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相依相偎黃河源

2020-12-19 青海新聞網

【開欄的話】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裡,流經9個省區,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每年向下遊輸送264.3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佔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的49%,惠及整個黃河流域。

青海,黃河的發源地,境內幹流總長度1694公裡,流經16個縣域,流域面積15.23萬平方公裡。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海面臨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為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要求,充分報導青海抓住用好重大戰略機遇,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有力舉措,充分報導青海「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動實踐,青海日報全媒體報導組從黃河源頭開始,沿黃河自上而下流經的省內16縣區域採訪,今日起推出《黃河故事》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求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的一位牧民,她的家位於黃河發源地— —約古宗列曲三公裡處,也是離黃河源頭最近的一戶人家,一家人義無反顧承擔起了守護黃河源頭的重任,從而得名「黃河第一家」 「黃河第一哨」。攝影:黃靈燕

蔚藍的天空下,草原上綠草茵茵,盛開的小野花點綴著草原,上百處清泉分布在草原各處,噴湧翻滾,汩汩有聲,一處處泉眼像是鑲嵌在草原上的珍珠,晶瑩閃亮,泉眼旁,黑頸鶴、斑頭雁等水鳥,三兩成群,悠然漫步。

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黃河源頭第一家人的講述中,記者窺見了黃河源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黃河第一家

朝陽初升,69歲的求中身背水桶,踏著積雪,深一腳淺一腳走向約古宗列曲,泉水冰凍,求中嫻熟地砸了幾塊冰塊放入背水桶中,回家後放入鍋中解凍燒開,這些冰塊融化燒開的水是求中一家一天的飲用水。

求中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三公裡處的約古宗列背水,夏秋季節背水,冬春季節背冰,常年如一日,從無間斷。

求中家房屋外牆上,有一面牆壁大小的噴繪照片,照片是求中一家的全家福,照片上方寫著「黃河第一家」的字樣,歷經風雨,照片有些發白,但依然能見照片中每個人臉上的幸福。

「大概七八年前,有一位攝影愛好者拍攝黃河源頭,在我家住了兩三天,臨走時為我們一家人拍了這張照片,兩個月後,他又來拍攝,帶來了這張全家福。」求中回憶著當年的場景,雖有些模糊,但依然記得這張全家福的來歷,這是她家的第一張全家福。

求中一家,是黃河源頭第一家,距離約古宗列曲僅三公裡。

「黃河源頭的清泉是我們一家人和牛羊的飲用水源,黃河源頭肥沃的草場,為我家的牛羊提供食物,這片土地是我們棲息生存的家園。」攪動著火爐上鍋裡的冰塊,求中講述著一家人和黃河源相依相偎的生存關係。

對於求中而言,或許不清楚黃河源頭的這眼泉水流向哪裡,不知道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但她知道,從記事起,她們一家人都是從這一眼泉水背水喝,到今天亦是如此。

因此她們更加堅定一個理念,「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這一眼泉水養育了我們,我們理所當然要保護好她。」

黃河第一家牧民守護黃河源,守護的動力不僅是與黃河源相依相偎的生存關係,更來自於對大自然的敬畏,敬畏這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個生靈……

「不能跨越泉眼河流,不能在泉眼河流旁大聲說話,更不能在泉眼河流旁大小便。」求中的兒子格求說,這是從小阿媽對我們常說的一句話。

在黃河源頭生活了一輩子,每天在約古宗列曲和家之間來回背水,求中熟悉黃河源頭的一花一草、每一處泉眼,甚至觀察過每一處泉眼水流量變化,她熟悉約古宗列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孩子。

「這兩年,泉眼的流量明顯大了,夏季降雨增多了,以前的草只有手指高,這兩年能長到小腿高了,以前沒見過的野生動物也出現了。」求中細數黃河源這些年的變化。

求中看到的變化,記者在麻多鄉黨委書記羅松扎西處得到了證實,在麻多鄉工作20多年,對於黃河源的變化,羅松書記心裡有一本帳,「這兩年源頭水流量明顯大了,是我參加工作20多年來水流量最大的時候。」

黃河第一哨

求中家院子裡有一青灰色石柱,石柱上雕刻著「黃河第一哨」的字樣,字上塗著紅漆。

求中一家不僅僅是黃河第一家,更是守護黃河源的第一哨,求中的兒子格求對自己的定位是「守護黃河源頭的第一個哨兵。」

進入黃河源,求中家的院子是必經之地,格求就自覺承擔起了「哨兵」的職責,凡是進入的陌生車輛和陌生人必須在格求處作登記,如若不然,面對陌生車輛和陌生人的,就是院落裡的大藏獒。

「這還不算,陌生車輛和陌生人進入後,我跟在他們後面,觀察他們在幹什麼,有沒有亂丟垃圾,有沒有破壞泉眼,如果有這些行為,我會立馬上去制止。」格求說這是作為一名「哨兵」基本職責。

「每年夏天,我們這裡美得很,到處是綠草鮮花,到處是泉眼,泉眼每隔幾米就有一個,站在山頂望去,一個個泉眼亮亮的,就像是滿地的蜜蠟在發光。」格求形容黃河源頭雖然直白,但記者腦海中似乎已經浮現了黃河源頭夏日的美景。

貯立「黃河第一哨」石柱前遠眺,三公裡處的約古宗列曲觸目可及。短短三公裡內,擺放的垃圾桶不下十個,這些垃圾桶是用油桶做成的,方便越來越多的遊客放置垃圾。

「這些年,到黃河源頭的遊客越來越多,去年一年,進入黃河源頭的車輛就有30多輛,為了垃圾不落地,進入源頭的3公裡區域內,放置了這些垃圾桶。」矚目被群山環繞的約古宗列,格求說,不忍看到這一方淨土被破壞。

作為「哨兵」,黃河源頭的野生動物成了格求的「小夥伴」,每天看著它們成長,每年春暖草綠冰雪消融時,期盼著它們的到來。

2017年時,格求在約古宗列曲附近撿拾垃圾,遠遠望見狼群攻擊一對藏野驢母子,等到格求趕到時,藏野驢母親已經被狼群咬死,只剩下出生還不到半個月的小藏野驢,格求將小藏野驢帶回家,每日精心餵養,外出撿垃圾時還會將藏野驢帶在身旁。

半年後,格求將藏野驢放歸草原,那時候格求心中是不忍的,也是難捨的,但格求明白,草原才是藏野驢的家,「藏野驢有自己的家園,也有自己的同伴,雖然我們相處得很好,甚至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我明白,只有回歸草原,回歸族群,藏野驢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綠色銀行」

不論是「黃河第一家」還是「黃河第一哨」,生活在4650米的高海拔環境,不通水不通電,簡易砂石路,去一趟曲麻萊縣城需要五六個小時,甚至十幾年才去一趟縣城,在外來人來看,格求一家人的生活是艱辛的,但對於世代生活在黃河源的他們來說,他們的精神比任何人都富有。

如今,富有的不僅是精神,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推進,格求一家世代守護的黃河源的綠水青山,變成了一家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銀行」。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後,格求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資,所做的工作和之前並無二致。

「做我們自已應該做的事情,保護家園的生態環境,真沒想到還能拿到報酬,沒想到還能有這樣的好事情。」格求看來,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生態環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綠水青山成了格求一家人看得見摸得著的金山銀山。去年,定點幫扶曲麻萊縣的國家能源集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投資800萬元,在黃河源頭核心區禁牧1萬公頃(15萬畝),格求家的草場就在其中。

包括格求一家在內的33戶牧民,國家能源集團每年為每戶補助3600元取暖費,草原禁牧補貼在我省現有的標準上,國家能源集團每畝再增加4.1元的補助。

格求算了一筆帳,每年所有政策性收入近9萬元,這些收入都是來個自於黃河源頭這個「綠色銀行」,還不包含生態畜牧業帶來的分紅效益。

33戶牧民草場禁牧,由國家能源集團出資租賃約6666公頃(10萬畝)草場,成立合作社,建成了2個80平方米的宿舍,建設了2間2000平方米的彩鋼畜棚,並聘選經驗豐富的牧工統一養殖,並為33戶牧民統建了80平方米的住房。

去年底,格求一家將70頭牛全部交到合作社的放牧點, 33戶牧民2665頭牛羊全部遷出,黃河源頭核心區1萬公頃(15萬畝)草場實現歷史上首次禁牧。

格求一家及黃河源頭的所有牧戶,都應當被銘記,黃河源頭也不僅的僅是格求一家人及周邊牧戶的「綠色銀行」,作為中華母親河,帶來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可估量,黃河源更應該是全國人民的「綠色銀行」。

向記者講述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求中一家還保留著部分傳統生產方式。

他們敬畏自然,用心對待每一個生靈。

4月9日,海拔4650米,69歲的求中正在屋內將袋中收集的積雪一勺一勺地放入鍋中,等待融雪煮沸。

求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的一位牧民,她的家位於黃河發源地——約古宗列曲三公裡處,也是離黃河源頭最近的一戶人家,一家人義無反顧承擔起了守護黃河源頭的重任,名從而得名「黃河第一家」「黃河第一哨」。

「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這裡的泉水養育了我們,我們理所當然要保護好這裡的每一處泉眼。」和父輩祖輩一樣,在黃河源頭生活了一輩子的求中,每天在約古宗列曲和家之間來回背水,她熟悉這裡的每一處泉眼,同時細心呵護著每一處泉眼,不讓任何人破壞這裡的一草一木,也將環保理念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孫女。

相比過去,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兒子格求也成為了黃河源頭的生態管護員,求中全家保護生態的理念更加深了,她們執著守護著美麗的「黃河母親」,他們亦是黃河源頭最美麗的人家。攝影:黃靈燕

相關焦點

  • 【生態玉樹】相依相偎黃河源
    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黃河源頭第一家人的講述中,記者窺見了黃河源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黃河第一家朝陽初升,69歲的求中身背水桶,踏著積雪,深一腳淺一腳走向約古宗列曲,泉水冰凍,求中嫻熟地砸了幾塊冰塊放入背水桶中,回家後放入鍋中解凍燒開,這些冰塊融化燒開的水是求中一家一天的飲用水。
  • 海外版望海樓: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這標誌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再獲重大進展。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群眾的幸福河
    #公務員面試#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途經青海、山東、河南等9個省、自治區而後流入渤海,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治理黃河對生態、經濟、文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領導強調,「生態也是民生,青山也是美麗。
  • 「薦讀」讓黃河變成幸福河
    讓黃河變成幸福河文 / 桑雅臨說到黃河,您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這首動聽的歌曲,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優美詩篇,還是黃河那氣吞山河、奔騰不息的壯觀畫面呢?我和黃河有緣,我的家鄉就在黃河岸邊。小的時候, 姥姥告訴我, 他們祖祖輩輩都是喝黃河水長大的。媽媽經常帶我去看黃河。每當站在黃河岸邊,我都被她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所震撼, 那奔騰洶湧的氣勢,是我對黃河最深刻的記憶。
  • 封人:「上河恬園」致力於讓黃河造福蘭考人民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上河恬園」是黃河造福蘭考人民的幸福園封人讀小窗幽記菜根譚談孝悌忠信悟圍爐夜話儒釋道到上河恬園---------題記蘭考這個昔日的風沙鹽鹼之地,如今已變成一座吟詩誦歌、再現陶淵明《歸園田居》意境,傳承鄉土黃河文化的「上河恬園」, 「上河恬園」已成為蘭考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個體現。
  • 黃河流域各省區紮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周漢兵攝(中經視覺)河南:深度修復生態更美奔騰不息的黃河從三門峽進入河南,昂首東進,鋪開沃野萬裡。「我們牢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囑託,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出精彩篇章。」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表示。
  • 「黃河人家」滄海桑田的河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習近平總書記四次來到黃河流域考察,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從「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河安瀾、長治久安有了根本保障。黃河就像一條精神紐帶,把家與國如此緊密地連在一起,黃河的保護和治理是流域人民歲月靜好、生活幸福的所在。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9·18」重要講話精神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
    同樣,山西省也成立了高規格的領導小組,負責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指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並於今年5月由山西省代表團向全國兩會提交了有關意見建議,體現出強烈的政治責任感。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夢想,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 黃河河口管理局舉辦「幸福河,我們的河」專場文藝晚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園園「你守著大堤,我守著家……」9月18日晚,清風湖西門,「幸福河,我們的河」專場文藝晚會現場,情景劇《戰洪圖》裡這句臺詞一出,不少觀眾擦起眼角,而後熱烈地掌聲響起。據悉,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黃河河口管理局舉辦這場以「幸福河,我們的河」為主題的文藝晚會,現場通過情景劇、歌曲、舞蹈等節目形式,演繹黃河故事,展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取得的成績,展現黃河兒女的精神風貌。
  • 章丘黃河街道「黃河鄉村記憶館」展示黃河故事!
    因緊臨黃河和流經距離最長命名為「黃河街道」不久前,筆者在現場參觀時看到,黃河鄉村記憶館的展版共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大河奔流》、《治河大業》和《幸福黃河》。別看只是一家街道的黃河鄉村記憶館,展示內容站位卻很高。第一部分《大河奔流》,展現的是黃河的壯美以及與她有關的知識。
  • 讓黃河「幸福水」源遠流長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河歷來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著代代中華兒女,五千年延綿不息的中華文明也因之而璀璨耀眼。
  • 「中國夢·黃河情」走進武陟:黃河第一觀史述黃河 人民勝利渠造福...
    16日上午,「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武陟縣,探「一觀」、「一渠」,品黃河古情,訪發展之路。黃河奔騰千裡至武陟,由高原入平原,由漕河變懸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從大禹治水到雍正敕建嘉應觀,從修建永濟渠渠首到興建人民勝利渠,波瀾壯闊的治黃畫卷在此演繹。
  • 【生態保護】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
    文章稱:作為黃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當前,河南洛陽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全面深化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把黃河建成水清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幸福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綠色洛陽今日全文轉發。
  • 黃河
    黃河從世界屋脊一路向東,穿越崇山峻岭,千折萬轉,橫貫中原大地,流入茫茫大海。它用磅礴的力量,潤澤萬物,滋養著中華兒女生生不息。每個中國人的血管中,都奔流著一條黃河!穿山地,躍高原,墜壺口。不羈的黃河水在奔湧咆哮間演繹著慷慨激昂的故事。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鄭州站金水篇:滔滔黃河泛金光
    前不久,金水區誠邀來自北京、杭州的規劃專家,圍繞黃河金水段量身定製出發展「路線圖」——以黃河為魂,鄉村為基地,緊扣「北靜」功能定位,努力打造涵蓋全域旅遊、運動度假、郊野溼地、現代農業、美麗鄉村五位融合的北部休閒旅遊度假區,讓黃河沿岸有鄭州,鄭州北部有金水,金水未來有發展。黃河留給金水的河段是名副其實的安全河、生態河、景觀河、文化河、幸福河。
  • 「黃河故事」黃河入濱第一拐
    開篇的話:濱州,是黃河下遊重要城市,黃河在濱州境內蜿蜒94公裡,流經濱州15個鎮街,在濱州的每一段都有著動人的黃河故事和生態景觀。近年來,濱州市人大常委會響應上級號召,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助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進一步展現黃河濱州段風貌,豐富濱州黃河文化的內涵,日前,濱州市人大與濱州日報社聯合舉辦——「黃河,從這裡流過」系列作品採訪創作活動,通過濱州日報記者沿黃採訪、拍攝、直播等,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向社會各界展現大河之美。
  • 黃河起源:塔裡木河真的是古代黃河上遊
    對於中國人來說,黃河使我們的母親河。因此,我們對於黃河的興趣一直很濃厚。於是,在黃河身上一直就有一個尋源的課題。近些年,有一個結論,那就是現在位於新疆的塔裡木河在遠古時期是黃河的源頭,而現在的河西走廊在很久之前是黃河的河道。而這個結論得到中外很多學者的認可,但真的是這樣嗎?
  • 濟南市章丘區黃河有個「黃河鄉村記憶館」
    因緊臨黃河和流經距離最長命名為「黃河街道」不久前,筆者在現場參觀時看到,黃河鄉村記憶館的展版共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大河奔流》、《治河大業》和《幸福黃河》。別看只是一家街道的黃河鄉村記憶館,展示內容站位卻很高。第一部分《大河奔流》,展現的是黃河的壯美以及與她有關的知識。
  • 黃河之水哪裡來?
    我們今天就聊聊關於黃河源頭「變遷」的故事。距今2500年的《爾雅》是最早述及黃河源頭的文獻,它記載「河出崑崙虛,色白」。意思是黃河發源於崑崙山,而崑崙山在古人的概念中其實是包含了阿克坦齊欽、巴爾不哈、巴顏喀拉三座大山的。對比今天確認的黃河正源——位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這一記載可以說是非常準確了。
  • 奏響「黃河大合唱」的「開封強音」
    2019年9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囑託,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答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這份答卷,是開封千載難逢的機遇。」開封市委書記侯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