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官鬻爵,如此上不了臺面的制度,為何存在2千多年

2020-12-22 養老運營高廣銀

捐納制度,俗稱買官鬻爵,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種腐敗,一種不了臺面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告訴你這項制度比中國科舉制度時間還要長,而且還曾經起到正面的作用,肯定很多人不太相信。捐納制度從戰國開始一直到清朝,一直是朝廷財政的輔助手段,在清朝時期曾一度佔戶部收入的70%。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朝廷逐漸對捐納產生了依賴,因此也破壞了朝廷的信用。

捐納制度起源

公元前242年,秦國發生了蝗災,大片的莊稼絕收,為了應對巨大災難,秦朝推行了一項「納粟拜爵」的政策,也就是說繳納一定數量的糧食就會封給你一個爵位。不過從一開始,這些官職的授予都是在不擾亂正常官僚體系的情況下進行的,也就是說捐納制度一開始只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手段,並不構成對官僚體系的改變。

而且秦朝當時所授予的這些官爵都比較小,秦朝的爵位一共有20級,其中最低的八級專為那些有財力,同時有德望的平民百姓設立的。所以說捐納所換取的官職,不過是一種社會榮譽,或者說社會地位。

到了西漢時期,這些爵位甚至可以在商品市場上自由交換,比如東漢靈帝劉宏,曾經把這些要售賣的官職進行明碼標價,曹操的父親曹嵩就買了一個太尉的職位,不過這個職位也是虛職。到北魏的時候,捐納八千石糧食最高能獲得沒有實權的侯爵的稱謂。

安史之亂的時候,通過捐納可以獲得「明經」的身份,也就是知識分子的稱謂。到了宋朝,這些捐納者可以獲得一些沒有實權的官職,即使是一些沒有實權的官職,也需要經過嚴格的選拔,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通過捐納獲得這些稱謂。

捐納的選拔過程叫:銓選。這個選拔過程包括需要考察出身,經過面試以及答辯等,到了明清時期,降低了選拔過程中主觀分,到了明清後期,甚至更改為抽籤的方式。

所以說,從秦朝開始,捐納制度就是國家拿這些虛職來和百姓交換利益,雖然明清時期,制度上有所調整,規則更加複雜,但是大致的流程還是和宋朝差不多,同時捐納所帶來的實惠也越來越多了。

明朝的捐納制度

在明朝時期,捐納制度在朱元璋時期一度被廢止,但是「土木堡之變」之後,為了擴充軍備,明朝的財政赤字非常嚴重,要知道軍備是最燒錢的,而在朱元璋時期稅率就給限制死了,所以捐納制度又重新開啟,口子一開,之後就越開越大。

1453年為了賑濟災荒,當時朝廷下令,如果向災區捐獻800石糧食的,可以成為貢生,也就是說有資格到國子監就學,這種學子也被稱為納貢生。由於明朝的財政稅收一直比較低,而且又是一個依靠農業稅的朝代,因此捐納幾乎成為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捐納在明朝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到了正德年間,即使不是儒生身份的,也可以通過捐納獲得儒生的身份,這一類被稱為例監生。而且納貢生和例監生,都是有做官的資質的,相當於官員預備隊,和先秦時期有本質的區別。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願意通過捐納獲得官職呢?在明朝,科舉3年舉行一次,要通過童生-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如果按部就班從童試到會試,往往需要20多年的時間,如果你出生在競爭激烈的江南地區,可能花費的時間更多。

明朝時期著名的文人文徵明曾經做過統計,當時蘇州府一共有1500名生員,也就是考生,3年內僅僅有3.3%的人成功走向仕途,和我們公務員的錄取比例有一拼。

正如梁啓超所言:「邑聚幹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為舉人;天下聚數幹舉人,而拔百數十人為進士;復於百數進士,而拔數十人入翰林。」科舉錄取比例巨大差距,導致捐納制度的長盛不衰。

很多生員要想成為貢生,往往需要等很多年,當時把生員晉級貢生的過程稱之為「挨貢」,也就是需要很多年熬出來。而捐納可以讓這些考生跳過從童生到貢生的漫長過程,直接晉級為貢生,算是一種捷徑,因此在明朝很受歡迎。

捐納,未必全是為了考試,它已經成為科舉制度的有機部分,是社會流動的工具,對於作為社會流動的主體的人來說,捐納在本質上就與科舉並無二致。倘若你有更多的經濟實力,可以通過捐納成為知縣、知府或者品級更高的官員。這樣就可以讓一些富裕者,尤其是工商富戶有資格參與政治活動,擴大了統治基礎。

捐納的多種用途

捐納除了應對軍需,賑災之外,捐納還是入仕與銓選的資格、取消或減輕處分、升官晉級等社會問題相關聯,捐納作為社會流動工具,不僅可以推動人才的上行流動,還可以對可預見的下行流動的一種預先防範措施,當下行流動發生的時候,可以利用捐納減輕或者避免下行流動所帶來的損失。

民間從自身利益需求出發,捐納成為社會互動的產物,清朝捐納既可以捐貢生、監生,還可以捐實官資格,還可以捐頂戴、翎枝等虛銜與封典既可捐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府以下、武職參將遊擊以下等升遷,又可捐降革、留任、離任、原銜、原資、原翎捐復等維持或防止降職;既可捐分發指省、加級、記錄等任職,又可捐補原缺、免試俸歷俸、實授保舉、實用離任、引見、投供、驗看、迴避等,名目繁多。

捐納可以捐即選即用,任職已著先鞭;銓選後可以捐升,捐保舉,升遷步伐加快;為官後可捐考滿等,可以事先防止下降;如遭降罰,因故去職,可以捐復,拓寬自新再生之路。明清時期無論正途雜途的官員,利用這種機能者大有人在。

捐納與科舉同樣是社會流動的重要工具,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支持著科舉,捐納作為社會流動的工具還具有如下特徵:一是長期有效性,科舉的作用僅僅限於取得出身資格,一旦取得了這種資格,科舉作為社會流動工具的作用就基本結束了,而如果將社會流動放寬到人的整個生涯時,捐納作為社會流動的工具則具有一種終身有效性。

捐納防止下滑流動的機能性,捐納與科舉一樣,向「賤籍」之外的所有社會成員開放,但捐納所具有的庶民性遠較科舉廣泛,完全循科舉求得出身,一定的學力和經濟力的結合是科舉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在捐納制度下,只要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均可捐納取得出身,一時無法籌措資金的人也可通過借貸的方法捐納,從而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

捐納使用的柔軟性,科舉作為社會流動的工具有著嚴格的使用條件,要由本人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參加指定的考試,而捐納則不然,無論本人自理還是他人代辦,無論是作古之人還是剛出世的嬰孩,無論是在故鄉還是異鄉,作為社會流動的工具,可以滿足各類社會成員的不同需求,即庶民可以藉此獲得出身和官僚的銓選資格,官僚可以用它儘快升遷或防止地位下滑,官民還可以用它來光宗耀祖。

將捐納結合科舉制度考察,再比較捐納制度與科舉制度的特性,從而形象地再現了捐納制度和科舉制度在中國明清社會的功用,正是此項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創意。

捐納划算嗎

在清朝捐納還可以找票號代辦,他們精通各衙門的章程,但是也要繳納一筆代理費用。在清朝,主要有浙江山西的票號代理,他們都集中在北京的隆福寺、東四牌樓附近,其中浙江的代辦名聲最好,因為從中央到地方,江浙官員最多。

這些捐納的貢生依然要等吏部有空缺名額,在清朝每個月會有一次放官,那些因為丁憂、生病等原因離任的官員,需要人來補缺。但是這些職位首先考慮的是那些通過正規途徑獲取功名的進士或者舉人,捐納的貢生被安排在靠後的位置。

到了清朝末年,則出現很多空白的捐納執照,比如在光緒二十年到光緒三十二年,共計發放了43萬張空白的執照,也就是說此時捐納超發了,一張捐納執照的價格是1千多兩銀子,相較於乾隆時期3千兩銀子,已經大幅貶值。而當時清朝四品官員的年俸是105兩白銀,也就是說需要十幾年才能回本。如果是合法收入,肯定是虧本的生意。

如果捐納的官員是以營利為目的,那麼他必須通過權利尋租才能收回成本,同時還要儘可能地尋求升遷,因為官越大,就意味著回報率也越高。也就是說捐納制度先天就有貪腐的誘因。

康熙年間為了籌集平定三藩的軍費,朝廷開放了捐納,史稱「乙卯例捐」,此時僅限於國子監的一些職位,主要負責國家祭祀等職責,並沒有太多的實權,而且在乾隆年間,國家財政盈餘之後,這個口子又給關了。

鹹豐年間,為了解決太平天國問題,清朝開辦了專門旨在籌餉的捐納項目,京官裡六部郎官以下的官職,地方官裡道臺以下的官職,統統開放,這個項目一共涉及二十一個職位,一直延續到光緒五年。

這些捐納項目就像是一劑強心劑,在清廷幾近要滅亡的時候,提供了財政支持,讓它勉強過關,這不僅是保全了清廷的統治,也是保障了社會的穩定。

康熙朝的乙卯例捐一共獲得200餘萬兩白銀,捐納的官員500餘人,有效充實了國庫。雍正九年,捐納的白銀達到420萬兩,佔戶部銀庫收入的42%;乾隆時期捐納白銀566萬兩白銀,佔戶部銀庫39%;嘉慶九年捐納白銀1083萬兩,佔戶部銀庫78%,可見捐納逐漸成為清朝不可或缺的財源。

同時捐納也給社會提供了另一條上升通道,在清朝入仕做官,只有四種通道,蔭封,科舉、捐納,還有保舉,保舉一般需要在封疆大吏下面做幕僚,通過這些封疆大吏提拔獲得上升的機會。在清朝湧現了很多通過捐納獲得極大成就的名臣,比如雍正時期的李衛、田文鏡、張廣泗,晚清的外交家張蔭,懲治腐敗官員而成名的岑春煊等,他們都有捐納的經歷。

這些捐納的官員擺脫了讀書人僵化的思維,在處理實際政務的時候,更能夠靈活變通,間接豐富了清朝的人才結構。他們更願意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對晚清的近代轉型起了促進作用。

從政治清明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項壞制度,因為它幾乎必然導致腐敗。但是從社會階層流動和完善人才結構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項好制度,它能讓一些有能力但是不太會考試的人,有機會施展才能,也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人才資源優化配置。而從幫助財政的角度看,這是一項好壞參半的制度。因為各種名目的捐納,本質上都是收費,收費固然可以解一時之急,但也造成了「收費依賴」,朝廷滿足於徵收成本較低的快錢,而不再去尋求建立合適的財政制度。

參考資料:馮桂芬《變捐例議》;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

相關焦點

  • 從秦始皇到宣統帝,封建制度為何能束縛老百姓兩千多年?
    可惜這一文明先進的選拔方式並沒有傳承幾代,就被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世襲制所取代,嫡長子繼承制持續了幾千年,權力和財富始終控制在少數幾個人的手中,老百姓一直處於忍飢挨餓的地步。從秦始皇到宣統帝,封建專制制度為何能束縛老百姓兩千多年?
  • 秦始皇修建的「高速公路」,如今依然存在,2千多年來寸草不生!
    秦始皇修建的「高速公路」,如今依然存在,2千多年來寸草不生! 眾所周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並且幾千年來經歷了多少朝代更替,歷史文明都從未斷層。這一點世界上僅有中國做到了。另外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出現了太多的有名歷史人物。
  • 維繫印度社會3000多年的種姓制度,為何至今存在「血脈壓制」?
    而在關於印度的一些短視頻中,華人們提到最多的一個詞便是「種姓制度」。爆史君今天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印度種姓制度的前世今生。(一)種姓制度的由來在種姓制度建立之前,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雖然談不上人人平等,但也不會像後來那樣等級森嚴。
  • 為何中國歷史上存在人質制度
    ,一直存在著。中國和異族王朝都發覺這個制度是極其有效的。中國歷史上的人質或可約略分為下列幾類:1. 互換人質——以保證兩國或兩個其他團體之間的友好關係。2. 單方人質——以保證臣服與效忠。a.「外國人質」可能是兩個交戰國之一,在為停戰或投降的交涉中,從另一國取得。
  • 中國第一個朝代「虞」,存在了1500多年,但卻為何不被人知?
    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這麼多古籍,都在夏、商、周之前加上了虞?中國普遍的說法不都是夏、商、周三朝,那麼,為何古人以四朝來算呢,莫非,在夏、商、周之前,還真有一個朝代?我們通常說中華上下5000年,基本是從堯、舜、禹史前神話傳說,到夏朝文明開始記錄的。
  • 小花仙:千韓為何如此受人喜愛?網友:我喜歡千韓的文靜優雅
    安安收服精靈王是為了見到媽媽,而千韓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安安,很多花仙迷們喜歡千韓,那麼千韓為何如此受人喜愛呢?不過呢,同樣在研究所工作的夏木教授的女兒夏安安就和千韓很熟絡,兩個小女孩也經常在一起玩遊戲,安安也讓千韓看到了外面的美好世界,千韓經常說「我最喜歡的就是安安了」,網友小江表示「我最喜歡千韓的文靜優雅」。
  • 古代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為何能存在1000多年?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那麼科舉制度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隋朝建立初期,因為是歷經長期戰火摧毀,國家要想安定平穩運行,迫切的需要選拔人才。但是隋文帝博古發現前朝前代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有自己的利弊之處。
  • 商朝存在五百多年、周朝延續八百年,為何秦朝只存在了15年?
    秦國用549年的時間擊敗了眾多諸侯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重任,然而這個強大的大秦帝國卻僅僅存在了15年便分崩離析,與夏朝400多年、商朝500多年、周朝800年的延續時間相比,這個時間實在太短暫了。 二千多年來,無數人探尋過秦朝滅亡的原因,今天我也向諸位朋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 古人喝酒為何如此海量? 古人如何做到「千杯不醉」的?
    古人喝酒為何如此海量? 古人如何做到「千杯不醉」的?時間:2016-12-11 10:2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人喝酒為何如此海量? 古人如何做到千杯不醉的? 對於白酒,大多數人感覺應該論兩喝,可是文學影視作品,古人光臨酒家客棧,動不動喊道:小二,來十斤好酒!
  • 等級制度何時休?為何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愈演愈烈?
    當「人人平等」還停留在口號、張貼上牆的時候,這就表明它還處在水中月、鏡中花這等遙不可及的狀態。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來便不平等」的事實。如有的人生來便含著金鑰匙,咿呀學語時便具備了接班父輩官階、繼承億萬家產的資格,而有的人卻拼搏一輩子仍舊處於底層,為房貸、學區房等焦頭爛額。
  • 日本的天皇制度存在了兩千多年,為什麼始終沒有被推翻呢?
    日本的天皇制度跟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完全是兩個概念,也正式因為這個區別,才會有日本的天皇制的存在。當然,政權制度的不一樣只是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些因素的存在,才會讓天皇制流傳至今。他天皇存在的地位也不是類似中國儒家人物一樣的代表,而是神道教的領袖。這就很明白的說明,天皇在日本是一種信仰,是神權代表,日本的神權和政權是嚴格區分開的。將軍、大名前面的三個制度。這三個制度分別是氏族制度、藤原攝關、院廳政治。
  • 2千多年的等待,終於見到你,西漢古酒,你好!
    想想覺得特別神奇,跨2千多年的古酒沒有揮發、還能被保存的完好,可見古人的智慧,據說藥酒裡面有頭髮灰和植物灰,灰分歷來就有止血的效用。而鵝首曲頸青銅壺造型優美,鵝態自然,看起來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密閉性能絕佳,方能造就如此陳釀。
  • 李逵張飛和樊噲,3大「莽夫」相比,為何唯獨李逵上不了臺面?
    如果要論說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莽夫」形象,樊噲、張飛、李逵絕對是繞不開的三位悍將。但是如果將三人排列開來敘述,李逵便會被認為是完全不值一提的人物。照理來說,按照《水滸傳》當中的設計,李逵的個人能力並不算低,也有殺虎、討契丹的功績,為什麼到了和兩位名將論述的時候,李逵便成為上不了臺面的小人物?
  • 歷史上輝煌而神秘的王國:古滇,存在100多年後,為何突然消失?
    滇,這個如此輝煌的王朝,為何突然無影無蹤?《龍嶺迷窟》、《鬼吹燈之雲南蟲谷》中,盜墓者們探險的神秘古滇國,是真實存在的。然而,這個有著100多年歷史的神秘的滇國和它的臣民,突然消失了。鬥轉星移,時空變幻,神秘的王國為何突然消失?除了《史記》寥寥數百字的記載,西漢後來的歷史,並沒有留下關於這個王國的任何痕跡。數千年後,考古專家才慢慢揭開了通往神秘世界的密碼。
  • 金國曾滅亡遼國和北宋,卻為何只存在100多年就滅亡了?原因簡單
    自古以來,從來都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朝代更替亦是如此。遼曾經多麼強大啊,其強盛時期疆域之遼闊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還不是被金給滅了;北宋一時也那麼的不可一世,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朝代,還不是被金給滅了。
  • 霹靂布袋戲:主角素還真為何不能一直在檯面上,這三個方面是主因
    喜歡布袋戲的戲迷經常以「道友」二字來稱呼彼此,現在比較火的布袋戲分為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前者主角人物是素還真、一頁書、葉小釵組成的三臺柱;而後者的主要人物則是由史豔文、藏鏡人、黑白郎君構成的三巨頭,再加上人氣暴走的俏如來堪稱第四巨頭,金光布袋戲近幾年呈現出高水準的劇情,在一定程度上講,金光布袋戲的人氣已經不次於霹靂布袋戲。
  • 孔子無意間說了個「髒字」,沒成想流傳2千多年,如今成老師名言
    文/行走天涯孔子無意間說了個「髒字」,沒成想流傳2千多年,如今成老師名言孔子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言傳身教至今還影響著後世人,甚至全世界人都在學習論語。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孔子在課堂上教訓學生說的髒字,至今還被無數老師當成口頭語,在課堂上教育學生。孔子有一個顯著生名叫宰予,是一個心思特別跳脫的學生。上課的時候經常心不在焉,孔子對於這些非常調皮的學生,往往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因為孔子不希望上課時因為一位學生而影響到其他學生,但是宰予上課走神的次數越來越多了之後,就讓孔子已經不得不注意到他了。
  • 封建制度為何能夠沿襲2000多年,而沒有人去推翻這個制度
    中國古代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每一個建立王朝的人,皇都研習的都是秦始皇的封建制度!直到近代社會封建制度才被外國打開了國門,人民才了解到人人應該平等。為何中國2000多年來都沒有人提出平等這樣的觀點?而西方國家僅僅只發展了不到1000多年,就提出了平等的重要性。這到底是為什麼?
  • 都說劍聖強,為何高端局中出場率卻極低?兩個缺點註定上不了臺面
    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當你在排位賽打上鑽石之後,就很少能見到劍聖的身影了。既然大家都說劍聖非常強,為何在高端局之中,劍聖的出場率反而變得非常低呢?
  • 歷史上的貪官和珅,你真的了解嗎?
    眾所周知,說起歷史上的貪官汙吏,和珅可算是名列前茅了,不管正史還是野史上記載的和珅,他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貪官。那和珅一生貪了多少呢?據不完全考證,和珅名下房屋三千間,良田八千頃,商鋪百間,金銀合計十二萬兩,外加各種奇珍異寶,若將這些換成當時清朝的白銀,總價值大約10億兩!這個數足夠朝廷10年的開銷還不止!一個人為什麼要這麼多錢?一個字「貪」!那和珅為何能貪這麼多錢財,能貪婪到這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