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辛亥首義第一槍
也是南昌起義軍旗造型
還是武漢精神的本源
冬天的太陽暖洋洋,雙休日到「漢陽造」逛逛是不錯的主意。現在,「漢陽造」是月湖東岸、龜山北麓一大片老廠房改建的創意文化休閒區。之所以叫「漢陽造」,正是因為它的原址是120年前張之洞在武漢創立的「湖北槍炮廠」,即後來的「漢陽兵工廠」。五十年內兵工廠生產的110萬隻步槍,裝備了幾代中國軍隊,以「漢陽造」(Hanyang 88 Rifle)之名享譽世界。
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即將建成,它的展品將包括一隻「漢陽造」步槍,槍機匣上有編號「漢式28-6」,證明為1939年抗戰中工廠內遷成為軍政部兵工署21廠後出品的。槍託上仍有漢陽兵工廠的五角星徽標。博物館的前身是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原館長顧璧階深入研究張之洞與漢陽近代工業多年,搜集甄別漢陽早年工業遺物,已成專家。他總結「漢陽造」有多層含義:首先,它是在中國使用歷史最長的步槍;第二,它是湖北近代工業化開端的代表;第三,它是「敢為人先」的「武漢精神」的本源。
1895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籌資興建的湖北槍炮廠投產,從德國訂購設備生產步槍,以後也生產卡賓槍、駁殼槍、機槍與炮。「漢陽造」槍經過多次測試和實用檢驗,證實性能上優於江南製造局生產的「上海造」步槍。1907年,清朝陸軍部下令各省軍火不向外國採購,一律從湖北槍炮廠進貨,從此開始了此槍多年來一枝獨秀的歷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工程八營用它打響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葉挺與賀龍的部隊高舉它宣告中共軍隊誕生,南昌起義紀念塔頂的軍旗造型,其旗杆就是「漢陽造」步槍。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縣葉坪村舉行。據當時史料記載,會議開幕當天上午舉行了閱兵典禮。檢閱部隊成四路縱隊由南向北行進,「他們扛著『漢陽造』輕重機槍、小鋼炮、迫擊炮,喊著宏亮的口號,在軍樂聲中邁著矯健的步伐通過檢閱臺,向毛澤東、朱德行注目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正式成立。
抗日戰爭中,它是中國陸軍主要制式裝備。1944年它被停止生產,但在中共軍隊中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戰爭中。退役後,它又作為民兵訓練裝備使用到1980年代初。
「漢陽造」的另一個令人興致盎然的傳奇,與毛澤東有關。據說他在武昌起義後立即參加了湖南新軍,領到了一隻編號8341的「漢陽造」,這個數字與後來的中央警衛部隊番號神奇地相合。1927年,北伐軍進入武漢後,毛澤東在武昌開辦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給每個學員發一隻「漢陽造」槍訓練。
十九世紀末的漢陽,沿漢水從龜山到赫山,蜿蜒十裡,分布著張之洞創辦的規模稱雄亞洲的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漢陽鋼藥廠以及湖北針釘廠、漢陽官磚廠,以24公裡鐵路連通。漢陽運輸所還在長江漢水建有多座碼頭,擁有多艘駁輪拖輪。武漢開始近代工業化,也由此成為中國工業重鎮。這正是顧先生所說的「漢陽造」代表的第二層意義。至於他說的第三層意義——「武漢精神」的本源,直到現在都值得我們慢慢自己體會。
刺刀 「漢陽造」槍身長達1250mm,刺刀刀身長近400mm,在抗戰時中國軍隊所用的步槍中,是惟一一種在白刃格鬥時長度能與日軍三八式步槍相抗衡的步槍。
「漢陽造」的母本 漢陽造步槍正式名稱是仿德國1888式(後來是1898式)步槍。其母槍主要是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1888年,德國槍械委員會在改進德國毛瑟1871/1884式步槍的栓式槍機結構基礎上,結合了法國1886年研製出的發射無煙火藥子彈的小口徑勒貝爾步槍的槍管和來複線。委員會88式步槍也是德國第一款無煙火藥槍,而當時世界上的步槍子彈基本上都是黑色火藥的。可見「漢陽造」的仿製,起點非常之高。
老套筒 德國「委員會88式步槍」俗稱「老套筒」,得名於它那個非常古怪的薄鋼製槍管套筒,呈現內外雙管式。套筒作用是保護槍管並防止燙傷槍手,還固定刺刀套環和準星;但也增加了雙管間進水鏽蝕的危險。顧先生研究張之洞奏摺,找到這樣的話:「鄂滬兩局槍皆單管,德槍系雙管。此由中國無此精鋼故,暫時未能仿造。」這表明「漢陽造」因為材料技術原因,一開始便沒有套筒,並非如幾乎所有相關論著所說的那樣,是1904年才卸除了套筒的。
歷史回顧
漢陽兵工廠在湖北省漢陽縣大別山,龜山腳下,面對襄河,水陸交通方便。初名湖北槍炮廠,包括:炮架、炮彈、槍彈3廠。1904年,湖北槍炮廠改名為「湖北兵工廠」,後又稱「漢陽兵工廠」。隸屬駐省總局,委任各司道為總辦。
中法戰爭結束後,張之洞痛定思痛,提出自煉鋼鐵、自製槍炮,方為「自強持久之計」。他籌建的漢陽鋼鐵廠、漢陽兵工廠向當時鋼鐵工業最發達的英國和兵器工業最先進的德國訂製機器。使得鐵、槍二廠一開始便處在高起點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
張之洞又以大而全為建廠原則,「所有子彈火藥、銅料貴在能夠自製,無一外購。」槍炮廠內,又設無煙藥、罐子鋼(用於生產槍炮所需低磷優鋼)等廠,以避免可能出現的有械無彈、無料制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