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經濟原因:皇帝的家人、親戚、奴才,吃垮大明王朝

2020-12-18 縱橫五千年

1644年,統治中國276年的明朝正式滅亡,一個時代宣告結束。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十分複雜,但如果我們從經濟方面去看,會發現明朝末年,朝廷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朝廷沒有錢,自然玩不轉。那麼明朝末年,朝廷為啥沒錢呢?原來是皇帝的家人。親戚、奴才,吃垮了整個大明王朝!

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自於土地,也就是田賦收入。明朝的土地分為官田和民田兩種,朱元璋稱帝,下詔「官田畝稅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減二升」。我們再來看看明朝耕地面積,朱元璋統治末期,曾進行過一次全國耕地調查,得到的數字是850多萬頃。

但是到了永樂十三年,全國耕地面積縮水為720萬頃,到了弘治十五年,「天下土田止四百二十二萬八千五十八頃」,減少了一半之多。雖然到萬曆年間,經過核查,耕地增加到700萬頃,但仍然有大量土地「消失」了。那麼這些耕地去哪了?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縮水的土地被皇帝的家人、親戚、奴才佔有了。

明朝中後期,分封到各地的藩王紛紛兼併土地,建立自己的莊田。藩王們的土地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乞請或賜予,第二種是搶佔民田或投獻。比如福王朱常洵擁有田莊2萬頃,整個河南省的耕地都不夠,於是「取山東、湖廣田益之」。 瑞王朱常浩的封地在漢中,但他的田莊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四川諸省,多至二萬頃。

藩王和皇帝是一家人,那麼皇帝親戚們的情況如何呢?明朝的外戚在政治上沒什麼權力,但在經濟上卻享有有特權,戶部曾清查外戚、勳臣們的莊田情況,發現「多者數百千頃,佔據膏腴,跨連郡邑」。比如景帝汪皇后家族佔田兩萬三千頃,孝宗的妻子張皇后的家族也佔據兩萬多頃田地,武宗夏皇后家族也有兩萬多頃土地。

除了藩王、外戚,作為皇帝的臣僕,官僚與太監們也佔據了大量土地。說了這麼多土地的情況,那麼到底對明朝財政收入有什麼影響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藩王、外戚、勳臣、官僚、宦官,他們所佔據著大量土地,而且是不用交稅的,「內外仁宦之家,量其官職崇卑,定為優免則例」。

換言之,擁有特權的明朝權貴們是免稅的,完全是坐享其成,而真正支撐明朝財政的是上千萬貧苦農民,這就是明朝不合理的田賦制度。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量貧苦農民的土地被藩王、親貴們兼併,從而嚴重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收入。明朝中後期,戰爭不斷,為了增加收入,朝廷只能加收「三餉」。

繳納「三餉」的主體自然是農民,這無疑增加了農民的負擔,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從而導致民不聊生,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最終導致明朝覆滅,那些吃肥了的明朝藩王、權貴們也隨之走向毀滅。另外李自成的迅速崛起也能說明問題,因為他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

參考資料:1.《明史》;2.《明代皇室、宦官、官紳與土地兼併的關係》;3.《明代外戚莊田初探》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室成員多達20萬,吃垮了大明,還吃出了一個難題?
    明朝皇室成員多達20萬,吃垮了大明,還吃出了一個難題?而後世中多數人為崇禎感到可惜,因為崇禎錯過了好多次挽救大明的機會。大明滅亡的原因很複雜,不是一點兩點可以說清楚的,其中一點可能是因為皇室成員太多,出現了很多啃老的皇族,把大明吃垮了。比如崇禎的親叔叔福王,他是洛陽的藩王。
  • 一百多萬皇族後代,明朝的王爺們「吃」垮了大明王朝?
    在明朝中期的時候,皇室擔心各地的王爺們聯合地方勢力作亂,於是規定親王們只能夠生活在府裡,甚至如果想要出府玩一玩,都需要專門派人去向皇帝提出申請。後來,又有皇帝規定,親王們終生不能互相見面,也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見」。
  • 二八定律下大明王朝,幾十萬宗室吃垮朝廷,滅亡已是註定
    可見明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之重。那麼明朝既然如此強大,為什麼會亡了呢?有的人會說,明朝黨爭太激烈;也有的人說,明朝閹豎權力太大,全被那些太監給糟蹋了;還有的人說明朝皇帝各個奇葩,不幹正事等等。有一個角度其實更值得思考。那就是明朝的分封,宗室越來越多,拖垮了明朝。
  • 為什麼說藩王吃垮了大明?一窩生的比豬還多
    舉報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了北京,深感無力回天的崇禎帝就攜帶者一根草繩在北京城後的煤山上上吊自縊,最終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至此滅亡
  • 為什麼說藩王吃垮了大明?一窩生的比豬還多,能不吃山空嗎?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了北京,深感無力回天的崇禎帝就攜帶者一根草繩在北京城後的煤山上上吊自縊,最終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至此滅亡。要說明朝滅亡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一個是因為明末的黨爭,東林黨以及閹黨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明朝搞的烏煙瘴氣,一個是崇禎帝自己的無能,他為人剛愎自用,對於大臣隨意罷免,最終導致明朝君臣離心離德,而明朝滅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藩王之禍。
  • 清朝的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背後的原因讓人笑噴
    從稱呼中也可看出,當大明王朝受四方朝拜的時候,山海關外的女真部族還在過著以打獵為生的非常原始的生活。在他們的部族中還是存在非常嚴重的奴隸現象的。其實也可以將後金政權看作是一種奴隸制政權。努爾哈赤喜歡關內漢人文化,尤其喜歡《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他的子孫受到影響也逐漸的對漢人文化感興趣。
  • 伴隨著兩隻「蛀蟲」成長,大明王朝滅亡背後的根本原因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十五年,因為從那一年開始,萬曆皇帝再無早朝;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小冰期,天下大旱,百姓顆粒無收,不得不揭竿而起;還有人說,明朝亡於太過頻繁地戰爭,內有李自成,外有皇太極,兩線作戰,疲於奔命。
  • 當了1個月皇帝,吃了2顆紅丸,斷送了大明王朝——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在明朝皇帝中並不出名,但是他的父親和兩個兒子都比他有名。他的父親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兩個兒子分別是木匠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他撥亂反正,將由於進諫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來,恢復了官職。面對萬曆中後期官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他重振綱紀,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補足了缺額,使國家機器能夠正常運轉。這一切,都預示著大明王朝新的政治面貌即將出現。然而,就在這個新皇帝雄心勃勃的要大展宏圖之際,他卻蹊蹺地病倒了。皇帝正值壯年,為什麼突然病倒了?
  • 明朝的經濟外循環,和明朝滅亡的教訓
    因此,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非常必要。我們至今難以想像,為什麼幾千萬人的明朝,會被幾十萬人的滿清擊敗而滅國?國家的墮落,從官風不正開始大明王朝開國之初,以開國皇帝的勤政愛民,和士大夫們的犯顏直諫聞名。而在朝堂之上,明朝的大臣們也經常據理力爭,讓皇帝下不了臺,以犯顏直諫為傲。明朝的大臣甚至以在朝廷挨打為榮,認為這是名垂青史的好機會。
  • 大明王朝滅亡,錯不在皇帝卻又因皇帝,朱元璋:我棺材板壓不住了
    導語:大明王朝滅亡之謎:真是錯不在皇帝卻又因皇帝,朱元璋的威望,朱棣的能力,後任皇帝:我們差遠了,還有它;朱元璋:我棺材板壓不住了大明王朝是歷史值得濃墨重彩讚賞的朝代,明朝前期的皇帝都是比較英明神武,因此,明朝前期也是社會國家極為穩定的時代;但自我宮廷之亂,亂在內部,亂在朝綱
  • 明朝滅亡前,如果將任意一位明朝皇帝替下崇禎,誰能挽救大明?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制,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清朝滅亡。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徹底覆滅。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新王朝的崛起,就意味著舊王朝的滅亡。在這期間,大明王朝的輝煌與覆滅為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明朝滅亡前,如果將任意一位明朝皇帝替下崇禎,誰能挽救大明?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制,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清朝滅亡。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徹底覆滅。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新王朝的崛起,就意味著舊王朝的滅亡。在這期間,大明王朝的輝煌與覆滅為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內憂、外患、皇權和閣權的爭奪戰,是如何交織推動大明王朝滅亡?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多種多樣,每個原因都與其他的原因複雜地相交著,明王朝也依然如此,不管是經濟,政治,文化上的風吹草動都對明王朝的統治有所影響很多學者也在研究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普通人若是想要了解明朝滅亡的歷史和原因,只需要從一部名叫《大明劫》的電影中就可以學習明史了。
  •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朝的滅亡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以現在的眼光去看明朝滅亡因素,很多人認為是統治集團的混亂、紛爭;也有學者認為是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崇禎時期的小冰河時代);也有說是明末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因白銀流入過少導致明朝滅亡。
  • 後金擊垮明朝的武器:晉商與東北三寶
    史書記載,大明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滅亡的,其實在小編看來,李自成滅亡的大明,其實已經是一個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大明。而真正擊垮大明、掏空大明的是後金多年來對大明發動的經濟戰。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詔書,起兵反抗明朝。按說以當時後金的實力是不足以與大明相抗衡的,尤其是經濟基礎過於薄弱和戰略物資緊俏。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可是造反的資本實在是太薄弱。他一造反,大明立馬對後金實行經濟封鎖。
  • 雄據東亞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1644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北京紫禁城後煤山的一片樹林中自縊身亡。至此,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明王朝,在歷經十六帝,享國270餘年後,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朽和民間矛盾的積重難返,在暴風驟雨般的農民起義和關外清軍的雙重打擊下壽終正寢。
  • 為什麼崇禎皇帝不僅沒有挽救明王朝還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在崇禎皇帝繼位起當時的大明王朝以屬於末年,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女真蠻族,也躍躍欲試隨時準備對明朝進行偷襲,崇禎皇帝朱由檢嘔心瀝血,誓要光復河山,但是大明王朝已經腐朽到骨子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最後北京城還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崇禎皇帝也在煤山自縊,陪伴他走完最後一程的只有一個太監
  • 大明王朝:奇特的開局,正常的滅亡
    大明王朝:奇特的開局,正常的滅亡。公元一三六八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之後,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登基稱帝,改元洪武,國號大明。該劇以「震撼」二字,一體概括大明王朝以及其他各封建王朝的開始與結束。可謂是恰當的!不過筆者通過閱讀明朝的相關歷史自己也分別找了兩個詞來概括大明王朝的開始與結束,興起與滅亡——奇特的開局,正常的結束!
  • 明代「宰相」張居正與大明王朝的滅亡
    可即便如此,我仍是要說張居正與大明王朝的覆滅有著直接的聯繫,或者更直接的說張居正的一項舉措造成了明王朝的衰弱和滅亡。究竟是什麼舉措能有這樣的威力,需要擔負這樣的歷史責任呢?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集團就以司禮監的面目出現在大明的歷史舞臺,作為皇帝的家奴與幫手,二者合力才能抵抗住文官集團的攻勢,既防止了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威脅皇權,又維護了朝廷政治的基本穩定,讓政治集團的政治利益能夠在有限範圍內進行流轉而不至於過分泛濫至不可收拾。皇權、宦官、文官這三駕馬車穩定了大明統治的基礎,拖動了明王朝的民生百業沿著華夏的軌跡緩緩移動。
  • 大明皇帝第二季:明朝那些短命皇帝,喜吃丹藥,是大明真正終結者
    有人說,大明王朝從土木之變後,國運開始走下坡路,雖然又經歷了八個皇帝,八個朝代,但這些皇帝無一不是短命而終,這正恰巧側面驗證了大明的運勢,一個人丁不旺的家庭,以及各個後代壽命魔咒,這樣的王朝終成不了萬年江山,今天讓我們看看大明王朝後半段,那些有趣,卻高不可攀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