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吉利做起來關鍵是天時地利人和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李書福,吉利集團董事長

    「冬天到了,不是說大家都冬眠了待著不動了。這個冬天,我們反而覺得很忙,可以做很多事情。」今年9月,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此番言論,被媒體稱為「冬泳論」。而他的「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通用、福特都會倒閉」等名言,也讓他收穫了「瘋子」、「狂人」的稱號。

    12月6日,李書福作為台州民營企業家的代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省委宣傳部、台州市委市政府、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台州模式研究成果發布會上,繼續精彩發言。在他看來,金融危機是四大「機遇」——人才的機遇,全球汽車業大裁員,找人才變得容易了;新產品開發的機遇,要著重開發新產品,等市場好起來了馬上佔領市場;很多企業要進行關停並轉,不少好設備就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買進;很多4S店,也要進行整合。

    當天,李書福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

    中國青年報: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人們擔心汽車行業也要開始過冬了。您開始提出「冬泳論」是什麼時候呢?

    李書福:提出「冬泳」是今年9月。實際上,去年5月我們就開始進行戰略轉型了,因為那時候我們就感覺碰到很大的問題了。合資企業、自主品牌都在不斷降價,全在打「價格戰」。我們吉利成本已經很低了,不能再降了,怎麼辦?就要提高質量,尋求技術的突破。那個時候我就下了轉型的決心。原來朝著降價的方向走,現在是提高質量和技術進步,提升服務水平。我很早就提出「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汽車是個全球性的產業,必須要走遍全世界。

    中國青年報:現在中國的出口也進入嚴冬了。吉利曾提出2/3的車都要銷往國外,現在的出口情況怎麼樣?

    李書福:我們今年是5萬輛左右,明年大致是6萬輛。吉利在金融嚴冬中也會有損失,但活下來沒有問題。

    中國青年報:您說過金融海嘯是中國汽車的發展良機。為什麼呢?

    李書福:金融危機的時候,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方說材料價格低了,成本投入就少了,合適的人才就多了,開發新產品相對都容易了。比如我們的吉利汽車研究院,1400人每天都在搞研發,忙得很。吉利這幾年開發出來的技術、標準,基本上都是從我們的研究院裡出來的。還有一個新技術應用平臺,全世界的創造發明都可以找我們合作,把想法變為現實。假如現在吉利面臨砍掉一些機構的選擇,我們可以把工廠停了關了,研發絕不會砍。

    中國青年報:你們現在搞的核心開發是什麼?

    李書福:我們要把汽車的環保、省油做到全世界最好,當然還要最安全。

    中國青年報:今年「兩會」,您提交了《關於提高具有中國特色的整車技術標準的提案》。您估計中國汽車行業標準還要多久才能建起來?

    李書福:這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下決心才行。還得要有自信,要明白國家和國家的競爭,核心就是標準。要是老按照人家制定的遊戲規則,我們的汽車產業做不強大。

    中國青年報:您現在依然認為「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嗎?

    李書福:你們是不是覺得我說這話好像不懂車?其實不是。四個輪子,一個動力總承,一個車身,一個方向盤,幾個沙發,只有整個流程都是模塊化生產,才能保證汽車大批量、技術領先、質量領先、價格便宜。汽車工業的發展,最終就是模塊化的。

    中國青年報:那我們拿什麼和人家競爭?核心的東西在哪裡?

    李書福:核心就是人才和創新。如何形成強大的研發能力,通過設計以及所有外線廠家的同步工程,最後使汽車生產變得非常簡單。全世界就十幾家汽車公司,為全人類提供汽車,必須得走上這麼一條道路。

    中國青年報:吉利的人才戰略是我們讀者非常關心的。我最先知道吉利,也是因為北京有個民辦高校叫吉利大學。您辦吉利大學是什麼時候?

    李書福:當時吉利集團已經起步了,但缺乏人才。要從根本上解決汽車工業的發展,必須要自己培養人才。一般高校培養人才的方式,我認為有問題。一些人考試分數高,總覺得自己很聰明,不願意幹具體的工作。而我們吉利大學,進來的學生分數都不高,但經過培養他們都知道怎麼幹活,知道怎麼想辦法把事情辦成。我們的辦學理念就是,走進大學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

    中國青年報:吉利大學的學生畢業找工作發不發愁?

    李書福:基本不發愁。吉利大學每年畢業生六七千人,沒畢業就被找光了。我們還有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大部分都進了吉利公司。我們的老師原先是從其他大學請來的。現在是從企業裡面找有實踐經驗的,老師必須要有社會經驗、企業管理經驗,不能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

    中國青年報:您是1963年出生的,走出校園正值80年代。您是怎麼成了第一批創業者的?

    李書福:我高中畢業就開始從事經濟活動了,那個時候的歷史機遇是千年難逢的。我的同學有的考上大學了,分數也很高,畢業以後還是到我這兒來做一名普通員工。我覺得每個人對於社會,對於自己處於哪一個歷史時期、面臨什麼樣的歷史機遇,要有自己的判斷。改革開放這個歷史機遇和我們這個年齡層,剛好是銜接上的。我能把吉利做起來,關鍵是天時地利人和!台州資源比較貧乏,沒礦山,只有大山和大海,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去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遇。

    中國青年報:您對我們的青年有什麼忠告嗎?

    李書福:幹什麼事都要清楚為什麼要幹,還要有神聖感和使命感,最重要的是要務實。

    

相關焦點

  • 國戰的精髓在於天時、地利、人和
    在一局遊戲中如何利用好這些武將和牌組成為了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先從天時說起,何謂天時?大約是指時機和運氣之類的加持。三國殺本身就是一款卡牌遊戲,有牌就有夢想,夢想是魏國刷牌時的幾顆桃子,是李典忘隙時的一把AK,是大範圍的AOE,例如萬箭、南蠻。
  • 天時地利人和 你覺得哪個才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
    都說天時地利人和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那麼,這裡面的哪個因素才是最終決定你最終能獲得成功的因素呢?首先,我們以做生意開店為例吧,開店對於地理位置的要求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地理位置好的店面絕對是首選,這個不用多說,但要是現在的服務行業來說,位置的作用相對來說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比如說快遞行業,外賣行業,主要決定因素是服務的態度和水平。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更是如此,所以說,地利對於有些行業來說很重要,對於一些行業可能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 《琅琊榜》:解析梅長蘇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
    導語:《琅琊榜》:解析梅長蘇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經常關注小妖的朋友都知道,小妖是很少看國產劇的,一方面是好看的太少,另一方面試國產劇的世界觀太狹隘了。就算是再宏偉的神話歷史武俠劇,都能拍成無腦愛情。那種愛來愛去的故事,小妖實在是愛不起來。
  • 什麼是職場中的天時地利人和?
    現實中,人們把成功的原因,習慣性地總結為天時地利人和。那麼什麼是職場中的天時地利人和呢?天時,就是準確定位。那麼,定位到哪裡才算準確呢?定位到自己喜歡做又擅長的事情上。如果你掙錢的目的,是為了給員工謀福利,給顧客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給社會做貢獻。那麼,你的定位就是做「企業家」,你的企業就會越做越大。因為你得到了員工、顧客和社會的認可,有了這三方面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你應該會有一個滿意的結果。相反,如果你掙錢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那麼你的定位就是做「商人」。
  • 《鬼谷子》: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配合的時候,才能取得成功
    《鬼谷子》: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配合的時候,才能取得成功。凡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配合才能夠成功,缺一不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每一個都取決都決定著成功與否的關鍵。這三者只有聖人才能夠做到,所以說謀略的時候要儘量做到周詳縝密,就必須選擇可以溝通志同道合的人進行論證,這就符合了地利和人和。結交朋友親密無間,事情要取得成功,天數也就是自然規律,這個就是所謂的天時,所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配合,能夠保證一個事情的成功。
  • "天時地利人和"用英語怎麼說?
    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這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氣候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 一課譯詞:天時地利人和
    [Photo/pexels]在成功之路上,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opportune time」,地利指「geographic advantage」,人和指「 unity of all ranks; popular support」。這一概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氣候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 愛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
    也許,愛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吧。- O2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會談情說愛的女子。私以為,這是對「天時地利」最好的解釋。曾經看過一個脫口秀,節目中討論戀愛最好的時間段是多大年齡。看到題目的時候,就覺得,真是無稽之談。但是後面,有一個回答立馬刻刷新了我的認知。
  • 李書福從放牛中悟出的生意經
    CVVT發動機、自動變速器、電子助力轉向EPS、爆胎檢測與安全控制系統(BMBS)……吉利的研發努力逐漸開花結果。  2007年,吉利實施戰略轉型:以技術為先導,向高端品牌轉型。李書福下決心扔掉舊設備和模具,從日本、瑞典、韓國引進現代化設備。  這次轉型「就是為收購沃爾沃做準備的」,李書福說。
  • 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蕭紅回答得真好,讓人嚮往!
    我們很多人做事,創業,選日子,都喜歡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喜歡看日子。那麼天時,地利,人和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們無不想起了三國裡的魏蜀吳,很多人都認為魏國佔了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人說吳國得地利,是佔了天險之地,赤壁。但吳國跟蜀國比起來,地利卻又不及蜀國的蜀道,劉備和孫權都有人和,國家都治理得很好,很愛國。
  • 「福人居福地」,天時、地利、人和的博弈
    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隨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力量博弈,每個人的人生曲線都在不停變化著,好運時的曲線一路攀升,衰運時的曲線一路下行,自我與命運的交匯逐漸演變出難以預知的變奏。《孟子》書中在分析作戰時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具體到個人時,天時是大時代對個人的影響,地利是個人所處的周邊環境,人和則是多人力量的匯聚與融合。
  • 【赤玉國學】好文推薦——《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之美,美於浩瀚宇宙日月星辰;地之美,美於錦秀山河如詩如畫;人和之美,美於人與人之間相輔相成的和諧默契。天、地、人和,是人類發展的美好夙願,更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不竭動力。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國時期,能在群雄混戰中割據一方,成三足鼎立之勢,各有立國之本。
  • 天時地利人和缺少了什麼?(情感散文)
    想想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一個字解釋:苦。不過既然是問題就一定有答案,靜下心來想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忽然覺得無非是很簡單而已。相愛的人為什麼不能夠在一起答案一:你們相愛雖然是天意可是沒有地利人和。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一說,就算是天時給了你們(此處天時可做天意理解)可是相隔的地理距離太遙遠,你說能在一起嗎?就算是前兩條都成全了你還有人和呢。
  • 移步尚書: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上等好茶
    移步尚書: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上等好茶時間:2016-12-06 15:38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移步尚書: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上等好茶 移步尚書,其名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熊明遇與福鼎白茶的不解之緣而作,是一款自古就頗受文人墨客喜愛的上等好茶。
  • 《虎嘯龍吟》天時地利人和,你認為哪個最重要?
    但是守,只有更加死路一條,出去也許還有機會,所以諸葛孔明拼命要往外突破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的確,好像孔明運氣是不太好,每一次都是功敗垂成,總有一些地方不如預料,最後只能「出師未捷身先死」,似乎冥冥之中,總有一些缺失的東西.......所以,天時、地利、人和,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 觀瀾|黃奇帆的「天時地利人和」新論,濟南如何因勢利導?
    8月14日,濟南市政府、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主辦2020跨國公司(濟南)高層對話會暨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出席交流會並發表主旨演講,為濟南發展帶來一番「天時地利人和」的新論。黃奇帆說,當前的濟南正進入嶄新階段,推進高質量發展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 天時地利人和都是打仗的關鍵,可別跟我說你不知道四面楚歌的厲害
    天時地利人和是打仗的關鍵,面對各路諸侯的圍困,人和的力量果然不能小視,這是天時與地利所不能相比的,團結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強大。項羽面對眾多的諸侯力量,也只能是無力回天了,沒法突圍出去,只好回到垓下大營。愁眉不展之時,身邊的美人虞姬,看到項羽如此的悶悶不樂,便陪伴他喝酒解愁。可從中看出虞姬的念頭是多麼的單純,也說明了她對項羽的情義是非常之深的。
  • 朱元璋的天時地利人和究竟有哪些優勢呢?
    深耕其中原因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或多或少有別的因素在制約著他們,而朱元璋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全佔了,所以最終唯有他能夠成功,那麼朱元璋的天時地利人和究竟有哪些優勢呢?以往的那些英雄豪傑北伐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天時,比如諸葛亮、劉義隆以及嶽飛,他們當時面對的都是一個龐然大物,而他們的國家的國力和北方那些人比起來差距實在過大,比如諸葛亮北伐是以一州之力對抗擁有七州之地的曹魏,劉義隆則是面對盡佔河北、西域的
  • 一杯茶,不過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全
    教主常說,一杯茶,不過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全,為何如此說呢? 何謂天時?歸根到底,茶葉不過一種農作物,自古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靠的都是老天爺給一碗飯吃,豐收的年份家家戶戶歡天喜地,若是遇到荒年,日子那就是苦不堪言。
  • 人生如戰場,要想固若金湯,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可失
    而人類,若想在人生的戰場上,固若金湯,那麼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可失。《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天時,地利,人和,在古時指作戰時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向背。天時,地利,人和,在這裡指生存條件所具備的整體氣場運勢,地理環境,人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