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知道吧,生活中有很多兒女在成家後,可以獨立生活,也非常孝順父母,但是,依然不影響他們打著自己的小九九。
講一個我自己身邊的例子。
認識一對夫妻,他們有三個兒子,各自成家後都非常上進,對他們也孝順。其實他們很早就說過,等自己老了以後,所有的家產都會平分,不偏不倚,但三兄弟卻都有一個默契,現在自己多要一點,將來平分的基數就少一點。
所以,如果三兄弟有需用錢的地方,哪怕自己能力允許,也會裝窮然後向他們索要,平時也會找各種理由,成全各自的利益。
今天大兒子想換車,會讓他們給添點錢;明天二兒子想買房,也會他們讓添點錢;後來三兒子的孩子上學,也想讓他們出學費。都想著在平分家產前,誰能從父母那裡多得到一些,誰就賺了,一個比一個。
這是有錢家庭中的現實一面,沒錢的家庭,你以為就不現實了嗎?
同樣是一對夫妻,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先結婚,然後兒媳對公婆各種孝順與討好,於是老兩口很開心,賺來的錢都用來貼補他們的生活,幫著全職帶孩子不說,孩子的所有花銷也算他們的。
等小兒子結婚時,正好這對夫妻沒有賺錢的能力了,大兒媳便和自己的小叔子講:「弟弟,我們養了爸媽那麼多年,現在也該輪到你給他們養老了。」
是的,對大兒媳而言,公婆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所有的價值都被自己給榨乾了,那麼留在身邊自然成了負擔。
還有一些兒媳,比這還要過分。
在公婆還有賺錢能力的時候,不允許他們自由支配自己的錢,甚至都見不得公婆給自己買身好衣服,為什麼?只是因為這種兒媳想著,等公婆老了以後,他們的錢自然都會進自己的口袋,雖然現在公婆還沒有老,但已經視若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了。
自然她們就會覺得,眼前公婆花的不是他們的錢,而是自己的錢,他們現在少花一百,將來自己就能多得到一百。
對於這些情況,做父母的心裡一定要清楚。
不要指望兒女給你養老,你能指望的只有自己和配偶,把兒女撫養成人,並且幫助他們成家立業,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愛,為孩子過了半輩子,現在你該有自己的生活,也該開始自己的生活。
孝順的兒女自然會理解你,也會支持你,遇到不孝順的,就算你付出再多也不會知道感恩。
如果不止有一個孩子,就算一碗水端不平,也要能差不多,千萬不要偏心,只要你想過公平,那麼憑自己的心做事就好了,別總想著滿足其中一個孩子的願望,欲望那是無止境的。
孩子真要是孝順,他們結婚後會很支持你去過自己的生活。
知道你上半生過得不容易,所以才希望你在下半生能多愛自己一點。
02
一個家庭中的算計,從來都不止發生在兄弟姐妹間,還有姑嫂之間的小九九。
張月想要回娘家坐月子,並不是在算計什麼,只是她的公婆早年離異,在自己結婚後,更加不過問自己的事兒了。而自己和丈夫的條件一般,所以才想要自己的父母,幫助自己度過這一困難的時刻。
卻沒有想到,自己一直敬愛的嫂子卻原形畢露。
直接當著她的面說:「你是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坐月子!」你看,關於姑嫂間的小九九,就是這麼現實。
為什麼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坐月子?什麼習俗和講究都是理由,真正的原因嫂子事後也說了:「媽,妹要是來家坐月子,吃喝算誰的啊,我兩個孩子誰帶啊?靠我一個人,我可來不了。」
我給說直接一點吧,張月回家坐月子,僅僅是動了嫂子的蛋糕。
總歸自己的女兒,不可能不疼愛,後來母親就和嫂子商量:「你妹就這家庭情況,你也是過來人,知道這是女人最難的時候,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吧?要不然,我去她家裡照顧她一個月,然後幫帶幾個月的孩子,能孩子能離手了我立馬就回來。」
張月不知道,嫂子為什麼不知足,從和哥哥結婚後,家裡大事小事都沒問過,雖然說和母親同在家裡全職帶兩個孩子,但基本上她沒怎麼問過事兒,過著很舒坦的日子。
而且在這件事上,嫂子還要把事做那麼絕。
絕到什麼地步,知道自己的拒絕沒有用,第二天就去找了一份工作,把自己的兩個孩子往家裡一丟,母親不帶也不行,想走也走不開。至於哥哥在外地上班,也是有心無力,況且家裡也確實是嫂子當家。
事已至此,張月只能另做打算,她不想讓母親為難,但通過這件事,她也徹底看清了嫂子,一輩子都消除不了的隔閡。
03
其實張月想的有些簡單了,如果嫂子真的是這麼一個自私和算計的人,這不過就是一個開始,越是遷就,換來的只會是得寸進尺。
但在老一輩子的人的思想中,確實不願意「得罪」兒媳,只覺得等自己老了,總是要指望兒媳的。
在這種情況下,姑嫂想要和睦相處,唯有讓嫂子永遠嘗到甜頭,不動她的蛋糕,就能在表面上與你客客氣氣、噓寒問暖。至於該怎麼做,每個人的脾氣性格不同,而且家庭的具體情況只有自己清楚。
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客觀來說,無論兒子還是女兒,在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後,不管是家庭的責任,還是生兒育女的責任,都得由他們自己去扛。
但人間生活除了理,不是還有情嗎?
父母對兒子,不應該直接去替他們承擔那些原本該他們承擔的責任,只能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並且監督他們別走上下坡路,自甘墮落。對女兒也是一樣,沒有承擔的責任,但可以幫助的情分。
我們都不能這麼自私的,也不能總想著壓榨父母的價值,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你給自己孩子做的「榜樣」,始終都要相信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一個人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一定是由自己決定的,包括自己的三觀、性格和品性。年輕時有父母或公婆幫著你,但不能幫你一輩子,等於說你現在只是在享父母的福,遲早有一天,你會連本帶利搭進去。
一家人在一起要講情分,對自己家人都那麼算計,結局要麼是孤獨,要麼是更孤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