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水下橋,只露橋頂,十橋十亭今何在

2020-12-10 穎之星語

此行本來是前往「寧波的香格裡拉」雁村,途經梅溪水庫,被水庫邊的大片水杉林深深吸引,停車欣賞,意外發現水庫中央露出一座拱橋的頂端,若隱若現。

路邊有寧波市鄞州區文保部門立的石碑,碑刻:「水下磬裁橋」,是鄞州區的文物保護點。

據此查詢磬裁橋的資料,居然發現其大有來頭。

梅溪水庫的主流名叫梅溪,水庫因此而名。

梅溪水庫,始建於1993年12月,在此之前,梅溪兩岸,村民依山臨水而居,常因洪水阻隔兩岸往來。

清康熙年間,村人修建了橫跨梅溪的石拱橋,因橋位於寶慶廟之東,故取名東慶橋,距今三百多年。

從此,東慶橋成為梅溪兩岸村民往來的交通要道。

那麼,磬裁橋與東慶橋有什麼關係呢?

東慶橋經歷了兩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洪水洗禮,在1911年的一次洪水中,不幸被衝毀。

兩岸村民,又被梅溪阻隔,往來不便。

童村的13名鄉紳,匯聚在童梅芳家,商議籌資重建東慶橋,童梅芳就是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父親。

幾經籌資,動工復建東慶橋,1913年,東慶橋終於重建完成,並在橋旁建亭,以供行人休息。

遺憾的是,僅僅隔了三年,1916年6月,東慶橋和亭,又被洪水衝毀。

鄉紳們再次集資重建東慶橋,1917年,東慶橋復建完成。

1920年,橋旁的亭子復建完成,但是這一年,命運坎坷的東慶橋又被大水第三次衝毀。

屢建屢毀的東慶橋,第四次修建時,經童村人童中蓮的邀請,鄞縣商人陳磬裁單獨出資捐建東慶橋。

陳磬裁資金充足,捐獻大洋三千元,地基和選材因此有了保障。

1921年12月動工開建,1922年6月復建完工,當時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大嵩地區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

當時造橋所用的桶裝水泥,用船裝載到大嵩江口的老鼠山碼頭,再由人力運送到童村。

同時在橋南側重修了橋亭,並在亭前雕刻了二個石獸,以鎮水護橋。

村人為了感謝陳磬裁的善舉,就把這座鋼筋混凝土大橋命名為「磬裁橋」。

那麼陳磬裁何許人也?何以能夠單獨出資捐建磬裁橋?

陳磬裁,鄞州區姜山鎮陳鑑橋村人,生於1874年,逝於1958年,早年到上海打工當學徒,後來學做生意,以水泥和建築業致富,人稱「水泥大王」。

致富不忘家鄉,陳磬裁在家鄉捐建了「十橋十亭」,人間功德,大莫過修橋補路。

陳磬裁是早期的「寧波幫」人物的典型代表。

復建的磬裁橋,就是陳磬裁捐建的「十橋」中的第三橋,因此橋額的橋名「磬裁橋」之中,有兩個小字「第三」,因此也被稱作「磬裁第三橋」。

磬裁橋長30餘米,四墩五孔,如長虹臥波。

1922年9月,當地專門為磬裁橋舉辦了落成儀式,曾在寧波中學任教,後任民國政府交通部、郵電部秘書的童第德,邀請著名書法家錢罕書寫了橋名「磬裁第三橋」,還邀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撰寫了在新橋落成儀式上宣讀的告文。

1923年2月,童第德又邀請「慈谿四才子」之一的馮君木撰文《陳君造橋碑記》,又請錢罕為碑記書題寫了碑文。

九十年代梅溪水庫建成後,磬裁橋被淹於水下,亭已無存,只有在水量較少時,橋拱才部分露出水面。

我們現在看到的水中之橋,露出水面的橋頂,就是磬裁橋的橋額。

鄞州區文保部門所立的石碑中,碑文「水下磬裁橋」,卻將「磬」字,錯刻成了「磐」字。

希望文保部門能夠儘快更正,尊重捐建者陳磬裁,也免得誤導他人!

那麼,陳磬裁捐建的「十橋十亭」,還有哪些呢?

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任新村任家橫自然村的黃昏晨橋,就是陳磬裁捐建的第十橋。

黃昏晨橋,建於1931年,橋長約22米,寬2.5米,為二墩三孔拱形全框架鋼筋混凝土橋,橋上有「第十橋」和「陳磬裁建」的落款。

黃昏晨橋被專家譽為:「古代石結構建築過渡到民國大型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典型代表作」。

黃昏晨橋的北端,就是陳磬裁捐建的第四亭,亭子的名稱就叫「第四亭」。

陳磬裁捐建的亭子中,最著名的就是鄞州區橫溪鎮亭溪嶺古道上的磬裁亭,這是陳磬裁捐建的第五座亭子,因此稱為「第五亭」。

到亭溪嶺的遊人,還以為這是古道上的第五座亭子,其實是陳磬裁捐建的第五亭。

歲月變遷,陳磬裁捐建的其他橋和亭,大都無跡可尋,《鄞縣通志》中有記載,章水鎮密巖村一帶,「陳磬裁造第一亭、第一橋、第二橋、第八橋」,但是七十年代建造皎口水庫,這些橋與亭,全都不存。

人間功德,大莫過修橋補路。

橋通兩岸,曾將多少行人,送往彼岸!

古橋,述說著光陰的故事,也銘刻著歲月的痕跡。

人類前行的步伐,艱辛而滄桑,古今多少事,盡付古橋中。

欣然向前,勿忘前人功德!

相關焦點

  • 「十橋十亭」如今安在?寧波百年橋亭現狀堪憂
    「第一亭」被泥土填埋,只露亭頂。「這些都是寧波幫先賢愛國愛鄉的珍貴見證,最好能保護起來,以激勵後人學習發揚這種精神。」日前,寧波知名網友「穎之星語」談起他在尋訪的民國橋亭時深有感觸地說。「穎之星語」本名劉穎,是寧波一家企業的管理人員。
  • 堇山湖紅杉紅,水下橋,重見天日
    當時的水位還是挺高的,還有水庫中央的磬裁橋,只露出了部分橋頂。 磬裁橋在水量豐沛時,長期被淹沒於水下,去年秋天我到這裡時,磬裁橋僅僅露出部分橋頂,因此磬裁橋也被稱為水下橋。
  • 寧波堇山湖水杉紅,水下橋,重見天日
    當時的水位還是挺高的,還有水庫中央的磬裁橋,只露出了部分橋頂。2020年12月6日,我第三次遊歷堇山湖,因為湖畔的紅杉林正紅,還因為今秋以來雨水少,乾旱嚴重,水庫見底,長期被淹的磬裁橋終於重見天日。沒想到看到的水庫水位之低,更加令人震撼,水位離曾經被淹的磬裁橋,已經很遠。
  • 這座神奇的橋,船在橋上開,而車卻在水下跑!
    與過去的橋不同,過去的橋基本上是簡單的橫跨小河小湖的單木橋,跨海橋已經出現了。然而,這些跨海大橋的出現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見證。今天,我將介紹世界上最神奇的橋梁之一。先來認識一下這座橋,這座橋名叫——馬格德堡水橋,德國人也稱這橋為跨河水道,它其實是一座渡槽,連接著德國兩條重要的航運運河,一條是易北河-哈維爾運河,還有一條是米德蘭運河。這座橋和我們通常看到的很不一樣。
  • 湮沒千年 開封州橋露容顏
    經過持續考古發掘,北宋都城開封的標誌性建築——州橋露出橋面。這座埋藏於泥土千餘年,見證北宋市井繁華,作為「汴梁八景」之一的古橋,在世人面前漸露容顏。州橋遺址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中山路與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約50米。
  • 歷史上的水下橋
    這是1950年10月初發生的事情,志願軍工兵第14團奉命執行鴨綠江臨江、輯安(今集安)、長甸等地的渡江工程保障任務。可是敵軍空中火力兇猛,橋梁剛剛修好,轉眼就被炸毀。沒有橋,無法確保大部隊渡過鴨綠江,這可怎麼辦?一、水下橋的創意。首先提出這一創意的,是當時的志願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彭敏。
  • 世界上神奇的橋:車從水下走,船從橋上過,成標誌性建築!
    世界上神奇的橋:車從水下走,船從橋上過,成標誌性建築!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幾乎所有的橋都是建在阻礙我們通過的東西之上的,就比如說在河流之上建起一座橋,供行人和車輛行走,在一條十分擁擠的,馬路上建一座天橋,供行人通過,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一條建造在河流之下呢?有沒有體驗過這種橋通過時的感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 蜀中第一橋 安瀾橋與夫妻橋
    蜀中第一橋 安瀾橋與夫妻橋   □鄭光福  都江堰渠首,金灌口上遊,有一座鐵索橋,中外來賓凡到都江堰青城山旅遊觀光的,大都會上橋去蕩一蕩,八字著腳,驚呼著,大著膽子往前走。
  • 《金剛川》志願軍用人搭起了橋,而七十年前的今天美軍卻空投了一座橋
    很顯然,這是淮海戰役「十人橋」的故事演化而出的。不過,「十人橋」是一座石橋,中間一段橋面被炸斷,當時軍情十萬火急,來不及搶修,就用梯子搭在橋面上,十個戰士跳下水作為人肉橋墩扛起梯子,這樣將橋架通。 而《金剛川》片中的那座橋,是一座木質的輕便浮橋,也就只能通行人員,不能通行車輛。
  • 十座「連心橋」 橋橋通民心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和市體育局共同發起的「爭做群眾身邊的好體育人」志願服務行動,我市體彩中心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本著「免費無償、立足自身、小型分散、就近就便、注重實效、長久長效」的好體育人活動目的,堅持國家公益彩票回報社會服務民生的宗旨,在今年搭建出十座「連心橋」,將公益與民生緊密聯繫在一起,開展一系列讓群眾摸得著、看得見、有實效的好事和實事,讓更多體彩人成為百姓身邊的好體育人
  • 二十四橋,從來就不是一座橋
    不知暗數春遊處,偏憶揚州第幾橋。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進士,洪州(今南昌)人。至少在宋代,還沒人將「二十四橋」當作一座橋。否則,沈括不會在他的《夢溪筆談》中,不厭其煩地列舉揚州的二十四座古橋: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裡一百一十步,東西七裡三十步,可紀者有二十四橋。最西濁河茶園橋,次東大明橋,今大明寺前。入西水門有九曲橋,今建隆寺前。
  • 下莊的橋
    清乾隆十八年(1573)《博山縣誌》對下莊橋的記載只有「夏莊橋,在縣東南五十裡夏莊東首」一句話,很顯然,這裡指的是下莊東河涯的「迎仙橋」了。而到了184年後的民國二十六年(1937)出版的《續修博山縣誌》對下莊橋便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了:「夏莊橋,舊志在縣東南五十裡夏莊,東首者為迎仙橋,尚書任浚創修,今廢。
  • 【古蹟尋蹤】橋村同名——公案橋
    1988年地名資料更新,「公案橋」作為舊地名處理不再稱呼使用。同時,姚莊、王莊子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姚王莊。姚王莊、曹楊碾、董馬莊、黨莊,今均屬灤南縣姚王莊鎮。就橋名而言,因橋似「公案」而得名,略似人行天橋,中間大致平行,兩端坡下。原志書、文史記載公案橋特別簡單。光緒五年修《永平府志》載:「公安(案)橋,州南九十裡。」嘉慶十五年修《灤州志》載:「公案橋,在公案橋莊東。」
  • 別只知道看頤和園17孔橋啦!北京這些橋也美爆了
    頤和園東堤最北側有兩座橋,一座「閘橋」、一座「輔橋」,兩橋並排,閘橋高、輔橋低。慈禧修建頤和園時將此橋圈出了頤和園,直到九十年代頤和園東牆外擴才把它又圈了進來。昔日橋下走水,如今溝滿壕平,不是橋的橋——北宮門外石橋。 ⑤ 玉帶橋最美的橋
  • 松江倉城的前生今世,從大倉橋到雲間第一橋
    「大倉橋」是它的俗稱,原名叫「永豐橋」。今天倉城所在的永豐街道,名字也是因這「永豐橋」而來。大倉橋在那水上雲間一立,便是永豐之魂。 跨過大倉橋九十二級的臺階,便跨過了倉城五百年的時光。橋南,是明清時松江府的漕運倉城。當年,百餘艘漕船泊於橋下,滿載著大明朝超過二十分之一的漕糧,從這裡駛入古浦塘,取道京杭大運河運往京師。聽那水間一聲欸乃櫓聲,便蕩起了倉城數百年漕運的壯觀場景。   秀野橋   橫跨沈涇塘的秀野橋,是松江十裡長街西段的重要通衢之道。
  • 狀元橋 長虹臥波澤桑梓
    (清郭鍾嶽);「橋北橋南葉亦香,閒鷗閒鷺夢誰涼。數花未落如秋士,單舸相逢在水鄉。風滿鬢,露沾裳,人生夙願有時償。渡江楫與還山杖,付與鄉鄰說短長。」(近代夏承燾)在龍灣區狀元街道的狀元村,有一座形如長虹的石拱橋,橫跨於寬闊的狀元河上,橋下舟楫來往不絕,橋上行人熙熙攘攘,這就是在浙南地區聞名遐邇的狀元橋。
  • 橋的來歷和橋的聯想
    橋。《現代漢語》的定義是:架在水道或空中利於通行的建築物。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世上本來沒有橋,路不通的地方便有了橋。橋是人類徵服自然的偉大創舉,橋是人類留給世界的文明。始建於隋朝的趙州橋,領略千年歷史,穿越時空隧道,於今傲然屹立,它向世人宣告:中國是橋的國度、橋的故鄉。比趙州橋更古老的橋要算是「草橋」了,它源自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留下了「十八相送」的千古絕唱。如今的「草橋」已變成了一個愛情的符號,可那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卻源遠流長。
  • 市橋大橋前世今生
    市橋大橋可以說是建設者拿命換來的。  1974年10月開始水下基礎打樁,共打鋼筋混凝土樁24條,大多是直徑1米的,全部打入花崗巖層1米,從河底算起,最深的足有38.5米。水下基礎施工前夕,正遇上12級颱風在珠江口登陸,剛從南沙拖到市橋的100多噸重的大沉箱被疾風暴潮衝走,建橋工人和航運工人冒著生命危險把它駕馭回來。
  • 圖文:古田橋,漢江上最美的一座橋
    ,位於江漢二橋(知音橋)與江漢五橋(長豐橋)之間。         歐式造型 漢江上最美的橋         記者看到,古田橋為主跨252米的自錨式懸索橋,是武漢市最為典雅的跨江橋梁,景觀效果非常好。這座結構新穎的橋,當時為什麼會想到建成歐式風格?沒有像此前的大多數橋一樣,只是建成一座外觀灰色的普通橋?
  • 雙溪橋--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雙溪橋 雙溪橋,地處原東柵鎮西端,南北走向,跨雙溪而名,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天啟丁卯(1627)重修,是一座三孔石拱橋。 如今的雙溪橋,並非原址重建。它的舊址在橋西側約一百三四十米處。原來的石橋,不是有人所說的「蠻小」,而是很大。明沈自省《重修雙溪橋記》:橋「廣一丈三尺,長一十四丈,級五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