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多次研究有關問題,作出重要部署。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高校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際網路時代,網絡評論員隊伍是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新聞輿論工作的得力助手。
網絡評論員,是指在網絡媒體上發表觀點, 特別是對有關政治和社會的時事進行評論的人。高校網絡評論員,顧名思義,就是高校中在網絡媒體上針對高校事件發表觀點的人。結合當前新媒體環境,我們不妨對高校網絡評論員這一群體進行具化:其主要人群為在校師生;發表觀點的陣地主要在論壇、博客、微博、微信,以及基於PC端和移動端的新聞評論;關注的網絡輿論以與所在高校有關的為主;發表的觀點以正面為主,目的是引導輿論正向發展。由此可見,網絡評論員是高校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加強日常管理的一支重要隊伍。特別是在網絡輿論成為社會主要輿論場、移動網際網路某種程度上成為高校師生生活方式的今天,網絡評論員更是在加強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維護校園和諧穩定、建設清朗網絡空間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試圖以北京高校為例,探討高校在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主要特徵的網絡環境下如何建立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
規範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管理
本課題組對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18所北京地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67%的北京高校已經建立網絡評論員隊伍,一般由學校的宣傳部、團委、學工部、研究生處等部門主管。73%的高校已建立或初步建立了一套輿情應對流程。但調查同時也顯示,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中尚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人數較少,學生參與不夠
在網絡評論中,某一觀點發表的人數越多,就越有可能佔據上風,從而形成主要輿論。因此,一所高校的網絡評論員應該有一定的數量,才能確保在網絡發聲和輿論引導中成為「聲音大」的一方。但是,調查顯示,75%的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人數少於15人,這顯然與高校師生人數眾多、輿論熱點頻發的現狀不相匹配。
和其他領域網絡評論員構成較為複雜不同的是,高校網絡評論員以師生為主。教工和學生兩者各有優勢:教工評論員理論水平較高,政治立場更加堅定,對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更強,能正確地把握輿論導向和評論尺度;學生評論員更了解學生中的熱點問題,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運用更加熟練,評論語言更網絡化也更容易讓網民接受。且學生評論員多為學生骨幹,很多是學生中的意見領袖,校園「大V」,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更強。兩者均為評論員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調查顯示,67%的高校網絡評論員主要為教職工,這有可能導致輿論引導中的「自說自話」。
2.缺乏專業指導,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網絡評論員的工作要求相對較高,既要把握好政治方向、熟悉掌握國家方針政策,又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文字功底,同時還要會「網言網語」。網絡評論員的專業素質不高,輕則導致撰寫的評論「無人問津」,重則會犯導向性、原則性錯誤從而對高校形象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但實際工作中,高校網絡評論員水平參差不齊且缺少專業培訓。如何對網絡評論員隊伍加強指導、提升素質、打造「高質量網評」,成為受調查高校普遍關心的問題。
3.管理不規範,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不同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的主管部門也不一樣,有的由宣傳部管理,有的由宣傳部、團委、學工部(研工部)等多個部門共同管理,有的教職工網評員由宣傳部管理、本科生網評員由團委或學工部管理、研究生網評員由研工部管理。多頭管理的格局容易造成職能交叉、主責不明的情況,有時候在突發輿情事件時,無法做到統籌安排、統一協調,從而喪失有利時機,影響網絡引導的實效。
此外,儘管大部分高校已經建立網絡評論員隊伍,但由於沒有制度約束和崗位、資金保障,高校網絡評論員很多時候處於「有名無實」的狀態,工作積極性不高,隨意性較強,網評效果往往取決於評論員個人是否對某個話題感興趣,而不是學校的統一規劃部署。
建立工作制度,提高評論員業務水平
1.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網絡評論員工作制度
年輕一代已經成為網絡一代,網絡已經成為高校育人的又一陣地。在這樣的現實下,高校應高度重視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從學校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制定規章制度,明確主管部門、崗位職責、工作要求、獎懲措施等。高校甚至可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網絡評論員工作領導小組,由主管校領導擔任組長,宣傳部、學工部、信息辦等部門領導擔任副組長,其他相關部門領導擔任小組成員。通過專門的機構,可將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的各方力量匯集起來,為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提供保障。
此外,可由一所高校牽頭,成立類似於高校網絡評論員協會的地區性群團組織。該組織可定期開展校際交流,為各高校網絡輿論引導提供交流經驗、相互學習的平臺,避免該項工作處於各高校「單打獨鬥」「閉門造車」的境地。
2.統籌兼顧,著力培養學生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是信息兩級傳播的「中介」,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高校是一個輿論活躍的場所,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在校園輿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輿論走向,若不加以正確引導,一些學生意見領袖在校園輿情事件中發表不當觀點和言論,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高校應主動接觸學生意見領袖,把其中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質較高的人員吸納進網絡評論員隊伍,加強管理和服務,引導他們發揮正面作用。
在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中,要做到統籌兼顧,既不能只發揮教工作用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也不能過分依賴學生意見領袖而忽視教工的核心作用。高校可設置專職網絡評論員崗位,由專職教工帶領一批兼職教工和學生開展工作。在選拔兼職教工時,要注意吸納學術名家、中青年學術骨幹、學生工作負責人等有影響力、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在選拔兼職學生時,要嚴把關,遴選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有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的學生骨幹。
3.加強培訓,提升評論員業務水平
網絡評論員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網絡引導效果的好壞。高校應加強對網絡評論員的培訓,不斷增強其業務能力。在培訓內容上,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習,牢牢樹立輿論引導的黨性原則;進一步加強政策理論的學習,了解掌握國家和教育行業相關政策,把握輿論引導的正確方向;學習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探討網絡思政工作的有效手段;學習寫評論文章的方法和技巧,特別是新媒體時代如何運用網絡技術和網絡語言,生產叫好叫座的內容;不斷探索網絡傳播規律,熟練各類網絡平臺的使用。
在培訓方式上,可自我學習和集體學習相結合。鼓勵要求網絡評論員加強日常學習,提升工作能力。定期開展集體學習,以講座、座談會、交流考察等形式,邀請相關專家、教師、從業人員圍繞網上輿論引導、網絡評論寫作、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計算機技術等相關主題進行專題培訓。尤其是要加強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政工作技巧的培訓,探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語境,有針對性地提升網絡評論員在新媒體時代的工作能力。
4.規範考評,建立有效獎懲機制
要想提高網絡評論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質量,就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標,獎懲分明。可以建立網絡考評系統,按月統計每名網絡評論員按要求發表的網評數量和質量,按照點擊量、是否被論壇置頂、轉發次數等設置評分權重,根據打分高低按月發放稿費。每個學期對累計得分靠前的考評員給予額外表彰和獎勵。如連續多月未完成網評任務,或者出現輿論導向錯誤、抄襲等原則性問題,則取消評論員資格。對於教職工網絡評論員,可將其工作情況適當與工資績效掛鈎;對於學生網絡評論員,可設置專門的勤工助學崗位,在工作中所獲的榮譽在獎學金評定等各類評優活動中給予加分。
學校管理層要定期聽取網絡評論員工作情況報告,總結網絡輿論引導的經驗教訓,聽取一線網絡評論員心聲,給予網絡評論員政策層面的扶持。
重視新興媒體平臺,構建網絡輿情系統
高校的網絡輿情處置是一個系統工程,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是其關鍵一環。圍繞這支隊伍的建設,高校還需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為網評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態。
1.構建全校性網絡輿情系統
高校網絡輿情的處置一般分為輿情發生前的研判、輿情發生後的引導、輿情平息後的評估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中,網絡評論員主要在第二個階段發揮重要作用,而對網絡輿情的準確研判和事後的評估總結,則對評論員引導效果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
高校應構建職能部門負責、全校師生踴躍參與的網絡輿情系統,一旦發現網上出現與社會輿論焦點相符的本校事件、與師生員工利益相關的事件、與社會常態價值期望相悖的本校事件等有可能引發輿情危機的「苗頭事件」,及時上報。職能部門第一時間進行研判,組織網絡評論員有針對性地撰寫網文,進行正面引導,將輿情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在網絡輿情危機處置結束後,應及時進行效果評估,總結經驗教訓,為網絡評論員提供可供借鑑的分析報告。
2.重視微信等新興媒體平臺
新媒體的內涵和外延具有時代性,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往的新媒體陸續變成傳統媒體。就目前來說,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基於移動端的社交媒體是受眾最常使用的信息接收渠道。受眾在哪裡,網絡評論員的工作陣地就在哪裡。
新形勢下,網絡評論員的工作內容應該從最初的撰寫評論文章向適合微博微信傳播的「多媒體內容」製作轉變。在內容製作上,要學會寫140字的「微博體」,學會使用html5等技術,會製作簡單的音視頻,甚至要會設計製圖。尤其是要重視網文標題的製作;在傳播渠道上,除了論壇、博客等,要更多地利用個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在發布時間上,要研究受眾的閱讀習慣,儘量選在晚上6點-8點、10點-12點這兩個人們刷微博微信的尖峰時段。
3.主動進行議題設置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因此,網絡評論員的工作不應僅局限於網絡輿情危機發生後的應對和處置,還應參與議程設置,通過主動發布學校的正面信息、主動撰寫正能量網文等方式,多正面發聲、少事後補救,把工夫用在平時,引導師生關注學校建設發展成就,激發師生愛校榮校之情。在進行議程設置時,應避免「假大空」,多用講故事的方式貼近師生實際。
參考文獻:
[1] 胡雪豔.試析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的建設與管理[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2] 趙選澤,伏曉紅,伍軍.高校輿情網絡建設模型研究[J].前沿,2013(6).
[3]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研究及處置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2(3).
[本文為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2015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支持課題(編號為BJSZ2015ZC23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毛贇美、王娟,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