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天體中,北極星總是處在正北方向的那一部分星空裡。它和另外排列很有規律的七顆星形成一個美麗的圖案。稱為「北極圈」。
這七顆星像一把舀水的勺子,故而就叫「北鬥七星」。在北方的人們中,也有叫它「勺星」。在勺子口的兩顆星叫天璇、天樞,在這兩顆星前面五倍的地方有一顆亮星,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永遠處在北方。
夜間行路、航海可以用它指示方向。夜晚,每過一個小時去看一看北極星和北鬥七星,你就會發現北鬥七星是在繞著北極星自東向西轉。這個規律,我國古代的星象學家把它形象地叫做「鬥轉星移」。
「鬥轉星移」的規律是古代人們通過漫長的觀察中總結出來的,亦即「仰觀天文」。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每年的季節和時辰。
我國自古以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南,天下皆冬。」
意思是說,春天,北鬥星的鬥柄朝東;夏天,北鬥星的鬥柄朝北;秋天,北鬥星的鬥柄朝西;冬天,北鬥星的鬥柄朝南。
故《易經》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北鬥七星分布情況。
第一顆星天樞:又稱貪狼星、天蓬星,屬水,居坎一宮。
第二顆星天璇:又稱巨門星、天芮星,屬土,居坤二宮。
第三顆星天璣:又稱祿存星、天衝星,屬木,居震三宮。
第四顆星天權:又稱文曲星、天輔星,屬木,居巽四宮。
第五顆星玉衡:又稱廉貞星、天禽星,屬土,居中五宮。
第六顆星開陽:又稱武曲星、天心星,屬金,居乾六宮。
第七顆星搖光:又稱破軍星、天柱星,屬金,居兌七宮。
第八顆星左輔:又稱天任星,屬土,居艮八宮。
第九顆星右弼:又稱天英星,屬火,居離九宮。
北鬥七星加上輔弼二顆星,共是九顆星。北鬥星自東向西環繞北極星旋轉,每轉一周便是一年。北鬥春季在東方;夏季在南方;秋季在西方;冬季在北方。古人就曾經利用北鬥星的位置和鬥柄指向來判定四時的季節並確定東南西北四正方向。
璇璣氣場分布的樞紐在七星,即北鬥七星。實際要算上左輔、右弼共九個星。九大行星同時也起相互影響的作用。但近代科學研究認為行星的影響比較大。
比如月亮引起海水的潮落,婦女月經的來潮。具體說,要與北鬥七星聯繫在一起,七個星代表宇宙天體中七種強大的場能。
也可以這樣理解:在太空中的北極圈內有七種巨大能量強烈地幹擾著地球,這七種場能各不相同,對地球上萬物的影響有好,有壞,即出現吉或兇的現象。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北鬥七星的「鬥」,柄狀三星分別是玉衡、開陽、瑤光和那個明暗雙星。杓柄中央的星名叫「開陽」,相距十一分處有一顆四等伴星,名「輔」。
開陽星和輔星組成視雙星,肉眼即能識辨。開陽本身也是一顆雙星,配星又稱「弼」。故中國古人將其稱為「左輔」、「右弼」。季節不同,北鬥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
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鬥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
《史記 天官書》說: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首。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平旦建者魁。魁,海岱次東北也。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所謂「七政」,據《索隱》引《尚書大傳》,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七星在人為七瑞。北鬥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為七政。」
道書承此說,除繼續論述其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影響外,著重強調其對個人生命的決定作用。《太上玄靈北鬥本命長生妙經》云:「北鬥司生司殺,養物濟人之都會也。凡諸有情之人,既稟天地之氣,陰陽之令,為男為女,可壽可夭,皆出其北鬥之政命也。」
根據人的出生時辰,人們的生命被分屬於七個星君所掌管:「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巨門元星君,醜亥生人屬之;祿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屬之;文曲紐星君,卯酉生人屬之;廉貞綱星君,辰申生人屬之;武曲紀星君,己未生人屬之,破軍關星君,午生人屬之。」 各人根據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
據稱,「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之所主掌」;「凡有男女於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淨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認北極本命所屬星君,隨心禱祝,善無不應,災罪消除」。
西方天文之大熊座實際上就是在我國聞名遐邇的北鬥星。北鬥星由七顆星組成,所以又叫「北鬥七星」。
加輔弼二星,實應稱為「北鬥九星」。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北鬥七星是掌管人壽的大帝。也就是說,自然界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間世事,吉兇否泰皆由北鬥七星所決定。
▼掃一掃,掌握芝麻最新動態
諮詢 分享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