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察合臺汗國對西域社會——兼論察合臺汗國的歷史變遷

2020-09-03 少數民族研究

東察合臺汗國對西域社會的歷史影響論析

——兼論察合臺汗國的歷史變遷

鹹成海

(遵義師範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 貴州 遵義 563006)

[內容提要] 察合臺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汗國由其兀魯思發展而成,由於汗國內部政局混亂不止等歷史原因導致汗權衰落,14世紀中葉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347年,汗國東部的朵豁剌氏家族於阿克蘇將察合臺後裔禿黑魯帖木兒擁上汗位,建立東察合臺汗國,我國西域地區主要處於其統治之下,東察合臺汗國的統治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經濟、民族和社會結構均產生深遠影響,其發展變遷史是我國西北邊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 察合臺家族 絲綢之路 西域 歷史影響

察合臺家族在西域和中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4世紀中葉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研究東察合臺汗國在西域的統治及其歷史影響,不論對處理歷史上或是現實中的政治及民族關係均有一定的借鑑作用。綜觀目前史學界蒙古元朝史、四大汗國史研究狀況,劉迎勝先生在其著作《察合臺汗國史研究》中對察合臺汗國的政治、經濟作了深入探討,並對東察合臺汗國的政治、軍事作了簡述。(1)在《東察合臺汗國在新疆歷史研究中的地位和意義》中,田衛疆先生梳理了東察合臺汗國的歷史發展脈絡,指出東察合臺汗國史在新疆歷史、中亞歷史上佔據獨特的重要地位。(2)但是,長期以來鮮有學者關注東察合臺汗國及其統治所產生的歷史影響。有鑑於此,筆者不揣譾陋,擬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有助於豐富並深化對我國新疆地區該時段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之認識。此外,研究東察合臺汗國之歷史影響,對於「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建設和研究,對於加強新疆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之認同,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四大汗國的變遷

察合臺家族在西域的歷史最早始於其家族的第一代封於西域的兀魯思。成吉思汗(約公元1162—1227年)於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後發動大規模的西徵,為便於對所佔廣大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依蒙古舊俗,將徵服的地域封賜諸子,建立起集親緣和軍功為一體的草原帝國。後世子孫繼承其遺志繼續西徵,於是在橫跨歐亞的內陸腹地形成了著名的四大汗國,即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隨著各自力量的消長,其所轄疆域亦不同程度發生了動態變化。

要之,與察合臺汗國一樣,其它三個汗國有權裁決域內政事,與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都保持著宗屬關係,各汗國首領之承嗣由大汗委派任命,邊藩諸王奉大汗為宗王,大汗視邊藩諸王為藩臣。1271年,拖雷次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這種宗親關係漸漸淡化,汗國與中央之關係由原來的宗親變成臣屬,離心傾向遂日趨明顯。隨著龐大的元朝漸趨衰落,致無力統治其遙遠的藩屬,各汗國則最終走向獨立。

察合臺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兀魯思發展而來。最初分封於天山以南和伊犁河谷,由察合臺家族世代統治。察合臺,又譯察合帶、察哈歹、茶合帶等,為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帖所生,生於1183年,逝於1241年,終年僅58歲。1219年,其隨父成吉思汗西徵,與朮赤、窩闊臺奉命進攻花剌子模(中亞阿姆河流域古國),陷其首都玉龍傑赤城(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1225年,成吉思汗將畏兀兒以西直至阿姆河之間的草原地區分封給其作兀魯思。他遂設斡耳朵宮於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西)附近的忽牙思(今鞏乃斯),史稱為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是一位聰明能幹、令人尊敬的君主」。(4)1241年5月,察合臺病逝。七個月後大汗窩闊臺去世,察合臺與弟窩闊臺關係一直融洽,在父親去世後,他「遵照成吉思汗遺旨,推舉斡歌歹為合罕」,「察阿歹選他兄弟斡歌歹為合罕」,(5)窩闊臺稱他為阿哈(兄),以後歷代大汗亦皆稱其繼承人為察合臺阿哈。作為成吉思汗的次子、忽必烈的二伯父、察合臺汗國的首位君主,在元朝1271年建立後,他被侄兒元世祖忽必烈追諡為元聖宗忠武皇帝。察合臺時期曾有擴大版圖之企圖,但未能成功。

元中期開始,經過察合臺家族後王一代代的大力開拓,汗國發展成為四大汗國中地盤最大、部族最龐雜、實力最強、國祚最長的元朝宗藩,稱霸天山南北,雄踞西域。在汗國開疆拓土的發展過程中,察合臺家族的阿魯忽、八剌及都哇父子功績最為突出。

察合臺汗國衰落和解體的原因主要為內部接連不斷的權力紛爭以及頻繁殘酷的部族爭鬥。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察合臺汗國汗權落入巴魯剌氏部異密手中,從此汗權旁落。異密,阿拉伯語意為「掌權者」、「統帥」等。以後繼立的察合臺汗國諸汗俱成為該部異密之傀儡。明代初期,成吉思汗後王統治下一度強盛的察合臺汗國風雨飄搖,危機重重,內部爭鬥越發激烈,統一的局面因此無法維持。各派勢力經過殘酷的較量,察合臺汗國於1347年分裂為以絲綢之路為界的東、西兩部:西部全歸巴魯剌氏部異密掌管,是為西察合臺汗國,以撒馬爾罕為中心,包括中亞河中地區的廣大綠洲城鎮,後來發展成帖木兒帝國,因西部主要勢力範圍在中亞河中地區,故亦稱為「河中汗國」;東部歸朵豁剌氏家族異密掌控,以阿力麻裡為中心,範圍包括額爾齊斯河和阿爾泰山以西、以南地區,包括喀什、吐魯番一帶。朵豁剌氏家族權臣播魯只扶立察合臺後裔禿黑魯帖木兒於阿克蘇為汗,歷史上把禿黑魯帖木兒統治的地區稱為東察合臺汗國。絕大部分畏吾爾人生活於東察合臺汗國的勢力範圍之內。明朝人對該地地理及人文環境的認識相當有限,僅知「其國無城郭宮室,隨水草畜牧。人性獷悍,君臣上下無體統。飲食衣服多與瓦剌同。地極寒,深山窮谷,六月亦飛雪」。(6)

窩闊臺汗國由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兀魯思演變而成。成吉思汗分封諸子諸王時,次子察合臺和三子窩闊臺的兀魯思,都被分封於今阿爾泰山和天山間的草地上,窩闊臺兀魯思在察合臺兀魯思之北。蒙哥即位後,嚴厲鎮壓反對其稱汗的窩闊臺諸王,並分割其封地,而察合臺汗國不但未被分割,且還不斷擴展。窩闊臺後王海都是一位傑出的蒙古草原騎士,一度使察合臺後王成為其附庸。海都死後,汗國勢衰,1307年滅亡,大部分領土併入察合臺汗國。

伊利汗國(伊兒汗國),在四大汗國中建立時間最晚,為忽必烈胞弟旭烈兀在徵服木剌夷、報達(巴格達)哈裡發之後,於13世紀60年代初創建。伊利意為從屬,即蒙古大汗之屬民。汗國奉元朝皇帝為宗主,汗國所用印璽亦為元廷所賜,在四大汗國中,旭烈兀與元朝皇帝忽必烈血緣關係最近,汗國自始至終都與元朝保持著密切的藩臣關係。14世紀末,汗國為中亞帖木兒王朝所滅。

4.外需規模效應。外國最終需求規模的效應是導致日本增加值出口發生變動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影響方向正相關。在前兩個階段其影響程度分別為44.65%、23.15%;儘管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伴隨著2009年全球經濟復甦以及對日本高端產品的剛性國際需求,使得外需規模效應仍然並未發生預期負面影響,影響程度僅僅為0.85%,並且對增加值出口發揮了積極影響,這同時也說明了日本增加值出口易受國際需求波動的影響。

二、東察合臺汗國建立的歷史背景

「西域」在地理範圍上有狹義與廣義之說,(7)本文所述僅限狹義範圍。西域 「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東西六千餘裡,南北千餘裡。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8)自大蒙古國貴由汗去世後,「黃金家族」內部就不斷爆發權位之爭,也波及到西域。1260年,忽必烈稱汗後,窩闊臺之孫海都聯合察合臺後王八剌、篤哇父子構亂於西域,與元軍展開曠日持久的爭奪西域之戰, 西域畏兀爾之地最終於元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統治時期徹底歸察合臺家族所佔有。《新元史》記曰:「泰定中召還,自此畏吾爾之地入於察合臺後王。」(9)《蒙兀兒史記》亦記曰:「泰定中召還,自此畏吾兒地長入於察合臺後王矣。」(10)那麼,佔有西域後,察合臺家族又對西域發生怎樣的影響呢?

「有元一代,皇室內部的爭權鬥爭此伏彼起,政局相當不穩,不僅嚴重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削弱了元朝的統治」。(11)元朝後期,皇室內訌頻繁導致政局不穩,加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異常激化,群雄並起,暴動此起彼伏,故國勢漸衰,風光不再,曾經不可一世的元朝此時已是自身難保,因此無力西顧。中央政府和分封在遙遠地方的諸宗藩之關係遂開始逐漸疏遠,雖名義上為元朝西北宗藩國,但是各汗國卻走上了一條適合各自發展的道路。察合臺汗國地處商貿要道,物產豐富,國內政局相對穩定,故能稱雄天山南北。汗國最盛時的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布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爾巴哈臺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包括阿爾泰至河中地區(河中地區特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大片地區)。汗國的統治使該國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趨同。創立者察合臺於1241年去世,在位長達16年之久。「黃金家族內部矛盾和察合臺於西域的默默無聞致使察合臺與元朝漸行漸遠」,(12)察合臺汗國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並最終分裂。

東察合臺汗國時的察合臺家族後王前兩位具有開拓精神。1363年,雄才大略的禿黑魯帖木兒去世,東察合臺汗國發生內亂, 播魯只之弟卡瑪魯丁舉行反叛奪取了政權,殘殺禿黑魯帖木兒的子女及眷屬18人。1389 年,倖存的禿黑魯帖木兒的幼子黑的兒火者即汗位,建都於別失八裡(今新疆吉木薩爾);1418年,黑的兒火者之孫歪思汗,又把國都遷到亦力把裡(今新疆伊寧市),所以東察合臺政權亦稱「別失八裡」和「亦力把裡」,國內學術界一般將其稱為東察合臺汗國,其疆域基本由東起阿爾泰山西至塔拉斯河以東的沙漠地帶、原西遼時期東部喀喇汗王朝領址和高昌回鶻的天山以南地區三部分組成。歪思是統一的東察合臺汗國的最後一任汗,他死後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503年,滿速爾在阿克蘇繼承汗位,東察合臺汗國重新一統,1514年,滿速爾胞弟薩亦德於葉爾羌(今莎車)割據稱汗,歷史上稱其建立的政權為葉爾羌汗國,東察合臺汗國重又分成東西兩大部分。1516年,東西政權經協商,雙方達成妥協,表面上維繫了汗國的統一。1570年,葉爾羌政權的汗王阿不都·哈林滅掉了代表東察合臺汗國正統的東部政權,於是此時之東察合臺汗國就是葉爾羌政權,換言之,葉爾羌政權是東察合臺汗國的最後階段。因此,東察合臺汗國以及葉爾羌汗國可統稱為東察合臺汗國。(13)

西域天山南北自然環境條件存在明顯差別,南部地區主要分布有沙漠、戈壁和一片片的綠洲,適宜農耕,而北部則適宜畜牧。因此,察合臺後王統轄的西域既有肥沃的農區,又有廣袤的牧場,還有繁華的都市。隨著東察合臺汗國政治統治的確立,蒙古貴族加強了對西域各族的剝削,這些臣民是當初祖先分封下來的,「成吉思汗把自己的領土分封給四個兒子,看來是遵循著古老的蒙古習俗。一位君主的幾個兒子通常是作為父親的代表,統治著某些國家或部族,等到君主去世時,他的每個兒子都得到自己治下的那一部分人口作為其分封的臣民。因此,這種方式不是按領土而是按部落分封的;這些部落大多是遊牧民,有時候他們要遷移住所,或是被敵人驅逐而從一地遷往另一地。事實上,這些移動似乎並不是經常發生的,也不曾使該民族主體的分布地點根本改變」。(14)

「王朝並不等於民族,但王朝的興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統治民族的興衰。」(15)察合臺家族的統治式微,西域的統治民族——蒙古族作為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馬背民族則逐漸摒棄了傳統的遊牧生產生活形式,融入農業定居的維吾爾族中。遊牧在西域的角色走向淡化,「蒙古人的崛起,意味著遊牧文明與定居文明之間最後一次大規模衝突的到來,蒙古人雖迅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遊牧人卻競爭不過定居社會所創造的財富和知識」。(16)1570年,葉爾羌汗國吞併了東察合臺汗國正支汗統的吐魯番汗國,1680年秋,葉爾羌汗國被新崛起的準噶爾部噶爾丹所滅,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併入準噶爾汗國的版圖,(17)東察合臺汗國的統治結束。

三、東察合臺汗國在西域產生的歷史影響

考諸史實,東察合臺汗國在中國史籍以國都為名,先後稱為別失八裡(唐朝的庭州、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亦力把裡(歪思汗之後,即伊犁,今新疆伊寧市)、吐魯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後,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明史·別失八裡傳》云:「別失八裡,西域大國也。南接于闐,北連瓦剌,西抵撒馬兒罕,東抵火州,東南距嘉峪關三千七百裡。」(18)東察合臺汗國統治西域300餘年,是西域古代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西域社會產生明顯而深遠的歷史影響。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

首先,維繫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元朝覆滅退回漠北,內部爭權奪利的鬧劇不斷上演,東部蒙古(明稱韃靼)勢力日趨衰敗。而位於吐魯番和吐魯番北面的瓦剌(衛拉特)勢力崛起於漠西後,打敗察合臺後王,迫使歪思汗於1418年(永樂十六年)率部西遷至伊犁河流域,改國號為「亦力巴裡」。此後,東察合臺汗國、蒙古瓦剌部、大明王朝三個政權,圍繞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哈密,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目的即為了控制通往西亞貿易的通道。同時,為了各自的戰略需要,又保持著必要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聯繫。故此,相互之間的關係變得錯綜複雜。

遊牧經濟的脆弱性和移動性等特點決定了東察合臺汗國的統治者必然要發展對外貿易,以圖富強。佔據著絲綢之路要道的東察合臺汗國處於天山南北絲綢之路的樞紐地區。考諸史實,明朝曾採用朝貢體制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開展經濟交流,即允許其定期朝貢、明廷給以豐厚賞賜並可於會同館進行一定程度的互市貿易。汗國統治者一直將新疆至中原之通道視為「金路」,早在洪武年間,東察合臺汗國即與明開始了交往,洪武二十四年(1391),汗王黑的兒火者「遣千戶哈馬力等來朝,貢馬及海青」,明朝皇帝朱元璋大喜,「賜王彩幣十表裡,其使者皆有賜」。(19)自是,永樂、宣德、天順直至成化年間,汗國同中原地區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繫,雙方交往更加頻繁。因此可以說,東察合臺汗國是絲綢之路文化長河交流中的一處勝景,揭開了我國明代西域絲路的新篇章。

其次,順應民族融合的潮流。

東察合臺汗國時期是新疆各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毫無疑問,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下的西域是一個民族遷徙、融合十分頻繁的地帶。從構成上看,東察合臺汗國是一個囊括眾多民族、部落的混合體,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蒙古族與中亞各民族融合的結果。在位15年的禿黑魯帖木兒「消除了東察合臺汗國下轄蒙古人與畏兀兒人之間的隔閡,使這部分蒙古人很快融入畏吾爾人之中」,(20)而包括黃金家族和非黃金家族在內的蒙古人就在這一特定的時期大量融入畏吾爾人之中。「畏吾氏,本回鶻之裔,音轉為畏吾,或雲畏兀,又作偉兀,又作衛兀,本在和林之地,唐末衰亂,徙居火州,古高昌國也。太祖初興,其王巴而朮阿而忒的斤舉國入覲,太祖以公主妻之,自是世為婚姆.凡世言高昌北庭者,皆畏吾部族。」(21)1324年以後,高昌回鶻臣服察合臺汗國,察合臺家族佔有了畏吾爾地。

事實上,該時期是中亞及新疆各少數民族孕育和形成時期。就哈薩克族而言,「哈薩克族的形成,與自古以來哈薩克地區活動的一系列古代民族以及13世紀以來活動於這裡的蒙古族都有密切的關係,哈薩克族是融合了活動於今哈薩克斯坦大量遊牧民族的成分而形成的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古老而年輕的少數民族」(22)。由是觀之,也有少量蒙古族融入哈薩克族之中。柯爾克孜族是我們祖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其先民最早生活於葉尼塞河流域,後因戰爭等原因,在15—16世紀大批柯爾克孜人不斷向西遷徙進入西域,融合、吸收了當地民族成分,經過長時間的西域化,最終形成了柯爾克孜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經過這一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逐步形成、發展為近代民族。蒙古的瓦刺部和回族,亦發展成為今天新疆民族大家庭中的光榮成員。(23)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形成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如前所述,葉爾羌汗國是東察合臺汗國禿黑魯帖木兒汗的後裔薩亦德汗於1514年創建的一個政權,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至嘉峪關前,與明朝鄰接;南面以崑崙山、阿爾金山為界,與烏思藏、蒙古屬部相鄰;西面包括整個帕米爾及希瓦和瓦罕地區,與印度莫臥兒帝國領屬地區相鄰,與月即別以阿賴山為界;北面則以天山山脈為界,與哈薩克、吉利吉思、瓦剌相鄰。(24)今天我國新疆大部分地區在其範圍內,察合臺汗國的統治民族——蒙古族,包括「黃金家族」在內,逐漸融入當地的維吾爾族之中,(25)察合臺家族遂成為西域最後的黃金家族蒙古人,此後,其身影要到維吾爾人中去尋覓, 察合臺家族作為蒙古人已成為歷史記憶。同時,吐魯番地區的漢人、哈密的回回、畏吾爾、哈喇灰,也部分融合於之後的維吾爾族。由此更可見,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融合形成的。

再次,發展西域地區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東察合臺汗國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對音樂藝術的貢獻。賽德汗和拉失德汗分別為葉爾羌汗國第一代和第二代君主,經過父子兩代人的精心治理,國勢強大,經濟文化繁榮。賽德汗「有好幾種樂器他都能熟練演奏,並對所有的藝術和工藝都卓有才能」。(26)其子拉失德汗曾親自組織國內各地的樂師、歌手和詩人,對早已流傳在民間的維吾爾古典音樂舞蹈藝術《木卡姆》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收集整理。這項工作由王妃阿曼尼沙罕和宮廷首席樂師卡迪爾罕具體負責,二人的努力可謂完成了中華文化史上民族音樂劃時代的改革。

「木卡姆」一詞源自阿拉伯語,原意為「最高位置」,轉義為「大型套曲」。最早出現於歷史文獻《阿拉納米的故事》,該文獻是公元4世紀前後用龜茲文記述的。「木卡姆」的龜茲原語,漢語音譯相當於「瑪卡姆」。因此,「 木卡姆」最初傳入中原時,只被稱為「龜茲樂」。至唐代始採用意譯,名其為「大曲」。維吾爾族《木卡姆》是「融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27)是在「龜茲樂」、「疏勒樂」、「于闐樂」等西域古代樂曲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阿拉伯、波斯等國的樂器、樂曲,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大型民間套曲。每套組曲一般由「大拉克曼」、「達斯坦」「麥西來甫」三部分組成。

當時拉失德汗組織整理編入《木卡姆》的套曲共16部,現在流傳的《十二木卡姆》是新中國建立後,根據著名的喀什老藝人吐爾地阿洪錄音記譜整理而成,它基本上保持了葉爾羌朝時期的原貌,只是將16部整理為12部,這是察合臺家族在西域最大的文化成就,表現形式獨特,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寶貴遺產。

二是在語言文字方面對文化的貢獻。察合臺語亦稱「老烏茲別克語」,由於最初於察合臺家族統治的地區形成,故名,最初形成於察合臺後裔都哇汗時期(1274—1306)。文學作品在風格上頗受波斯文學的影響,出現種類繁多的經典文學作品。著名的印度莫臥兒王朝創立者巴布爾大帝的自傳就是用察合臺文寫成。察合臺語同回鶻語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說來,察合臺語被認為是回鶻語的繼續」,(28)此外,察合臺文是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烏茲別克五種民族語言文字的前身。

最後,對西域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東察合臺統治者注意修築水利工程,鼓勵墾荒,積極發展農業,天山南部的阿克蘇即是在這一時期發展為大農業區的。當時的農具有鐵製和木製兩種,使用比較廣泛的有:布古爾斯(犁)、庫爾扎克(耙)、坎土曼(钁頭)、鄂爾噶克(鐮刀)、阿伊裡(杈)等。但農業生產廣種薄收和粗放經營的特點,是導致「農業產量的低下,長期徘徊不前.這不僅制約了葉爾羌汗國的發展,而且是西域社會發展遲緩和長期戰亂不已的根本原因」。(29)

然而,東察合臺汗國窮兵黷武,內外戰爭頻仍,僅與帖木兒帝國的戰爭就長達22年之久,軍費支用成為國家支出的大宗,包括軍械、軍糧、軍服、軍賜等項。國家軍費開支增大,導致國庫空虛。農牧民百姓經濟負擔沉重,社會經濟嚴重破壞。東察合臺汗國在雙方戰爭中勝少敗多,蒙受慘重的損失。

餘 論

由上討論可見,察合臺家族從元朝初期將其活動空間漸推漸遠,代代經營終於控制整個西域。東察合臺汗國作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建立的地方性政權,明代時演變成西域各「地面」,其強盛的局面雖相當短暫,卻是強盛一時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在西域的最後一縷輝煌,反映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勢力在西域衰落的歷史趨勢。不過,察合臺後裔於「亂」之情勢下卻維持了三百餘年的統治,其歷史影響不容忽視。察合臺後王在維繫絲路暢通下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最終令後人驚嘆的一幕文化場景被民族大融合演繹得淋漓盡致,即大批蒙古人加快了融進當地民族中的節奏,蒙古人在華麗轉身的最後歷史瞬間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保持了西域地方社會一定程度的穩定,避免了新的政治動蕩。察合臺後王不僅同明代交好,而且在清入主中原後同清也建立了良好的政治、經濟關係,「這為以後清朝直接行政於這一地區準備了條件」。(30)是以,東察合臺汗國為清朝統一西域奠定了必要的歷史基礎。

[中圖分類號] K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67(2019)03-0026-07

[作者簡介] 鹹成海(1972-),男(漢族),山東棗莊人,遵義師範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蒙元史、中國少數民族史研究。

[責任編輯:奧其]

相關焦點

  • 東察合臺汗國對西域社會的歷史影響論析
    東察合臺汗國對西域社會的歷史影響論析——兼論察合臺汗國的歷史變遷鹹成海(遵義師範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 貴州 遵義 563006)[內容提要] 察合臺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汗國由其兀魯思發展而成,由於汗國內部政局混亂不止等歷史原因導致汗權衰落
  • 察合臺汗國
    巴魯剌思、札剌亦兒和克烈亦惕三部,是該汗國中蒙古族的主體,其統治者是察合臺後裔。他不僅統治了成吉思汗給予的兀魯思和軍隊,而且在別失八裡(今新疆維吉爾薩爾護堡子)自己的王國中也享有至高的權力。 察合臺汗離世後,其孫子哈剌斡忽勒繼承汗位。由於察合臺和窩闊臺兩家族反對蒙哥繼承大汗位,所以蒙哥大汗把河中地區交拔都統轄。哈剌斡忽勒的統轄區只限於東部地區,而且本人尚未抵達府邸,就在途中夭折了。按照蒙哥大汗的旨令,乃哈敦(皇后)統治了察合臺汗國,長達10年之久。
  • 察合臺汗國(二十一):東察合臺汗國的黃昏!
    這樣持續了三年,喀什噶爾的居民因為沒有遭到戰爭打擊,對東察合臺汗國軍沒有怨恨,倒是因為總是缺糧而對帖木兒帝國不滿,終於,他們發動起義,抓捕了帖木兒帝國的官員,歸附東察合臺汗國。也先不花二世即位初期,獲得了所有貴族的支持,"因此汗國政務蒸蒸日上"。但是很快,也先不花二世開始寵信一位畏兀兒貴族,而對蒙古貴族們冷淡起來。
  • 東察合臺汗國的結局
    因此,汗國先是分為西察合臺汗國、東察合臺汗國;又分為:西察合臺的東汗國、西汗國,東察合臺的東汗國有時候,西察合臺的東汗國,東察合臺的西汗國,兩者位置相同,都在錫爾河北。1432年,大約相當於明前期,好戰的東察合臺汗歪思汗在進攻鐵木爾帝國時陣亡,他的兩個兒子裕努思和也先不哈二世,雙方進行了殘酷的戰爭,最終,弟弟也先不哈二世獲勝,成為東察合臺汗國的汗,定都亦力把裡,即今伊寧一帶。
  • 東察合臺汗國的結局
    蒙古極盛期,包括元帝國和四大汗國,其中,以察合臺汗國時間最久,延續四百六十年,須知,元帝國只有八十幾年。察合臺汗國一直延續到清時期。從地理上說,察合臺汗國分為四部分:河中、錫爾河以北、天山南北、以及哈密、吐魯番一帶。
  • 歐亞歷史:西察合臺汗國和東察合臺汗國
    合札罕之子密兒咱·烏巴都刺( Mirza Abd-Allah)上臺後,繼續奉行乃父政策,廢黜拜延忽裡汗,另立帖木兒沙(Timur--shah)。合札罕家族對西察合臺汗國的霸權引發了巴魯剌思部哈只和速勒都思部迷裡·拜延的聯合進攻,密兒咱很快被推翻。
  • 【蒙古帝國君王譜】察合臺汗國(一):歷史變遷1
    察合臺汗國(一):歷史變遷1 察合臺汗國(1222——1683)是元朝西北宗藩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依其領地擴建而成。
  • 這座中原亭閣式建築,原是成吉思汗後裔、東察合臺汗國汗王墓
    位於新疆伊寧縣麻扎鄉協合買裡村的速檀·歪思汗麻扎,又名「蘇裡唐·歪思汗麻扎」。陵園佔地上百畝,中間有一座古老的中原地區亭閣式建築,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代孫,明代西域地方政權——東察合臺汗國的汗王速檀·歪思汗就葬於此建築內。2006年,速檀歪思汗麻札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察合臺汗國復興佛教,汗國一分為二,蒙古人200年內被伊斯蘭化!
    蒙古帝國在窩闊臺和貴由兩位大汗的統治時期,把中亞地區的管理權力委託當地穆斯林商人,察合臺汗國依靠當地的勢力來進行統治。察合臺汗國前期,遵守成吉思汗制定的《扎撒大典》,一視同仁對待各種宗教,沒有強制推行宗教欺壓政策。
  • 察合臺汗國的始祖——察合臺
    其受封地是河中地區、花拉子模的一部分、畏兀兒地區、喀什噶爾、巴達哈傷、巴裡黑、哥疾寧以及直到忻都(印度)邊境的所有地區。後來在此封地的基礎上,察合臺及後裔們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臺汗國,他因此也成了察合臺汗國的始祖。察合臺經歷了兩代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與窩闊臺汗的統治時期。
  • 蒙古「四大汗國」——察合臺汗國的結局,還是把印度給滅了
    朮赤的,就是後來的欽察汗國;而察合臺的,就是後來的察合臺汗國。在蒙古「四大汗國」裡面,窩闊臺汗國的壽命是最短的,最長的,就是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的最初封地在天山南北及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都城在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
  • 西域伊斯蘭化之東察合臺汗國
    但是在中國西域地區,蒙古人起到的作用是幫助西域地區徹底伊斯蘭化。關於蒙古屠戮這些事情我們不再細談,成吉思汗身後蒙古帝國分裂,形成元朝和四大汗國。1348年(至正八年),統治天山南路的杜格拉特部權臣布拉吉找到一個18歲的貴族禿黑魯帖木兒,宣布他是也先不花兒子,在阿克蘇擁立為汗。歷史上把禿黑魯帖木兒統治的地區稱為東察合臺汗國。今新疆絕大部分地區在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之下。窩闊臺後裔答失蠻察統治的西部察合臺汗國則稱為西察合臺汗國。
  • 東察合臺汗國分裂,明朝放棄了哈密,新疆開始了泛伊斯蘭化的進程!
    就這樣過了3年,喀什噶爾的軍民發動起義,抓捕了帖木兒帝國的官員,歸順東察合臺汗國。 也先不花即位初期,獲得了所有人的支持,汗國政務蒸蒸日上。 但是不久,也先不花就開始寵信一個畏兀爾貴族,對蒙古貴族們冷淡下來。
  • 西域三十六國——衰落變遷史
    這一篇,我們將講述西域興衰變遷史,順帶告訴大家西域國王為什麼會叫「李聖天」這個中原名字。中國興盛之時,必經營西域。漢徵之,唐得之,元伐之,明失之,清有之。西域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緊密相關。三十六國俱歸順我們已經在西域第一篇文章中從西王母開始講述過西域最早的起源。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中華文化開始西傳。
  • 察合臺汗國和葉爾羌汗國是怎麼回事?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那麼,明代的葉爾羌汗國和蒙元時期的察合臺汗國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呢?察合臺汗國的前世:察合臺汗國最開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依其領地擴建而成,後經其子孫不斷發展形成為獨立的汗國。1321年後,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為「蒙兀兒斯坦」,即東察合臺汗國,西部稱為「馬維蘭納兒」,即西察合臺汗國。
  • 文明的傳播者 | 察合臺汗國
    蒙古人在中古代創立的王朝除了我們熟知的中國元朝,還有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爾汗國,它們合稱為四大汗國。 四大汗國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與演變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成吉思汗長子朮赤一代所建立的「金帳汗國」直接奠定了近代東歐和中北亞民族的分布格局;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系建立的「察合臺汗國」更是影響了後來的新疆、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各民族的政治與文化。
  • 察合臺汗國(七):海都趁火打劫,察合臺汗國成窩闊臺汗國附庸!
    與伊兒汗國交戰使察合臺汗國軍隊慘敗,汗王癱瘓,察合臺汗國很多貴族對前途喪失信心。木禿堅之孫阿合馬、察合臺第四子撒班之子聶古伯先後叛逃,打算投奔元朝。在如此局面之下,八剌深知自己如不能追討叛王,察合臺汗國立時就會解體。雖然癱瘓不能騎馬,八剌仍是咬著牙乘坐轎子,率軍出徵。八剌身殘志堅,確實讓人欽佩。
  • 察合臺汗國(十九):黑的兒火者汗中興,臣服大明王朝的時代!
    黑的兒火者汗即位之時,東察合臺汗國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西部費爾幹納地區已經被帖木兒帝國佔領,疆域只剩下蒙古斯坦和向陽地,而帖木兒的鐵騎還時不時地東進騷擾。國內城市凋敝,農田荒蕪,牧民缺牛少羊。東察合臺汗國在法統上是元朝的藩國,在血緣上也是兄弟之國,按說不該向明朝稱臣。但此時自身難保,獲得強者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而明太祖朱元璋收到東察合臺汗國的貢品,非常高興,"賜王彩幣十表裡,其使者皆有賜",並派主事寬量、御史韓敬、評事唐鉦出使,以書諭之,正式將東察合臺汗國列為自己的藩屬國。
  • 察合臺汗國(二十):六代賢相忽歹達與「英武過人」的歪思汗!
    沙迷查幹汗繼承父親的汗位後,馬上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1405年西部的帖木兒帝國打算東徵明朝,要東察合臺汗國協助。此時的帖木兒帝國,已經是一個首都是撒馬爾罕,領土從德裡到大馬士革、從鹹海到波斯灣的大帝國。其大帝帖木兒擊敗了金帳汗國、奧斯曼土耳其、德裡蘇丹、伊兒汗國等所有強國,現在打算向世界上另一個超級大國明朝宣戰。而要進攻明朝,必須要途經東察合臺汗國的領土。
  • 東察合臺汗國衰亡原因:遊牧與定居之爭
    1348年,察合臺汗國已陷入到一片混亂之中,杜格拉特部(又譯朵格剌惕部)擁立王室後代禿黑魯帖木兒為可汗,東察合臺汗國歪思汗在位時期,瓦剌接連來犯,東察合臺汗國的都城由別失八裡(位於今吉木薩爾縣境內)遷至亦力把裡(今伊寧市),準噶爾盆地面臨瓦剌的進攻,自此逐漸喪失了汗國重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