就在其中。
包括格求一家在內的33戶牧民,國家能源集團每年為每戶補助3600元取暖費,草原禁牧補貼在我省現有的標準上,國家能源集團每畝再增加4.1元的補助。
格求算了一筆帳,每年所有政策性收入近9萬元,這些收入都是來個自於黃河源頭這個「綠色銀行」,還不包含生態畜牧業帶來的分紅效益。
33戶牧民草場禁牧,由國家能源集團出資租賃約6666公頃(10萬畝)草場,成立合作社,建成了2個80平方米的宿舍,建設了2間2000平方米的彩鋼畜棚,並聘選經驗豐富的牧工統一養殖,並為33戶牧民統建了80平方米的住房。
去年底,格求一家將70頭牛全部交到合作社的放牧點, 33戶牧民2665頭牛羊全部遷出,黃河源頭核心區1萬公頃(15萬畝)草場實現歷史上首次禁牧。
格求一家及黃河源頭的所有牧戶,都應當被銘記,黃河源頭也不僅的僅是格求一家人及周邊牧戶的「綠色銀行」,作為中華母親河,帶來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可估量,黃河源更應該是全國人民的「綠色銀行」。
向記者講述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求中一家還保留著部分傳統生產方式。
他們敬畏自然,用心對待每一個生靈。
4月9日,海拔4650米,69歲的求中正在屋內將袋中收集的積雪一勺一勺地放入鍋中,等待融雪煮沸。
求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的一位牧民,她的家位於黃河發源地——約古宗列曲三公裡處,也是離黃河源頭最近的一戶人家,一家人義無反顧承擔起了守護黃河源頭的重任,名從而得名「黃河第一家」「黃河第一哨」。
「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這裡的泉水養育了我們,我們理所當然要保護好這裡的每一處泉眼。」和父輩祖輩一樣,在黃河源頭生活了一輩子的求中,每天在約古宗列曲和家之間來回背水,她熟悉這裡的每一處泉眼,同時細心呵護著每一處泉眼,不讓任何人破壞這裡的一草一木,也將環保理念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孫女。
相比過去,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兒子格求也成為了黃河源頭的生態管護員,求中全家保護生態的理念更加深了,她們執著守護著美麗的「黃河母親」,他們亦是黃河源頭最美麗的人家。攝影:黃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