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畝田 四十年 「五個統一」終化蝶

2020-12-13 磐安新聞網

  12月3日上午,晨霧散去,雲開日出,三畝田村迎來晴空蔚藍的一天。山腰上,鱗次櫛比的小別墅與幾排廂式移動板房形成鮮明對比,湧動著「蝶變的力量」。低矮狹小的板房裡,馬家坑村黨支部書記鮑先進開了一家副食店,生意看起來挺好。裝修新房的工人時不時地來買東西,店裡響起清脆的「支付寶到帳XX元」提示音。「40年前,做夢都沒想到還能這樣付錢,那時候連手機是什麼都不知道。」鮑先進感慨道。

  三畝田村是盤峰鄉馬家坑村的一個自然村,海拔800多米,全村共有33戶、102人。從原來的食不果腹到現在的衣食無憂,從「出門沒有三步平」到現在的康莊大道,從破舊泥房草房到現在的山居別墅……40年來,三畝田村在悄然詮釋我縣農村改革開放的巨變。

  回首改革開放之前的日子,65歲的退休幹部陳永宏幾乎有些哽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陳永宏一家六口擠在一間破舊的泥房中。兩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是家中僅有的家具。在這間泥房中,陳永宏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

  陳永宏十四五歲時,從一裡地外的地方移居到三畝田村。為搭建新家,他們白天在生產隊幹活掙「工分」,晚上和早上要見縫插針地建造房子。人手不夠,家裡的小孩也要當幫手加入「戰鬥」。寒風冷雨裡,寂寞山村中,寒意襲人。陳永宏與父親在上面搗著黃泥夯實泥牆,泥土不夠了,催促11歲的妹妹送土。可許久未得到回應,下去一看,發現又累又餓的妹妹居然已在寒風中睡著了。

  當時,為了造這房子,他們與村裡其他農戶一起商量,請了天台的燒瓦師傅,花了100來工,專門在村邊上建造了一座窯爐。燒窯所需的柴火、泥料由村民自備,並送達現場。每燒1000張瓦,為師傅提供60斤米的糧食補助,燒出的磚瓦另外按數量算工錢。房子用到的木頭,都是他們利用空隙時間到山上砍來的。為了建造二間半房子,家裡不但傾其所有,還欠了不少外債。房子蓋了瓦後,他們一家就迫不及待地住了進去。直到八十年代初,這二間半房子全部「構結」完畢,正式完工。陳永宏說,在1984年之前,三畝田的房子全部是泥木結構的,全村沒有一間磚瓦房,甚至連磚頭都很難找。

  一家六口,吃飽飯也是生活難題。有一次,為了填飽肚子,陳永宏父親將人家遺棄在地上的冷番薯皮撿回家中,放在「火鍁」烤熱,用於充飢。那一股撲鼻的焦香味,讓陳永宏永生難忘。

  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窘迫日子中,這個小山村又迎來一場雪上加霜的考驗。1975年,一次突發的大火無情地吞噬了三畝田村。整個村莊被大火燒得只剩下八間房子,農戶家中僅有的口糧、家什也被這場大火燒成灰燼。「我家當時被火燒得精光,只搶出一隻公雞,大家搬到生產隊房子臨時居住,打地鋪擠在一起睡,被子也是向人家借的。」回想起當年的那場大火,鮑先進依然膽戰心驚。由於缺少糧食,村民長期依靠野菜、洋芋、番薯、蘿蔔等充飢,以致腳浮臉腫,營養不良。生活無比艱困,甚有個別村民輕生上吊,幸好被人發現,及時解救。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分田到戶讓三畝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種子,同樣的人,有了「包產到戶」,糧食產量當年就翻了幾番,困擾村民多年的溫飽問題一二年時間便得以解決。

  溫飽解決了,村民的理想不再局限于田間那點糧食。「路無三步平,雨天兩腳泥,晴天一身灰」,交通不便讓村民吃盡了苦頭。修路!成為村民心中最強烈的願望。

  如何解決修路資金短缺問題成為當時面臨的首要難題。1979年,修路提上三畝田村的發展議程。村裡採用「螞蟻搬家」的方式,發動村民齊心協力修路。分年度分批開展建設,把路段劃分後,按人口分包到戶施工。

  回首往事,當時修路工程面臨重重阻力,歷經波折。在一次爆破過程中,村裡從外地請來的爆破師傅不慎被落石砸中,意外去世。這使得工程一度陷入僵局。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修路產生的山林土地問題,三畝田與周邊村莊產生了多起糾紛,還發生過群體性事件。三畝田村民憑著久久為功的韌勁,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解決難題,爬坡過坎。前後歷經十年,三畝田村終於修通7.5公裡、寬3米的機耕路。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幸福的種子不斷萌發。1995年,村民增收致富不再局限于田間地頭。越來越多的青壯年目光瞄向大山外,選擇外出務工經商。在城市化的步伐中,三畝田逐漸成為「空殼村」,村中基本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小孩。

  2010年,當時的維新鄉黨委、政府引入投資業主,在三畝田下方的王大坑村開發靈江源景區。景區的開發帶來人氣,王大坑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紅火,在外打工的王大坑村民紛紛回到家中開辦農家樂。2015年,三畝田上方的廿四尖背建成風力發電項目。2018年,廿四尖背磐安滑雪場將完成一期項目建設,並計劃於年底開業。

  看著鄰村發展鄉村旅遊日子越過越滋潤,三畝田村幹部群眾眼紅耳熱,躍躍欲試。鮑先進坐不住了,提出要搶抓歷史機遇,實施三畝田舊村改造,全力打造農家樂特色村。

  2015年,三畝田村在馬家坑村6個自然村中率先啟動舊村改造,成立了由鮑先進、鮑加青等8位黨員幹部組成的三畝田舊村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剛剛從縣農業局退休的陳永宏應邀加入。領導小組深入發動群眾,緊鑼密鼓地開展前期準備工作,推行村集體「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拆除、統一建設、統一安置」的辦法。2016年9月,為了發展農家樂,該村花重金委託浙江大學的專業團隊對村莊建設及建築方案進行規劃設計。2016年9月28日,村裡組織戶主前往方前鎮下村、天台縣後岸村等地考察新農村建設。在當日下午的戶主代表會議上,三畝田村舊村改造實施方案及補充意見順利通過,戶主與村裡籤訂了拆遷協議。

  協議雖然籤了,但要讓村民拆除居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讓家家戶戶向村裡交56萬元的工程款,靠什麼?鮑先進的回答是:第一靠幹部人品,二是為村民辦事的公心,三是靠符合群眾需求的辦法。舊房拆除後,三畝田充分利用縣級金融助推鄉村振興試點村的政策,貸款集資1300萬元,由村裡統一發包建設24幢別墅,後按投標與抓鬮兩種方式統一進行安置。鮑先進介紹,舊村改造期間,縣內外來該村參觀學習「五統一」的已有20多批次了。

  「村集體統一建房很難,但好處是保證工程質量及進度,同時又節約成本,降低了農戶負擔。」鮑先進說,村裡安排鮑加青等人專職當「監工」,緊抓工程質量,農戶不需要花費精力,可安穩地在外賺錢。在安置方面,村裡創新舉措,投標安置的14幢房屋投標溢價的70%、80%(分二檔)資金,按舊宅基地評估級差普惠性地返還給村民,幫助困難農戶減輕建房成本。此外,村裡特意建造了兩棟老年公寓,解決老年人的後顧之憂。

  2018年6月8日,歡慶的鞭炮聲響徹三畝田,24幢新房各歸其主。時隔半年,陳永宏依舊沉浸在新居落成的喜悅當中,有空便去查看裝修進展。「得加快裝修進度,我等著開民宿呢!爭取年後就能開業,爭搶滑雪場開業的紅利」。目前,小小三畝田已有22戶農戶申請創辦農家樂。

  陽光普照,青山映雲,三畝田愈發美麗。村民在狹窄的板房裡進進出出,幸福的憧憬寫滿臉龐。鮑先進相信,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外出打工的村民一定會回到三畝田,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連結:2003年,我縣開始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全縣363個村,除異地搬遷村外,全部行政村已實施「示範整治」工程,「整鄉整鎮整治」實現全覆蓋。近年來,我縣以「6+1」美麗創建為載體,推進「全域景區化,村莊景觀化」。已評選14批「十美村十差村」,認定「十美村」 140個,完成160個村口景觀節點建設,消除赤膊牆及牆體美化319萬平方米。創建A級景區村102個,建成美麗庭院2.6萬個,發展共享農屋1060戶、房間5044間。全面完成城鄉D級危房拆除和C級住人危房維修加固。十五年來,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均在95%以上。2017年,我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0元,同比增長10.3%,比2006年翻了兩番。

相關焦點

  • 你的萬裡地,我的五畝田,小人物張三與西夏國主的爭戰
    張三不想等死,也不想往東南送死,他已經攢夠了能買五畝田的銀票,他要冒險往西跑。越沙漠戈壁,到小屯城拿關牒扮客商,再去敦煌往汴梁——回家鄉,回老婆女兒身邊,買五畝田,過小地主生活。小人物張三背著乾糧與水出發了。
  • 磐安三畝田村入選省首批 「鄉村氧吧」
    磐安三畝田村入選省首批 「鄉村氧吧」
  • 女大學生撐起萬畝水稻田
    夏日,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萬畝小麥基地,麥浪隨風起伏,一望無際。   8年前,胡丹告別熱愛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環境,回鄉替父重振米業,執掌萬畝糧田,帶動周邊4個村6000名農民致富,成為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龍頭企業女老闆。
  • 「一畝田」讓致富快車提速
    東北網9月15日訊 訥河市訥南鎮全勝村是訥謨爾河南岸的一個朝鮮族小村莊,全村常住人口231戶992人,他們靠著村黨支部書記宋振濤「一畝田」的創意,讓全勝村的致富快車再次提速。2018年,在宋振濤的帶領下,全勝村成立了有機水稻合作社,利用村民房前屋後的小菜園種植小園水稻。合作社統一購種、統一育苗、統一銷售。購種、育秧等費用由合作社承擔,農戶只需負責小園的日常管理,便可在秋後享受入社分紅,戶均增收5000餘元。59歲的貧困戶鮑淑琴通過「帶地入社」,成了「一畝田」項目的參與者。
  • 一畝園十畝田,小小杏果大豐收,果農歡樂笑開顏
    俗話說「一畝園十畝田」,近年來,通過種植果樹過上好日子的農民可真不少。現在正值杏樹豐收的季節,在寧津縣李胡村的杏園裡果農們忙的是不亦樂乎。走進大柳鎮李胡村孫大姐家的杏園,一串串金黃色的杏兒掛滿枝頭,微風吹來,碧綠的葉子隨著金色的杏果輕輕擺動,讓人感受到一種豐收的喜悅。
  • 一畝田介紹
    企業簡介一畝田是一家基於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深耕農產品產地、提供產業鏈服務、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和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的網際網路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來,著眼於全品類農產品,打造了全國領先的農業服務平臺。平臺定位於推動「農產品進城」,致力於「讓每一畝田更有價值」。
  • 【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南印記】分田到戶第一年家裡有了餘糧
    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南印記 分田到戶第一年家裡有了餘糧 1979年夏天,長沙縣開慧公社竹山大隊成為湖南「小崗村」 1979年夏天的一個晚上,長沙縣開慧公社竹山大隊張家塝村組生產隊(現開慧鎮葛家山村),村民集體忙完早稻收割後, 隊長繆立亮和幾位副隊長、會計聚在一農戶家裡。煤油燈下,大家作出「單幹」的決定:從晚稻開始,就「各自忙各自」的農田。 那時,竹山大隊有十二個村組生產隊,「都聽到了風聲,安徽鳳陽的小崗村搞『大包幹』,分田到戶,但聽到後只有張家塝搞了,它是頭一個。」
  • 新洲原創散文《父親的一畝三分田》
    父親今年八十有五了,可還勁頭十足種著他的一畝三分田。
  • 打贏脫貧攻堅戰(659期)| 一畝田賺三畝的錢 夏日荷塘別樣美 種養...
    打贏脫貧攻堅戰(659期)| 一畝田賺三畝的錢 夏日荷塘別樣美 種養採摘產業興 2020-06-25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創業者在農村,五畝塘六畝田一個小作坊,產出百味芳香收入20萬
    承包魚塘也種植作物 農村創業的機會和項目很多,一個朋友說,只要待在城市就滿臉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賺錢,而一回到農村,看著哪裡都是錢,鼓搗鼓搗輕鬆年入幾十萬元
  • 永業田和口分田如何分配?唐朝初年的土地制度,決定了太平盛世
    可是到了唐朝,統治者又發明了一個新的分田制度,那就是口分田。01唐朝將口分田和永業田做了一個細緻的劃分。唐朝建立以後,也同樣面臨分田到戶的問題。按照當時的尺寸來衡量,一畝大概是寬一步,長240步大小的面積,一頃則是100畝地這麼大。18歲以上的丁男,就可以得到國家分配給他的一頃田,也就是100畝田。但是這100畝是有說法的,不是全都給你做永業田。
  • 李玉贈惢心五十畝田,其實這在清代不算什麼大禮,我們都想多了
    皇帝做主將她許配給江與彬,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情人不止是江與彬和惢心。大太監李玉也對惢心心生愛慕。但是李玉知道自己的身份根本無法帶給惢心一生幸福。李玉雖然身體殘缺,但是心胸豁達。他追求不了自己的心上人,索性讓她幸福。
  • 一畝田開闢山東市場 濟南旗艦店開業
    7月8日,中國最大的農業網際網路公司一畝田位於濟南匡山的一畝田濟南農產品旗艦店正式開業。 「濟南農產品旗艦店開業意味一畝田正式開闢山東市場。」一畝田農產品濟南分公司總經理王春浩說。 「和在其他城市一樣,我們將提供面對面的服務,和手把手的指導,幫助濟南的農戶和農產品經紀人利用互聯,低成本高效率地將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 晉朝歷史:西晉統一中國
    公元279年(天紀三年),晉調六路大軍共二十餘萬人伐吳,次年三月,水師至建業的石頭城,孫皓被迫投降,吳亡。       中國自董卓之亂以後,即陷入分裂割據混戰之中,時間長達九十年。至此,又歸於統一。       2. 晉初的經濟       西晉統一中國,改元太康(280—289年)。
  • 一畝田開闢江蘇市場 常州旗艦店開業
    7月14日上午,中國最大的農業網際網路公司一畝田位於常州凌家塘的一畝田常州農產品旗艦店正式開業。         「江蘇農產品旗艦店開業意味一畝田正式開闢江蘇市場。」一畝田江蘇分公司總經理卜坤坤說。
  • 一畝田CEO鄧錦宏:我們如何度過刷單和裁員風波?
    近日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鄧錦宏對騰訊科技表示,「(和那些被扒皮的公司相比)一畝田不是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公司。」 從2009年開始研究農業到2011年最終創立一畝田,這家公司在2015年深陷輿論風波的時候已經成立了整整四年,據一畝田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平臺總註冊用戶為370萬(截止2017年1月底),涵蓋1.2萬個農產品品種,產品來源涉及2312個縣。
  • 【我的幫扶故事】「一畝田脫貧」——記湘潭縣射埠鎮科協主席鄧述東
    「剛開始我以為是『花架子』,種了一輩子田,哪曉得還可以這樣搞?」楚松林說,「加入『一畝田脫貧』後,我去年賺了近3萬元,現在我們村30多戶人搶著要加入進來。」 什麼是「一畝田脫貧」?「一畝田」真能「脫貧」嗎?事情得從2017年說起。 當時,鄧述東琢磨著能不能開發一種投入少、效益高、易操作的種植模式,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 一畝園十畝田,發展立體農業,農村大哥回鄉實現生態農業夢
    「統一購買優質豬仔,統一標準管理,統一市場銷售,這樣才能形成抱團闖市場的合力」。基地在農戶,共奔致富路,是陳大哥創立合作社的原則。如今,天賜龍傑合作社的社員遍及周邊多個鄉鎮。「統一從廠家採購飼料,統一直銷雙匯、千喜鶴、雨潤等各大公司,減少了中間環節,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利潤」,陳明忠說,而「跟著老陳有錢賺」也成了廣大養殖戶的心裡話。
  • 履畝而稅_稅務網校_中華會計網校
    夏代農人耕田五十畝,課五畝之稅,繳納定額的田賦,稱為貢。殷行助法,農人耕作於封君貴族土地上,以一部分勞力的收穫貢獻於貴族封君,一部分歸農人自用。農人耕種七十畝之田,負擔七畝的收穫,就是繳納十分之一的稅。周行徹法,農戶授田百畝,亦徵什一稅。  上古時代,一度實行井田,井田制度的立法本意,不僅在使人民福利均等,同時也要使賦稅的負擔均等。其力役之徵,以每戶徵一人為原則,一年不過三日。
  • 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一畝田被點名肯定
    一畝田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被點名肯定這是今年2月被農業農村部指定為「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反饋通道」後,時隔兩月一畝田再次被國家相關部門點名肯定。疫情發生以來,一畝田積極發揮網際網路電商平臺優勢,破解農產品賣難成效明顯,成了農業產業抗疫助農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