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請君教我與赫魯雪夫的啥都懂
劉彥強
在我國歷史上,秦末的戰亂最後演變成項劉之爭。項羽出身名門貴族,自小就受到良好教育,論勇毅、論才學,論威望,論家世背景,那一樣都遠在農民家庭出身的劉邦之上,但最後卻敗給劉邦,原因何在呢?
《史記∙淮陰侯列傳》裡記載了劉邦與韓信的一段對話: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這一段對話,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
這一段話裡有兩個重要的信息必須注意,第一個是劉邦敢於公開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是劉邦最重要的優點,他甚至在成為皇帝之後,還公開對所有的大臣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作為一個帝王,能這樣承認自己不如臣下的,這在我國歷史上是唯一的一個人。
第二個是劉邦的「將軍何以教寡人」 注意,這裡用的是「教」字,是劉邦問韓信用什麼來指教自己。其謙遜求教之誠懇,就是在今天的普通人裡都非常罕見。按照《史記》,劉邦不僅對韓信是如此,對其他所有的人才都是如此,「何以教寡人」幾乎是他見到任何一個人才的口頭禪。這是與前一個優點緊密聯繫的第二個優點。
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才使一個幾乎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農民子弟終究成為開創中國標誌的大漢王朝第一人。劉邦的成功當然還有其他客觀因素,但我始終認為,就主觀方面而言,這才是劉邦取勝的根本原因。
與劉邦相反,勇敢、強悍、仁厚、實力、威望、才學、能力都遠勝於劉邦的項羽,他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所以什麼都由自己決定,只要臣下絕對服從,嚴格按照他的指示辦,至於臣下的建議根本聽不進去,這正是他最後敗亡的最主要的主觀因素。
與項羽相比較,冷戰時期前蘇聯最著名的領導人赫魯雪夫更有意思。在其當政期間,他對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工農業生產等等無一不予以「批示」「指導」,蘇聯的各大報紙和各級幹部也無一不對他的「批示」「指導」備加歌頌,表示堅決照辦,理解不理解都要執行,好像他這個蘇共總書記對人類的一切知識無一不通,無一不精,無一不明察秋毫。
據史料記載,在赫魯雪夫下臺的前一年,1962年12月1日,這位前蘇聯的總書記去看現代藝術作品展,大罵蘇聯抽象派畫家的作品「是誨淫作品,而不是藝術」,認為「一頭毛驢用尾巴也能比這畫得好。」
畫展的負責人,也是前蘇聯的著名畫家涅伊茲維斯特雷接受不了這樣的評價,直言相問:「你不是藝術家,也不是評論家,您有什麼根據說這樣的話?」
赫魯雪夫當即反駁說:「我當礦工那會兒是不懂,我當基層幹部時也不懂,在我逐步升遷的每一臺階上我都不懂,可我現在是部長會議主席和黨的領袖,難道我還不懂嗎?」赫魯雪夫理直氣壯的反駁把涅伊茲維斯特雷以及在場的所有畫家都鎮住了,大家面面相覷,啞口無言。
赫魯雪夫究竟懂不懂藝術我不知道,但赫魯雪夫的這一段反駁的邏輯卻讓我有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這一段邏輯分開來有三層含義:
第一,「我當礦工那會兒不懂」,就是說因為是最下層的普通民眾,所以不懂;第二,「我當基層幹部時也不懂,在我逐步升遷的每一臺階上我都不懂,」就是說基層幹部人微言輕,所以也不懂;第三,「我是部長會議主席和黨的領袖,難道我還不懂嗎」,把反問正著說,「因為我是部長會議主席和黨的領袖,所以我就啥都懂。」由此進一步推理,只要權力足夠大,那就什麼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