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偉大的商人。一位是「散盡千金還復來」的商家老祖陶朱公——範蠡,另一位則是近代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前者相隔時間太遠,無從學起。
於是,後者成了經商之人必學的典範。君不見:「做官要讀《曾國藩》,為商要讀《胡雪巖》」。時至今日,胡雪巖的故事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
今天,我們便來聊聊胡雪巖,這樣一位飽含赤誠之心,卻又難得善終的「商聖」。
少年,有家人陪伴、呵護,總是幸福安逸的。所以,少年有理由叛逆,有理由不惜福,卻不知那薄福者多麼羨慕,比如胡雪巖。
胡雪巖出生於安徽省徽州績溪縣湖裡村,是一名地道的農家放牛娃。如果不出意外,他的一輩子將在農村度過,接受父母的田地,作為農民辛苦的活下去。
既然加了「如果」,那便沒有「如果」。那一年,胡雪巖12歲,他的父親病逝了,一家人失去了頂梁柱,該如何生存?
一年之後,13歲的胡雪巖離開了家,他知道繼續呆在家裡沒有任何益處,可能會導致一家人都被餓死,他要外出掙錢。
道光16年,杭州出現了一個小夥計,像一滴水匯入大海,毫不起眼,卻泛起陣陣波紋。這位少年在雜糧行、金華火腿商行當夥計,又到信和錢莊當學徒,什麼髒活苦活都幹。
誰還不曾是個少年?胡雪巖的少年生涯,就這樣在繁重的勞動中度過。
前文說過,胡雪巖是一個踏實肯幹的質樸少年,在當夥計的認真負責,讓東家很滿意,在阜康錢莊被收為學徒後,更是兢兢業業。
苦心人,天不負,古人誠不欺我。認真做事的人總會有好運,好運就這麼降臨在了胡雪巖頭上。
阜康錢莊於掌柜,膝下無子,因為胡雪巖工作突出,業績顯著,於掌柜對胡雪巖非常信任,甚至將胡雪巖當做親生子,平日關懷備至,讓早年喪父的胡雪巖非常感動。
隨著於掌柜身體漸衰,於掌柜決定將阜康錢莊交給胡雪巖,拿著錢莊的地契,胡雪巖感慨萬千。
他的人生將從此刻翻篇,就此崛起。曾經的少年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作為一個年輕人,他將開闢一個世紀的佳話!
《禮記·中庸》上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做人做事得有打算、得有目的、得有想法,胡雪巖就是這麼想,這麼做的。
道光28年,候補浙江鹽大使王有齡遇到了麻煩,因為「候補」便意味著沒有上場的機會,很多人都在爭,能不能爭到得,看個人本事與財力。
顯然,王有齡是不缺乏本事的,只是缺乏財力。於是乎,胡雪巖出現了,胡雪巖一下子借出500兩錢,幫助王有齡補實官位。
王有齡的仕途從此平步青雲,胡雪巖靜靜地看著這一切,他知道,這個投資肯定會回本。
機會很快就來了,清新鹹豐元年,王有齡任湖州知府,不久,又調任杭州知府。作為杭州最大的當權者,王有齡有資格有實力,去扶持任何一位商人,胡雪巖當然是第一人選。
王有齡直接將湖州公庫交給了胡雪巖,胡雪巖在湖州辦理了一個私行,又憑藉著雄厚的財力承接藥店,藥店快速發展。
至此,大家千萬不要忘了胡雪巖的根基——錢莊。自古以來,帶有銀行性質的錢莊,永遠是最賺錢的,尤其在王有齡升任浙江巡撫後對阜康錢莊的扶持。
在這段時間裡,胡雪巖的人生和生意都迎來了快速發展,身價呈幾何倍數上漲,成為清朝首富。
作為一名商人,胡雪巖毫無疑問走在了民族企業的頂點。但是,他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他幫助軍隊籌備軍用物資,給左宗棠的常捷軍裝備洋槍洋炮。隨著列強的入侵,民族工商業開始凋零,胡雪巖當仁不讓站在民企的前方,與外來商人進行殊死抵抗。
光緒八年,外商聯合抵制胡雪巖,一場空前絕後的中外商戰開始。
胡雪巖憑藉著自己的多年經營,將全國的原料生絲包攬,讓外商無法從中國買到原料,眼看勝利將近,外商即將敗退。同一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戰敗,一切休矣。
胡雪巖無疑是中國商業史上的一盞明燈,作為中國商人的財富偶像,他穿梭於變革時代,在夾縫中尋求商業機會,生動的詮釋了一個頂級商人的一生。
他的身上有著徽商講求誠信、為人著想、精明強幹的共性,更有心繫國家、懂得民族大義的高尚情操。
清朝末期,官僚壓迫國內民族企業,胡雪巖也不例外,被當做提款機,很快資金虧空。光緒十一年,冬,胡雪巖鬱鬱而終。
傳奇商人的落幕沒有雷雨大風,沒有萬人追悼,沒有晴空萬裡,有的只是無盡的感慨和悲哀。好在,今人不會忘記他,他的所作所為必將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