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自駕遊第8天。凌晨1點15分,我們已經到達麗江城西北角的束河古鎮,經阿駱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介紹,我們臨時找到一家小客棧,要湊合住一晚。我打開電子地圖,卻發現我們在一個名叫束河古鎮的地方。我們要去的是麗江,跑到這裡算是怎麼一回事?
三位同伴卻笑話我。原來,麗江是雲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分為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等四縣一區。古城區又可以分為束河古城、大研古城,以及其他毗連區域。原來的麗江城則指稱大研古城區,束河則是附近的一小鎮。如今,城市擴展,束河古鎮已經被納入麗江城區。
9點鐘,我們出去吃飯。不知道阿駱使用什麼方法,客棧派出一位叫嫣然的美女給我們當嚮導。客棧坐落在中和路北段。她帶著我們往西走,穿過三友巷,又往西北方向轉過兩個巷子,就來到束江的九鼎龍泉。當地人稱之為龍泉。
清澈的青龍河由北往南,在一道小石橋下譁譁跌落。河水在石橋上遊聚成一汪池水,絲藻在池底鮮綠成一大片,並沒有像徐志摩所說的那樣,「油油地在水底招搖」,卻都一動也不動,似乎在等候一個莊嚴的時刻。池面上,水平如鏡,綠樹、白雲、藍天的倒影和絲藻擁擠在一起,像一幅沒有景深,沒有透視感的水彩畫。我站在池邊,意外地捕捉到一縷陽光反射回來的一斑紅光,很漂亮。
兩岸綠樹四合,樹影斑駁;紅欄青瓦的風雨亭內,坐著悠閒自得的遊人。邱師兄自拍的時候,我看到他身後岸邊的樹叢裡,藏著一個黑衣黑褲的人,手裡端著什麼東西。仔細再看,原來是一尊雕塑。雕塑人物是一名中年男子,布衫長襟,哈腰曲身,雙手端著一個竹簸箕,像在捕撈魚蝦。
河對岸的林蔭下,一座古樸的門廊,紋飾繁複的雕花椽架下,一塊漆黑的牌匾上,寫著三個金色的大字:三聖宮。兩條鏤雕的金龍,一左一右拱衛著那塊牌匾。據說三聖宮裡,供奉著觀音、龍王和皮匠的祖師爺孫臏。嫣然沒有給我們進去參觀的時間,順著街道往南而去。
麗江束河古鎮三聖宮內,供奉著的三聖分別是觀音菩薩、龍王和孫臏。沒錯,就是戰國時期的那位大軍事家孫臏。《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其先祖。
束河,作為從雲南通往西藏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自明代以來,逐漸聚集了一批皮匠,是一個皮匠村。最早的皮匠們來自當時的首都應天府(今南京)。據說,當年朱元璋收復西南,正月十五要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示普天同慶。皮匠們標新立異製作的靴型燈籠格外引人注目。不懷好意的人卻向朱元璋告狀說,皮匠們做個大靴子燈籠,實際上是在諷刺馬皇后的大腳。朱元璋信以為真,勃然大怒,將皮匠們發配流放到雲南,以示懲罰。另一個版本的故事說,這些皮匠是木氏土司重金聘請來的。
不管皮匠們是因為什麼原因來到束河古鎮,這條茶馬古道上過往的商販行者肯定需要大量的皮匠。茶馬古道的另一支——川藏線上,茶葉在進行長途運輸前,要在打箭爐(今康定)進行一次再包裝。方法是用一張牛皮將一塊塊茶磚包住,用皮繩縫得嚴嚴實實,才能保證在長達半年、行程數千公裡的長途磕碰顛簸之下,茶葉完好無損。這項工作需要專業的皮匠才能完成。另外,馬幫人員的皮衣、皮靴等都需要皮匠,在束河將皮匠集中起來提供服務,是一種必需。
如今,這一段歷史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仍在束河龍泉村堅守的皮匠手工藝者所剩無幾。
束河街道水網密布,橫河豎渠,家家戶戶伴水而居,獨特的「一潭一井三塘水」的安排,保證用水清潔。我們一幫遊客在仁裡路上像看表演一樣圍觀、拍攝當地居民在一塘裡取水,在二塘裡洗菜,在三塘裡洗拖把。他們對我們這些大驚小怪、沒見過世面的人的圍觀大概已經習以為常,不以為忤。
It was probably the only marketplace in the whole of China which was thoroughly washed every day, but this was done with the help of nature. Early in the morning the sluices of the canal which flanked the hill and was, therefore, slightly higher than other streams flowing through the city, were opened and about a foot of water was allowed to rush through the place for an hour or so. All rubbish was swept away by the water into a lower stream of the Likiang River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market. 跟洛克一樣,在麗江生活了數十年的顧彼得在《被遺忘的國度》裡寫道:這裡(麗江)可能是中國唯一一處每天會被清洗一次的市場,完全藉助於自然的力量。每天早晨,打開山泉水的水閘,讓水流衝進城市內密布的溝渠內,持續流淌一、兩個小時,將垃圾統統帶走。
一條小胡同裡,四、五條不同品種的、個頭矮小的狗,在陽光下追逐嬉戲。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在它們眼裡,也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束河古鎮,位於麗江市西北,據說其歷史比大研古城還早。順著仁裡路往南,一直走到盡頭,然後轉到青龍路,來到小平橋。橋欄杆上,繫著幾匹馬,花花綠綠的馬鞍齊備。路邊還停放著十幾輛自行車。如果有心情,可以租一輛自行車,或者租一匹馬在小鎮裡轉悠。我想,騎馬應該不可以「自駕遊」吧?
小平橋的另一頭,是一個小小的集市。街道兩邊,擺出很多小攤點。等待出售的東西五花八門:花草、玉米、南瓜、豆角、茶葉蛋、水果,甚至還有完整的葵花籽花盤。兩名女子,身後背著扁扁的塑料桶,裝滿又大又白的蘿蔔,步態悠閒……讓我想起家鄉的集貿市場。一家門面比較大的小吃店,在店門口高高地支起一個油鍋,鐵筐裡,幾根炸好的油條閃耀著誘人的金黃色。我們就在這一家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