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晨霧散去,雲開日出,三畝田村迎來晴空蔚藍的一天。山腰上,鱗次櫛比的小別墅與幾排廂式移動板房形成鮮明對比,湧動著「蝶變的力量」。低矮狹小的板房裡,馬家坑村黨支部書記鮑先進開了一家副食店,生意看起來挺好。裝修新房的工人時不時地來買東西,店裡響起清脆的「支付寶到帳XX元」提示音。「40年前,做夢都沒想到還能這樣付錢,那時候連手機是什麼都不知道。」鮑先進感慨道。
三畝田村是盤峰鄉馬家坑村的一個自然村,海拔800多米,全村共有33戶、102人。從原來的食不果腹到現在的衣食無憂,從「出門沒有三步平」到現在的康莊大道,從破舊泥房草房到現在的山居別墅……40年來,三畝田村在悄然詮釋我縣農村改革開放的巨變。
陳永宏十四五歲時,從一裡地外的地方移居到三畝田村。為搭建新家,他們白天在生產隊幹活掙「工分」,晚上和早上要見縫插針地建造房子。人手不夠,家裡的小孩也要當幫手加入「戰鬥」。寒風冷雨裡,寂寞山村中,寒意襲人。陳永宏與父親在上面搗著黃泥夯實泥牆,泥土不夠了,催促11歲的妹妹送土。可許久未得到回應,下去一看,發現又累又餓的妹妹居然已在寒風中睡著了。
當時,為了造這房子,他們與村裡其他農戶一起商量,請了天台的燒瓦師傅,花了100來工,專門在村邊上建造了一座窯爐。燒窯所需的柴火、泥料由村民自備,並送達現場。每燒1000張瓦,為師傅提供60斤米的糧食補助,燒出的磚瓦另外按數量算工錢。房子用到的木頭,都是他們利用空隙時間到山上砍來的。為了建造二間半房子,家裡不但傾其所有,還欠了不少外債。房子蓋了瓦後,他們一家就迫不及待地住了進去。直到八十年代初,這二間半房子全部「構結」完畢,正式完工。陳永宏說,在1984年之前,三畝田的房子全部是泥木結構的,全村沒有一間磚瓦房,甚至連磚頭都很難找。
一家六口,吃飽飯也是生活難題。有一次,為了填飽肚子,陳永宏父親將人家遺棄在地上的冷番薯皮撿回家中,放在「火鍁」烤熱,用於充飢。那一股撲鼻的焦香味,讓陳永宏永生難忘。
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窘迫日子中,這個小山村又迎來一場雪上加霜的考驗。1975年,一次突發的大火無情地吞噬了三畝田村。整個村莊被大火燒得只剩下八間房子,農戶家中僅有的口糧、家什也被這場大火燒成灰燼。「我家當時被火燒得精光,只搶出一隻公雞,大家搬到生產隊房子臨時居住,打地鋪擠在一起睡,被子也是向人家借的。」回想起當年的那場大火,鮑先進依然膽戰心驚。由於缺少糧食,村民長期依靠野菜、洋芋、番薯、蘿蔔等充飢,以致腳浮臉腫,營養不良。生活無比艱困,甚有個別村民輕生上吊,幸好被人發現,及時解救。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分田到戶讓三畝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種子,同樣的人,有了「包產到戶」,糧食產量當年就翻了幾番,困擾村民多年的溫飽問題一二年時間便得以解決。
溫飽解決了,村民的理想不再局限于田間那點糧食。「路無三步平,雨天兩腳泥,晴天一身灰」,交通不便讓村民吃盡了苦頭。修路!成為村民心中最強烈的願望。
如何解決修路資金短缺問題成為當時面臨的首要難題。1979年,修路提上三畝田村的發展議程。村裡採用「螞蟻搬家」的方式,發動村民齊心協力修路。分年度分批開展建設,把路段劃分後,按人口分包到戶施工。
回首往事,當時修路工程面臨重重阻力,歷經波折。在一次爆破過程中,村裡從外地請來的爆破師傅不慎被落石砸中,意外去世。這使得工程一度陷入僵局。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修路產生的山林土地問題,三畝田與周邊村莊產生了多起糾紛,還發生過群體性事件。三畝田村民憑著久久為功的韌勁,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解決難題,爬坡過坎。前後歷經十年,三畝田村終於修通7.5公裡、寬3米的機耕路。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幸福的種子不斷萌發。1995年,村民增收致富不再局限于田間地頭。越來越多的青壯年目光瞄向大山外,選擇外出務工經商。在城市化的步伐中,三畝田逐漸成為「空殼村」,村中基本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小孩。
2010年,當時的維新鄉黨委、政府引入投資業主,在三畝田下方的王大坑村開發靈江源景區。景區的開發帶來人氣,王大坑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紅火,在外打工的王大坑村民紛紛回到家中開辦農家樂。2015年,三畝田上方的廿四尖背建成風力發電項目。2018年,廿四尖背磐安滑雪場將完成一期項目建設,並計劃於年底開業。
看著鄰村發展鄉村旅遊日子越過越滋潤,三畝田村幹部群眾眼紅耳熱,躍躍欲試。鮑先進坐不住了,提出要搶抓歷史機遇,實施三畝田舊村改造,全力打造農家樂特色村。
2015年,三畝田村在馬家坑村6個自然村中率先啟動舊村改造,成立了由鮑先進、鮑加青等8位黨員幹部組成的三畝田舊村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剛剛從縣農業局退休的陳永宏應邀加入。領導小組深入發動群眾,緊鑼密鼓地開展前期準備工作,推行村集體「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拆除、統一建設、統一安置」的辦法。2016年9月,為了發展農家樂,該村花重金委託浙江大學的專業團隊對村莊建設及建築方案進行規劃設計。2016年9月28日,村裡組織戶主前往方前鎮下村、天台縣後岸村等地考察新農村建設。在當日下午的戶主代表會議上,三畝田村舊村改造實施方案及補充意見順利通過,戶主與村裡籤訂了拆遷協議。
協議雖然籤了,但要讓村民拆除居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讓家家戶戶向村裡交56萬元的工程款,靠什麼?鮑先進的回答是:第一靠幹部人品,二是為村民辦事的公心,三是靠符合群眾需求的辦法。舊房拆除後,三畝田充分利用縣級金融助推鄉村振興試點村的政策,貸款集資1300萬元,由村裡統一發包建設24幢別墅,後按投標與抓鬮兩種方式統一進行安置。鮑先進介紹,舊村改造期間,縣內外來該村參觀學習「五統一」的已有20多批次了。
「村集體統一建房很難,但好處是保證工程質量及進度,同時又節約成本,降低了農戶負擔。」鮑先進說,村裡安排鮑加青等人專職當「監工」,緊抓工程質量,農戶不需要花費精力,可安穩地在外賺錢。在安置方面,村裡創新舉措,投標安置的14幢房屋投標溢價的70%、80%(分二檔)資金,按舊宅基地評估級差普惠性地返還給村民,幫助困難農戶減輕建房成本。此外,村裡特意建造了兩棟老年公寓,解決老年人的後顧之憂。
2018年6月8日,歡慶的鞭炮聲響徹三畝田,24幢新房各歸其主。時隔半年,陳永宏依舊沉浸在新居落成的喜悅當中,有空便去查看裝修進展。「得加快裝修進度,我等著開民宿呢!爭取年後就能開業,爭搶滑雪場開業的紅利」。目前,小小三畝田已有22戶農戶申請創辦農家樂。
陽光普照,青山映雲,三畝田愈發美麗。村民在狹窄的板房裡進進出出,幸福的憧憬寫滿臉龐。鮑先進相信,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外出打工的村民一定會回到三畝田,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連結:2003年,我縣開始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全縣363個村,除異地搬遷村外,全部行政村已實施「示範整治」工程,「整鄉整鎮整治」實現全覆蓋。近年來,我縣以「6+1」美麗創建為載體,推進「全域景區化,村莊景觀化」。已評選14批「十美村十差村」,認定「十美村」 140個,完成160個村口景觀節點建設,消除赤膊牆及牆體美化319萬平方米。創建A級景區村102個,建成美麗庭院2.6萬個,發展共享農屋1060戶、房間5044間。全面完成城鄉D級危房拆除和C級住人危房維修加固。十五年來,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均在95%以上。2017年,我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0元,同比增長10.3%,比2006年翻了兩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