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的10月11日,最新一期的諾貝爾和平獎揭曉,榮獲該獎項的「和平人士」是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諾貝爾和平獎是五個諾貝爾獎中的一個,因為諾貝爾本人是炸藥的發明者兼軍工裝備製造商,雖然一生因此獲獎無數,但他的內心卻始終充斥著罪惡感,去世後,根據諾貝爾的遺囑,他設立了和平獎,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那些「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而特意設立的獎項。
二戰期間,希特勒閃擊波蘭後,瑞典議會的一名議員諷刺性地提名希特勒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這名議員的用意何在呢?這裡面的原因其實還要追溯到一位德國記者,他曾因為公然反抗希特勒的暴行,而慘遭入獄,希特勒也「特意」為了他,在1937年頒布了一條法令,那就是禁止任何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並設立了德國「國家藝術與科學獎」取而代之。那麼,這位被希特勒特殊對待的「反戰先鋒」究竟是誰呢?他就是當時德國著名的「政治記者」——卡爾·馮·奧西茨基。
奧西茨基是一位生活在魏瑪和納粹兩個時期的德國普通人,中學輟學後,為了生計,他選擇當了一名記者,但恰不逢時,一戰爆發了,奧西茨基被徵召入伍,加入了巴伐利亞先鋒團。戰爭結束後,德國戰敗,被迫接受了《凡爾賽合約》,這讓當時很多德國舊軍人心裡十分憋屈,於是他們中就分裂為了兩個陣營,一個從此無比厭惡戰爭(代表人物為恩斯特·臺爾曼),而一個則是迫切希望戰爭來臨(代表人物為希特勒)。
奧西茨基選擇了「反戰陣營」,隨即加入了德國的《世界舞臺》雜誌社,並利用自己記者的身份,積極宣傳與當時納粹政策相反的「和平思想」,後升至該雜誌社總編輯。1927年3月,《世界舞臺》發布了一篇文章,其內容是批評德國國防軍建立準軍事組織,文章立馬引發了社會的巨大反響,但作為主編的奧西茨基,卻被納粹控以誹謗罪,判入獄一個月。
出獄後,納粹分子警告他,不準再「胡說八道」,但奧西茨基仍然不為所動,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和平觀點,並經常在明面上跟納粹作對。希特勒秘密重整軍備之時,他再次發布文章,內容還是抗議德國國防軍違反《凡爾賽條約》,秘密進行整軍備戰,結果不出意外,奧西茨基再次被捕,罪名是洩露軍事秘密。出獄後,他繼續「重操舊業」,並把目標鎖定在了希特勒的身上,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大罵希特勒是「無賴」。很快,納粹的報復又來了,這次奧西茨基被判處入獄18個月,理由是「污衊元首」。
希特勒正式上臺後,實施全國大赦,奧西茨基也在特赦名單之中,出獄後,他發現整個德國都瀰漫著一股「納粹主義」的味道,昔日的同僚兼戰友都選擇了逃離德國,但奧西茨基卻沒有退縮,他選擇了留在德國繼續同納粹作對,因為他認為:從邊境的另外一邊所發出的聲音是空洞的。由於不遺餘力地為民主振臂高呼,奧西茨基成了納粹的「眼中釘」,最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蓋世太保衝入奧西茨基家中將其逮捕,隨後關進了集中營,在集中營裡,他不僅受到了虐待,還在明知他有心臟病的情況下,仍然強制他做苦役。
就在這時,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突然宣布,提名奧西茨基為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消息傳到了德國,奧西茨基很快就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人物,因為他是第一位在集中營裡榮獲諾貝爾獎的人,希特勒對此大為光火,他威脅挪威撤銷關於奧西茨基的提名,但諾貝爾委員會根本不在挪威國王哈康七世的管轄範圍內,希特勒的威脅最後只得到了哈康七世的保證:自己絕對不參與頒獎典禮。後來,納粹當局迫於國際壓力,只好宣布將奧西茨基釋放。
就在奧西茨基被釋放後不久,諾貝爾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就特意來到了他的住處為他授獎,當天全世界新聞媒體的頭條都是這則頒獎典禮,但德國媒體卻在納粹的授意下,禁止國人評論關於奧西茨基獲獎的消息。頒獎結束後,希特勒控制的德國政府發布了一條法令,宣布從此以後不允許任何德國人接受任何諾貝爾獎項,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則荒誕的法令被取消。1938年5月4日,著名「反戰英雄」奧西茨基因肺結核在柏林的一家醫院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