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溫馨歡樂的氣氛分外濃重。
不過,當男同胞調整好度假狀態,準備好好過一個中秋時,若聽說中秋節竟是「女兒節」,是否會大吃一驚?
想不到吧,其實中秋節的別名有近十個!你以為已經很熟悉它,卻不知道它還有「多副面孔」。那麼,這個節日到底還有哪些有趣的名字和故事?
中秋節由古人對月亮的崇拜發展演變而來,民間一度也有在中秋這天拜月的習俗。月亮自古有長壽、團圓的吉祥之意,經典傳說中,嫦娥的美貌也為人們所嚮往,在某些地區,月亮還寄託著人們對於姻緣、生育的祈願。
根據清末的相關記載,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說法。也就是說,祭拜月亮的時候,男人是不參與的,女人才是主角。所以中秋節又被稱為「女兒節」。
「女兒節」只是部分地區的叫法,在有此習俗的地方,婦女都會走出房屋,拜祭圓月,向月神祈求全家平安。若出嫁的姑娘暫住娘家,也要在這一晚返回婆家,參與這一儀式。
其實許多中華傳統節日都有「女兒節」這種別稱,包括端午節、七夕節。這麼一想,再加上婦女節與母親節等,一年到頭,女生們的節日還真多啊!
關於月亮的傳說數不勝數,最經典的幾個已經廣為流傳,想必大家對於玉兔搗藥的故事並不陌生。
明朝時,這個故事還出現了有趣的新變化,相傳北京瘟疫蔓延時,玉兔奉嫦娥之囑託,翩翩下凡,變成美人為百姓治病。她謝絕人們送她的感恩之禮,只借了許多衣服,喬裝成各種不同的身份,走遍京城。最後瘟疫被清除,她便悄悄回到月宮。
此後,玉兔成為深受人們敬愛的對象,北京獨有的民間神。北京百姓們親切地稱之為「兔爺」,在中秋節紛紛買來專用的月光紙,焚燒祭拜。
不只是普通百姓才有這樣的儀式感,就連宮中也有相關的傳統,《宮女談往錄》中就有皇后帶著妃子格格祭拜兔爺「太陰君」的記載,相傳慈禧太后即使在逃亡路上也沒耽誤拜月祭兔。
中秋節還有一個別名是「仲秋節」,乍一看你可能會問,這也是通常所說的「諧音梗」嗎?
其實不是,它們並不是因為讀音類似而指代同一個節日,這背後可有一些小知識。
古人用「孟、伯、仲、叔」來排序,其中「仲」就指「第二個」。說到季節時,古人就用「孟、仲、季」排序,那麼,七八九月為秋季,七月就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
由於中秋節在八月第二個月裡,所以也有「仲秋節」的叫法。「仲」表示次序,而「中」指示的是中間的位置,所以這並不是「諧音梗」將字隨意替換,而是有它的根據與理由。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參考資料:《江中月:長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