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清朝著名的大臣,甚至可以說是晚清最為出名的一位大臣。
他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在清朝末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李鴻章用他特有的士大夫的擔當,承擔起了清朝的外交任務,維護了大清的統治。
然而他的一生,同樣充滿了爭議。
中國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在他的代表之下,籤訂的。
從此,他也就和恥辱扯上了關係,人們想到他的第一印象,很多人甚至都是賣國賊。
那麼,歷史上的李鴻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李鴻章外出採購武器時,曾經親眼目睹馬克沁機槍轟倒大樹,威力奇大,但是最後為何不買?
李鴻章生於1823年的合肥的官吏家庭,在幼年時期,李鴻章就顯露出了聰慧好學的特質,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秀才入仕。
後來,李鴻章更是跟隨在曾國藩的左右,得到了悉心教導。
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逐漸成為了一方重臣。
後期,清朝面臨著列強的入侵,朝廷不勝其擾,開始"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希望能夠變法圖強。
19世紀末,李鴻章應邀前往外國考察武器裝備,如果遇到價錢合適的,可以立刻籤訂採購的條約。
李鴻章到達外國之後,製造商給他展示了一款新式機關槍,名為"馬克沁機關槍"。
馬克沁機關槍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製武器,由英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4年年發明,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武器之一。
圍在李鴻章周圍的商人們,親自給他們演示這種機槍的威力。
幾個呼吸間就給遠處的一棵巨樹印上了成千上萬的彈孔。
同行的清朝臣子都十分雀躍,這種槍械正好能給他們提供強大的火力,如果數量夠多,這還有什麼仗是打不過的呢?
可是李鴻章卻面色非常難看,他沒有過問槍械的價格,而是問商人:"這機槍一分鐘能打多少子彈?"
商人們十分自信地炫耀道"一分鐘可以打五六百發子彈!"
李鴻章一聽,卻立馬放棄了購買這種武器的想法。
隨行的官員還是很疑惑,槍的射速越快,威力越大不是越好嗎?
之後李鴻章的一句話就道出了緣由:"打起來太快了,子彈的消耗量也太大了,大清朝用不起啊!"
李鴻章當年窮酸的樣子,就像是古代小說書當中,那些落魄的窮酸文人。
進到店裡,看的不是什麼東西好,而是首先看買不買得起。
沒有真正窮過的人,恐怕不會理解這背後的辛酸。
但是他雖然知道這件東西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東西。
但是考慮到當時清朝的國力,根本消耗不起這樣的裝備。
連北洋水師的那點經費,都是李鴻章嘔心瀝血討來的,他又如何有錢給尋常部隊安排這樣的武器。
"弱國無外交"也罷,"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罷,
李鴻章和他所代表的那個腐朽、奄奄一息的清朝,終究是錯過了這次購買的機會。
而接下來清朝,就像大家所看到的那樣,很快走向了滅亡。
李鴻章雖然一生毀譽參半,但是他在洋務運動中體現出的開明卻是晚清臣子裡難得一見的。
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李鴻章為"東方俾斯麥",可見李鴻章的影響力之甚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一下李鴻章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的話,不妨讀一下這本《李鴻章全傳》。
本書敘議結合,對李鴻章一生的經歷進行了細緻生動的敘述,讀者瀏覽其間,將會看到一位"萬裡長江作浴盆"的懵懂少年,如何一步步躋身封疆大吏的行列。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讚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慈禧太后也將李鴻章視為"再造玄黃之人",
當我們了解了李氏發跡的過程,也就看到了淮軍子弟的歷史功勳,理解了困囿於歷史現實的無可奈何,傾聽到了與世浮沉無處訴說的辛酸苦楚,亦聽到了一個為民族強盛而瀝盡心血、在莫大的屈辱中為國爭利的老臣的殘喘聲……
正版《李鴻章全傳》只要36元,不過是一張電影票的價錢,就可以讀到李鴻章一生的經歷和智慧,不管是自己研讀,還是送給孩子,都是十分的物超所值。
趕緊點擊下方連結搶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