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跨國汽車集團,即將登場!
文丨華商韜略 楊 凱李書福上小學時,就利用暑假為生產隊放牛,每天可以掙一毛五分錢。
他那時才八九歲,就從放牛中悟出了一些道理。30多年後,這些道理竟被他派上了大用場。
【瘋子】「我們要去買沃爾沃,現在就應該開始準備了!」
2002年,吉利的一次中層幹部會議上,李書福忽然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計劃。
在座的人全懵了。
剛剛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的吉利,沒錢沒技術,居然想收購一家有著70多年歷史的世界汽車巨頭。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
那幾年,李書福也確實是夠瘋的。
想造車,他就買了幾輛奔馳、紅旗,拆開來研究,然後得出一個結論:「造汽車嘛,我看也沒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四個輪子兩個沙發再加一個車殼嘛?」
政府審批沒通過,他就先斬後奏,比葫蘆畫瓢造出了第一輛車——吉利豪情,設計師是廠裡的鈑金工。
……
聽慣了老闆「瘋言瘋語」的員工,都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
可李書福是認真的。
收購沃爾沃的計劃,在他心中醞釀了很久。
他後來說,2000年已經有了收購沃爾沃的想法。當時,李書福意識到汽車是個全球化行業,「如果,技術上不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吉利是沒有未來的」。
「必須併購一家有影響力、技術實力強大的老師來幫助吉利汽車。」沃爾沃是他的首選目標。
理由是:技術過硬、品牌受人尊敬。而且相對於歐美其他著名汽車品牌來說,沃爾沃個頭相對較小,價格也便宜。
意識到技術和品牌重要性的李書福,一邊修煉內功,一邊等待機會。
2000年,國家投資8個億,組織上汽、天汽研發自動變速箱失敗。李書福覺得可惜,就挖來攻關團隊的技術專家徐柄寬,繼續研發。5年後,吉利的三速自動變速箱研發成功。
CVVT發動機、自動變速器、電子助力轉向EPS、爆胎檢測與安全控制系統(BMBS)……吉利的研發努力逐漸開花結果。
2007年,吉利實施戰略轉型:以技術為先導,向高端品牌轉型。李書福下決心扔掉舊設備和模具,從日本、瑞典、韓國引進現代化設備。
這次轉型「就是為收購沃爾沃做準備的」,李書福說。
這次技術轉型,讓吉利與在抄襲和模仿中摸爬滾打、靠價格優勢搶佔市場的一眾國內同行,漸漸拉開了差距;也讓高中沒畢業的李書福有機會與碩士畢業的王傳福,並稱為中國汽車界「雙福」。
多年以後,李書福仍為當初的瘋狂計劃感到興奮。
「面對一片自由的天空,你的所有想像力都迸發出來了,它不是錢能夠衡量的。這種思想、激情和夢想,在戰略價值上所帶來的競爭力是超過一切的。」
【「對不起,沃爾沃不賣」】2006年,福特巨虧126億美元。時任福特汽車CEO阿蘭·穆拉利提出「一個福特」戰略,大刀闊斧削減非核心品牌:阿斯頓·馬丁和捷豹、路虎相繼擺上貨架。
李書福覺得機會來了。
2007年6月,吉利的「V項目」(沃爾沃收購項目團隊)正式成立。他們給美國福特汽車總部寫了封掛號信,表達吉利對收購沃爾沃的興趣,署名李書福。
不久,福特正式回覆:
「對不起,沃爾沃不賣。」李書福沒有灰心。
2008年1月,在底特律參加車展期間,李書福終於見到了福特汽車CFO道恩•雷克萊爾。
他給了李書福30分鐘時間。
李書福相當動情:當你要賣的時候,吉利一定是全球最佳的收購者。
雷克萊爾則一直強調:我們一年的銷售額是150億美元。
言下之意,吉利太小,還不夠格。當時,吉利一年銷量才21.9萬輛,在中國市場排名第10,在國際上更是寂寂無聞。
「對不起,沃爾沃不賣。」這可能是李書福2008年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當時,別說是福特了,連國人都看不起李書福,覺得他就是個瘋瘋癲癲的農民企業家。
2000年,在央視《對話》欄目上,李書福說要做汽車,所有人都覺得可笑。臺下的柳傳志也笑了,「李書福是背著挎包給人照相出身的,後來做了一個摩託車公司就很了不起了。他說要做汽車,底下的人連我在內都絕對不相信」。
後來造車,大家覺得他只會模仿、打價格戰。第一輛車像極了夏利的翻版。當年,一輛桑塔納20多萬,夏利也要13萬,可吉利只賣3、5萬,口號是「造中國最便宜的轎車」。
2001年,吉利造的中國第一輛跑車——吉利美人豹,外觀倒是挺酷炫的,可是動力還不到100馬力,價格便宜卻無人問津。
……
儘管已經努力轉型,但人們的偏見不會輕易改變。
李書福不服氣。回國後,他下定決心,正式邀請洛希爾銀行參與到收購沃爾沃的事務中來。當初「V項目」的草臺班子,一下成了200多人的正規軍。
開弓沒有回頭箭,李書福拼了。
【天時地利人和】機會終於來了。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了沃爾沃沉重的一擊,沃爾沃銷量銳減18.3%,稅前虧損高達17億美元。
當年12月1日,福特汽車明確表示,「認真考慮出售沃爾沃」。
2009年1月,李書福再次造訪福特,動情講述自己最早造汽車時與福特打交道的故事,以及多年來對沃爾沃的追求和長遠規劃。
福特高層終於被李書福的態度所打動,表示一旦出售沃爾沃,將第一時間通知吉利。
李書福後來說,這場奇蹟般的併購,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讓不堪重負的福特下定決心出售沃爾沃。而除了吉利,幾乎已經沒有人有意願、有能力去接手沃爾沃這個爛攤子。
地利是吉利背靠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
2008年,全球汽車市場緊縮,美國市場銷量下滑了17%,可中國汽車市場卻逆市上揚,銷量同比增長了10%。2009年,中國更是以1300萬輛的成績,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
在接洽福特的過程中,李書福提及最多的關鍵詞就是中國製造和中國市場。
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後來說,這次收購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沃爾沃需要中國市場。
即便如此,也只有李書福和他的團隊能把這事辦成。李書福做過很多行當:造過電冰箱、搞過房地產、生產過摩託車。可是進入汽車行業以後,他的心裡只有如何讓吉利發展壯大、如何收購沃爾沃、如何振興中國汽車工業。
而當年與吉利平起平坐的華泰卻三心二意,因企圖涉足煤礦、金融業掙快錢而分崩離析。如今負債294億,老闆也早已跑路。
為了融資,李書福多次作出終身反擔保。一旦併購失敗,可能這輩子都要在還債中渡過。
「我把身家性命都賭上了。」
這場談判的艱苦程度難以想像,光是材料和記錄就重達幾十公斤。從60億美元,到35億美元,再到最後的18億美元。在併購團隊的努力下,收購價格一壓再壓。
由於經常往返國內與歐洲,很多「V項目」成員早上醒來甚至都反應不過來自己身在何處。
中國政府的支持是最後的臨門一腳。從當年苦求生產許可證而不得、哭訴「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到發改委等部門審批一路綠燈、商務部高調支持,李書福振興中國汽車工業的決心打動了政府。
最終的併購資金裡,國有背景的資金支持接近一半。
【三個字打動所有人】審批通過、談判成功、資金到位,一切向好。等待著李書福的,卻是海外併購最棘手的一關——工會。
當時,國外工會讓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中連續吃癟。2007年,一汽併購美國克萊斯勒公司,最終倒在工會這一關。
2009年,上汽併購韓國雙龍汽車。結果,工會發動大罷工,還爆發了激烈的流血衝突。最終,上汽不得不撤出雙龍,40億收購款血本無歸。
若不是忌憚於國外強大的工會,收購沃爾沃的機會可能也輪不到吉利。
2009年8月,時任《工人日報》社經濟部主任姜文良接到同事電話:沃爾沃來全國總工會告狀了,希望中國工會能夠出面制止吉利對沃爾沃汽車的收購。
為此,姜文良給了李書福三個建議:第一,直接拜訪沃爾沃工會,當面表達誠意;第二,直接回應對方擔心的問題,即對工會做出承諾,比如關於工廠是否搬遷的問題、是否裁員的問題;第三,請他們參觀吉利,了解吉利的能力。
一周後,李書福帶著團隊飛往瑞典和比利時,接受最後的考驗。
會面時,沃爾沃工會故意刁難李書福:
「很多人都對沃爾沃感興趣,你能否用三個詞形容吉利的優勢在哪裡?」儘管提前準備了很久,打過很多遍草稿,這個問題還是讓李書福有點兒措手不及。隨行成員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短暫沉默後,李書福靈機一動,從有限的單詞庫裡找出了三個詞:「I Love You。」
這個讓所有人意外的答案打動了工會成員。比利時根特工廠的工會主席當即拿出沃爾沃的廠徽,給李書福戴上。
李書福後來回憶說:「我認為是溝通的問題。工會就是要爭取它的利益,沒有什麼其他的。而且它是有規矩的,它不是敲竹槓,是按規範來的。」
為了促進溝通,李書福還設立了一個全新的職位——
「企業聯絡官」。不是管理層,也沒有什麼權限,主要職責就是促進溝通,傳播吉利的文化,化解文化衝突。
後來,李書福非但沒有裁員,還幫助沃爾沃扭虧為盈,獲得長足發展。為此,瑞典首相還曾專門前往吉利訪問,以示感謝。
【崛起】2010年3月28日,雙方正式籤約。
半米高的文件,遞一個籤一個,李書福足足花了半個多小時才籤完。
籤完後,李書福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又過了許久,才緩緩抬頭,眼淚像斷線的珠子一樣流了下來。
從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到併購沃爾沃,吉利只用了8年。
此時的吉利,就如同是那個八九歲時瘦弱矮小的李書福,想了好久才找到爬牛背的技巧:
「先把牛牽到草長勢較好的地方,請牛低頭進食,然後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彎曲時,我一邊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邊用腳飛快地踩上牛的大腿關節,這樣就能很輕鬆地登上牛背,實現雙贏。」雖然勉強爬上了牛背,但80多歲的老牛沃爾沃並沒有真正低下高傲的頭。在它眼裡,吉利還只是個三流車企,時刻警惕著吉利「竊取」它的技術,對它不利。
「與牛溝通交流,雖然用彈琴的方式很難奏效,但只要方法得當,態度真誠,就會實現有效溝通。」白天把牛餵好,晚上為牛驅趕蚊子,才能讓牛滿意,才能騎在牛背上看書學習,「這樣牛也高興,我也快樂。」
小時候放牛,李書福悟出的道理派上了大用場。
為了消除沃爾沃的芥蒂,李書福公開表態:「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
收購完成後,吉利充分放權,助力沃爾沃快速復興。
不僅如此,李書福還送給它一片最鮮嫩的草地——中國市場。
併購第二年,中國就成為沃爾沃轎車增長最快的市場和全球第三大市場。到2014年,中國成為沃爾沃的第一大市場。
2019年,沃爾沃在華銷量達到16.14萬輛,再創新高;全球銷量連續6年增長,並首次突破70萬輛,比2010年翻了一翻。沃爾沃也逐漸放下了芥蒂。
從2012年聯合開發新能源汽車,到2019年考慮合併旗下發動機業務,雙方的合作不斷加深。
2017年-2019年,吉利已經連續三年位列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銷量冠軍,同時也是世界500強中唯一一家民營車企。
壯年的吉利終於有了徹底「馴服」沃爾沃這頭老牛的能力。今年2月10日,吉利和沃爾沃對外宣布探討合併重組。
合併完成後,吉利有望超越上汽,成為年銷量超200萬、年營收破3000億的中國第一大跨國汽車集團。這一天,李書福等了10年。
參考資料:
[1].《吉利集團的底層密碼》李書福
[2].《揭秘吉利收購沃爾沃全過程!「汽車瘋子」李書福哭了》正和島
[3].《吉利收購沃爾沃細節揭秘:驚心動魄800天》第一財經日報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