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開放、高效,信息即時可達,一旦建立電商平臺,可減少中間環節,促進農民增收,使交易雙方均受益,何樂而不為?
「電商+扶貧」看似只建個電商平臺,其實「+」號背後關聯諸多環節,任何環節出現「堵塞」,都會導致電商扶貧「最後一公裡」受阻。
一些貧困村,尤其是邊遠村,長期發展不起來,很大程度上受限於交通設施不足。以筆者駐點的毛感鄉南春村為例,該村資源很好,唯一不足之處,就是交通極為不便。整個村子通往外界僅有1條盤山路,山路上還有大大小小200多個彎道,崎嶇難行。交通的極度不便,導致農作物運不出去,只能依賴採購商上門收貨,很難賣出好價錢,如此瓶頸下,產業根本發展不起來。
面對困境,如何揚長避短、尋求突破?經過一番思考、調研後,我決定在南春村發展電子商務。既然地理上的阻隔一時無法消除,那就轉變思路,在網際網路上謀求突破。網際網路開放、高效,信息即時可達,一旦建立了電商平臺,就可直供直銷,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產品售價,還能讓城市消費者吃到新鮮、實惠的農產品,使交易雙方均受益,何樂而不為?抱定這一想法,我便放手幹了起來。
常言道,知易行難。想法真正落到實處時才發現,這電商扶貧的「最後一公裡」並不容易打通。其一,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區域性等特點,供貨不像工業產品那樣穩定,難以形成經濟規模;其二,農村電商物流成本較高,像毛感鄉這麼偏遠的山區還沒有網點覆蓋;其三,電商人才極缺,懂網絡、會電商的人極少,農產品「觸網」很難。諸如此類的短板,成為橫在電商扶貧「最後一公裡」的「攔路虎」。
辦法總比困難多。雖然很多人不看好,但我堅信電商扶貧必定能為鄉村發展打開一片「新天地」。農產品供應不穩,就通過「公司+合作社」的方式,大力發展四稜豆產業;訂單不足,就先從身邊的餐廳、酒店去抓;人才短缺,就積極宣傳培訓,手把手教農民如何把產品發到網頁上;物流不暢,就申請扶貧資金,購買、改裝自己的冷凍車,請物流公司參與運作……就這樣見招拆招,終於把電商平臺建了起來。
努力終會有收穫。南春村電商平臺建成後,接到的第一個大單來自超市,對方以每斤12元的價格收購四稜豆。村民們高興壞了,種了一輩子四稜豆,從來沒有賣出這麼高的價格。每家每戶都忙著採摘四稜豆,爭著搶著送往合作社。嘗到了甜頭的村民,參與電商的積極性極大提升,現在家裡有什麼好東西,直接往平臺上推。如今,南春村的農產品供不應求,我相信農村電商會帶領村民們在脫貧中致富。
「電商+扶貧」看似只是建個電商平臺而已,其實,「+」號背後關聯著諸多的環節,連接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堵塞」,任何一個問題不能及時解決,都會導致電商扶貧「最後一公裡」受阻,都會影響扶貧大局。就自身工作經驗來看,唯有拿出不畏難的決心,以整體思維,系統推進電商扶貧各項工作,才能讓電商在鄉村紮下根、發新芽、結碩果,真正帶動農民發家致富。
(文章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