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在《植物大戰殭屍》中的運用

2020-12-13 GameRes遊資網

文/一包沙袋rdw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能體現在網遊,尤其是MMORPG。但今天筆者要另闢蹊徑,嘗試分析《植物大戰殭屍》中需求層次理論的體現。

保護瘋狂馬斯洛的腦子

第一層:陽光與豌豆的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就是反應生物本性、最基本的生理欲望的需求:食物、水源、性慾、舒適......是最初級也最不可缺少的。生理需求在遊戲中的體現,個人理解,主要是對生理刺激,即遊戲基本反饋的需要。

反映在《植物大戰殭屍》中,就是第一關就向玩家傾情呈現的——豌豆發射,命中殭屍,豆豆到肉,啪啪作響,斷肢殘腿,最終倒地。豌豆炸裂、殺傷殭屍的視覺刺激,皮開肉綻音效的聽覺刺激,反饋強力,讓玩家的生理感到極度舒適,生理需求得到滿足。

第一層:生理需求

破壞和傷害是生物內心的本性,獲得和佔有當然也是。陽光從屏幕上緩緩下落,輕盈、透亮,滑鼠輕輕一點,隨著順滑的動畫和舒適的音效,陽光被收集到了玩家手中,並最終轉化為豌豆射手,施加更多的破壞與傷害。獲得感,佔有欲,儲藏癖......生理的需求都找到了供應窗口。

豌豆啪啪響,陽光gling gling流

傷害與獲取,施與受,哪個是更本質的欲望,哪個是更直接的刺激?沒錯,是傷害。因此,在第一關,玩家擁有的唯一植物是豌豆射手而不是向日葵,堅守了「每關引入一個植物」的完美主義原則;陽光從而設定為不定時從天空掉落——自然和諧,水到渠成;地圖只有一行,保證傷害能順利造成並被查知。遊戲的設計做到臻於完美,或許就是《植物大戰殭屍》這般。

一豌豆,一戰線,一陽光,一境界

第二層:穩定長期產出的安全需求

安全上的需要和上一個層次的生理需求相比,主要是概念的延伸,是量的改變:從短期的生理刺激、生命存活,到長期的安全生存、穩定發展,對未來擁有安全的實在感。在遊戲中,就是玩家從一時的「保證存活,能繼續遊玩的體驗」,到「通過關卡,收穫階段性成功」,且對後續的遊戲進程有信心、有動力進行體驗。

第二層:安全需求

具體到《植物大戰殭屍》:第一關只有豌豆射手,所有的可執行輸入就是收集陽光和種植,每個打通遊戲的玩家回顧這第一關的體驗,都會感覺缺少了一些元素,不安穩。沒錯,缺少的是陽光資源的穩定、持續產出——缺少向日葵;缺少的是對後續未知困難的解決方案,比現有的豌豆射手更強力、更高效的殺傷手段——缺少櫻桃炸彈。

於是,第二關,向日葵來了,第三關,櫻桃炸彈來了。天空中掉落陽光的不穩定獲取,提升為向日葵自主控制、規模可增的穩定產出;只能發射豌豆,提供輕量、固定傷害輸出豌豆射手,進化成殺傷能力更強、範圍更大、收效即時直接、適用環境廣泛(補足了危機形勢下的保證安全的手段)的櫻桃炸彈。而第四關獲得的,可持續存在,不僅保護玩家本身存活(遊戲體驗的延續),還保護玩家的其他植物(財產保障)的堅果牆,又從另一個角度實現了對安全需求的滿足。

資源,攻擊,防禦三要素齊備

其實還不止於此,《植物大戰殭屍》中許多植物的獲得順序先後都暗含了從短期存活需求到持續安全需求的邁進。用於前期苟活、攻擊範圍較小的小噴菇,在墓碑吞噬者前獲得,而墓碑限制植物種植、最後一波產生額外殭屍,代表了持續的侵犯和未來潛在的安全威脅。第四大關迷霧關中的水生菇在燈籠草前獲得,而燈籠草驅逐迷霧,是取回了被剝奪的信息獲取權利,提供持久的心理安全感。對付冰車的辣椒和地刺荊棘的順序,處理礦工的分裂射手和磁力菇的順序......關於植物獲取解鎖順序與關卡設計、長期體驗的箇中玄機,筆者有意寫就另一篇文章再作詳解。

植物獲取順序,教課書般的設計

然而植物已然根植地上,陽光畢竟帶不到明日的花園,關卡外也要長期安全需求,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最終,到了金錢與商店系統登場的時候。關卡內金錢資源的收集可保留在玩家手中,持續積累,永不消減,絕對安全;花費出去,轉換成更強力的植物,更有效的除草機,是自保能力的永久提升。價值的終極表現形式,金錢,是滿足安全需求的最後一塊牆磚。

從關卡到全局,從陽光到金錢,剷除向日葵,換上金盞花,為磁力菇鍍金——《植物大戰殭屍》在第二層需求層次的滿足上如此設計,高樓漸起,不著痕跡,神作,無疑。

資源升級,更黃更閃亮

第三層:養花種樹的社交需求

至此,《植物大戰殭屍》的核心玩法架構已成,後續層級需求的滿足,則要靠次要玩法、次級系統進行補充。

第三層社交需求,指的是友情、信任、愛情的需要,是要建立非功利的情感聯繫。這種社交上的聯繫不一定是獲取,也可以是給予。因此,單機遊戲滿足這層需求成為可能:通過對NPC的無回報給予或虛擬世界的自主性貢獻,建立情感的連結。對於非敘事的小型遊戲,養成系統代替與同類的交互、與社會的互動,簡單便捷地實現第三層需求的滿足。

第三層:社交需求

回到《植物大戰殭屍》,閒適的「禪意花園」擔任此職。全然於主體框架之外,僅保留了概念元素:玩家依舊是培養植物,只是從一次性花費陽光,立購立得,即時地獲得植物滿足需求,轉為了長期階段性投入金錢和時間,將一根幼苗漸漸培養長大成株——引入了時間成本,消耗了更高級的資源,得到的卻不是實用性植物「工具」,而是非功利的觀賞性植物「朋友」。

朋友?親人?無論用什麼詞語指代,禪意花園中的植物都代表著陪伴,承載著玩家潛意識下給予的愛與關照。追求生存安全和資源佔有積累的核心體驗空間之外,禪意花園獨立存在著,玩家內心善的一面得以盡情表露。花園中的大部分植物來自關卡隨機掉落,而培育設備等則花費遊戲進程中積累的金錢。第三層的需求來自第二層,滿足形式也來自第二層,此消彼長,消除生存壓力,剝離功利意義,需求與滿足形式合乎發展規律完成升級。

關卡中只有鏟子,花園裡唯獨沒有鏟子

澆水施肥等操作完成了愛的付出,植物升級返還鑽石、發光吐出錢幣、智慧之樹長高透露知識信息,這些完成了愛的回饋。禪意花園不是沒有回報和反饋,只是反饋不那麼即時,也非完全功利。況且植物幼苗的隨機掉落,需求狀態的刷新,可購買花苗的補充,都與現實時間關聯,控制了體驗的節奏,延長了體驗的時間。靜坐在花園一角,放下滑鼠,收起小鏟,愜意地聽著背景音樂,悠閒地看著蝸牛在精心擺放的花卉間挪移......這是滿足社交需求的《植物大戰殭屍》。

禪意花園,世外桃源

第四層:圖鑑成就的尊重需求

登上第四層,尊重成為需求的主題。馬斯洛將尊重分為內部尊重:對自身能力認可的自尊,和外部尊重:他人對自身能力的認可。放到遊戲,對應著內部尊重的,是個人資料、數據統計、解鎖與收集。外部尊重,則是成就系統、排行榜單等,線上公開效果更佳。

第四層:尊重需求

《植物大戰殭屍》在最早的版本只有植物和殭屍的圖鑑,沒有成就系統,之後的年度版識時務地補上了成就系統和鬍子模式等。圖鑑記錄了已經解鎖的植物和遇到的殭屍,配上一段幽默風趣的介紹短文,而攻擊、耐久等屬性不寫明具體數值,而是以模糊的「強」、「中」、「弱」概括呈現,與遊戲整體的輕鬆休閒風格相統一。後加入的成就系統,則分為通關進度、收集程度、特殊挑戰、隱藏要素幾大方面,再量化分成多個,分別滿足不同類型、兼顧不同水平的玩家。無論是按部就班推進關卡,收集植物和殭屍圖鑑的普通玩家,還是探索花式過關可能的探索型玩家,全模式通關的成就型玩家,都能即時認識到遊戲對自己努力和能力的認可。現實世界較難獲得的尊重,在虛擬的遊戲空間輕易、自然地被按需獲取。

各種成就,必有一款適合您

有一處細節值得注意:成就未解鎖即可查看條件。這樣設計方便有強烈尊重需求的玩家有的放矢,可謂友好,但也因而丟掉了意外解鎖成就的驚喜感。二周目的隱藏要素——雪人殭屍,同時出現在圖鑑和成就中,圖鑑裡只放一張黑色剪影,未做說明,保持神秘感,但後加入的成就卻白紙黑字寫著「發現雪人殭屍」,和圖鑑的設計意圖相矛盾,是《植物大戰殭屍》中少有的瑕疵。但瑕不掩瑜,圖鑑與成就整體設計上仍然成功有效地滿足了第四層尊重需求。

雪人殭屍,此地無雪白晃晃

第五層:真愛粉絲的自我實現

到了這個階段,一般玩家早已通關刪遊,留存的均為真正熱愛這款遊戲的玩家。也只有這一小部分人,會追尋馬斯洛所言最高層次的需求,攀登第五層的頂峰——自我實現。獨立自主的發揮能力完成工作,實現自己內心的理想抱負。

第五層: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說來那麼高尚、偉大,但其實在遊戲領域並不少見,每個玩家群體都會有一定比例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通過自己喜愛或擅長的方式,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回饋遊戲:美術好的創作同人作品;技術好的專注於做改版,做mod;遊戲水平高的研究極限通關、冷門玩法、非常規操作;表達能力強的致力於遊戲宣傳、推薦、解讀......延伸推廣、發展創造,追求自我實現的玩家們組成遊戲社群的中流砥柱,無私奉獻,卻收穫了最多的內在滿足。每個遊戲的貢獻者都是遊戲最寶貴的財富。

形式多樣的二次創作

具體到《植物大戰殭屍》:藝術風格簡單明快,植物、殭屍形象只有基礎設定為限,不影響二次創作的衍生;在塔防的基本規則框架下,植物和殭屍作為單位要素可增刪修改,各種改版、mod豐富內容、提升遊戲性、延長遊戲生命周期;無盡模式提供了無限的挑戰,帶來更多玩家交流討論的機會,也是對外擴散的強力內容源......或許《植物大戰殭屍》沒有做到像那些依靠社群長盛不衰、名揚四海的遊戲那樣完美,但作為2009年一款休閒小品,它在第五層需求的滿足上已盡力做到了優秀。

風靡至今,已是傳奇

這就是筆者理解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於《植物大戰殭屍》為代表的單機作品上的體現。單機遊戲大多遵循這個原則,用基本反饋和關卡系統滿足前兩層需要;再添加養成要素(非敘事遊戲)或利用人物和虛擬世界(含敘事遊戲)滿足社交需要;收集、成就系統滿足尊重需要;最終靜靜看著對自己有真摯熱愛的玩家去完成自我實現。

現實中有馬斯洛,遊戲中有略微瘋狂的馬斯洛。正如筆者始終認定的:藝術基於現實卻高於現實,而遊戲,即是現實。

向日葵獻聲,一曲回童年

相關焦點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原來人類的需求有這5個
    如果要列舉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名氣在心理學界也是赫赫有名的。可能大家對馬斯洛這個人不是很熟悉,不過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馬斯洛,一起探討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了解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 馬斯洛理論:需求的五個層次
    前言需要層次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的人文科學理論之一。書中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DouglastHall和KhalilNougaim對馬斯洛需求水平理論進行了5年的相關研究,認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一種規律,是研究人類社會的後天規律,不是本質規律,即使需求層次存在,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不明顯。換句話說,需求的層次結構沒什麼。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之批判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介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著作《人的動機理論》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 直銷溝通的基礎理論之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1954年,人本心理學奠基者之一、有著「人本心理學之父」的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這些需求是有層次的,是由低到高逐步滿足的。同時,馬斯也提出,人們並不是等到滿足了一個需求後才會追求上一層次的需求,而是在一個需求得到部分滿足後,其需求的重心就會發生圍轉移。該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五個層次:第一,生理需求。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第二,安全需求。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工作中有什麼意義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大概是最為大眾所熟悉的理論之一了。
  • 重新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我去年畢業於重慶交通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管理學作為我們最開始的一門課,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是我們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此前老師教學包括百度大部分都是說,我們先有下面的生理需求,一層一層遞進,然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是不同階段出現。
  • 馬斯洛需求的層次輪迴
    馬斯洛是20世紀美國一位赫赫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他最著名的就是開創了一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學說。在這套理論學說裡面,他把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五個類別。
  • 靈性才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頂層
    小白學心理系列導讀:本文主要講解一個大家相對熟悉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但略有不同的是,我在大家熟悉的五層需求上加了一層,其實是馬斯洛自己晚年發現的,也就是靈性覺醒的層面,希望給大家補充一點新知。本節要給大家講解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書本裡面也翻譯成需要層次,但我更傾向於使用需求層次,比較符合大多數人使用的習慣,特此說明!),相信這個理論是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觸的,因為他的應用面實在太廣。無論是人力資源、產品設計還是營銷推廣方面,無一不在使用這個理論。
  • 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討論「需求」這件事
    產品經理的工作中最離不開的就是需求,需求有很多,但也要做出篩選,避免被「偽需求」支配)辛辛苦苦做出的產品功能無法真正解決用戶痛點。而本文就提出了幾條推論——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更進一步理解需求,了解需求背後的本質。
  •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會如何做運營?
    無論是做產品還是做運營,我們一直都在說著「用戶需求」。但用戶到底有哪些需求?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又該如何結合用戶需求和自家產品?我想,你可以試著學學那位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本篇文章,我們就看看如何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出發,去理解我們產品所滿足的不同用戶需求。
  • 看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知道如何避免青春期孩子叛逆
    本章帶來的內在需求發展規律,是我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得出的,相信讀完本篇文章後,父母對於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會有很大的啟發,也會明白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容易叛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什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很有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貧窮與苦難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貧窮與苦難面對底層的窮與苦,你的選擇將照亮未來的人生路。北京一名計程車司機,因長年帶著患老年痴呆的妻子跑車而導致評分很低。沒有經歷過窮與苦的生活,你可能永遠不知道——總有一些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而他們生命中最大的祈求就是「好好活下去」。你的起點可能比別人的終點還要高,你的毫不在意也許早就超越了別人的竭盡全力,甚至你扔掉的垃圾都讓別人無法企及。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在於他人的互動中,我們學會了站在他人的角度審度自己。學會了站在他人的角度來判斷自己的行為以及角色的扮演。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與了解,而這種認識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得來的,他人對自我的評價成為了自己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樣一面鏡子,觀察,把握自己,形成鏡中我也就是社會我。這就是庫裡的"鏡中我「理論。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教師招考的必考考點,這一部分的內容需要大家全題型備考,分析歷年考題我們發現,在考試中既可能出現選擇題,請你選出哪些屬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或者給出一段描述,請你根據描述選擇層次,也可能考簡答題請你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還有可能在案例分析題裡面會涉及到。所以在學習這一部分的內容的時候,理解和記憶同樣重要。
  • 了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在1943年,馬斯洛就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就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不過這個理論直到60多年後的2011年才得到了一個科學證實。2011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對研究123個國家的數據,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進行了測試,從100多個國家的多項調查結果,對金錢、食物、安全、社會、積極情緒等多向的問題進行調查。
  • 馬斯洛理論:五種需求層次,其規律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與啟示意義
    前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在1943年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書中將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劃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聽話,一直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在長大,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但如果我們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仔細觀察下兒童的成長,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叛逆不聽話幾乎是一種必然。
  • 譚立東: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與柏拉圖《理想國》中人種劃分一脈相承
    《理想國》中把人分成黃金、白銀、青銅這些不同類型,是把祭司與貴族職能人士放置在其它人士之上的一種做法。這種做法不止在古代印度十分盛行,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國際社會的主流觀點。當然這種觀點不再是赤裸裸的把人分成高、低不同的種族,而是通過一些所謂科學心理學的暗示完成的。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證明:想抓住男人的心,從滿足這3個需求開始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來的,在他的著作《人類激勵理論》中,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劃分成了五種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就像我們去商場買東西的時候,一件事物之所以值得我們去消費,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內心的需求。
  • 乾貨:需求層次理論的應用(附案例)
    在薪酬相關的激勵理論中,相關性最強的有需求層次理論、激勵保健理論、效價期望理論、社會比較理論和綜合激勵理論五類。需求層次理論的應用需求層次理論,最早是由美國的心理學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