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不講信用?只看眼前一畝三分地?我來說說真實的農民

2020-12-07 吾谷網

農民不講信用?只看眼前一畝三分地?我來說說真實的農民

【頭條號】農人內參2017-12-09 17:35:18

閱讀(8012)

農民群體,在一些城裡人、專家學者、商人眼中,是個矛盾、複雜的存在:又實在又市儈,又好客又精明;有時一諾千金,有時缺乏契約精神、合作意識;具有農耕文明社會的傳統美德,也承繼了前現代社...

農民群體,在一些城裡人、專家學者、商人眼中,是個矛盾、複雜的存在:又實在又市儈,又好客又精明;有時一諾千金,有時缺乏契約精神、合作意識;具有農耕文明社會的傳統美德,也承繼了前現代社會的陋習。

因為這種矛盾、複雜,農民總是被貼上各種標籤、符號。許多時候,我們談論農民,其實是在談論被各種標籤、符號拼接出來的農民剪影,而真實的農民,則被抽離出話語體系、場域,乏人問津。

以本山小品為代表的文藝作品,則把這種「標籤」、「符號」運用到了極致。創作者沒有耐心、沒有能力,去對農民的生活、精神世界進行概括、提煉,觀眾被動接受這些膚淺、投其所好,乃至譁眾取寵的作品(魯迅先生對舊中國的農民形象刻畫何其逼真)。農民自己呢,或者不置可否,或者一笑置之。

作為農民兒子,我從未因自己出身農村而自慚形愧,也不會無腦地一味為這個群體唱讚歌:善良、隱忍,等等。我只想說:如果帶著身份的傲慢,或者認知上的偏見,以「獵奇」、「審醜」、「救世主」等心態,去接觸、了解農民,註定會失真。

●●●

說說大家常提及的農民問題:

一、農民契約精神

在很多人眼裡,農民不把合同當一回事,毫無契約精神,這也導致一些工商企業不敢輕易涉足農村市場。

真實情況呢?農民不是不遵守契約,只是相比合同文本,他們更看重基於血緣、族緣、地緣、親緣等社交屬性而建立的隱形「契約」。農村作為一個熟人社會,這種隱形契約的震懾力,使得大部分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工商企業、城裡人呢,在和農民打交道時,利用契約雙方地位、知識的不對等性,設置「霸王條款」、「顯失公平」條款,對簿公堂時,讓農民感到被捉弄、欺騙,這樣的例子也不少。

農民不相信「合同」,是因為對法律條款不了解,也沒有個人律師、法律顧問可以諮詢。如果工商企業表示出足夠的誠意,不以「信息不對稱」來侵佔農民的正當權益,我相信農民對待「合同」會越來越重視、敬畏。

有專家在研究「訂單農業」的違約問題時指出:當農戶、企業都為合作投入了專用性投資,並達成長期協議時,違約成本變高,雙方違約概率會大大降低。

因此,當你和農民發生「扯皮」時,多想想根本原因,並本著「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的宗旨坦誠溝通。

●●●

二、農民的小農意識

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願意為長遠目標投入。這是農民留給我們的另一個刻板印象。

事實基本如此。可是,你有沒有想過?

相比於德國、日本、美國企業,我們的一些企業又何嘗不是「國際上的小農」。把好產品以低價賣給國際友人,以高價賣次等品給國人,這樣的企業不獨聯想一家;不願在創新、研發上作大投入,自得自滿於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小農意識」,是我們的共同屬性,又何必苛責農民兄弟?

再者,農民的小農意識,事出有因:

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雖然在不斷改進,但總體比市民還差很多。農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仍然不多。種種顧慮,使農民不敢投入、不願冒風險。

要逐漸改變小農意識,應全社會通力合作,幫助建立健全的農業風險規避、分散、管理機制,通過「期貨 保險」來平抑農產品價格周期性風險。讓農民「耕者有其田,恆產者有恆心」。

●●●

三、其他一些「道聽途說」

為了說明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性,經常有人舉例:某某農民家菜地分兩塊,一塊自己家吃,不打農藥不施肥,一塊賣給消費者,又打農藥又施肥。

這個傳說,就跟「北京計程車司機巨能侃」一樣,充滿著臆想、以偏概全。你問問北京郊區的農民,有幾家會這麼幹?具體原因就不展開分析了,我只想說,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斷。

結語:農民,無論是作為城裡人的「談資」,還是「審美客體」,或者「交易對手」、「合作夥伴」,他們群體的特殊性,應該說遠遠小於「國人」的共同性。因此,一些美德,不宜因其是農民而刻意強調,也不應對其一些所謂「劣根性」大加撻伐。「人性」是普適性的,國界尚且不分,何況是階層。

但我們仍然要多了解、理解農民,能夠「感同身受」最好。這樣,我們的創作才能具有信服力,我們的合作才能真正多贏,我們談論起農民時,也才能更客觀、理性、真實。

搜索關注公眾號:農人內參

相關焦點

  • 成本為王,為什麼規模化的果園,幹不過普通農民的一畝三分地?
    成本為王,為什麼規模化的果園,幹不過普通農民的一畝三分地?上一期我們在文章中講了規模化果園的劣勢。那規模化果園的劣勢對應的肯定是農民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優勢。今天筆者在這裡就跟我們農民介紹一下自己種植果園的優勢。
  • 農民在農村靠種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一輩子能夠掙夠十八萬嗎?
    農民在農村靠種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一輩子能夠掙夠十八萬嗎?以前我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老農民一輩子的勞動力價值是五十萬左右,那是指的以前,現在的一個農村勞動力價值估計要在七十萬左右。也就是說,一個農民,一輩子操勞,掙到的錢可能就有七十萬左右,但到手的現金卻不一定有那麼多,因為一家人要吃喝拉撒睡啊,都要花錢。回到話題,一個農民僅靠種一畝三分地,一輩子能掙夠十八萬嗎?我看很玄乎,可以通過簡單的乘除法計算出來。
  • 農民種一畝三分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直接給運到家裡來,實在是幹不動了。」母親打好洗臉水讓父親洗臉。我看著父親艱難地彎下腰洗臉,心裡的滋味猶如翻江倒海的酸痛。我就問父親每年我都會把收麥子請人的錢給打回來,你們為什麼不請人啊?父親說了句,現在還能幹等幹不動了再請人,能省一點就省一點錢唄。
  • 農民種一畝三分地一年能賺多少錢?這祖孫二人算給你看
    佳佳上小學3年級,放學後在家寫作業的時候,爺爺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了,進門就跟奶奶講「每年咱們也用聯合收割機吧!實在是幹不動了。」奶奶打好洗臉水讓爺爺洗臉。佳佳看著爺爺艱難的彎下腰洗臉,心疼的問爺爺幹什麼去了?爺爺說收割水稻啊!
  • 農場主很鬱悶:為什麼規模化的果園,幹不過普通農民的一畝三分地
    農場主很鬱悶:為什麼規模化的果園,幹不過普通農民的一畝三分地?現如今在農村種植果樹的農民非常多,因為種植果樹相比於常見的經濟類的農作物,小麥、玉米、大豆、高粱來說,有綜合經濟效益高的優勢。而且現如今城裡人都喜歡吃水果,因此農民種植果樹的熱情十分的高漲。種植果樹現在分為兩種,一種是規模化的果樹種植,也就是我們的大莊園主,另外一種就是小農經濟,也就是我們自己常年說的所謂一畝三分地。這裡面哪個更有優勢,哪個更好呢?
  • 一畝三分地養活的誰?新農村的大變樣,帶去你看看農民的好日子
    老人們最長掛在嘴邊的就是家裡一畝三分地,知道一畝三分地有多大人都會結合著如今的消費水平想一想,那一小塊土地又能養活的誰呢?小編是個八零後,家裡人都是地道的農民,我想很多八零後都是農村長大的吧,我們這一代好像都想著怎麼又出農村。
  • 種好一畝三分地
    農民們也忙著選購種子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周而復始的春耕春播開始了又一年的輪迴。農民們也忙著選購種子化肥,整理農機器械,以嶄新的姿態投入到如何種好自家「一畝三分地」的農事中。
  • 我們的一畝三分地
    從省行黨委到駐村工作隊 , 從各級支部到全行員工 , 遼寧工行人用赤誠澆灌這片貧瘠的土地,把貧困農民視作自己的親人,把貧困地區當成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耕耘和堅守:修路、建方塘、打水井,反租到包,陽光大棚,特色農業 …… 六年來,這一畝三分地已經被工行人打理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
  • 父親那一畝三分地
    因為父親的提醒讓我想起已有好長時間沒回去看他了。到了周末,我開車載著妻女一起回到鄉下父親家。妻子見大門緊鎖著,就去隔壁阿姨家閒聊,方才得知父親又去他那一畝三分地了。我帶著女兒向後面的麥田走去。遠遠地看見父親正彎著腰,在麥田裡忙碌著。「爺爺,爺爺!」
  • 農民靠僅有的一畝三分地能發家嗎?
    要這個問題,我先來用一個事例來大家。一個三口之家,爸爸,媽媽,一個孩子正在上初中,每人擁有1.3畝地,三口人共有4畝地,全都是水澆地,一年二料豐收有保證,第一料種小麥,化肥,麥種子,旋地,種地,水費,打藥除草,收割等每畝投資共500元,每畝產小麥1200斤,每斤按1.2元算,一畝地產1440元,減去投資500元,淨利潤900多塊錢。第二料秋季作物,玉米,按每畝投資400元算,畝產1200斤。
  • 年度工作會上說了句「一畝三分地」,結果小失誤惹了個大麻煩
    在座談會上,一名基層同志講到「根據上級的安排部署,結合我自身所耕的一畝三分地,談一談2021的工作想法和計劃……」。萬萬沒有想到,會後大家對這句「一畝三分地」議論紛紛,當事人幾乎陷入被群批的局面。有的人說,太自私了,只考慮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的人說,太自我了,這塊地也不全是他耕的;有的人說,太自大了,居然不滿足自己負責的那一塊地;有的人說,太傲慢了,現有的地都不一定能耕好,還想耕多大地?為什麼一個詞會引出這麼多不一致的評議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一畝三分地」?
  • 從「一畝三分地」到「兩萬畝農田」
    我是來自湖北省大冶市的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能參加全國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優秀人才表彰大會,我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我深知,這份殊榮,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億萬農民兄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農業生產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全國億萬農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農業生產第一線。
  • 「一畝三分地」結出「增收果」
    記者劉心楊攝   以往,村民是不了解「庭院經濟」這個詞兒的。在村民口中,無論自家的小園兒多大,都習慣叫它「一畝三分地」。「就房前屋後那一畝三分地能幹啥啊?種點時令蔬菜自家吃唄。」沒成想,這「一畝三分地」和扶貧、增收掛上鉤,還真種出了花兒、結出了果兒。
  • 基層青年幹部該怎樣理解「一畝三分地」
    春節假期結束,在河北返回重慶工作的車站,文化程度不高的父親一句「不要留戀家裡這一畝三分地」,讓我不由聯想起自身工作,思緒良多。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 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好
    一個農民本來有自己地,自己的生活,但是他想要更多的地,就賣掉全部家當去伏爾加河對岸買更便宜的地。地一天1000盧布,即交1000盧布,那麼這一天他走過的所有的地都歸他。這個農民為了得到更多的地,瘋狂的奔跑,最後累死了,別人把他埋了,也僅僅只需要六英尺那麼一小塊。我想託爾斯泰是警告世人,我們需要的不多,不要太貪婪。
  • 我的「一畝三分地」:在此親自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土地播種了五穀,栽培了生命,土地蘊含了水源,滋養生命……穀雨時節,大地一片欣欣向榮,萬物蓬勃生長,此時的人們愈加嚮往開闢屬於自己的一片土地,親自播撒下希望的種子……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昆蟲記》中說「我幾乎四十年來都有這種夢想,想擁有一塊小小的土地,把土地的四面圍起來,讓它成為我私人所有的土地……」
  • 乾隆回答:我只有一畝三分地
    乾隆回答:我只有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在現在被引申為「自己的小地盤」、帶有自私的意思,但是這句話本身的意思並不是如此,中華民族從上古時期開始便要祭祀的習慣,祖先們無論是在他們豐收時,打獵時,或者祈禱時,都會先對神明進行一番祭祀。他們這樣做是希望能夠每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劉象海原創散文丨我的一畝三分地
    我的一畝三分地文/劉象海要說「一畝三分地」這個名詞大家都不陌生,這是清朝歷代皇帝在一塊田地裡年年種些農作物,這塊田地正好是一畝三分地。每年雨水節皇帝和文武大臣都參加朝拜天地,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個事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樁美談的典故。
  • 說說農民的喜事與煩心事——溫家寶總理與一位農民代表的對話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的都是大實話,我今天也想跟您說說大實話,說說咱農民的喜事和煩心事。」  10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來自通遼市奈曼旗明仁蘇木一個普通小村莊————保安村的農民代表顧雙燕一段樸實的開場白,拉開了與總理之間的對話。  「基層代表意見最寶貴,你放開講。」
  • 少數農戶守著一畝三分地,不流轉、不集中影響規模種植,咋辦?
    目前,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種植已經在農村廣泛興起並被多數農民所接受和認同,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土地託管、專業種植合作社、社會資本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方興未艾。但一個新的問題隨之出現,少數農戶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流轉不集中,嚴重影響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種植。一戶不同意,片片連不成,讓人很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