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住房模式的借鑑意義

2020-12-12 朔商資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住房租賃市場飛速發展,國內的住房租賃制度卻總是滯後於市場。尤其是住房制度,以學習模仿海外為主,國內大部分城市的住房制度均效仿香港,房屋主要作為商品房建設和銷售,僅有小部分廉租公寓等供應。

香港模式的運用促進國內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房價的暴漲,這抬高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成本,阻礙了城市新增勞動力的流入,不利於城市經濟的全面均衡發展,這困擾著很多城市的管理者。以深圳為例,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深圳已經成長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但近年來房價暴漲開始影響這個城市的活力。2019年開始,深圳推出一系列住房政策,摒棄了遵循近二十年的香港模式,開始學習新加坡的相關住房補貼模式。新加坡的相關住房模式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總結而言,新加坡的住房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以組屋為主、自有為主的住宅供應制度

新加坡房地產市場採用政府組屋為主、市場化的私人房地產為輔的雙軌制度。

1、 對佔居民總數20%的高收入者供應私人住宅;

2、 對佔居民總數80%以上的中低收入者供應政府組屋,其中對佔居民總數5%的最低收入者(家庭收入1,500新元以下)供應廉租屋(Public Rental Scheme)。

政府組屋以土地資源緊缺的國情為出發點,並考慮中低收入家庭能夠負擔為前提,開始主要建設42-70平米的小套型住宅;之後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才逐步加大套型,因此近20年建設的主要是50-125平方米套型的組屋。

產權結構上,以居民自有住房為主,租賃市場為輔。新加坡自有住房比例高達90.9%,租賃市場佔比極小。新加坡是典型的高住房自有率國家,建國之初李光耀領導的新政府秉持「有恆產者有恆心」的理念發展住房市場,積極推進「居者有其屋」計劃,通過低價供地、公積金貸款等方式支持居民購買住房。只有水平極低的新加坡公民或短暫旅居新加坡的外國人通過租賃滿足居住需求,佔比低於10%。

二、中央公積金為主,商貸為輔的住房金融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建立與1955年。1968年,「居者有其屋」計劃開始實施,公積金開始用於購買組屋,1981年範圍拓展至私宅。發展至今,中央公積金制度已經全面覆蓋養老、住房、醫療、家庭保護、子女教育等,成為綜合性的社會保障制度。

中央公積金制度具有強制繳納,覆蓋廣泛等特點,且一套房屋僅支持一種貸款形式,因此歷史上的公積金貸款比例較高。

1、強制繳納,繳存比例高。《中央公積金法》明確規定,新加坡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不論是僱員還是僱主,都必須按月強制繳納公積金,任何人不得拒絕或延遲繳納,否則需如數補繳且加罰利息。除購房及部分投資外,公積金存款只有在僱員退休後才可動用,會員無權決定公積金存款長短。而繳存比例一度高達50%,目前穩定在37%(僱員20%,僱主17%),遠高於香港的10%和內地24%。

2、覆蓋人群廣,保障項目全。截止到2017年底,中央公積金的人群覆蓋率已經達到95.3%,同時覆蓋退休、醫療、住房、家庭保護及資產增值等多個領域。截至2017年底,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帳戶合計餘額3595.1億新元,佔當年GDP的80.4%,其中普通帳戶佔比35%,特殊、醫療及退休帳戶分別為25.7%、24.9%和14.4%。

受益早期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已購買組屋,但近年來,由於非居民數量增加和商業銀行的低利率環境,金融機構按揭貸款佔總貸款餘額比例越來越高,也成為新加坡居民購房貸款的重要渠道。

三、土地制度方面以國有為主,且無土地財政

1、政府可強制低成本徵地。根據新加坡1966年頒布的《土地徵收法》規定,當某一土地符合以下條件即可被政府強制收歸國有:(1)公共利益需要;(2)經國家發展部部長批准的任何個人、團體或法定機構為公共利益,需要徵用為某項工程或事業所用;(3)作為住宅、商業或工業區加以利用。由於「公共利益」範圍較廣,政府強制徵地權很大,這是新加坡國有土地大幅提升的關鍵。

2、政府不依賴土地財政。稅收和投資收益是新加坡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佔財政預算收入比例高達90%,為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財政支持。同時由於新加坡國土面積僅721.5平方公裡,多年的開發也使得國有土地;利用率高達82.4%,土地資源極其稀缺,不具備賣地的條件。

新加坡始終以「居者有其屋」為目標,在住房制度發展的半個多世紀從未動搖。在住房供給體系方面形成了「廉租房—廉價組屋—改善型組屋—私人住宅」的階梯化供給體系,滿足不同收入階層住房需求,解決了自治初期的「房荒」問題,住房自有率更高達90.9%,成為世界上擁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深圳與新加坡類似,土地資源也非常有限,同時深圳擁有眾多的高科技企業,財政收入並不依賴土地銷售,因此,深圳的管理者勇氣和事例去做出改變。目前,深圳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香港,採用新加坡的住房模式也為國內房地產發展道路開闢了新的方向。

相關焦點

  • 深圳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凌霄住過的新加坡住房模式什麼樣?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迎來的重大政策: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保障居民住房,使「居者有其屋」。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樓市格局將面臨巨變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發布會上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
  • 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怎麼回事?新加坡模式是什麼樣的
    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講話,再次引發深圳下一步樓市調控方向的熱議。業界認為,深圳房地產市場走向有風向標意義,這意味著深圳樓市格局會面臨巨變。如何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建立起與多數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為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
  • 深圳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利好老百姓!
    為了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政府也在想辦法解決供需矛盾。 8月28日,張學凡在深圳房地產盛典暨行業綜合評價發布會(下稱「發布會」)上有個演講,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 深圳住房要學新加坡了!新加坡模式先進在哪裡?
    深圳開啟學習新加坡模式:深圳,8月28日,張學凡在深圳房地產盛典暨行業綜合評價發布會演講中——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深圳提出一個大規模建房行動。
  • 深圳要學新加坡住房模式?像真的一樣
    8月28號,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公開演講時透露,深圳要學習新加坡,未來深圳的住房比例是「六比四」,目標讓深圳60%的市民住進公共住房。消息一出,再次引發關於深圳下一步樓市調控方向的熱議。此次深圳為何要學習新加坡模式呢,我們來看看。
  • 深圳住房體系距離「新加坡模式」還有多遠?
    深圳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引發坊間更多的思考。事情起源於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局長張學凡新近的一次公開講話,「新加坡是學習榜樣,未來要讓深圳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早在2018年,深圳明確了2018年至2035年的住房發展目標之際就提及了該觀點。
  • 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 提高城市居住用地比例
    業界認為,深圳房地產市場走向有風向標意義,這意味著深圳樓市格局會面臨巨變。如何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建立起與多數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為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
  • 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 未來房價這麼走
    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未來房價這麼走...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房價和改革舉動一樣受人關注。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講話,再次引發深圳下一步樓市調控方向的熱議。
  • 「新加坡住房模式」有什麼魅力,連深圳也要學?
    近日,一則「深圳提出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新聞登上熱搜。   據媒體報導,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未來深圳市60%的市民將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什麼是「新加坡住房模式」?它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 新加坡住房模式值得中國學習嗎?
    什麼是新加坡住房模式?住房模式歸根到底是一種分工安排,由誰如何獲得土地和資金資源建造房子,以什麼樣的方式交付給需要的人。除了政府主導開發的組屋之外,新加坡也有更加市場化住房,共管公寓在住房供應中佔比21%,私人有地住宅佔5%。新加坡住房模式成功嗎?衡量一種住房制度是否成功的標準有很多,比如是否能夠兼顧效率與公平。
  • 中國社科院鄒琳華: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否成功複製於中國?
    來源:澎湃新聞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否成功複製於中國?近日,有城市住建局負責人表示,要學習新加坡,未來的住房比例是「六比四」,即目標是60%市民能夠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這引發了較大的關注與爭議。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否成功複製中國大城市?
  • 深圳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資金是關鍵
    8月28日,深圳住建局局長張學凡在公開場合表示,深圳將向新加坡學習,讓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實現六比四的住房比例。此舉如若成為現實,無異於改寫了我國近幾十年來的商品房發展模式。也正因此,此消息一出,即引發了廣泛關注。
  • 探尋新加坡住房模式:80%的居民住組屋
    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9月1日,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話題上了熱搜。新加坡住房是什麼模式?究竟有多大的魅力?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政府組屋。與其它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相比,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
  • 想學也學不來的新加坡住房模式
    作者: 鄧浩志文|鄧浩志最近深圳再次受到關注,源於當地領導表態要在住房模式上學習新加坡,不學香港模式等等。當然,房價太高會影響人才的吸引,也會影響人口的幸福指數,所以新加坡推出了「組屋」制度。簡單理解就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和國內一樣,政府主導,價格便宜,差異就在於新加坡「組屋」的供應量很大,覆蓋了其絕大多數國人。大多數新加坡人都住在便宜的「組屋」,而商品房多數是投資客或者非新加坡籍的外國人購買的。所以新加坡房價一點都不低。
  • 借鑑新加坡實現「住有所居」,深圳仍有難題待解
    「深圳和新加坡擁有很多相似性,」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這些相似性包括外來人口規模比重大、城市用地相對緊張、經濟實力強勁等。正因如此,深圳要學習借鑑新加坡住房模式有較好的基礎。 擁有相似發展路徑的二者亦面臨著同一個問題:住房困境。
  • 深圳住房學習新加坡模式好還是不好?
    深圳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政府下定決心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就一定會成功。只是想不想幹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成的問題。不用懷疑,深圳政府的執行力還是很強的。為什麼要學習新加坡模式?讓更多人有房住是民生問題,也是為了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縮小貧富差距。一個城市要良好的發展下去,只考慮經濟是不行的,民生問題也得重視。學習新加坡模式是否可行?當然是可行的。收編城中村農民房,收編公寓房,加大保障房安居房建設等等。手段方法多如牛毛,只是什麼方法更合適的問題。
  • 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要搞清楚學什麼
    來源:證券時報網【環宇雜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要學的就是始終如一、一以貫之,沒有私心雜念的「居者有其屋」理念。李宇嘉住建局局長的一句話,「深圳學習新加坡,未來60%的人住在公共住房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能否學得了、怎麼學、困境在哪兒等,各說各理,爭論不休。學習新加坡的住房模式,這個沒有問題。凡是發達國家先進的經驗和做法,我們都不妨學習。
  • 「新加坡住房模式」有什麼魅力,連深圳也要學?丨思客問答
    近日,一則「深圳提出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新聞登上熱搜。據媒體報導,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未來深圳市60%的市民將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什麼是「新加坡住房模式」?它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 深圳借鑑「新加坡房產模式」,房產布局的蛻變,能學過來嗎?
    近日,有人提出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在穩定房地產市場的同時,實現市民的「居者有其屋,住有宜居」。如果想要了解深圳樓市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房地產的新加坡模式」?深圳高樓一、新加坡模式房產模式~組屋新加坡從1964年就開始推行「組房」政策,並不是像其他發達國家那樣的廉租房,而是有自己特點的房產模式
  • 深圳特區40周年之際,提出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令人鼓舞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深圳房地產盛典暨行業綜合評價發布會上講話時提出,新加坡是學習榜樣,將來要讓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熱議。新加坡住房是啥模式?準福利模式。